黄渠桥镇位于贺兰山下,黄河之滨,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也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它因桥得名,因渠而兴;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
政治经济学文化重镇。全镇常住人口7828人(2020)。面积9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2万亩,辖14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它位于
平罗县北部,距平罗县城15公里,全镇南北长约13.8公里,东西宽约12.2公里,
北京-拉萨高速公路(G6线)、
109线国道穿镇而过。
黄渠桥镇介绍
黄渠桥镇是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名镇,位于平罗县城以北15公里处,是
银北地区交通枢纽和链接内蒙乌海等地的重要节点。全镇总面积94.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4701人(2017),耕地面积7万亩。镇区内有工商、税务、法庭、公安派出所、各金融机构派出网店等行政事业单位15个,中小学、卫生院等文教卫生单位13个,培育五金、百货、银行、邮电等商业服务网点200余家。建有占地100亩,集粮食、畜牧、蔬菜、建材、煤炭、服装、百货、饮食等交易综合农贸市场,集日高峰期人流量达万余人,年交易额达1.2亿元以上,并且形成了
羊羔肉、优质粮、蔬菜制种、
脱水蔬菜、枸杞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
2013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35元。镇域内有著名人士建立较早的绥宁师范、黄二完小、黄渠桥中学等教育发祥地,培育出了许多人才,社火舞龙名噪一时。传承发扬的民族特色品牌
黄渠桥羊羔肉、
老豆腐、
扁豆凉粉、糖麻丫更是声名远播,沉积了浓厚的民族地方人文资源。
历史由来
据史书记载,有这么一段广为流传的史记:“黄渠桥是
惠农渠上的一座桥梁,因为地处南北通的咽喉要道,是过往客商的必经之路。据《平罗纪略》记载:“通润桥去城(
平罗县城)东三十五里,俗称黄渠桥。”当年,平罗知县
徐保字闲暇之余漫步通润桥,曾题诗一首,题为《通润桥散步》:公暇揽幽胜,渠流跨土梁。水田飞白鸟,野庙矗
青杨。小市人声散,空街夜色凉。萧然尘外意,一曲在沧浪。那么,通润桥为何又“俗称
黄渠桥”呢?这得先说“黄渠”的来历。因为惠农渠是
雍正帝恩准修建之渠,开渠放水之时,老百姓为了感念皇恩浩荡,将惠农渠称之为“皇渠”。
黄河流经
黄土高原,河水夹带着大量泥沙冲流而下,水色浑黄,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将皇渠口传书写为“黄渠”。黄渠桥就是因为架设于黄渠之上,遂得名为黄渠桥,久而久之,通润桥这个名字反而为之所替代,以致于今人不知历史上曾经有个通润桥,也不知通润桥其在何方。以此可见,黄渠桥是因桥而得地名。
当地特色
饮食特色
四大名吃:
黄渠桥爆炒羊羔肉、糖麻丫、
老豆腐、
扁豆凉粉
黄渠桥爆炒羊羔肉
1945年,
回族群众马少彰在黄渠桥“忠兴饭馆”打工,跟随当地名厨“刘辣呼”学习制作
羊羔肉的手艺,之后马少彰将手艺传给了儿子马忠民。慕名前来品尝美味的人络绎不绝。忠民、周家、王建国、杨家、丁家等经营年代较长的餐厅最为出名。正宗的黄渠桥爆炒羊羔肉制作技艺,也在他们的口传心授中得到传承和发扬。2007年,黄渠桥爆炒羊羔肉制作技艺被评为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宗的
黄渠桥爆炒羊羔肉味道鲜美,堪称一绝。其选材、用料十分讲究。在羊羔选择上,一般为15到20斤重。羊羔太小,肉嫩无味,羊羔太大,肉老不嫩。烹制过程,主要在“爆”的基础上,兼用“焖”和“烩”的方法。大火爆炒,让香味进入肉中,使菜肴鲜嫩可口,香味四溢,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
黄渠桥爆炒羊羔肉色、香、味、形俱佳,肥而不腻,色泽棕红,肉嫩味香。此外,
肾阳虚、
腰膝酸软、腹中冷痛、虚劳不足者皆可用
羊羔肉作食疗品。不仅营养丰富,对
肺结核、
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
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
胃寒、
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
早发性射精以及一切
体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
糖麻丫
糖麻丫,软又甜,吃上一个想拿仨”。
黄渠桥的糖麻丫香甜可口,粘软耐食,老少皆喜。作为
回族美食,糖麻丫也叫糖
麻鸭,用
糖稀包裹后,活像
烤鸭卤鸡,金黄润亮,香味四溢。
回族人爱做糖麻丫生意,因为糖麻丫用料简单,方便易做,且经济实惠,爱吃的人又颇多,所以利润也可观。制作糖麻丫并不复杂。先在1公斤
潮汕干面中加入适量
花椒水、调和、
碳酸钠、
鸡蛋4个、100克红糖做成光滑柔软的面团,再切成
相等的两块,然后将两块
面皮摞在一起,从面皮中部切一刀口,但两头绝不能切通。捏住面皮的两头,往上一卷、钻孔、往回一拉,即成麻丫生坯。入油锅煎炸,呈紫红色时捞出,冷却后放入事先用
白糖或红糖熬成的热
糖稀中,泡一两分钟,取出即可食用。金黄油亮,外粘内沙,嚼之有筋,余味绵长。堪称
回族小吃一绝。
黄渠桥老豆腐作为黄渠桥的传统名小吃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国千年豆腐饮食文化的精华,采用传统工艺,用石磨将精选黄豆碾磨、
卤水汁点制而成,独具特色。品尝时清淡中藏着鲜美,柔软中含着筋道,令人回味无穷。
黄渠桥扁豆凉粉是当地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用当地种植的精选扁豆石磨后加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其特点透明
亮晶方解石,筋道又凉软。用地道的
油泼辣子浇拌之后,油滑鲜辣、口留余香。黄渠桥扁豆凉粉可凉拌也可热炒。凉吃则咸辣筋道,爽口无比。热炒后香嫩软化,回味无穷。
文化特色
黄渠桥镇
--------------历史文化名镇,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摇篮。
黄渠桥镇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黄渠桥镇是历史文化名镇,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宁北第一党支部成立与此,
宁夏回族自治区25个革命遗址中,黄渠桥镇黄二完小是银北的唯一一处。黄渠桥镇饮食文化独具魅力,
爆炒羊羔肉远近闻名,香飘百年。
2013年以来,
黄渠桥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关于坚持特色立镇,充分挖掘黄渠桥历史文化,发挥品牌优势,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发展红色旅游的要求,结合小城镇规划建设,安排专人充分挖掘黄渠桥镇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和群众文化,并将各种文化元素逐步渗透到小城镇的打造建设中。
经过近半年时间进村入户,走访征集,共整理相关文字资料40余万字,图片300余张,实物50余件。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7月基本打造成黄渠桥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基地共分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包括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文化等内容,重点突出宁北第一个党支部;第二展厅主要介绍黄渠桥镇独具魅力的特色饮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同时,还集中打造一处党员、团员、少先队宣誓厅。展厅装修风格别致,充分体现了黄渠桥镇打造两镇一基地(即西部历史文化名镇、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美食特色镇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目的。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宁北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抗日战争年间,无数共产党人在黄渠桥镇开展地下工作,播下革命的火种。宁北第一党支部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是
平罗县人乃至
石嘴山市人的自豪和骄傲,是
黄渠桥人感情的无限寄托。而传承历史也成了每一个平罗人和黄渠桥人的梦想、使命和责任。黄渠桥镇的开发和建设,无疑将建立在整个历史文化积淀和革命传统教育文化内涵当中。打造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搭建起多方折射和反应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一平台,黄渠桥镇藏书高阁的历史才被一一陈列、流传、继承和发扬下去。深情缅怀革命志士的同时,进一步教育、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珍惜幸福生活,为实现美好的梦想不懈奋斗,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传承发扬广大。
获得的荣誉
2013年获得“
平罗县黄渠桥镇青年中心”称号;2014年获得由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颁发的“宁夏党史宣传教育基地”称号;由
石嘴山市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党建研究室颁发的“党史党建教育基地”称号;平罗县委员会“
黄渠桥党史党建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称号;黄渠桥镇红色传统教育基地欢迎您重温红色经典!
未来规划
2013年,我镇主要规划建设新109(西环路),已经完成线路选址规划,道路地质勘探工作完成,正在报批调整土地规划,力争在2013年9月底开工建设;投资700万元建设了黄渠桥标准化农贸市场,已经投入使用
2012年9月,我镇委托
银川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平罗县黄渠桥镇总体规划(2012—2025)》,我镇正积极组织分布规划实施。
镇域总体规划总面积90.4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区面积约为9.7平方公里(包括镇区规划建成区面积1.95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布局采用“一心一带三轴两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一心”为逐步改建镇政府南侧用地,将其规划为行政、文体科技、商业等公共设施用地,强化其行政文化中心职能;“一带”——以
惠农渠及两侧绿化带形成的镇区南北向景观带;“三轴”——
109线国道以商业发展为主,文化街、二号路以城镇综合公共设施发展为主;“两片区”——其中:东片区以城镇公共设施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 西片区以特色商贸和居住功能为主;打响“黄渠桥
羊羔肉”品牌,做大做强“制种、清真牛羊肉”等农业特色产业,加快推进
传统农业向专、精、特、优方向的转变。大力发展以清真美食、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镇区道路规划采用方格网结构,形成“四纵六横”的干路网系统。“四纵”——西环路、109国道、二号路、
东环路;“六横”——黄宝路、文化街、十二号路、十三号路、南环路、四渠村主干路。
通过实施小城镇建设,可以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彻底改变小城镇面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我镇建设成为西部独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将该镇打造成为 西部历史名镇、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美食特色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逐步实现以“历史名镇、文化兴镇、特色立镇、旅游旺镇、饮食靓镇、产业强镇“,形成以商贸流通为主的产业基地。
所获荣誉
2017年12月17日,黄渠桥镇获评2017中国最美村镇传承奖。
人口
2021年6月7日,
平罗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黄渠桥镇常住人口为78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