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奎山风景区距
沈吉铁路莲河车站2公里,距国道202线1公里,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4公里,占地2.8平方公里。现已开发建设的有寺庙宗教区、民俗风情区、管理服务区、风景游览区。
景区简介
五奎山境内山峦起伏,五峰耸立,状如龙飞凤舞。山有洞穴嶙峋,泉眼处处,流水淙淙,东起第二峰为最高峰,海拔444米,峰顶矗立着八角九层内梯外廊佛教楼阁式观赏塔──祥云塔,第三峰南坡,背风向阳,视野广阔,群山环抱,坡内东有龙泉,西有
丹凤眼。恢宏、壮观、金碧辉煌的龙泉寺屹立在山坡上。龙泉寺西面山峰建有梅河口市广播电视发射塔。五奎山为
长白山脉系。山下田梗阡陌如织,河流池塘星罗棋布。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周边田野一望无垠。本境原为榛莽之地,树木参天,草菜蔽地,鹿豕纵横,荒无人烟。偶尔有
猎虎、射熊、挖参、采药者结队穴居于此。明代为
建州女真之地。
1993年秋,
吉林省风景园林协会的专家,对五奎山风景名胜区进行了详细的踏察、勘测,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制定了《五奎山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分布实施方案。并对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进行论证定性,
五奎山风景区规划设计为十个功能区,有大门商贸区、水景游览区、寺庙宗教区、游乐游艺区、动物观赏区、园林别墅区、旅游度假区、民俗风情区、管理服务区、风景游览区。现已开发建设的有寺庙宗教区、民俗风情区、管理服务区、风景游览区。
景点介绍
五奎山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暮春,清朝皇帝
康熙帝到
沈阳市(沈阳)祭祖,来到海龙附近的皇家围场行围狩猎。他在五虎大将的陪同下,跑了大半天,连个兔子也没碰着,好不扫兴。正在他想转驾回銮的时候,树丛中忽然钻出一只
梅花鹿。
康熙帝弯弓射箭,伤了鹿的一条后腿。伤鹿带箭奔逃,康熙催马紧追。翻过几座山后,伤鹿有些跑不动了,眼看就要被追上了。恰在此时,从山下跑来一大群鹿。其中有只高大的八叉梅花鹿叼着一个蘑菇状的东西放进伤鹿口中。伤鹿吃了一个瓣,受伤的后腿马上就能落地了,和群鹿一起跑了起来,近臣向
康熙帝奏到,那鹿叼的是
天然野生灵芝。人要吃了,不仅可治百病,还能长生不老。
康熙听了,精神大振,调动两支人马围截。一支由伊通洲从北往南追,另一支从大肚川由东往西赶。
康熙帝又命五虎大将取小路速去海龙西大柳河南岸,堵住由北往南这个口子。并立下军令状,如能堵住鹿群,截获伤鹿,官升一品,将晋一级。如让鹿群逃过大柳河,上了长白山,就把他们的人头取下来。五虎大将领旨后,各把住一个主要山头,扎下营寨,挖坑断路。受惊的鹿群先是往东跑,见有兵丁堵住,忙着向北。又遇人赶,只好转向正南。群鹿在八叉
梅花鹿的带领下,转到莲河北面一条山沟。那里沟深岸陡,
蒿草密集,正好遮住了五虎大将的视线。跑得又饥又渴的鹿群,见沟里的河水澄清见底,忙喝起来。不知鹿有多少,光水喝去了半河槽子。喝足了水的鹿群绕到大柳河拐弯处,借着密密柳林的遮挡钻出包围圈,直奔长白山逃去。
康熙帝见鹿群已逃得无影无踪,要杀五位大将。近臣奏道,大将们战功显赫,杀了可惜。
曹操马践麦田以盔代首,表明军纪严明,
皇帝何不仿效这个故事,把将军的头盔放在五个山包上,对每个头盔斩一刀,既说明君无戏言,又救了五位将军。康熙一听,这么办也好。于是,把五位将军的头盔放在五个山包上斩了一刀。从那以后,人们就把放将军头盔的五个山包,叫做五盔顶子。日子长了,叫白了,五盔顶子叫成五奎顶子,简称五奎山。群鹿逃命的那条沟,叫它万鹿沟,喝水的那条河叫它万鹿河。日子长了,万鹿沟叫成湾龙沟,万鹿河叫成湾龙河。
五奎山风景名胜区门票:大门免票,但龙泉寺、
祥云塔等要收费
美食:
当地美食:梅花海参、吉酱窝头、特色扒猪脸、锦绣松仁、灯笼
蒸肉等。
娱乐:
满族的岁时节令风俗,是在与
汉族文化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
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本民族自身的特色。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一般从农历十二月(腊月)三起,就开始筹备了。如
东北地区俗谚所说:“二十三灶上天、二十四写大字(
对联)、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备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几乎天天在“忙年”。二十三这天俗称“过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满族人也与汉族一样祭灶,
吃灶糖。随后的几天都是在打扫房舍和备办年货。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一至初五这几天忌动刀剪,所以东北地区
满族在
除夕之前就已把这几天要吃的东西切好备好,如粘豆包、猪肉、
彩色水饺等,然后放在缸里冷冻保管,以备食用。至除夕这天吃完早饭后,开始贴对联、福字、窗花,挂笺,并在房前竖起数米高的灯笼竿子,备好红灯,准备天黑后点燃悬挂,一直要到正月十五以后才拆除。下午全家吃“
年夜饭”之前,要先备一桌酒菜,由男人抬到祖坟去祭奠历代祖先,然后把写好的“谱单子”挂在西墙祖宗板下,并在前面摆好祭器和供品,全家向祖先行礼后入座吃饭。因为吃这顿饭时外出的家人都已归来,阖家团圆,所以叫“团圆饭”。所吃的菜肴,无论贫富都必须有鱼,民间称为“三十儿没鱼不成席”,以此寓“连年有余”之意。
天黑后,各家各户红灯高挂、鞭炮齐鸣,至午夜“接神”后,全家同吃“年夜饭”(煮饺子),晚辈向长辈行礼拜年,长辈则向拜年者赏“压岁钱”,随后晚辈再去至近亲友家拜年。次日早饭后,人们都换上新装,走家串户向新友拜年。初二、初三日,已婚妇女随丈夫回到自己娘家拜年。
破五节日民间称做“破五”,必须吃一顿
彩色水饺,表示“过年”至此结束。但在旧时观念上,直至正月十五甚至整个正月都算做“过年”。
此外,
满族在其他节令也有一些很有趣的风俗。如正月十五“蒸
棉花灯”,以此预测一年各月份的气候;正月二十五“填仓”,祭祀仓神,祈祷一年
五谷丰登;二月初二“领龙”,用小灰(高梁秸烧的灰)从井沿撒至自家房前,意在求得风调雨顺;
清明节“插佛朵”,用
柳枝糊上彩色纸条和布条,为死去的家人祈福;
端午节讨“百家线”捻成“线锁”戴在小孩脖颈和手脚腕上,以
玉貔貅求福;七月初七女孩“乞巧”,祭“篱
姑母”,以求自己心灵手巧。近年来,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还出现了一个由各地
满族同胞自发形成的节日—颁金节。“颁金”是
满语“诞生”一词的译音,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
皇太极十年(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
皇太极正式传谕将本族名称由“女真”改称“满洲”,标志新的
民族共同体的初步形成。近十几年来,每逢十月十三日前后,许多城市和满族自治县的满族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以族胞联谊、文艺演出等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极为重要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关怀备至,一到节日,先和家里的长辈依次恭喜问安,接着到村里其他老人家问好祝福。自1982年以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
重阳节,举行尊老敬老的活动,为老人健康长寿创造各种条件,使尊老习俗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全社会的美德。
花甲宴是朝鲜族人民为60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席。按古历法
天干地支推算法,60年作为一个循环单元,因此,将60周岁看成周甲或还甲。
朝鲜族把60产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
分水岭,因此对花甲礼特别讲究。
到花甲宴那天,儿女们为老人大摆寿席,广邀亲朋邻里
欢聚一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献寿是基本的仪式。儿女们为老人换一身特制的
礼服,在大厅或在庭院内摆上寿席。花甲老人坐在寿席中,男左女右,同亲朋邻里中的同辈兄弟一起接受寿礼。寿桌上摆满糖果,鱼肉,糕点和酒类。寿礼开始,按儿女长幼之序,亲朋远近之别,依次
敬酒献寿。或者敬酒,或者献祝寿诗,或者载歌载舞。礼毕,子女们宴请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人民边吃边喝,唱歌跳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关于
花甲宴的由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
高丽时代国王颁发了一条残酷的法规:人过60,不死即埋,后称高丽葬。一位姓金的穷人,把年过60的父亲藏入一座山的山洞之中,每天偷偷地给他送饭,始终没被人发觉。皇帝听说了高丽葬这件事感到这条法规过于残酷,便给高丽王送去了三个难题,使他非常为难。山洞里的
金老汉听到这个消息后,告诉儿子如何解答这三道难题。儿子来到京城,向高丽王诉说了解题之法。国王听后,欣喜异常,究其出谋者,方知是一位年过
花甲的穷老汉。于是,高丽王醒悟到老年人阅历丰富,是国家的财富。从此,废除旧律,通令全国尊重、爱护老人。那位金老汉重返家园,与家人团聚,安度晚年一直到寿终正寝。
从此以后,花甲宴代替“高丽葬”,敬奉老年人成为
朝鲜民族的传统美德。
“
那达慕”是
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它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
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那达慕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那达慕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七、八月,或以
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
“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早在1225年
蒙古第一次西征战败花刺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以后,多少个世纪以来,每逢庆祝战功、祭旗点将、军民欢聚、盟旗聚会以及敖包祭祀等都举办那达慕活动。
蒙古族是个尚武的民族。
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养人的勇敢、机智、顽强,于是把骑马、射箭、摔跤统称为“男儿三艺”,作为士兵和民众素质训练的内容。在那达慕大会上,这“男儿三艺”也就成为民族体育的主要项目。
那达慕大会十分隆重,过去,每当举办草原那达慕大会时,方圆一二百里的牧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扶老携幼,带着
蒙古包和日常用品,乘车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会。远近的商贸小贩也赶来摆上店铺,出售
大宗商品,收购畜产品。解放后,城里的
那达慕大会虽比过去草原那达慕的韵味显得不足,但现代文化的进入,却使那达慕更壮观,更红火,更丰富多彩。
摔跤比赛是那达慕大会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摔跤手,
蒙古语叫“布赫沁”。他们多是身材魁梧的小伙子(有时会邀请女摔跤手、小摔跤手比赛)。布赫沁上身穿镶有铜钉的“卓铎格”,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足蹬传统的布利阿耳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穿上这种摔跤服,无论脚力怎么激烈,任凭撕、抓、揪、勾、绊,都不会伤人或扯坏衣服。
“
那达慕”大会上,赛马也是一项很吸引人的活动。
蒙古族人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赛马不仅需要平日把马驯得十分熟练、十分得心应手,而且要有娴熟、高超的骑术和顽强勇猛的精神。比赛时,骑手们身着
蒙古袍,足蹬高筒蒙古靴,头扎彩巾,腰束彩带,生气勃勃,英姿飒爽。数十匹马站在起跑线上,令枪一响,如同离弦的箭,你追我赶,向前飞奔。赛场顿时沸腾起来。第一匹马冲到终点,人们立刻唱起优美的赞歌。
那达慕,推动着民族体育的发展,也培育着顽强拼搏的精神。
那达慕大会1992年被
国家旅游局列为
中原地区友好观光年项目。草原盛会那达慕,以“文体搭台,经贸唱戏”为主旋律,向世界展示草原风光魅力,民俗风情的魅力。
购物:
梅河口四季
生态公园购物特产:
牛皮杜鹃、长白瑞香、
天麻、人参、
熊胆、
野生灵芝、
红景天、
笃斯越橘、
高山罂粟、
茅膏菜属、
耧斗菜、
偃松、
松茸等。吉林省通化市
工艺美术品生产的松花石砚,是
中国历史上名贵的石砚,尤为
清代皇室的御用珍品。现
故宫博物院所藏之
松花石砚上,就有
康熙、
雍正、
乾隆等皇帝的题款。
松花石砚又名松花玉,据《砚林录》一书记载,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湿不滞笔,砚之神妙尽现。通化市生产的松花石砚经有关专家鉴定,就发墨、贮水、色泽、敲声等,均与传统松花石砚相同。经不断创新,花色图案目前已达几千种。先后被评为
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中国首届
文房四宝展览订货会特别指定产品和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