漭水镇
云南保山昌宁县下辖镇
漭水镇位于云南省昌宁县中部,地距县城16公里,东北方隔澜沧江与临沧地区凤庆县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相望,东南方与本县的达丙右甸两镇接壤、西方与大田坝镇相连。全镇海拔在1050至2850米之间,气候温凉、温热、高寒,属立体气候,总面积311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20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9096人,耕地面积25691亩,人均占有耕地0.88亩,人均产粮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元。随着小湾电站的建成,从漭水沿江到老厂苏家山80多公里的沧江之畔,将逐步成为旅游热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漭水镇常住人口为21223人。
简介
漭水镇地处昌宁县城东北部,东至澜沧江与街接壤,南邻风庆县大寺乡,西邻田园镇,北邻大田坝镇。距昌宁县城15公里,柏油路面。镇的东部有正在修建的四季利河公路跨
澜沧江大桥经耉街至永平县。境内有盛兴林业有限公司、盛吉硅业有限公司、建星纸业有限公司和易佑茶厂、黄家寨古树茶厂两个普洱茶厂;有着茂盛石材有限公司开发者大理石工艺品;镇内沿江村大平坦和大秧草塘分别有 “昌恒木业”和“宏盛木业”两个股份制合作林场。从50年代起,就在全镇各茶区兴建了30多个茶叶初制厂,有400亩连片的野生古树茶
漭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辖国土面积为31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9个村民委员会,205个村民小组,镇内最低海拔1050米,最高海拔285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为1450毫米左右,有低烧河谷气候、温凉和高寒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2008年末总人口29449人,其中农业人口28363人,总户数7788户,其中农业户7176户,有耕地面积23693亩,其中:水田9670亩,旱地14023亩,茶园总面积25318亩,(其中采摘面积17702亩),有泡核桃95117亩、竹林9569亩。年末大牲畜存栏14346头,生猪存栏36540头,山、绵羊10995头。
农业
粮食、茶叶、核桃、畜牧业是漭水镇的骨干产业。粮食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茶叶面积14000多亩,年产干茶700吨,大部份属优质大叶种茶泡核桃面积30000亩,年产500吨,漭水核桃具有个大皮薄、仁白味香、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漭水镇拥有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昌宁县的牛、羊、仔猪养殖基地。漭水镇境内铁、大理石、云母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和前景。漭水离县城近,交通、通讯条件好,尤其适合农特产品加工。
资源
漭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可尽览沧江风光的鹅头山、有“天山草原”之称的大秧草塘、天然温泉“阿背塞澡塘”、老厂望江楼风景独好。随着小湾电站的建成,从漭水沿江到老厂苏家山80多公里的沧江之畔,将逐步成为旅游热区。
人文地理
漭水,明宣德九年(1434年)前,莽氏家族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开发生计。因莽氏家族滨水而居,而取名为莽水,此地山川秀丽,草木茂盛,水资源丰富,随着历史的变迁更名为漭水。1434年,设漭水土巡检司,隶顺宁府,清时属顺宁府右甸历厅。本县设治前属顺宁县右甸县佐所辖,设柯柯漭乡。民国22年(1933年)设昌宁县时,置柯漭乡,辖9个保,隶第二区。民国24年(1935年)设漭水镇,民国34年(1945年)改为柯华镇。1950年解放后属新城区,设漭水乡,1958年公社化时设漭坡人民公社,又称漭水公社。1960年设漭水小公社。1963年改漭水区,1983年成立漭水区公所和党委,辖老厂、明华、明德、河尾、漭水、共裕、翠华、联福、沿江九个小乡。1988年2月撤消漭水区公所,成立漭水乡人民政府和漭水乡人大主席团。2002年漭水撤乡设镇至今。
人杰地灵
漭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素称“文墨之乡”、“沧江明珠之”和“千年茶乡”。登上漭水东部高山,澜沧江风光将一览无余;进入漭水南部,“望江楼”、“苍天古树”、“仙人掌科”等自然奇观将让你留连忘返;到漭水西部,河西水库美景和得天独厚的大理石奇峰美不胜
收;到漭水北部,奇异的花草、高山湿地、鹅头山风观、万亩杜鹃和莽莽原始森林更是让你一醉不归。
漭水镇如一条长长的巨龙,矗立在澜沧江西岸,蕴藏着铁、锰、硅、铜、大理石等许多地下矿产。
漭水镇人民勤劳、朴实、善良、进取,历史上许多文人志士,创造了很多第一。出生于河尾村的穆乃鹏是中国地质部高级工程师;出生于联福村的禹子荣同志曾担任过昌宁县县长、县委书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副州长、纪委书记等职;出生于联福村的李志美先生曾担任昌宁县副县长、县长等职;出生于漭水村的吴应元同志曾担任昌宁县委书记;漭水大竹林的王樵的书画也极具有影响力,王樵原名王业,字建勋,号山水居士,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怀有抱负,攻读诗书,精习书画、雕塑,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区、虎头山战役,是昌宁县志编撰人之一。不畏强权的穆之荛、诙谐幽默许晓东,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翠华熊家大坟的碑文中有传承东巴文明的历史记载。缅北滇西战役期间,一架联军飞机在沿江村失事,当地村将所有飞行员遗体厚葬,一架联军飞机在翠华村迫降,当地村民厚待飞行员,并用担架将飞行员护送到县城。漭水人民创造了许多第一,如试办全县第一个互助组,发展全县第一批党员,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试办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开通全县第一条县乡公路,兴建全县第一个农村小水电站,成立第一家乡级科委等等,为发展漭水辉煌灿烂的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漭水人民民风淳朴,善良进步,风情民俗中有许多闪光点。比如迎亲嫁娶和吊丧时吹的唢呐就非常值得考究,迎亲嫁聚时吹喜调,主要有《起身调》《隔娘调》《过山调》《进门调》《待客调》等。吊丧时吹哀调,主要有《待客调》《三亲六戚悼念调》《起棺调》《下葬调》等,小的唢呐乐队2-3人,大的唢呐乐队20多人,无论乐队大小均节奏整齐,悦耳动听。喜调会让人心情舒畅、兴高采烈,哀调则使人悲凉凄惨、痛苦流涕。
沧江明珠——漭水
漭水位于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畔,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地方,千亩生态茶园、黄家寨古树茶林、“文墨之乡”美誉、万亩泡核桃林、望江楼奇景、澜沧江风光、鹅头山秀色、大秧草塘湿地、天堂山莽莽林海,沿江野生茶群落、河西水库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点缀在311平方公里的漭水大地上。
昌宁县县城沿着县城至四季利河公路西行8公里,便进入漭水境内。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千亩生态茶园,茶园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千里绿浪,万里碧波。一丛丛茶树青翠欲滴,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园内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每到茶叶萌发季节,茶园内热闹非凡,到处是采茶人忙碌的身影和欢歌笑语。在这里您可以亲身体验亲手采茶的情趣,领略茶乡人的风情,感受自然生态。只要你走进农家小院,主人都会为您泡上一壶色泽润绿、汤色明亮、滋味浓醇、清香扑鼻、回甘生津、唇齿留香、韵味悠长的茶饮,让您享受到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乐趣,陶醉在浓浓的茶香之中。黄家寨大叶种古树茶群落是昌宁县保存最完好的古树茶群,树龄都在500年以上,可见漭水人民种茶历史之悠久。农家掩映在古树茶之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漭水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洞经音乐、民间书画、石雕等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沧江古韵茶乡仙音的之称的漭水洞经音乐,既有古代宫廷音乐的庄重、古朴和典雅,又吸取了漭氏土司音乐、民间时尚小调的精华,经数代民间乐师的传承发展、弘扬光大,成为保存最为完整,清新悦耳,雅俗共赏的民俗音乐。漭水人民在生产之余舞文弄墨蔚然成风,民间艺人层出不穷,王樵就是近代远近闻名的书画家;依然健在的王文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家,他靠手工制作的揉茶机既是加工茶叶的理想工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78岁的老人 的刺绣令人爱不释手,供不应求;擅长大理石雕刻的能工巧匠应有尽有。这些民间艺人作品中展示出的神采韵气,诠释出漭水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沿着漭水至沿江公路而上,进入明德、明华、老厂,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林,有的核桃树树龄达300多年,树干粗壮遒劲、斑驳沧桑,枝繁叶茂,树幅占地超过半亩,果实累累。村村寨寨掩映在核桃林中,炊烟袅袅,一派丰收富足、祥和安康的气象。走进红墙碧瓦的农家小院,您不仅能品尝到个大、皮薄、仁白、味香的漭水核桃,主人还会用自家喂养的鸡、自己腌制的腊肉、自己栽种的家常小菜盛情款待你,让你有回到家里、回归自然的感觉,真正感受到农家的怡然之乐。
老厂望江楼是风光旖旎的地方,那里有千年参天古树林,万木争荣、千树斗翠,松树茁壮、樟栎浓荫。百鸟调啾,山风习习、林涛阵阵,汇成悦耳动听的交响乐。登上陡峭的悬崖,隐约可见澜沧江那优美动人的身姿。在群立的岩石上,有着仙人踏过的足迹,这个栩栩如生的仙人掌科印韵育出美丽的传说:那是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滚滚而来,绵延的大山挡住了江水的去路,桀骜不驯的江水吞噬着无辜的苍生,一位好心的天神于心不忍,就用脚蹬手推,将大山一分两半,澜沧江水顺着峡谷顺流而下,解救了芸芸众生,望江楼岩石上的脚印就是那位仙人留下的。江楼还是永昌至顺宁到缅甸必经地之一,那里的石板路依然还遗留着旧时马蹄踏出的痕迹,那坚固牢实的拴马桩石雕就是茶马古道的见证。当你走进古木参差、绿树掩映的农家,品尝着清香的生态茶,眺望蜿蜒南流的澜沧江、聆听江楼动人的传说和鸟儿婉转的歌唱,让凉爽宜人的山风轻拂,真不知是在天上还是人间。
澜沧江流经漭水境内80多公里,江水因山势而变化,或汹涌澎湃、或静如处 子、或潺潺而流。站在江边,两岸是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真正让您感受到大峡谷的深壮观,峡谷之中有滔滔江水、有嶙峋怪石、有古藤老树、有奇花异草、有飞禽走兽、有安澜古桥、有瀑布沙滩,真是一幅幅立体生态图。小湾电站建成后,你将会领略到“高峡出平湖”的壮观美丽,正在建设的澜沧江大桥是亚洲第二高桥,耸于碧波万顷之上,如长虹卧波,飞龙在天。在澜沧江上行船,就能真正领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
沿着沧江北上,沿途千峰竞秀,万壑藏云,峰峦多姿,争奇斗险。在群山之间,形似一只挺胸翘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的山峰傲然挺立,这就是鹅头山。在鹅头山脚下,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树、藤自然成趣,千年山茶属、奇花异草犹如五彩的羽毛把鹅头山装点成天然佳景。您不妨冒着风险沿着通幽曲径走近她,深入她神秘的胸怀,陡峭的岩石长满紫藤野花,盘的古树在岩缝中倔强生长,深不可测的洞穴让人望而怯步,深厚的枯叶腐土使人举步维艰,高仰的鹅头激发你征服之望。脚蹬岩石,手牵树枝,小心翼翼,热汗淋漓,寻找的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慨。站在鹅头山顶,真是“一览众山小”,脚下是嶙峋怪石,莽莽林海,云遮雾绕。听鸟语虫鸣,看沧江蜿蜒,感清风扑面,您的灵魂真正与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宠辱皆忘、心旷神怡。
走下鹅头山便到了沿江湿地,沿江湿地属高山湿地。湿地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被喻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地球之肺”和鸟的乐园。沿江湿地被茂密的树林簇拥着、呵护着。春天,这里千树吐绿,野花绽放,蜂蝶起舞,百鸟鸣唱;夏季,这里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碧草青青,凉风吹拂,风吹草低见牛羊;秋季,这里天高云淡、红叶艳丽、百果飘香;冬季,这里草甸金黄、银霜素裹、万籁静谧。无论什么时候来到沿江湿地,你都会被这里的山岳地貌、源泉秀水所吸引,为这里的美丽景色、凉爽气候、清新空气、天然氧吧而陶醉。沿江湿地四周群山起伏,山高水秀、林木茂密,这便是有名的天堂山。这里层峦叠翠、古藤缠绕、古树参天、翠竹遍野,是天然植物园,也是动物的乐园。春日树绿花艳、春笋破土、春意盎然;夏日山风荡荡、林涛阵阵,生机无限;秋天层林尽染、金叶飘飘、硕果满枝;冬季云缠雾绕、清幽淡雅、落叶纷飞。山茶盛开的季节是天堂山最美丽动人的时候,有的灿若朝霞、有的丽如素娟,成千上万棵连在一起,形成花海奇观,宛如艳丽的绵缎把山峦群峰装点得分外妖娆,在云海或彩霞中,叫人简直分不清它究竟是云、是霞、还是花。在天堂山林海中,分布着数千亩野生红裤茶,沿江茶山河的一棵茶树,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鉴定,树龄在千年以上,这棵千年古茶向世人证明了昌宁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
告别莽莽苍苍的天堂山,顺着涓涓清澈的溪流而下,一座碧波荡漾的水库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昌宁河西水库。河西水库纳百川甘泉,灌万亩良田,哺芸芸众生,也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看湖光山色,听渔舟唱晚,仿渔翁独钓,自得静怡之乐。漭水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正如美丽的姑娘待在深闰人未识。小湾电站建成后,澜沧江流经漭水段将成为小湾电站库区,景色美丽的澜沧江象一根银线将各个旅游景点穿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集民俗民风旅游、水上旅游生态旅游为一体,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投资前景。“风正千帆竞秀,潮平百舸争流”,我们期盼有识之士为这美丽的姑娘梳妆打扮,让她走出深闰;期盼更多的游客旅游观光,一睹芳容;期盼漭水旅游业为漭水明天的美好尽展风采!
阿背寨热泉
昌宁县的崇山峻岭,江流河川之间,星罗棋布地镶嵌着21个青烟迷蒙、气蒸腾的天然热泉。有的自岩石中滴滴渗出,汇成涓涓溪流;有的自河畔水滨奔腾突涌,势如鼎沸;有的自成潭穴,吐珠喷玉,蔚为壮观。这些热泉汽海,四季可浴,多有除风祛寒,爽身健体的功效。被人们举为“琼浆”、“玉液”。
阿背寨热泉,地处澜沧江沿岸,蒸潭河畔,距昌宁县漭水镇政府10公里,泉水出露于河两岸的山坡至河床附近,随处可见到小股热泉出露,温度高达70多度,泉澄清碧透,略有硝味,可除病祛疫,是四山群众沐浴治疗的天然场所,每年的春夏时节,节假日,到此旅游度假、洗澡沐浴、祛寒治病者络绎不绝,有的还在这里安营扎寨,一住数日,甚至十天半月而返。
阿背寨的蒸潭河,两岸古木林立,松柏苍茎。为了便于人们到此旅游沐浴治疗,前几年,漭水镇组织当地群众,筹资投劳,修通了漭水街到阿背寨澡潭的公路,立夏节这天,远到凤庆县保山市及本县的群众男男女女近万人纷纷都慕名而来,聚集在此,热闹非凡,有的旅游、有的洗澡、有的顺便带着一些矿泉水、糕点糖果之类的东西到这摆起了小摊,以便为到此旅游的人们提供服务,米线摊、唐河凉粉摊,应有尽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逐步走向发达,这些年来,到阿背寨澡潭观光的人越来越多,阿背寨热泉,蕴育着勃勃生机,托着文墨之乡漭水,正一步步走向辉煌,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文化教育
文化
漭水,自古以来就有“文墨之乡”、“礼仪之邦”的美称。如今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神奇美丽的澜沧江畔,追溯其文化发展的渊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一)1949年前的文化
在漭水这片大地上,特别是澜沧江沿岸相对平缓的地带,随处可见磨制石器遗迹,相关部门正在挖掘古代文化的内容。追溯的文化大致以莽氏土司开始,明朝嘉靖年间,莽氏土司多次到京城,带回了宫廷音乐,带回了京城文化,并把宫廷音乐和京城文化里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经过时代的变迁,形成当地独特的文化内容。莽氏土司音乐已经形成了漭水特有的音乐一直在民间流传。
在这期间,老厂村高洲同先生组建了由10多个马帮构成的运输队,来往于中国与缅甸之间,将中国的茶叶、丝绸销往缅甸,将百货运进中国,引入了许多西方文明。1913年,修建了安澜索桥,沟通了澜沧江东西两边的文化。在1933年前后(昌宁县设县),漭水属顺宁府辖区时,洞经音乐进入漭水,顺宁府志中载“……洞经之来历,为清代蒙化薛先生传授,今已遍及各乡镇,其调则用词名:如《水龙吟》、《锁南至》、《浪淘沙》等其节奏则响协律,低昂符节,曲尽其妙”。后来,漭水的穆文美先生就读顺宁洪学毕业回乡,再次传授当时流传于顺宁的洞经音乐,因而当今流传于漭水的古音乐独具特色。
同一时期,漭水大竹林的王樵的书画也极具影响力。王樵,原名王业,字建勋,号山水居士。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怀有抱负,攻读诗书,精习书画、雕塑,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台儿庄区,虎头山等战役,是昌宁县志整理编撰人之一,晚年创作了“依山临水”“柴水方便、大好农村、恰如祈愿”等诗画,表达了他不渝的爱国爱乡之情,部分作品至今仍有保存。此时期,还引入了东巴文化的内容,(翠华熊家大坟的碑文中有历史记载),这也是东巴文化在漭水的唯一记载,同时也充分说明漭水文化发展历史久远,范围较广,内涵极深。
(二)解放初至1980年的文化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以龙狮篮球俱乐部队为代表,各大队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传播农村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创造了许多第一而文明遐迩,如:建立全县第一个互助组,发展全县第一批党员,建立全省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开通全县第一条县乡公路,兴建全县第一个农村小水电站等,1958年12月,莽坡人民公社荣获由总理周恩来签署的国务院奖状。
(三)1981年至今的文化
1989年,成立全省第一家乡级科委,创办了保山市第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保山地区第一个农村基层文化中心;1997年开通了程控电话,同时闭路电视进了农户家中。1999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通过省市验收。2004年,成立了融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诗、书、画等可在所展览,同时,再次组建了洞经古乐队。
打造“文墨之乡”文化,奠定沧江旅游基础的文化产业方针发展方向,对老厂望江楼风光,神奇的仙人掌科传说,茶马古道及阿背寨热泉,沿江鹅头风光,高山湿地等的景点进行挖掘整理,为全镇的旅游文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
全镇共有初中2所,有教学班25个,在校学生1351人,有专职教师78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25人,二级教师31人,三级教师6人,两所中学的建筑面积为9326平方米。
全镇共有小学22所,其中:村完小9所,高小点3所,一师一校1所,在校学生2533人,小学总建筑面积为20146平方米,共有小学教师154人,其中:高级教师53人,一级教师79人,二级教师7人。有幼儿园1所,建筑面积185平方米,教师4人,学生110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1985年荣获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云南省教育改革实验先进单位;1988年,荣获云南省教育教学先进单位;1991年,荣获云南省先进放像教学点;2005年,获首届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活动组织奖,并多次获市县表彰。
基础设施
漭水镇2008年末,共有水库6个,农田灌溉沟316条,其中水泥沟面4条,需终年复修312条,镇内无水浇地,有雷响田2500亩。有14个自然村通自来水,涉及560户,125个自然村未进行过水质及卫生检测,饮水困难。139个自然村通电, 135个自然村已实施农网改造。县镇公路为柏油路面,136个自然村通土路,还有3个自然村不通路。通程控电话9个村,19个自然村,移动通讯覆盖率80%。通闭路电视3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设施9个村,全镇卫星电视接收设施(小锅盖)3179套。
特色产业
漭水镇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特色产业主要是生态茶、泡核桃仔猪。由于漭水生态气候多样性形成的生物多样性,适宜多种生物生长,不同的气候带就有不同的特产,许多农特产品深受海内外客商青睐。
2008年有生态茶园总面积25318亩(其中采摘面积17702亩),年产干茶1272吨;有泡核桃基地95117亩,年产泡核桃1250吨;竹林9569亩。种植业收入3902.60万元,林业收入1345.10万元。大牲畜存栏14346头,生猪存栏36540头,山、绵羊10995头,畜牧业收入2697.6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504.04万元。
受市场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明德、漭水、共裕、翠华、联福5个村要充分发挥集市所在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猪饲养,特别是培植仔猪市场,翠华、沿江2个村靠资源丰富、山广人稀的优势,发展牛、羊养殖业。
资源环境
漭水镇有耕地面积23693亩,其中:水田9670亩,旱地14023亩,茶园总面积25318亩(其中采摘面积17702亩),年产干茶1272吨;泡核桃95117亩,年产泡核桃1250吨;竹子9569亩。大牲畜存栏14346头,生猪存栏36540头,山、绵羊10995头。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棒、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334837.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5403.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6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5854亩。主要有铁、锰、大理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
漭水镇如一条长长的巨龙,矗立在澜沧江西岸,盛产千吨千年古树大叶种茶叶和千吨优质泡核桃。这里集旅游观关,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蕴藏无限商机。
农业民生
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全镇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央把发展农业,抓好三农工作,以1号文件出台,漭水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抓好农业发展放第一位。但漭水镇财政困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缺少龙头企业。我们决心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借助县级财务支持,精心谋划三农工作,积极做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布局,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全面完成漭水的核桃种植任务,使全镇泡核桃面积达12万亩以上;二要优化茶园品质结构,推进改植改造,推广生态茶种植,保护和开发古茶资源,使全镇优质茶园面积达到1.6万亩;三要建成全县仔猪基地,培植猪、牛、羊饲养示范大户,建设专业养殖小区;四要着力培植农业产业龙头,重点培植核桃、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五要组建农产品营销加工协会,逐步构建支部+公司+协会的农村合作经济新模式,发展农民股份制公司,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六要推动农村土地合理布局,培植农业产业专业村、专业社、专业户,扩建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市场占有率,强化科技措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带动漭水全面发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
实行伤残抚恤、复员军人生活定补、五保供养、精简退职人员定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补助,确保人民安乐业。
其他保障事项
实施干部职工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互助工程;引导学生参与中国平安工程;执行下岗职工在就业优惠政策;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计划生育“奖优免补工程”;实施特殊困难中小学生和贫困大学生社会捐助工程。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漭水镇常住人口为21223人。
参考资料
漭水镇.首页-昌宁县人民政府门户网.2021-06-24
目录
概述
简介
农业
资源
人文地理
人杰地灵
沧江明珠——漭水
阿背寨热泉
文化教育
文化
教育
基础设施
特色产业
资源环境
农业民生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
其他保障事项
人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