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秋,1920年8月11日生于
湘潭市白云乡。父亲楚廉山对中国的古代文学,尤具是书法、诗文,有很高的造诣,有河东“八贤四君”的美誉。母亲魏文芳女士出身名门闺秀,尤其惊人胆识和非同一般的分析判断力。
人物经历
1934年其父去
南京市谋事,他随往南京,进入
南京市第二中学念
高中。17至19岁在
杭州市读书。1937的
抗日战争爆发全家回到原籍。母亲命他转入省立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完成了高中全部学业。1938年秋日军进逼
长沙市,母亲鼓励他远赴
重庆市继续深造,他顺利考上台湾中央大学政治系,1943年学士。毕业不久,继而进入南京
中央大学政治研究院,1945年文学硕士,
檀国大学及秘鲁圣马丁大学荣誉哲学、法学博士。1946年到中央干部学校研究部第1期深造,任
蒋经国秘书。中央干校毕业留校任教4年 曾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研究所从事研究。由于学识不凡,才干突出,又具有高度工作热情,因而受到当时
国民政府有关各方的器重,直接进入中央机关工作。1949年7月间,
中国国民党东迁。母亲极力劝他带着妻室女儿离开
湘潭市乡下,从此他断然远走天涯。
人生履历
1954年9月,他结束阳明山的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军联合作战研究班学习、国防研究院毕业。
朝鲜战争期间,在东京盟军总部担任翻译。1951年任新闻专员。1952年任
台湾省“行政”专科学校副教授。正准备赴美深造,却因蒋介石对他才智的赏识,乃于1954年10月拔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侍从中文秘书、蒋介石新闻言论秘书。
1958年他被指派出任当时主管
中国国民党宣传、文化、新闻工作的中央委员会第四组副主任职务。后任“国民大会”新闻秘书、“国家安全会议国家计画委员”。
从事报业工作
1959~1995年兼任
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中兴大学、
中国文化大学等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64出任《中华日报》社社长,兼《成功晚报》发行人。这是他正式主持报业工作的开始。他在接掌社务之后,一路荆斩棘,从而声誉鹊起。1972年他被擢升《
中央日报》发行人兼社长。他本着知人善任,培养人才与发挥智慧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为原则,创造了该报70年来最好的成绩。13年的办报生涯,使他成为台湾新闻界的一颗明星。1977年9月调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副秘书长。他在三年任期中,以
改革开放著称,博得海内外知识份子认同,甚至反对党人士也认为他为一理性平和对手。
《中央日报》董事长
1978年升任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国家文艺基金会”主任,主管文宣系统。1980年他继李焕担任
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后任中马星(指
新加坡)文经协会理事长,政治大学教授。1987年,为免《
中央日报》失去竞争力,他再次受命回到《中央日报》社接任董事长。1989年当选“全国报业协会理事长”。1989年任“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1990年6月应邀为“国是会议”代表。在《中央日报》4年后,他认为应该交棒了,于是自请退休。1991年被聘为“
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1993年10月任
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1996年始任《中国时报》、中央电视公司、
中国国民党党营事业管理委员会顾问。5月未获续聘“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1997~1999年任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监事。1998年起任“中国新闻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央大学”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地区专栏作家协会理事长。自1963年11月起,为国民党第9~13届中央委员,1993年8月起,第14、15届中央评议委员。他将自己的40个
春秋,完全奉献给新闻文化事业,被社会公论为一位鞠躬尽的文化使者。同时他还从事新闻教育及研究工作。至今他仍为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的讲座教授。在他漫长的服务历程中,他曾受到
台湾省各方面的推崇和国际新闻传播界的敬重。
人物贡献
奔波海峡两岸
这些年来,尤其近几年来,他奔波在海峡两岸,为改善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和平统一的共同目标一心一意,竭尽所能。1992年4月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前身为
中央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时,两校校长发函邀请在台湾校友崧秋先生等返校聚会,南京大学聘崧秋先生为“南大校友总会名誉理事”,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则聘崧秋先生为“
nit校友总会名誉会长”。5月18日,18位大陆记者访问团抵达
台湾省后,他以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的身份,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两岸同业餐会,曾致词说:“4年以来,两岸的交往比之过去40年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大陆记者团的来访,为两岸新闻从业人员往来揭示了新一页。”9月,“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楚崧秋和中国记协台港澳办公室主任柏亢宾提出了加强两岸新闻界高层人士交流的动议。11月,楚崧秋向
中国记协网发出了关于召开海峡两岸新闻研讨会的倡议,中国记协表示赞成。
学术研究讨会
1993年元月7日,他应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以及
台北市的亚洲与世界社邀请,参加在上海市举行的“二十世纪经济对海峡两岸之挑战”学术研究讨会。这次他受到当时上海市市长黄菊先生及海协会汪道涵会长等的热诚接待,并交换意见。时过数月,他又应
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以“台湾两岸文艺交流访问团”名誉团长的身份,率一行16人到北京访问。是年春,楚崧秋就研讨会有关事宜与
中国记协网沟通后向时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闻行政人员协会副主席、大公报总编辑
曾德成提出在香港举办第一届两岸三地新闻研讨会,得到积极回应。5月,首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筹备会在香港召开。楚崧秋、柏亢宾和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全体执委与会。11月24~26日,第一届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主办。大陆20人、
台湾省20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20人与会。香港资深报人
金庸博士在开幕式上担当主礼嘉宾,提出了“三地同业,皆兄弟也”的口号。1994年9月17~23日,第二届研讨会在
三峡集团“
大巴山脉”号游轮上举行,由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大陆22人、台湾21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18人与会。另有特邀与会者12人。1996年12月17~20日,第三届研讨会在
台北市举行,由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主办。大陆15人、台湾40人、香港21人与会。澳门新闻界有4人列席。这样分别于三地轮办,1997年12月1~6日,第四届研讨会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由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主办。大陆24人、
台湾省28人、香港28人、澳门15人与会。由于澳门的正式加入,会议改名为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1998年秋由中国现场主邀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第五次,至今已举办十届。他一直认为:“新闻交流不要沦为口号,而要成为加强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1996年9月他专程返籍探亲时,曾应湘潭大学潘长良校长邀请,赴湘潭大学参观,受到湘大万馀名师生的热烈欢迎!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还从其退休金乐捐人民币50万元,在湘潭大学人文院设立了奖学基金,湘大师生对崧秋先生的义举表示感谢和钦佩!
人生信条
崧秋先生信奉“人性唯善,做事反求诸已,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台湾省元老
张群曾书联相赠:“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他说:“此言此语,我始终引为借镜,并力行不怠。”崧秋先生敬业乐群,尤其是他以88高龄,还志在为国家、民族前途尽一已之力,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在从政、从事新闻业和教育工作的同时,潜心研究、著述,作品甚多,被誉为台湾当代“学人从政”和“问世学人”的代表人物,资深媒体工作者。
主要著作
著作有《美国政党政治之研究》、《舆论与政府》、《意大利的重建》、《美国总统选举与民主政治》、《沧海微言》、《报与办报》等。现住
旧金山,妻
陈少熙。子楚传仁,毕业于中央大学,现为电脑工程师。长女楚传菁,长婿为邓传楷么子
邓之嘉。次女楚传萃,次婿钱国平在港澳创业。
相关图片
左:曾担任过两蒋(蒋中正、
蒋经国)秘书的楚崧秋先生在旧金山接受记者表示,中国成功办奥,向世人宣示中华民族的崛起!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左为女儿传菁,右为华语广播网特约记者
招思虹2008.8.19;
中:楚崧秋先生之长女楚传菁、长婿邓之嘉、外孙邓道庆在台北民权东路1999.2.6;
右:原蒋经国秘书楚崧秋(右2)先生一行11人访问溪口200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