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祠
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北京于谦祠是为了纪念明正统、景泰年间力挽狂澜的功臣于谦所建。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于谦以兵部尚书身份领导明京师保卫战,成功挫败了绰罗斯·也先军队,使其退出关外,也使明朝避免了重蹈北宋丢失半壁江山的覆辙。现北京于谦祠位于建国门内大街,为搬迁后重建,不再对游客开放。
简介
北京于谦祠,位于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
顺治,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
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代
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
上层为魁星楼,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
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西裱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今已无存,唯胡同内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于谦祠仍在,现被围挡在施工工地之中。
于谦祠现位于建国门内大街,地铁东单站东南口出后往东200米,新闻大厦东侧华夏银行对面。已不对外开放。
于谦祠在1984年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被称为长安街东西中轴线上仅存的一座四合院。于谦祠三面被高楼环绕,只有北面紧靠长安街,2003年进行整修后,至今没有开放。
历史
西裱褙胡同原为崇文门内大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二条胡同,呈东西走向,南侧与麻线胡同相通。
其形成与变迁的大致脉络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北京城南城墙自今东、西长安街街道一线向南推移二里(1000米),在今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一线重建新城墙,此地由城外括入城内形成胡同。
最初,与“东裱褙胡同”统称“表背胡同”,东西长约1000米;因临近科举考场贡院,胡同内以装裱字画为业者多而得名。
乾隆时,将“表背”二字改为“裱褙”;宣统时,以闹市口(今北京站街)为界将胡同一分为二,东段称“东裱褙胡同”,西段称“西裱褙胡同”。
1993年,在建国门大街南侧建成北京邮政枢纽,“西裱褙胡同”被占用了一段,胡同尚有约500米的长度。之后,建国门内大街南侧继续改造和建设,“西裱褙胡同”终于消失。
于谦祠的门牌是西裱褙胡同23号,原在西裱褙胡同中段北侧,今为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坐北朝南。
帝京景物略》载:“崇文门内东半里,有祠曰忠节,祀少保兵部尚书于公谦也。
公一臂一肩,定正统己巳之变。其被刑西市也,为天顺元年。
九年复官,为成化二年。又二十三年,赐谥肃,为弘治三年。又一百一年,改谥忠肃,为万历十八年。
凡百有三十三年而定论。祠三楹,祀公塑像,岁春秋,遣太常寺官致祭。”《春明梦余录》载:“于少保祠额曰忠节,在崇文门内东裱褙巷,公故赐宅也。”据此可知,于谦祠乃俗称,正名为忠节祠,始建于成化二年(1466年),原为于忠肃公故居。
顺治元年(1644年),清承明,入主中原,于谦祠遂祠废像毁;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原址重建。
重建后的于谦祠占地约1300平方米,是一座坐北朝南带东、西跨院的二进宅院,在“”位建广亮大门,门楣正中悬“于忠肃公祠”木匾,大门西侧有五间倒座南房。
进入大门,迎面为一座中式两底一顶的三间二层小楼,曰“奎光楼”,上悬“热血千秋”木匾,两边的楹联为:“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公真不朽故居记地犹灵。”“奎光楼”的二层为“奎星阁”,是应试举子祈求“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的地方。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于谦祠内的奎星阁被震毁,随后,小楼被拆除。于谦祠的正院为二进,外院由五间倒座南房与五间过厅组成;里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房五间为享殿,内供于忠肃公塑像
布局
院内房屋均为青砖到顶的清水墙体,清水脊合瓦屋面,更像民居和会馆。实际上于谦祠也发挥过会馆与民居的作用。《天咫偶闻》载:“于忠肃祠,在裱褙胡同。芜废已久,近始重修。浙人逢春秋闱,居为试馆。”这大概就是于谦祠内建有“奎星阁”的缘故吧。时势变迁,斗转星移,于谦祠也曾长时间作为民居,而且成为过“大杂院”。
保护
1984年,于谦祠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于谦祠已被修一新,住户也已被迁出;但因其南侧新建楼房尚未完工,被围挡在工地中的于谦祠便由施工单位使用了。
人物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李纯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于谦有《于忠肃集》十三卷存世,其诗《石灰吟》世所传诵: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进士,步入仕途,任过监察御史河南省山西省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以至在任兵部右侍郎之际,仍巡抚河南、山西两省。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任兵部左侍郎。此时,蒙古瓦剌部日趋强盛,其首领绰罗斯·也先一度统一了蒙古各部,经常率兵南扰,欲与朝廷分庭抗礼。
正统十四年八月,朱祁镇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今怀来县境内)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剌军首领也先挟持英宗,统兵南下,欲乘势夺取京师。
消息传来,朝廷震惊。皇太后与监国王朱祁钰召集群臣计议。翰林院侍读徐珵,也就是后来诬陷于谦徐有贞,“妄言占象、倡议南迁”。于谦严词驳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的主张得到主战派大臣们的支持,也被皇太后与监国郕王朱祁钰采纳。于谦升任兵部尚书,部署京师防务。
于谦采取断然措施:首先,奏请郕王宣布王振罪状,清除其党羽,以平众怒;其次,奏请皇太后批准,拥立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以绝也先要挟朝廷的口实;第三,积极备战,加固城防,严阵以待。
十月初九,瓦剌军分两路进攻京师,于谦列阵九门之外,经过三昼夜激战,瓦剌军溃败,京师解围,于谦因功加少保。第二年,英宗获释,大明江山躲过一劫。此即“公一臂一肩,定正统己巳之变”。相传,后人据此将于谦奉为“京师城隍”,即:北京城的保护神。忠节祠兼有都城隍庙的功能。北京城的东半部在原大兴区境内,原大兴县的城隍庙在今东城区大兴胡同南侧。因原大兴县是附郭县,衙署建在京城,没有县城;故原大兴县的城隍庙不具有保佑县城的功能,只发挥警世作用。庙门楹联为:
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
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太监曹吉祥、京营总兵武清侯石亨和那位“妄言占象”的徐有贞等人,乘刘启朱祁钰生病之机,拥护幽居在小南城(今东华门大街以南)的朱祁镇重登帝位,改年号为天顺。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朱祁镇夺回帝位后,于谦被诬“谋逆罪”遭杀害。籍没之时,家无余资;被刑之日,“阴霾天,行路嗟叹”,“京师妇孺,无不洒泣”。
于谦被害后,都督同知陈逵收埋遗体,后由其婿朱骥葬于杭州市,与杭州岳庙遥遥相望。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建旌功庙
成化二年(1466年),朱见深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昭雪,将于谦故居改为忠节祠,在于谦墓地建旌功庙。宪宗在制辞中所说“在先帝已知其枉”,是指当年朱祁镇知于谦有功难下决心,然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为朱祁镇杀害于谦找到了借口,遂将于谦置于死地。
现实对现实必然要作出现实的解释,历史对历史终究会作出历史的回答。清末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魏源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参与浙东抗英之役,曾拜旌功庙,并撰一联: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祠堂概貌
于谦祠该祠坐北朝南,原悬门匾‘于忠肃公祠“……”土木堡之变“后,拥戴朱祁钰保卫北京挫败瓦剌绰罗斯·也先的侵犯。英宗复辟后惨遭杀害。万历二十三年(1595)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祠坐北朝南,清代毁,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奎光楼,两层,上层为”奎星阁“,正房5间为享堂,供于谦塑像。现存建筑为清末法式。该祠也是义和团的重要坛址之一。
于谦故宅坐落在东侧,院内建有两层高的奎光楼。上层称魁星楼,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奎星阁因地震被毁,后小楼也拆除。现祠改为民居,大部分建筑仍保存,但院内搭建的小房子太多,已很难看出原貌。
参考资料
于谦祠.北京市文物局.2024-02-24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
布局
保护
人物
建旌功庙
祠堂概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