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彩
雪莉·杰克逊创作的短篇小说
《摸彩》是哥特小说女王雪莉·杰克逊代表作,美国文学史上重要著作,短篇小说经典,入选美国文库,在201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摸彩》(1948)是雪莉·杰克逊最著名的作品,小说揭示田园牧歌般的美国小镇一个隐秘而凶险的侧面,是上世纪最恐怖的短篇小说之一,最初在《纽约客》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摸彩》被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舞台剧,并三次改编成电影。
作品目录
I
醉客
魔鬼爱人
就像妈妈以前做的
实战检验
村中人
我在R.H.玛西公司的生涯
II
巫婆
叛徒
你先请,我亲爱的阿方斯
穿亚麻布衣服的下午
花园
多萝西和我奶奶以及水兵
III
对话
一家不错的律师行
木偶
朦胧的七种类型
爱尔兰跟我跳舞
IV
那当然
盐柱
穿着大鞋子的男人
牙齿
收到吉米的一封信
摸彩
V尾声
点评鉴赏
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的《The Lottery》原载于1948年6月28日的杂志《纽约客》(The New Yorker),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小说家的时期,但没有哪位作家能如杰克森一般,仅以一部短篇小说《摸彩》便激起纽约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千层浪。”
读到这本书纯属偶然,不过昨天在豆瓣阅读的豆瓣猜上看到这本书,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英文原版电子书,只花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读完了。在看书之前就不小心瞥到了内容简介,没有看的确切,只看到这是一个“残忍”、“饱受争议”的故事。看到开头的田园诗般的景致描写——“6月27日的早晨万里无云,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绿草青翠欲滴,到处充满了盛夏新鲜的暖流。”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读到故事结尾才倒吸一口冷气,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摸彩》的故事发生在仲夏时节的一个美国小镇上,村庄的人们集合在广场上举行一场古老传统仪式——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动。在萨莫思先生(Mr. Summers)和格瑞午思女士(Mrs. Graves)草草宣誓就职之后,摸彩终于开始。先由萨莫思先生按照字母顺序叫名字,被叫到的那户人家的男性家长, 就代表全家走到箱子前面来摸彩。不知不觉间,气氛开始紧张起来。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说,有些村子已经废除了摸彩,村里最年长的沃内老人(Old Man Warner)马上斥责道:只有“年轻的傻瓜”才会这么做。老话说,“六月摸彩,玉蜀黍属快熟”('Lottery in June, corn be heavy soon.');不按传统办事,只会有麻烦。当每个家长都摸到一张纸条后,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那是“长久的停顿,屏住呼吸的停顿”(a long pause, a breathless pause),直到萨莫思先生宣布可以打开纸条。摸彩结果是,哈太太(Mrs. Hutchinson)的丈夫比尔(Bill)摸到了那个画着黑点的纸条,那张“彩票”。哈太太开始抗议,她说给比尔抽奖的时间不够长,而德拉克柔太太则劝她要“有点风度”(Be a good sport),格瑞午思太太则说“大家的机会是一样的”。显然,哈太太的抗议没有任何效果。她甚至还要求嫁出去的女儿也参加下一轮的摸彩,但也无人理会。第二轮摸彩在哈太太、哈先生和小女儿、小儿子四人当中进行。这一次摸彩,是哈太太摸到了那个带黑点的“彩票”。在哈太太“这不公平,这不对”的抗议声中,急于结束摸彩活动的人们纷纷拿起石头,甚至还有人用双手抱起大大的石块,更有甚者还向哈太太的小儿子手里塞石子。接着,他们就一边听从老沃内的招呼“来,来,一起上”,一边由亚当思(Adams)和格瑞午思带领着,一起涌向哈太太。那第一块砸中哈太太的石头,就落到她的脑袋上。
故事以灿烂的仲夏风光开场,却以主人公的悲嚎收场。前后的对比,让人不寒而栗。雪莉·杰克逊几乎直到最后一刻才揭示了小说中的摸彩的真正含义——杀人,这种仪式性的杀人其实很像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恐怕在任何文化任何宗教中都有类似的仪式)。在《西游记》里便有以童男童女祭祀河神的故事,与摸彩一样,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好收成。而《摸彩》给人的震撼却要强烈得多,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用前后强烈的对比营造出的情绪效果。更因为作者将一个古老仪式放置在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村庄里,这里有学校、有邮局、有银行,也是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却依然存在这种无意义的暴力和普遍的残忍行为,不得不说是对集体社会和民主的绝佳讽刺。资产主义社会毫无疑问是先进的,至少其先进与文明程度与之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人们的行为却依然是原始而野蛮的。这正说明,这样的“摸彩”活动——杀人仪式,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实施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对象也可以是任意一个对象,这种野蛮源于人性本身的恶。
三字经》的第一句便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也成了中国人信仰的教条。而西方人却信奉“性本恶”说,在基督教中更有人是带着原罪(Original Sin)来到世界上的说法。《摸彩》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Delacroix(意为“十字架的”)。但作者专门说明,村子里的人总是把他的名字读错以至于忘记了这个名字的念法,象征意义便是村民们已经早已无法理解甚至忘记基督教的教义了。另外,杰克逊还利用了石头杀人的典故。而在小说里,村民中最老的沃内老人并没有丝毫自省,反而带领村民们拿起石头砸向哈太太,亦象征了村民们的信仰缺失。
小说的主人公Tessie Hutchinson是一个殉道士。她曾两次反抗摸彩的结果和自己所处的地位,虽然是无意识的,也并没有从本质上对摸彩进行反对,但仍是小说里唯一一个对这一传统提出过异议的人。但是,这不代表她就是“值得同情”的。要想到,过去这些年里,她和其他人并无区别,也是这场血腥狂欢中的一员。文学中不乏像这样的殉道者,当社会面临危机时刻,无论是物质危机,还是精神道德风险,“替罪羊”会被择定来承载灾难,被献祭,被驱逐,因为他们是将无形的罪恶移走的有形媒介。俄狄浦斯(Oedipus)本人充当了“替罪羊”,为了平息忒拜城的灾难,他刺瞎眼睛、将自己放逐他乡。因为他本身处于一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之中,因此他这个“替罪者”是无辜的,因为他的“不知道”(神谕的原因)才会导致城邦的灾难。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一行为是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而本应知情的人却默不作声从而增加了负罪的俄狄浦斯的无辜。但是他敢于面对事实,敢于承担这个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说是不该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最终他通过对自己的惩罚来使城邦的人民摆脱困境。法国诗人马肖的《国王的审判》中犹太人被屠杀,是为了使全城从瘟疫中获救;拉封丹寓言中最无辜的驴子被认定为瘟疫的罪魁祸首,动物们将它处死使群体摆脱鼠疫的不幸。他们都和哈太太一样,是罪恶世界的“替罪羊”。当然这也是《摸彩》引来争议的一个原因,就连传统、权力社会和男权的受害者哈太太都是自私的有罪的,她甚至要求已经出嫁的女儿参加第二轮摸彩。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在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自序中说:“对一部作品意见不一正说明这部作品是新颖的、复杂的、有生命力的。”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我是喜欢这样的故事的,大概因为我也相信人性本身就是丑恶的。故事还是留了一丝温暖的,在第二轮摸彩时,人们都为孩子抽到了空白的彩票而舒了一口气,这何尝不是人性中的温暖和善意呢?
作者简介
雪莉·杰克逊(1916-1965),美国小说家。在其所处的年代,她被认为是一个流行文学作家。近年来,她受到批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品被归入美国经典文学之列。她影响了尼尔·盖曼斯蒂芬·埃德温·金等后辈作家。作品《邪屋》(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是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读者票选的20世纪百大英文长篇小说之一。她还创作了童书多部。雪莉·杰克逊文字清新优美,美国中学课本中,至今仍有她的文章。
2007年,“雪莉·杰克逊奖”成立,奖掖心理悬疑、恐怖和黑色幻想类小说。
2010年,由乔伊斯·欧茨编选的《雪莉·杰克逊长篇小说和故事选》由美国文库出版。
短经典(共25册),这套丛书还有《爱,始于冬季》,《母与子》,《父亲的眼泪》,《回忆,扑克牌》,《狂野之夜!》等。
编辑推荐
这些故事唤醒了我童年时代最原始的恐惧。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住雪莉·杰克逊的名字,但所有人都会记得《摸彩》。
雪莉·杰克逊是个令人惊叹的作家,我已经谈论过她好几次了。如果你没读过《我们一向住在城堡里》、《邪屋》或者她的短篇小说,那你等于错过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雪莉·杰克逊安静而优美的叙述会让你突然之间不由自主地打个激灵。
——Esquire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目录
点评鉴赏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