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火腿的生产始于公元1851年(清咸丰初年),清末先后获檀香山博览会奖和“
南洋劝业会”优异荣誉奖状,与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齐名,为全国三大名腿之一。因
如皋市位置在北,故被称为“北腿”。
如皋火腿薄皮爪细,形如
琵琶,色红似火,风味独味,生产中选用如皋、海安一带饲养的尖头细脚、薄皮嫩肉的优种生猪为原料。对猪腿也按一定规格精选,择其重量长度恰当、腿心肌肉丰满者,再经多道工序精细加工制成。自1982年起连续被评为商业部名特优质产品。
如皋火腿一般在
霜降至
立春之间开始加工。初冬加工者为早冬腿;隆冬季节 开始加工者为正冬腿;立春以后开始加工者为早春腿;
春分以后开始加工者为晚 春腿。
(1)腌制 腌制共分4次上盐,第一次为小盐,每50
千克鲜腿用1.5千克盐,主要目的是将肉中的血排出;第二天上第二次盐称为大盐,上盐量为50千克鲜腿上3.5千克盐,并加入
硝石,然后堆码起来;过8天左右,上第三次盐,用盐量比第二次略少;第四次上盐时间为第三次上盐之后的22天,用盐量更少,上盐后可堆成散堆,每隔6~7天翻一次。
(3)晾挂 洗晒后,将火腿放在室内晾挂,火腿逐渐干燥,并产生香味。当火腿干透后,应涂
棉籽油脚,以防回潮。到
重阳节前,取下火腿,将其堆叠起来,目的是防止油脂外溢,促使肉质变嫩,并在1个月左右进行一次翻堆。如皋火腿在干燥地方可保存2年以上。
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一家名叫“同和泰”的制腿栈在古城如皋悄然开张,大师傅们以当地特产“
东串猪”为主料制作火腿,并由此一炮打响。随后,广丰、瑞生和、恒昌等11家制腿栈相继落户
如皋市,至1929年,如皋城内大大小小制腿栈已经达到31家。其中,如皋“
广丰区”还漂洋过海,从美国檀香山
世界博览会上捧回金奖。以当时人称“火腿大王”的李筱川在如皋创办“中国制腿公司”为标志,如皋开始与浙江金华、
宣威市齐名,成为全国三大火腿中心之一,如皋火腿开始畅销海内外,甚至在美国华人集居的
旧金山都开设了分号。
然而,“同和泰”的大师傅们大概没有想到,就在100多年后,历经风雨、几经沉浮的百年品牌再次大发光彩。经过最严格的评定,如皋火腿喜获
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是江苏长寿集团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创新的手段使如皋火腿在历史不断演进中得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作为极富
中原地区传统特色的肉制品之一,
中式火腿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印记。尽管
金华火腿名声在外,招牌响当当,但在此次中国名牌产品评定中,以“色、香、味、型”四绝而名扬海内外的“如皋火腿”却没有“稍逊风骚”,而是凭借着薄皮细爪、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咸香味美等特点,在“申名”中遥遥领先。江苏长寿集团副总经理席军感慨地说,是科技攻关让“百年老字号”在中国名牌产品评定中“如虎添翼”。
中式火腿属于传统腌腊制品,加工季节性较强,冬季腌制、自然发酵是中式火腿的传统生产模式。但清醒的“长寿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加工技术,火腿生产就很难实现规模化、工业化、常态化。他们把开展科技攻关,实施技术创新作为改变
中式火腿传统生产模式的必由之路,将腌制、发酵新技术、新工艺作为中式火腿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
在
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国内知名的畜产品加工专家
周光宏教授鼎力相助下,“如皋火腿现代工艺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及
新产品开发”“优质安全猪肉制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大胆应用“干腌火腿发酵成熟现代工艺”“干腌火腿揉腌制工艺及装备成套技术”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及相关专利技术装备,购建标准化成套加工设施,安装了火腿库房自动温控系统,实现了几代人要将“如皋火腿”百年品牌发扬光大的梦想。至此,“如皋火腿”全部进入工业化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跃上新的平台,
中式火腿的传统风味却一丝都未曾改变,依旧味道好极了。
“
中国名牌只是一个比较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董事长、总经理
魏祝明深谙个中道理。他始终紧盯同业对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不断把如皋火腿的精彩内涵演绎到极致。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着重研究产品如何从质量、形态、包装、结构等方面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先后成功开发出火腿及火腿制品的新产品20余种。他还凭借娴熟的外语,经常奔波在国外,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走访,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皋火腿已经步入巩固“长三角”、主攻京津粤、拓展中西部、开发日韩港”的良性市场销售轨迹。2005年,
江苏省长寿集团出口肉制品2472万美元,名列江苏肉制品出口企业第一名;其中火腿制品出口6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从百年品牌,到
中国名牌,传统的如皋火腿在海内外市场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