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佛镇,西临
帽峰山森林公园东麓,毗邻
从化区的
太平镇,以及原
增城区的
镇龙镇(现属
黄埔区,并更名为镇龙街道),是原
广州市老八区与两个新区接壤的街道片区。
九龙镇于2005年8月,应原
萝岗区的成立,由原属
白云区的九佛镇与原增城市镇龙镇合并而来。
九龙镇面积175.1平方千米,占据了全区超过1/3的区域面积,下设28个村委和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12万人。
九龙镇距离广州市40多千米,以广从、广汕和
广州—深圳高速公路作为对外交通的主要纽带,距离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30千米,距离黄埔港码头38千米,距离
深圳市的皇岗、
罗湖口岸100千米。镇内民风淳朴,除了古代
珠玑巷的杨、何、陈、汤、马等先民定居外,还有客家人在此居住。
2019年3月7日,经
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设立
新龙镇、九佛街道、龙湖街道。
历史沿革
秦朝历史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后,派
任嚣、
赵佗率军平定
岭南,建
郡县制,凤凰峒属
南海郡。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设
番禺区,凤凰峒属番禺县治理,称禺北。
宋朝明朝
北宋末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杨氏一家(就是
杨家将)在朝中遭受诬陷。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为肃清边疆的隐患而决定全面进攻
辽朝。在金沙滩战役中,杨家将的行动一直受到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仁的阻挠,最后只幸存
杨延德、
杨延昭。杨五郎因此对朝廷极为不满,
离家出走并到山西五台山
出家。随后为保家族性命,杨母暗中派六郎上山劝其南下逃命,但是五郎并没有当场答应。当杨五郎下山化缘的时候,家人早已南迁,最后在凤凰峒巧遇家人,而再次团圆。之后杨五郎并没有重新返回山西五台山,在此地行善,而得到村长老的指点找到一个优美清静的山岭继续修行,取名武台山,后来又修建武台寺。
北宋灭亡后,不少中原人开始南迁,其中包括拒绝归降
元朝的部分官军,他们逃到
岭南后先是定居在韶关
南雄市,后来陆续迁徒到凤凰峒。
古代直至解放前的
不死鸟峒,四面环山并没有康庄大道,只有四条羊肠般的山路进出,却使古代南迁的人少受战火之苦,在这开始安居乐业的生活。凤凰峒的入口在凤尾,从新和市(今
钟落潭镇镇新和村)进入,是一条平坦的田间小道,进到棠下村再往东南去镇龙是崎岖的山路,从长庚村往南没路可走,从莲塘村往西去陈洞村是荒山野岭,从蟹庄村西去钟落潭也尽是崎岖羊肠小道,可谓“入山容易,出山难”。
明朝时期,人们已经生活安定富足,出于信仰的需求,乡绅合议到陶瓷制作十分著名的
佛山市石湾镇请回十尊
佛像以便供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而凤凰峒内山路难行,最后选取十名壮汉带备干粮和载具,日夜兼程地赶往佛山市石湾镇;数十天后,经过精挑细选的佛像开始陆续地运回,可惜其中一尊在途经
流溪河钟落潭镇段的佛公桥时落水遗失,几经努力的搜索也一无所获,最后剩余的九尊佛像被运回安放在寺庙内。
近代历史
民国初期,
番禺区沿用清末旧制,行政区域分为四个司:茭塘司、沙湾司、鹿步司(禺东)、慕德里司(禺北),凤凰峒归属番禺县慕德里司。
(注:慕德里司,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但四五十年代的老一辈会记得很清楚。)
1931年(民国20年),地方基层行政改用区、乡、保,凤凰峒属番禺县第七区,更名为凤凰乡。
1949年12月,凤凰乡更名为九佛乡。同年,
广州市开始划分行政区域,建立郊区制。
(注:现在的只有很少年轻人知道凤凰乡这个曾经的地名。)
1958年划入广州市属郊区,原属
番禺区。同年武台寺被拆除,寺庙全部被清毁,仅存的一些断壁残垣作为历史的痕迹,寺庙的砖、瓦、木、石材等
建筑材料,一部分运到
钟落潭镇新和村建成了一间“新和学校”,另一部份则运到九佛镇墟上建成了“粮仓”。同年末,广州市撤消郊区制。
(注:寺庙和
佛像几乎在除“四旧”运动中被摧毁,相传亲亲农庄内还幸存一座寺庙。)
1960年成立九佛公社,1959年
广州市恢复郊区制,因而重新归入广州市郊区。
(注:因为原属番禺县的第七行政区,而九佛镇中心为九佛公社所在地,所以现在的本地人习惯将凤尾称为“七区”,镇上被称为“公社”。)
1984年九佛公社更改行政区域,从郊区中划入
白云区。
1986年正式建镇,从九佛公社更名为九佛镇,属于白云区辖镇。
2004年6月,
竹料镇、
钟落潭镇、九佛镇并入钟落潭镇。
2005年8月,九佛镇已列入广州市区域调整计划,与原
增城区镇龙镇合并成为
九龙镇。
2006年4月,九龙镇政府正式成立,隶属
萝岗区管辖的北部中心城镇;也是萝岗区内镇改街规划中,唯一保留的城镇。
2010年6月30日,中新知识城项目正式签约奠基,中国和
新加坡创新型城市项目选址在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九佛片区,九佛镇全境和镇龙镇向西村以西范围都属于知识城的建设用地。
2014年2月12日,九龙镇属地划入
黄埔区。广东省政府将《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发函至
广州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同意撤销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广州市新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合并为新黄埔区的行政区域,新黄埔区人民政府设于
萝岗街道香雪三路1号(原萝岗区政府)。
2015年9月1日,广州市新黄埔区挂牌成立,辖区范围包括
萝岗区全境及原黄埔区,这标志着萝岗区正式被撤销。
2015年9月9日,广州市黄埔区
九龙镇正式挂牌成立,萝岗区的历史也正式划上句号。
文化
地名典故
明朝时期,乡绅们合议到
佛山市请十尊
佛像回来供奉,以求国泰民安!遂派十名健壮的男丁,带上扁担家什,择了吉日,朝佛山石湾奔去。数天后,经过精挑细选,确定了十尊佛像,然后扛上了肩,壮丁们又开始屁颠屁颠地往回赶。当到了如今的
钟落潭镇,正在过河的时候,一名疲惫的汉子走在桥上,晃晃悠悠,脚步踉跄,这时背上的大佛像扑通一声落入水中,被冲向下游。钟落潭由此得名;那座桥至今还存在,叫佛公桥。然后,汉子们沿河用竹竿撩,四处寻找丢失的佛像,进行打捞的地方,后来此地名叫:竹料。无奈之下,汉子们挑着九尊
佛像回到乡里,供奉在镇内的
庙宇里。从此,地名改称九佛。
(注:据闻,旧庙宇遗址在龙潭村;后来第十尊佛像失而复得,安放在佛公庙里供香客参拜。)
(佛公桥:当年扛着佛像返乡而途经的桥,可能是为了记住大佛像就是在此丢失的。)
(
竹料镇:谐音地名,粤语是指用竹竿探捞水里物体的动作。)
风土人情
九佛镇是
广州市唯一的山区扶贫镇,城镇内基本以农业为主,农业种植有水稻、水果、蔬菜、花卉等;养殖业有鸡、鸭、乳鸽、
塘鱼等;这里是广州市菜蓝子工程的基地之一,建有九佛力智畜牧场(即广南畜牧公司)、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亚热带水果种植及科研的水果世界;工业有电子、化工、塑料、机械制造等,代表性的是悠久历史品牌的九佛电器公司。
九佛镇的特色农副产品是九佛麻鸡、
酱油、
凉果、紫芯蕃薯、吊丝丹竹笋、
菜苔、甜心萝卜、
白玉兰、鲜切花等。
当地方言有
粤语和客家话,这种粤语带有乡音,大多数能让城里的人听得明白。这种乡音方言最接近的是客家话,仔细研究当地的粤语和客家话,就会发现当地的粤语使用了很多客家话的词语,但并不是所有都一样,只是大部分;或许前人跟客家人的长期交流,吸收客家词语而产生的新方言;而客家人保留客家话外,部分人也会说这种吸收客家话词语的方言。九佛镇凤尾、棠下、佛朗、下等行政村及
红卫农场等讲客家话。
(注:当地方言与广州话有另一番风味,例如广州话的“
玻璃”这里的方言说为“河光”。这里也可能是
粤东地区接触客家人文化的前沿阵地,再往远方的东边就是惠州、
梅州市这些客家人为主的城市;而且最有趣的是毗邻的城镇方言的乡音各不相同。)
(注:凤凰楼曾经是当地有名的酒楼。)
地理环境
九佛镇地处
北回归线带,地形以25度坡以下
丘陵山坡及丘陵盆地为主,土地肥沃,土壤以沙
壤土、沙粘壤土、壤
黏土、沙质田、半沙泥田为主,土壤有机质量1.4%;东部和东南部高,
西和县西北部低,
流溪河支流流经本镇西北部,森林
植被良好,最高点在东北部杨大岭,海拔394米。
(北回归线的准确位置横贯
从化区太平镇,那里有
北回归线标志塔。)
九佛镇原称“凤凰峒”。“峒”乃“洞”的谐音,古
南越国人把山谷称作“峒”。由于九佛属于山谷地势,而且地形外貌近似“
不死鸟”,故称为“凤凰峒”。凤头在现今棠下光明队与革命队之间,凤颈在棠下光明队至九佛医院、镇政府一带,凤身在大坑庄、枫下、新南村一带,凤尾也在凤尾村以北一带展开。凤的左翅从山贝向佛朗延伸,凤的右翅从黄田向山龙、莲塘延伸。
气候属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夏长冬暖,1月平均气温13.3℃,7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0℃,无霜期341天,年平均降水量1694毫米。年
日照市1900多小时。农业气候灾害主要是低温阴雨,狂风暴雨;影响日常生活的恶劣天气主要是雷雨和台风。
白玉兰之乡
九佛镇的日照时间充足,优良的土壤条件,除了适合发展农业外;众多的
丘陵坡地,也为
白玉兰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九佛作为传统农业镇,从70年代初开始,九佛镇的农民就开始种植白玉兰,至今种植面积达1万亩,年产花量800多吨,是东南亚最大的白玉兰种植地,其中以莲塘村种植最多,规模最大。
旅游
观光风景
杨大岭:九佛镇最高的山峰,可以全景眺望地貌,很像活灵活现的凤凰,位于埔心村与山贝村交界处。
腰坑水库:乃镇内最大的水库之一,可以进行钓鱼活动,四面环山,水质良好,位于埔心村。
武台山:
杨延德修行之地,环境清优宁静,位于山龙村和重岗村交界。
佛公庙:后来第十尊
佛像的安置地,位于燕塘村亲亲农庄内。
亲亲农庄:体验田园生活、农家风味的好去处,位于
燕塘村。
白玉兰公园:生态游的好去处,半建成阶段,位于莲塘村。
莲塘公园:旅游观光赏花好去处,7-9月份莲花正开,送来缕缕幽香,位于莲塘村中心地段。
水果世界:
亚热带水果试验基地,品味各种水果的好去处,位于棠下石桥里村旧址村口(长棠路)对面。
建筑文物
武台寺:
杨延德入武台山修行后兴建的佛寺,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正从废墟中重建。
贵一何公祠:
清代所建的何氏祠堂,同时也是“
青山何氏祠堂”醒狮队的
会馆,至今有800多年历史,位于棠下村。
莲塘古村:华南第一大姓陈氏从
珠玑巷迁居在九佛镇的村庄,位于九佛镇莲塘村内。
陈氏古墓:
广州市陈氏宗源,教谕陈彦约的墓地,已有千年历史,位于枫下村。
棠下村榄园岭
春秋先秦遗址:古代春秋先秦时期,反映先民生活的墓葬群,2015年末发现的文物遗迹。
人口民族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九佛街道人口为213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