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忠国师(675年-775年)是一位
李亨和
李豫两朝皇帝共同奉持过大禅师。俗姓冉,越州诸暨(今浙江诸暨县)人。从
六祖慧能学禅,受过心印后,入南阳白崖山堂子谷,修行四十年之久,不曾出山。
李隆基在位时,就钦其道誉,将其迎往京城,敕住
龙兴寺。
安史之乱起,慧忠离开京师,隐遁山林。安史之乱后,肃
宗派使者持诏再迎至京城,待以国师之礼。敕居千福寺西禅院。代宗即位,优礼有加,迁至光宅寺,长达十六年之久,人称南阳忠国师。
人物生平
慧忠国师俗姓冉,越州诸暨(今浙江诸暨县)人,其生平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出家、受法和参学,他从六祖慧能处得受法印,并在吴、楚诸山参学;二是隐居淅川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三是因道誉日隆,被迎至
长安,被肃宗、
李豫两任皇帝奉为“国师”,法传甚广。
出家
慧忠,幼时不会讲话,从未踏越家门前的横桥一步。十六岁时,家里来了一位禅师,他远远迎面遥向禅师礼拜,双亲及亲友见了这种情形,都为他的举止感到惊讶不已,
慧忠禅师当时便乞求出家。他听闻
六祖慧能大师之名,就前往叩参学近十一年的岁月。因此在
禅林中,他与
行思、
南岳怀让、神会、
永嘉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五大宗匠,与神会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批评当时在南方(
江西省)阐扬“平常心是道”的
马祖道一,驳斥南方禅者不重视经典而随意说法的作风,所以慧忠国师平日特别重视经律论的教学。
其后,慧忠国师游历无数名山大川,如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紫阁、武当等诸山,或者在松下安居,或者在岩石
禅定。清风朗月,白日江河,皆能身心融为一境。在参访
六祖慧能的十一年中间,六十二、三岁左右。
隐居党子谷
中宗
嗣圣七年(690年)时,慧忠国师进入淅川白崖山党子谷(河南淅川县
仓房镇),自此长居于此,四十多年不下 山,天下的学者风从而至,超过千人。白崖山党子谷,坐落在莲花形山间台地上,四周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结庵说法的慧忠,在此放任“佛性”,机锋频出。人与地,钟灵秀。人是禅宗史上的大腕,地成禅宗史上的坐标。
慧忠在白崖山党子谷的四十年,慧忠致力于对佛理的探询,“公案”很多,主要见于《
景德传灯录》、《
祖堂集》《
五灯会元》《
佛祖统纪》《
宋高僧传》等书。
被封为国师
李隆基因为钦仰
慧忠禅师的道风,
开元八年(720年)将他迎请入京。慧忠奉敕担任南阳龙兴寺的
住持。不久,遇到
安史之乱,师便遁隐。到了肃宗在位时,
上元二年(761年),再召师入京城,以师礼相见,并敕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纷纷参叩求法。他向皇帝阐述“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受到肃宗的肯定,待以国师之礼。他诏请朝廷于
武当山立太一延昌寺,又于白崖山党子谷置长寿寺,各置大藏经一部。
大历三年(768年),
李豫召请慧忠入宫传法,后赐居
宝光寺。大师随宜说法,极受尊崇,僧俗弟子逾万人。
大历十年十二月(775年),
慧忠禅师圆寂,谥号“大证禅师”。
禅法思想
慧忠禅法思想,从禅悟方法论,可总结为三点:
首先,在禅悟上,慧忠注重以教理辨析见地,破斥南方种种错误知见,提出“无情说法”禅法思想,成为教禅融会的范例,倍显大乘空有双融、理事无碍的不二精义,是慧忠禅法中最具特色的。
其次,慧忠严持戒律,重视经教,以教解禅,表现出一个博学经教的禅宗学人的禅法风格。
再次,慧忠禅法,源本曹溪,首重直指,发扬顿悟;然融会禅教,抉择见地,兼以渐修。
著名公案
慧忠国师有许多著名公案流传后世,以“国师三唤”“无情说法”“无缝塔”等三则,最为
禅林所传诵。
轶事典故
非公境界
国师因与紫璘供奉论义。师升座,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已竟。”奉曰:“是什么义?”师曰:“果然不见。非公境界。”便下座。
禅师紫璘供奉一天设法座,请国师来辩论经义。慧忠上座后,紫璘说:“请师父立个议题,让我来破解。”慧忠道:“议题已立好了。”紫璘道:“是什么?”慧忠道:“果然未见立出议题,这不是供奉的境界。”说完,慧忠起身下座。 慧忠未立议题,却说议题立好了。他立的议题其实是“升座”。如果紫璘意识到了,讨论问题可以是升座目的、作用等。慧忠意识到紫璘境界与己不同,还执著于运用语言的“立义”方式。慧忠又以“下座”点明自己出题立义。
紫璘供奉注经
南阳慧忠国师因紫璘供奉注《思益经》,其师曰:“凡注经,须会佛意始得。”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师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问供奉:“是什么义?”供奉无语。师曰 :“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一日,南阳国师问紫璘供奉:“听说大德在注解《思益经》,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紫璘说:“若不解佛意,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里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支筷子,送给紫璘,问:“这是什么义?”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慧忠曰:“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烃契会佛心呢?”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国师三唤
国师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诺。师曰:“将谓吾孤负汝,谁知汝孤负吾。”
国师唤侍者这则禅宗公案。文字虽短,意境悠长,历代以来常被提撕唱和。般若无相,禅门无门,如何得见得入?慧忠国师一日三唤自己的侍者,可侍者听过召唤后只是应,不问干什么。问答之间如对山呼喊的回应。明者自明,盲者自盲。所以,国师又说:“我以为是我辜负你,谁知却是你辜负了我。”后来的赵州禅师评论说:“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此公案的妙处在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有人对着暗空写字,字体怎会彰显出来?但字体却焕然于写字人的心中。禅师与侍者之间有三唤,唤者何唤?答者何答?这一切都不显痕迹,但就在唤者与应者的应答之间妙义彰然。
人物事件
有一次,
李亨问慧忠国师:“大师在曹溪那里得到什么法?”
肃宗说:“看见。”
慧忠国师问:“它是钉在那儿呢,还是挂在那儿呢?”
肃宗又问:“如何才能掌握自己的身心?”
慧忠国师就站起来,问:“明白吗?”
肃宗说:“不明白。”
慧忠国师说:“那你把净瓶拿过来。”肃宗还要再问,慧忠国师不理会他,连看都不看他。肃宗说:“我是大唐天子,你胆敢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说:“你看得见天上的虚空吗?”
肃宗说:“看见。”
有个
印度沙门大耳三藏来到京城,自称有他心通,
李亨请慧忠去试验。大耳三藏一见到慧忠就施礼下拜,站到一边。
慧忠国师问他:“你会他心通吗?”
大耳三藏说:“不敢!”
慧忠国师说:“你看看我现在在什么地方?”
大耳三藏说:“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西川看划船竞赛去了?”
过了一会儿,慧忠国师又问:“你说我现在又在什么地方?”
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之师,怎么又跑到
天津市桥上看人耍猴把戏?”
过了一会儿,慧忠国师又问:“你说我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深入
禅定,觅不可得。慧忠国师斥责他:“你这野狐精,你的他心通怎么不灵光了呢?”大耳三藏惭愧得说不出话来。
李豫即位之后,对慧忠国师更是礼遇有加,于是迁住光宅寺。有一天,代宗召见一人,自号太白山人,不明真实姓名与年龄。代宗告诉慧忠国师:“此人自认是一代奇人,颇有见解,敬请国师考验。”慧忠国师先看看太白山人,然后问道:“
皇帝说你是一位异士,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太白山人说:“我会识山、识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文认字,无一不精,并长于算命。”
慧忠国师道:“请问山人:你所住的
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呢?”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指着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呢?”
山人说:“算一算便可知道。”
慧忠国师又在地上写了“一”字,问:“这是什么字?”
山人回答:“一字。”
慧忠不以为然,纠正他的话:“土上加‘一’,应当是‘王’字,为什么会是‘一’字呢?现在,我再请问你:三七共是多少?”
山人回答:“三七是二十一,谁人不知?”
慧忠国师说:“三和七合起来是十,怎么一定会是二十一呢?”
站在一旁的
李豫欣悦地说:“朕有国位,不足为宝;朕有国师,国师是宝!”
慧忠国师不但博通训,并且穷究经律,虽受到
李隆基、肃宗、代宗三朝的礼遇,但以天性淡泊,自乐天真。由于仰慕
慧思大师的遗风,奏请在衡岳武当山兴建太一延昌寺;又在党子谷创立
香严寺,各请藏经一部作为镇山之宝。
大历八年(七七三),奏请朝廷度化天下名山之僧,遴选精通经律论三藏者。后来,归隐党子谷,大历十年示寂,享寿八十有余。谥号“大证禅师”。世人称他为“
南阳郡慧忠”“南阳国师”。
人物评价
慧忠国师的说禅,主要是随机说法。他的师执辈,不论是
六祖慧能还是神秀都以开坛直陈大法为主,辅以随机巧说;慧忠则偏于随机巧说,显示了其禅风在说法风格上的变化。(佛教导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