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村
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下行政村圣泉村
圣泉村为唐建古村,交通十分方便,天宝古驿道南北贯通村间。北经仙城,直上永泰永春县德化县;南经郊尾镇,直上莆田市福州市省城;经枫亭、惠安县,可下泉州市
简介
圣泉村现属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下行政村,位仙游城南八里多的圣泉盆地,全村面积10平方里。下辖郑宅、王宅、中央三个自然村,分12个村民组。全村560户,人口2468人。
陆路交通
新有村道基本实现水泥化,以村部为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三郊公路(三明市至郊尾)贯村而过。
村风村貌
1、市级文明村。村两委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镇率先利用古宫庙,改为文化宫,设有图书览室、文娱体育活动室、十音八乐队等,业余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村民生活,人人遵纪守法,文明成风。1984年被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2、县级沼气池建设示范村。向前世纪80年代始,全村实行户厕改革,建设“三合一”沼气池。达到了养猪发展经济,改厕改变卫生环境,甲烷节约能源的效果,一举三得。建成沼气池165口,被县列为沼气池建设示范村。
历史人文
据县志载,圣泉村始建于李适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巩桥村。自唐常州别驾郑淑公入居巩桥村之后,子孙递传,其曾孙良士公传有十一子。长子元弼(弼)公子孙世居巩桥,其余十子分居县内外各地,子孙繁衍,成为巩桥郑宅村落。唐王审之入闽,王氏部属随军入闽,其中一支入居巩桥,发展成王宅自然村,另部分杂姓农民入居巩桥,发展成为中央自然村。乡里和睦相处,自然形成巩桥一大村落,名为圣泉村。明清属于孝仁里嘉禾乡,民国时改为圣泉保,解放后恢复为圣泉村。
圣泉村历史上人才辈出,当时不满千人的小村,出过进士13名,任过五品以上州府李世民官17名,七品官员和举人14名。其名臣有唐左散骑常侍御史中丞郑良士公,后梁礼部尚书兼太保元弼,无愧文献名邦子孙。
建筑景观
1、唐常州别驾郑淑公神祠堂和古墓。郑淑群众观点明经进士出身,官至常州长史,奏准辞退,在莆田市创办郡学十六年,卜居仙游巩桥之后,又继续弦歌二十多年,利国利民、浩封为候,李恒长庆元年卒,公妣合葬于巩桥旧居之右习凤山之麓。碑云:唐常州别驾郑公墓,为仙游现有较早古墓。
2、唐良士公古墓。郑良士、淑公曾孙、出身国子四门博士,官任朝议郎,累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卒于后李嗣源长兴二年,葬于巩桥郑墓山,碑云:唐左散骑常侍郑公神道。现经批为县级文物保护。此外,圣泉村较完整的古墓,都是极宝贵的古建筑。
3、县级文物----圣泉宫。据宋县载云:许仙姑于李晔年间入居巩桥,为报答显肃皇后祖妈恩情,协助郑家兴修水利。“铁鞭托地、甘泉瀑涌,久旱不竭,诚为圣泉”许仙姑卒后,巩桥四代祖良士公暨长子元弼,为纪念许仙姑法创水功功绩,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舍地出资兴建宫殿,号曰圣泉宫,奉祀许仙妃----法主仙姬。据市宫庙普查材料表明,由圣泉祖殿分灵法主仙姬的有150多宫,可见其影响之广。
物产经济
圣泉村素有“水果之乡”美称,主要以龙眼为主。村民引进玉米良种,广泛种植,销路很广,效益显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陆路交通
村风村貌
历史人文
建筑景观
物产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