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农场位于苏北
盐城市黄海沿岸,在
响水县东北部,介于中山
河南省潮河间,海堤河南,属
江苏省农垦局。1952年建,1954年改名
苏北建设农场。1956年分置大有、东直、民生、新荡、
潮白河五农场。1965年合并,以临
黄海得名。黄海农场土地面积近2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2300公顷、林地3852公顷、水面1432公顷,以生产粮、棉为主。黄海农场场部设大有,有陈、陈李、涟头等公路和中山河等
交通运输干道。
国家农业部原部长刘中一题词称为“苏北明珠”的黄海农场隶属于
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黄海农场地处黄海之滨,毗邻
204线国道、宁连公路。农场距
连云港市、
淮安市和
盐城市各110公里左右。距离
沿海高速公路入口仅16公里。农场东西有中山河与
苏北黄金水道灌河环绕、北依苏北重镇
陈家港镇,可停泊3000吨级海轮,水陆交通便利。场内有线电视、
程控电话、电脑均已联网,通讯条件非常便利。
场内工业以粮棉油加工为龙头,所生产的星佳牌、常香玉牌优质大米,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云丝牌优质皮棉因其过硬的质量而供不应求。从
美国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子加工线,年加工粮棉种籽8000吨以上,运销全国各地;立足于地广水多,资源丰富的优势,农场已建成年产成鱼3000吨和年可向市场提供
肉鸭制品4500余吨的养殖基地。农场种植、养殖环境相对封闭,技术推广力量雄厚,是繁育、提供优质良种的理想基地。
黄海农场现有15万亩的无公害良田,是
江苏省第二家、
苏北第一家军粮供应保障基地;常年种植水稻、三麦、棉花;是“苏垦牌”大米的生产、原料供应基地;养殖业以肉鸭养殖为主,是
盐水鸭系列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和生产基地;工业以资源型深加工业为主,参股投产的米业
黄海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6万吨,商业、旅馆业、餐饮业、娱乐观光等行业国有、民营并企。
黄海农场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如今是集农、工、商于一体的大型
农业企业。现代农业、
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迅猛发展。一镇三区的
镇区一体化建设格局正在形成,独特的地理位置,肥沃广阔的田野,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绿色资源。
黄海农场响应总公司号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二次创业,围绕建设大企业、大基地、大产业的目标,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着力培植国有控参股企业及股份制
经济实体,壮大国有经济,加快、创新、跨越发展的步伐。如今的
黄海人民在农场党委的带领下,正在建设一个
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的
集镇区于一体的新农场。“
苏北明珠”黄海农场热诚欢迎四海宾朋共谋发展大业。
1949年1月,
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央决定将
中国国民党的一些高级战俘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三野的“高级军官训练团”(对内简称“战俘团”),即华东三野教导团,对他们进行
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当时,在如何对待战俘问题上,党采取了“改造战俘”和“给出路”的政策,这也就是新中国
劳动改造事业的肇始;
1952年,成立
中共中央华东局军政委员会新人农场(黄海农场前身),军法处四科集体转业到农场织犯人进行劳动改造。劳改干部带领犯人一寸一寸、一亩一亩的开垦
盐碱地,进行开荒、割草、挖河、修路、打海堤等劳动;
1965年11月,为了国家边防安全的需要,防止劳改犯和
中国国民党集团里应外合,党中央决定,把大有附近的五个劳改农场与洪泽湖农场成建制对迁。就是把五个农场的劳改犯都搬到洪泽湖农场来,原洪泽湖农场的所有人员和物资都搬到黄海农场去;
1966年1月10日,国家将大有、民生、东直、新荡、
潮白河五个农场合并为黄海农场,黄海农场正式宣告成立。原来的五个农场分别用其原名,成为五个分场,如黄海农场新荡分场;同年
响水县成立。
1969年11月,黄海农场以民生河为界,改建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
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七团和第八团。这就是后来七团、八团名称的由来。兵团期间,
连云港市、
盐城市、
阜宁县、
陈家港镇、南京、灌东盐场先后迁来知青2057人;
1975年8月,建设兵团撤消,七团更名大有农场,八团更名黄海农场。兵团撤消后,
响水县及灌东盐场仍有知青陆续来场;
2000年4月29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苏政办发[2000]34号),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改变隶属关系,划归地方公安建制序列”的要求,在黄海农场重新组建隶属于
响水县公安局的黄海农场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