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镇,隶属于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地处兴义市南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7.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233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1951年,设泥凼乡。1984年,改泥凼镇,均属泥凼区。1992年,设泥凼镇,隶属于兴义市。截至2021年4月,泥凼镇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泥凼社区。
2018年,泥凼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个。
建制沿革
民国先后设应钦镇,泥凼区,应钦乡。
1951年,设泥凼乡。
1959年,改泥凼管理区。
1961年,改泥凼公社。
1984年,改泥凼镇,均属泥凼区。
1992年,设泥凼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泥凼镇辖泥凼1个居民委员会,老寨、学校、金竹凼、乌舍、江边、堵德、经堂、石山、梨树9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7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4月,坪东街道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泥凼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泥凼镇地处
兴义市南部,东与
南盘江镇相接,南与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接壤,西与
沧江乡、
仓更镇相连,北与敬南镇相邻。距兴义市区42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0千米。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7.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泥凼镇境内多为石山半石山地区,形成峰林、峰丛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1763.9米,最低点海拔780米
气候
泥凼镇多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340天。
水文
泥凼镇境内河道属
珠江南盘江水系。达力河由西向东流经堵德村、江边村,注入万峰湖,境内河道长7千米。
自然灾害
泥凼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山体滑坡、
霜冻、旱灾、涝灾。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11年,辖区受灾面积1.2万亩,受灾人口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44万元。
人口
2011年末,泥凼镇辖区总人口2965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15人,城镇化率10.8%。另有流动人口1200人。总人口中,男性14500人,占48%;女性15156人,占51.11%;14岁以下5426人,占18.29%;15~64岁22176人,占74.78%;65岁以上2054人,占6.93%。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22720人,占76.6%;有
布依族、苗等少数民族,共6936人,占23.4%。超过350人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2个民族,其中布依族655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4.5%;
苗族382人,占5.5%。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7‰,人口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长率2.8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9人。
截至2018年末,泥凼镇户籍人口为30964人。
2021年6月,
兴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泥凼镇常住人口1823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泥凼镇财政总收入190万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财政收入64元。2011年,泥凼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610元。
农业
泥凼镇有耕地面积2.47万亩。2011年,泥凼镇农业总产值1.94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8%。2011年,泥凼镇生产粮食1.19万吨。
泥凼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泥凼镇生猪年末存栏18628头,出栏26144头;牛年末存栏5270头;羊年末存栏987只;家禽饲养量130230羽。2011年,泥凼镇生产肉类1978吨,禽蛋115吨;备牧业总产值6294万元。
截至2011年末,泥凼镇累计造林2万亩,林木覆盖率51%。
商贸
2011年末,泥凼镇有商业网点16个。2011年,泥凼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12亿元,比上年增长0.4%;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0.5亿元。
2018年,泥凼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个。
交通运输
泥凼镇境内608,610省道穿境而过,长29千米,通村公路8条,长60千米。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泥凼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站10个,各类图书室10个,藏书32万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2011年末,泥凼镇有篮球场10个,村篮球场10个。100%的村安装了体育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0.2%。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泥凼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7人,专任教师3人;小学12所,在校生2847人,专任教师143人,小学适龄儿童人学率99.3%;初中1所,在校生704人,专任教师10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
2011年,泥凼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0%,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泥凼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个,其中门诊部(所)1个;病床30张,固定资产总值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5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
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泥凼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5万人次。
2011年,泥凼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9656人,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泥凼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6户,人数102人,支出50.8万元,比上年增长3%,月人均415元,比上年增长3%;城市医疗教助23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0人次,共支出3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13户,人数2964人,支出250.1万元,比上年增长2%,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5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10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9人。全镇12376人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41.8%。
基础设施
广播电视
2011年末,泥凼镇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泥凼镇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97千米,投递点48个,乡村通邮率96%;全年投递国内两件1.23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32万笔,国内异地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0.47万件,征订报纸490份、期刊460册,业务收入6.93万元。
泥凼镇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0.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20%;移动电话用户1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8万元。
2011年末,泥凼镇镇区供水由坡尾水源点供给,日供水量2000吨,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2根排水管道3000米。
供电
2011年未,泥凼镇有变电站1座,向全镇10个村供电。年供电量累计完成560万千瓦时。
园林绿化
2011年末,泥凼镇镇区绿化面积0.1万平方米。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泥凼镇因境内地势高低不平,常年多雨多雾,水坑水塘较多,得名泥凼。
地名溯源
泥凼镇位于
兴义市东南部,全镇辖区面积136平方公里。该镇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应钦故居,国家级AAAA景区泥凼石林,有白马洞、菩萨洞、马归槽、布五台布依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
云南省牵出一窝瓜,乌沙江底开朵花,万峰林里开朵花,来到泥凼安了家”。
乌蒙山系犹如舞爪金龙,从云南蜿蜒伸向兴义,在兴义
下五屯街道盘旋片刻,之后,腾身而入泥凼的五台寨,因此有了流传泥凼的这句民间谚语。因此也有了有关泥凼地名的历史传闻。云里雾里,众说纷纭。有人说,泥凼是蛮夷之地,本无地名,
民族大迁徙期间,从
江西省辗转而来的贺吴二姓祖先,他们先到
兴义市的黄草坝,再到下五屯的安平九寨。居住了一段时日之后,又迁到敬南的布雄、青菜塘,最后来到泥凼,在长满古榕树的地方定居下来,从前至后,他们总共迁居了五个地方。贺吴二姓的祖先为了让后辈子孙记住苦难的迁徙史,就将最后定居的地方叫“五台”,意思是“移居了五次才算落台”。
可是,他们选择的地方并非是理想的居所,因为每至雨水天气,五台寨这个地方的街面就泥泞不堪,到处是泥巴凼子,下脚之处也难于选择,因此,他们又将“五台”改叫“泥凼”。
官方对于泥凼的文字记载并不完全是这样。据《
兴义府志》记载:明洪武调北征南期间,北方的大汉民族从北方来到泥凼,为了维持地方的经济发展,在泥凼设市场,以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对应,牛场为场期,清嘉庆三年,兴义建置,泥凼有五个屯寨,设有三个场市,狗场(
布依语叫额上)、兔场(布依语叫“巴罗”)、牛场(布依语叫“额表”),从那时起,泥凼就叫“牛场”。
后来,由于盘江八属以十二生肖为场期的地方多,各地的“牛场”相互混淆,为了鉴别,人们按照当地的地理特征取名“泥凼”。
我们在泥凼还可以看到许多低处积水的小面积
洼地,这些古寨村落的名称都带有一个“凼”字。如平时积有一洼望天之水,常有
水牛横卧其间的“牛滚凼”;
安吉金竹遍布,又有石槽积水的“金竹凼”等等。大家都认为泥凼就是“泥巴凼凼”的泥凼。
人生8年,历史瞬间。在泥凼的历史上,有8年是“应钦乡”。民国30年,从泥凼走出去的
何应钦(1889~1987年)出任
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成为仅次于
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因此,兴义民国政府根据何应钦当时的政治影响,遂将“泥凼乡”改为“应钦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钦乡”复名“泥凼乡”,1992年,设立泥凼镇,行政区划名称沿用不变。
城镇建设
为确保全州小城镇建设观摩会的顺利召开,泥凼镇根据
贵州省示范小城镇“8+X”项目指导要点,以规划为指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加以保护,各项工程正在抢白天,战雨天,如火如荼进行着。
新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含接待中心、泥凼宣传展厅、特色住宿及餐饮、生态停车场、观演舞台、公厕)等,提升相应的景观性和功能性。以风波湾,泥凼石林景区为入口景观,尊重原始大地景观外貌,提升景区沿线及附近的建筑外观及环境,打造宣传泥凼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形象窗口,总建筑面积3000㎡,总用地230亩,总投资1231万元.目前土石方换填5000方,干玛石砌体1000方。
建设610县道与苏家湾连接线。在苏家湾组新修一条500米道路接610县道,并对道路两旁实施绿化、美化和亮化。
建设受降(和平)广场(以
何应钦接受
日本投降为主线,打造国家公祭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布置兴义抗战阵亡浮雕墙、国旗台、石刻受降书、和平广场、警钟长鸣、生态停车场等),总面积18367平方米。
建设抗战文化街(在街上组自何家大仓起,修复何氏武宅,重建应钦小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抚省公祠、何氏民坊展览馆、山抗战文化公园、以抗战文化为主线,完善相应的公厕、游客休息、景观小品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总建筑面积1200㎡,总地用地40亩。
实施石板街风貌改造及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含雨污水管道修复、电网改造),对道路两旁部分民居亮化美化,完善标识标牌,完善绿化亮化提升,修复配套功能和产业布局,在观摩点及沿线打造精致小品,整体绿化、美化环境。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粮、油、茶、果、药等特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全镇国土面积136.02平方公里,辖9村1个社区,人口39623人,少数民族主要有
布依族、
苗族、
白族、
壮族、
彝族等,占总人口数的23.4%。民族风情浓郁,少数民族流行
唢呐、
民俗音乐等,善于织布、刺绣。民族村寨依山傍水,建筑古朴,风光秀丽,有较高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相互交织的传统节日。境内无工矿企业,无化工企业,水质较好。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做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两个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镇建设。以打造泥凼石林和何氏故居两张名片,着力提高泥凼知名度。以认真培育
烤烟、茶叶、板栗、
甘蔗、水产养殖、早熟蔬菜六大特产,着力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3.1亿元,财政完成1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510元。
地区资源
旅游资源
该镇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应钦故居,国家级AAAA风景区泥凼石林,有白马洞、菩萨洞、马归槽、布五台布依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森林覆盖率46%。水域面积10余平方千米,境内河流主要有达力河,边界是
南盘江,水上运输繁荣。电力充足。境内通车里程200余公里,水陆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地区主产
当地名人
何应钦
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
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从
辛亥革命起历经北伐、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解放后撤往台湾,历任台湾地区防务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
个人简介
1908年入日本振武学堂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黔军任历营长、团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
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
1924年春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不久,任
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后兼教导一团团长,成为蒋介石的亲信。
1926年任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7月率第一军参加北伐。
1929年任
中国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30年任
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军前线指挥。参与对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
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
何梅协定》。
1934年授一级上将军衔。
1936年
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讨伐”
张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
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
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
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
1945年12月
何应钦将军于
上海市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
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7年10月病逝于中国台北。何应钦早年留学
日本,
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
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
1916年秋回国,到
贵州省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
1924年赴
广州市,任
孙中山大本营参议、
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
国民政府委员、
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陆海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长。
1934年授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4战区司令长官,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
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办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
著名景区
泥凼石林
泥凼石林距离
兴义市市区39公里,泥凼石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形,长15公里,宽1-3.2公里,面积近6.7平方公里。
石林彝族自治县单个石峰最高20米,一般高10米,最低8米。
这里,集中型和散落型的
天峻石林与峰林相交融。其中的陇戛石林景观独特。与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相比,它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林天透空,数万平方米集中成片的石林,酷似一座傲然挺立了亿万年的“石头城”;二是自然露面成林,酷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三是石林刚健,细条、片薄、穿孔多,造型奇特,错落有致。一石之上,有“宫殿”,有“门窗”,可谓一石多景,步移景迁。石林中有六座石峰,浑然组成“山川”两字,神形兼备,大有使古今书家退避三舍之势;“擎天柱”、“倚天剑”、“佛后石”、“
蘑菇石”亭亭玉立,“顽猴望月”、“寿龟登天”、“群象争饮”栩栩如生;“将军出征”、“一夫当关”巍峨壮观;“姑嫂情深”、“醉翁踏月”、“采药老人”维妙维肖。
天峻石林旁有白马洞,深五百余米,
钟乳石晶莹洁白,层层有景。登马路坡观赏天际日出,一览变幻多端、辽阔澎湃的桂北云海,又是一番景象。
天坑
天坑地处于吊井坝,为椭圆形,南北深达700多米,东西长2500米。奇特的是坑中有坑,天坑四周和坑内有数百个奇峰异峦矗立镶嵌。被称为地球上最深的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