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郑州大学二级院系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原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成立于1959年。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学院根据校党委和学生处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和特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党建为首,学风建设为中心,围绕学校创建全国一流大学和节约、和谐、创新型校园的目标,按照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工作,使学院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2016年,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介绍
College of 液态水 Conservancy \u0026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ZZU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原郑州大学水利工程系。成立于1959年。1963年郑州工学院成立,更名为郑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86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招生后,更名水利与环境工程系;在1996年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后,学院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2000年7月10日郑州工业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郑州大学后,更名为环境与水利学院;2007年11月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学院至今。
学院长期坚持“人才培养是立院之本、科学研究是强院之路、学科建设是兴院之策”的办学理念,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以水利学科专业为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中心,坚持多学科专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多层次人才培养并行,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为我国水利,环境、土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培养了万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由学士、硕士、博士层次组成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较为完善教学与科研基础设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院下设水利工程系、环境与市政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和综合管理办公室。2014年,学院在校本科生共1980人,研究生450人;在岗正式教职工1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4人,在岗教授3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实验)师52人,专任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80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4人。
历史沿革
1959年郑州大学水利工程系成立;
1963年由郑州大学划归郑州工学院后,转为郑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
1986年水利系增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并招生后,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工程系;
1996年随着郑州工学院变更为郑州工业大学,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0年院校调整,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三校合并成立新郑州大学后,更名为环境与水利学院;
2007年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学院。学院专业发展沿革:
1959年设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
1964年改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
1972年改设水电站动力设备装置专业;
1976年改设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三年制);
1977年改设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四年制);
1981年增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92年停止招生);
1986年增设环境工程专业;1995年增设城镇建设工程专业(1999年停止招生);
1997年增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2001年增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2007年增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业;
2008年增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专业设置
学院现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另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函授专升本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及河南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接受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郑州大学第六个接受国家专业评估或认证的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郑州大学名牌专业。水利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河南省精品课程2门、郑州大学精品课程6门、郑州大学校级视频公开课1门、郑州大学教学团队2个、郑州大学教学名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6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一、二等奖20项,郑州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6项。正式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一批;正式签约挂牌的实习教学基地24个。
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水利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工程安全与管理、水利信息技术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3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土壤学与环境工程4个学科设有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水利工程学科在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科评审中获得第9名,成为郑州大学4个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的学科之一。17个研究所(室):结构工程研究所、结构可靠性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所、水力发电工程研究所、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所、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水工抗震研究所、环境评价研究所、新型复合材料及结构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水科学研究中心、膜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另外,学院还设有河南省石化环保科技培训中心,消防安全工程中心(甲级)、环境工程中心(乙级)、环境评价室(乙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室(乙级)、市政工程设计室(乙级)、勘察测量室(乙级)等培训及设计单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正式在编教职工145人,专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4人。校部机关学科和科研归属本院的领导干部3人。正式在编教职工中:
1、专任教师109人,实验教辅人员18人,党政管理及思想政治教学人员15人,技术工人3人;
2、教授职称35人(河南省特聘教授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实验)师52人;
3、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0人,硕士学位人员38人;
4、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4人。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现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
国家专家1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5人;
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2人;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1人。
中原学者2人;
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4人;
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55人才工程)5人;
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
知名教授
王复明,男,1957年3月生,沈丘县人,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7年考取原郑州工学院,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王复明教授现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担任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水利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王复明立足河南省,潜心研究病险工程渗漏防治和非开挖修复技术,多次带领团队投身于应急抢险第一线,受到国家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功臣、中原学者、国家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吴泽宁,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院长,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管理”和“水资源技术经济”。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河南省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共31项, 19项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一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获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9部。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和有关横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大学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百名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左其亭,男,教授,固始县人,1967年12月出生。2000年6月获武汉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同年来郑州大学任教。2004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6年6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为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会员、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会员。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以及横向课题共32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6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李宗坤,男,教授,邓州市人,1961年10月出生。1983年6月本科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系,并留校任教。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6年被聘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水利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现任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院长。
主要讲授《水利水电工程概论》、《水工建筑物》、《高等水工结构》等课程;指导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曾获得郑州大学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学生最满意的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优秀一等奖、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发表论文52篇,出版教材和专著7本,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重大公益项目等10项,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20余项。现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学院风采
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师设计的西峡石门水库电站
西峡石门水库电站位于丹江支流老灌河上,坝址距西峡县城约10公里。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工业及生活用水、水产等,是我省第三批电气化县骨干电源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580平方公里,总库容8910立方米,设计装机容量9600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3840小时,总投资12100万元。
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
学院本科教育坚持以水利学科专业为主干,多学科专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原则,面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培养“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知识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本科人才培养中,按照现代教育教学规律,以创新意识树立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成人、成才、成就”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研究生教育
学院经50年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1984年获准设立“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相继于2003年获准设立“水工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准设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准设立“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现设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安全与防护、水利信息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安全与防护、水利信息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设有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30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100余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92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0余人。
合作办学
学院现设有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及给水排水工程3个函授专升本专业,另与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开设有工程造价、工程测量技术2个高中起点专科专业。
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于2007年8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批准设立“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站内主要科研基地有“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安全与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8所省级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水利工程新型材料与结构形式和性能、水利信息技术、水利与交通工程安全评价防护与检测加固技术、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与工程水力学、流域水土资源基础研究及合理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站内科技创新团队有:“河南省工程安全与维护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水利工程安全防护科技创新团队”、“郑州市建筑结构增强加固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35名,副教授3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2名,河南省中原学者2名,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人。
科研情况
水利与环境学院拥有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修复技术与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岩土工程检测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工程材料与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承担国家973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50项,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五年来科研经费年均2500万元,发表SCI/EI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9部。主编、主持(参加、参与)编写部级行业规范6部。学院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合 作,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区,以及国内重点院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 密切的合作关系。
科研机构
1、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是郑州大学管辖的非法人研究机构,英文名称为:Center for Water Science Research, 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州大学WS),受郑州大学领导,科研处为研究中心的业务主管部门。
研究中心设专职教授、兼职教授、发展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设发展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学校和相关单位领导组成。设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与水科学研究相关的专家组成。聘兼职教授若干,主要由与水科学研究相关的教授、副教授(相当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组成。
研究中心的定位和任务:建成关于水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与交流平台,成为相关研究人员的俱乐部;开展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等多方面的融合研究与交流;定期举办水科学发展论坛,研讨水科学前沿问题;整合多学科优势,联合申报和组织开展水科学研究课题;成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的窗口,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研究中心涉及的相关专业 或学科有水利、环境、法律、历史、管理、经济、卫生、信息等,是一个跨学科、文理工医交叉的综合研究和交流平台。近5年,研究中心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50余项,有10余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出版专著、统编教材20多部,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研究中心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结合、具有良好合作关系和巨大发展潜力的研究队伍。
2、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
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位于郑州大学工学院农水楼三楼。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10月,历经20年的不断发展,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5人,年青博士13人,在职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是一支由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教学队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研究所面向现代水资源与水利经济前沿课题,面向水资源开发与水利经济建设主战场,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主要从事与水资源、水利经济有关的科学和实际应用问题研究。
研究所的宗旨是,充分发挥郑州大学河南省高校中的领先地位,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水利主管部门的合作优势,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人才交流与培养,以促进水资源与水利事业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所的中心任务是:立足河南省,面向全国,争取承担国内外各种有关研究课题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与交流;进行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培养等工作。
3、郑州大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近年来,郑州大学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在全国大学排名逐年上升,作为一所新兴的综合性大学,开始逐渐步入全国一流大学的办学道路。郑州大学之所以有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很大程度上得宜于学科全面的发展。然而,与全国著名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相比,郑州大学尚缺少一些目前面对国家、社会与生源日益增长需求的学科与专业,基于地学基础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学科正是其中之一。中部崛起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内容应该很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中部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及周边地区,此研究领域呈现出严重亏缺的现状。
21世纪面对全球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人类发展与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是否能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也是建立环境友好、和谐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学科支撑。除综合性大学外,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以及师范、农业院校的相关专业,也都大力度地改造原有系科与专业,相继建立类似“资源与环境”的学院与研究所,事实证明,此举无论是从学科发展、服务与社会与国家建设,还是为招生与就业等方面,都提供了更多机会与良好前景。
4、郑州大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InstituteofNaturalResourcesandEco-environment,ZhengzhouUniversit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学校看到目前国内外发展的态势,积极支持,研究所于2007年4月建立。先后聚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所的研究人员9人均有博士学位,其中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1人,德国客座教授1人,组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利用、保护与评价分析”科研团队。近年来,主持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科技部项目3项,“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任务1项,中国科学院项目1项,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课题2项,另外参加其他多项合作研究课题。
作为河南省唯一211大学郑州大学的一份子,研究所全体同人相信,运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这个平台,通过努力,希望能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当地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优势领域
(1)水资源系统优化规划与管理;
(2)区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
(3)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技术;
(4)水资源经济与水政策水法律;
(5)现代水文学理论及应用
(6)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
(7) 3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中应用;
(8)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理论及应用。
经过研究所同仁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据统计,近5年中,共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11本,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的项目有5项,其它奖励的项目为21项。承担过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省自然基金、省科技攻关等纵向课题30余项;厅局及地方政府各类项目50余项以及其它横向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
专业设置
学位授予点
师资力量
知名教授
学院风采
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合作办学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情况
科研机构
优势领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