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杰(1932-1996),
中原地区著名
考古学、
历史学专家,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是中国第一位自费赴南海考古的边疆历史考古学家,登上
太平岛、到达曾母暗沙考察。王恒杰的研究将
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最早关联时间至少上推了1000年,为我国的民族教育和边疆民族考古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恒杰在祖国
东北地区大地、西南边疆、
大凉山、
云南省藏区、世界屋脊、浩翰的南海诸岛进行了踏勘调查,不仅在考古学界有重要影响,对论证和维护国家的边疆、海疆主权也具有重大意义。他两次徒步入
西藏自治区,七赴
西沙群岛,两度到南沙。首次在西藏发现
新石器时代遗址与遗物,并证实与甘肃齐家文化属同一系统。在
南海的考古调查中,王恒杰以不可辩驳的实证揭示了南海自古以来即为
中原地区的领域。
王恒杰被称为南沙考古第一人,被海军授予"南沙卫士"的光荣称号。他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
春秋后语辑考》《迪庆藏族社会史》《族》《
民族考古学基础》等专著,受到学界高度评价。
人物生平
王恒杰,著名
考古学、
历史学专家。为我国的民族教育和边疆民族考古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特殊重大的贡献。在祖国
东北地区大地、西南边疆、
大凉山、
云南省藏区、世界屋脊、浩瀚的
南海诸岛进行的踏勘调查,不仅在考古学界有重要影响,对论证和维护国家的边疆、海疆主权也极具重大意义。两次徒步入
西藏自治区,七度到
西沙群岛,两度到南沙。首次在西藏发现
新石器时代遗址与遗物,并证实与
甘肃省齐家文化属同一系统,在
南海的考古调查以不可辩驳的实证,揭示了南海自古以来即为
中原地区的领域。教书育人亲切有方,深受学生爱戴,重视科学实践,成就斐然。
王教授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
春秋后语辑考》、《迪庆藏族社会史》、《傈僳族》、《
民族考古学基础》等专著,受到学界高度评价。王教授的业绩)广泛见于《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北京日报》、《
中国青年报》、《工人时报》《
新华文摘》等报刊和申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中央与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
海南省、
广州市、南方各地方媒体的报道。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媒体及
美国、
日本、
欧洲等记者亦十分关注,采访报道。在1994年和1995年应邀赴台参加
南海学术研讨会期间,受到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学者的热切赞誉。
1996年7月1日,王恒杰因肺癌晚期去世,遵照他的意愿,他的骨灰永久地留在了南沙的土地上。
他是一个独臂老人,童年时被日军的一颗
哑弹夺去了左臂;他是一个人卓有建树的、情系祖国蓝色海疆的考古学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人,在花甲之年利用生命的最后5年七下
西沙群岛、两下南沙自费考古,把
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最早关联时间上推早了1000多年;他是一个至死都要将自己的身躯和灵魂安葬在祖国南沙蓝色上国土上的人,1996年,中国海军破例第一次为这样一位不是军人的“军人”举行了隆重的海葬。
主要成就
王教授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
春秋后语辑考》《迪庆藏族社会史》《僳僳族》《
民族考古学基础》等专著,受到学界高度评价。
1975年,他首次在西藏发现
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认定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属于同一系统。这一发现及研究理论,己被以后考古界的一系列发现论证和接受。
1982年和1984年,他又两次从
云南省沿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走进西藏考察。
1990年,他在中缅边界首次发现汉代遗址,对
中原地区西汉文化的南部边缘提出强有力的证据,受到云南有关部门的肯定。
1994年和1995年,应邀赴台参加
南海学术研讨会,受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海外华人学者的热切赞誉。
个人生活
勤奋、创新、严谨
虽然是独臂,但是王恒杰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治学研究上。多次获得北京市教育局、教育委员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国家民委、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注重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的材料,经常深入周边郊区进行考古踏勘与调查,并发表了首篇考古论文《长春市郊新石器时代遗址》。
深入浅出 不拘一格
曾有学生在给王恒杰寄来的贺年卡上这样写道:"学识渊博、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拘一格,是我们喜爱通史和难忘老师的原因。"短短的一句话,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许多王恒杰教过的学生都认为,是王老师教会了他们怎么做人,而这也是王恒杰教师生涯的不懈追求。
王恒杰一直认为教书不教人,也要耽误学生一辈子。他在讲 《
中国史》《考古学》时,开篇第一课都要讲爱国主义。平时在课堂上,也列举生动的事例,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讲历史人物,绝不是单纯地就古人讲古人,而是启发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好思想品质。他讲
屈原时,就用
汉族为屈原而发的诗句激励同学们"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做人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时常想着人民,想着为人民做点什么。
对于王恒杰的讲课方式,学生们自然是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为了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王恒杰想了好多的办法。对于背记历史事件、年代等,许多同学都感到费脑筋,王老师就总结自己背记的经验,编成顺口溜,这样既提高学生背记的兴趣,又易记不易忘。
人物事迹
首次赴南沙
1992年5月13日8时,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从事边疆考古研究的王恒杰教授,搭乘渔轮,从
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出发,自费前往
南沙群岛考古。为了去南沙考古,王恒杰妻子张雪惠把当时家中仅有的820元钱全部交给了他。为了去南沙,王恒杰也作了最坏的打算。在
海口市出发时,他将两笔钱款交给海南省统战部周部长,并向他托付了后事:“万一我回不来,请你将
中国中央电视台借给我的回北京飞机票款还给中央电视台,另一笔钱交给我的亲属”。
海上的生活并不浪漫。南沙海域自古就有“危险地带”的称谓,明礁暗沙遍布,地理气象复杂,航路充满艰险。
晕动病、少水、缺蔬菜,对于王恒杰这位60岁的独臂老人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但他都挺了过来。经过7天7夜的航行,
渔船到达
南沙群岛的门户永登暗沙,这是王恒杰第一次踏入南沙海域,一种平生从未有过的痛快与满足油然而生。
渔船驶近永登暗沙,王恒杰看见一片环状礁盘,中央围着一泓静水,他不禁脱口惊呼“啊,石塘!”于是他给渔民讲
西沙群岛为何称“千里长沙”,南沙为何叫“万里石塘”。在这个“石塘”中,他们发现了海洋动物
玳瑁,渔民们说玳瑁又叫“十三鳞”,因为它身上有十三块珍贵的鳞甲,全身都是宝。王恒杰说“它岂止是宝贝,还是历史的见证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咱们的祖先就以玳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向中央朝庭纳贡,这些事儿史书上都记得清清楚楚。而玳瑁,在中国只有在南沙才可以得到,所以玳瑁生长在南沙,也就雄辩地证明了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已就是南沙的主人了。玳瑁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在永登暗沙,王恒杰和渔民们发现并打捞到了
唐朝盛水器──陶罐碎片。这是王恒杰在南沙找到的第一件“宝物”。随后他们又在
福禄寺礁找到了器底印有“永葆
长春市”和器底有蟹纹及“月中
白兔”等款文的
中原地区古代青瓷碎片,还捡到了“元通宝”、 “大德通宝”铜钱各一枚。特别令王恒杰兴奋是,他们在南沙海域水下找到了一杆铸有“
清代广造”四个隶书汉字的清代大铁锚。锚杆上那沉睡海底数百年的斑斑锈迹,便是有力的证据。王恒杰告诉渔民,捡到这些文物,一定要保持原状、原貌才有价值。
冒死登太平岛
按照王恒杰的分析,最有可能找到先民遗物的地方是
岛礁,尤其是那些有人居住过的岛礁。船至双子礁,王恒杰要求登岛看看。船长说“不行。
北子礁上有
菲律宾军队,
南子礁上有
越南军队,
渔船靠近,他们就开枪射击。”果然,当渔船距岛1公里时,岛上的外国驻军就开枪警告。
中原地区人不能登中国的土地,一种极大的屈辱感在王恒杰心中久久不能拭去。双子礁不能上去,王恒杰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由台湾当局军队驻守的南沙最大、最重要的岛屿──
太平岛。渔船绕过双子礁,进入郑和群礁海域,王恒杰梦中的太平岛已遥遥在望。
眼望着梦寐以求的太平岛,王恒杰决定冒险一搏。船长派曾当过海军的侄儿
陈泽和驾小艇护送王恒杰登岛。王恒杰选择中午1l时驾舢板小艇驶向太平岛。因为,此时海上能见度较高,小船容易被岛上驻军发现。太平岛周围布满了
水雷,
舢板直接向雷区开,是让岛上驻军明白,此船不是来袭击的。王恒杰高举自制的·─面白底红字的小红十字旗去岛上“求医”。他站在船头,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暴露在对方的视线和枪弹射程之内。
距岛两
海里,舢板驶进了雷区。突然,王恒杰听到了枪声,这意味着岛上驻军发现了他们。果然,王恒杰看到一名哨兵跑向营房报告去了。一会儿,哨兵出来,向舢板打手势,要他们退出雷区,顺安全水道靠向码头。当舢板靠近码头时,一艘
巡逻舰拦住去路。一名全副武装的军官问王恒杰是从哪里来的,陈泽和忙回答是从
海南岛来的。王恒杰则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南中国海绝对是中国领土。”
军官觉得奇怪,在这南沙
小岛上还是第一次见到大陆来的同胞,军官忙说:“噢,原来是自己的同胞,我们向你们开枪,很不好意思呀。”王恒杰说:“你们做得对,南沙形势这么紧张,情况复杂,开枪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疆土,有什么不对?”
军官问:“你们是干什么的?”王恒杰答:“我们是来岛上求医的,我要求见你们的长官。”军官说:“求医可以,但见长官不行。咱们‘三不通’啊。”无奈,王恒杰只好说出真情:“我是考古专家,为论证南沙的主权前来
太平岛考古,我一定要见长官。”说着将自己的和一位台湾学者的名片递给军官。军官见是考古学家,便下船回去请示。一会儿他回来说:“将军同意和教授见面。”
南沙岛论古今
王恒杰二人下船登岛,前来看热闹的官兵鼓掌夹道欢迎。经过一番盘查后,太平岛台军最高长官、南沙守备司令(
少将)会见了来自北京的王恒杰教授。司令是山东人,为人和气,对两位大陆客人的态度既不冷也不热,招待他们进客厅喝茶休息,还让部下送来了
冰饮、饼干请王恒杰吃。王恒杰边吃边和司令交谈。他们谈考古、论南沙形势。王恒杰说,”南沙绝对是中国的领土领海,任何外国人都休想打南沙的主意。我这次来,就是凭着科学家的良知,搜集更多的证据,去堵住别人的嘴,我坚信,历史是不容篡改的。至于南沙的开发,我认为海峡两岸应该携手来做,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将军点头赞许。
突然,将军拿起王恒杰身边的帆布挎包和
照相机问道“你是不是中共派来搞情报的?”王恒杰说“我这个样子像搞情报的吗?中共要派也不会派我这样一个断臂残疾人啊,”将军仔细检查了挎包和照相机后说“请原谅,这是我的职责。”王恒杰严肃地说“我是自费来南沙考察的,上岛是为了搜集先人遗物,进行考古研究,至于军事设施,我们不需要看。长官若是信不过,我们可以订个‘君子协议’。”将军说, ”那倒不必,不过,你在岛上寻找文物,要听从我们的安排。”停了一会,将军又问王恒杰对民进党怎么看,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王恒杰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还是一个中国好。对不对,”将军非常满意地说“王教授,您是第一位登上南中国海
岛礁取得考古成果的大陆科学家,您这次要获奖了。”
王恒杰获准在
太平岛上考古,收获很大。找到了包括汉代米字庄印纹硬陶、宋代青瓷片、明末清初的团风朵书残碗及
东汉的五铢钱和“熙宁重宝”、嘉庆、
爱新觉罗·旻宁、
咸丰的通宝铜钱等珍贵历史文物。王恒杰
离岛前,要求拍照留念,将军破例满足了他,但指定由驻军为他拍照留影,冲晒后再寄给王恒杰。王恒杰选中指挥部门前刻有“
南疆锁钥”题字的收复太平岛纪念碑做背景拍照,说是碑上有“中华民国1946年立”的字样,极具纪念意义。负责拍照的军官建议他换一个风光优美的背景,王恒杰严肃地说, “这是历史,没有这个,你们不会守在这里,我也来不了。”
王恒杰临走时,将军又让部下给他送来9套衣服,说是海上不能洗澡。让他穿脏一件扔一件,保重身体,希望他完成对南沙的考察。官兵们也纷纷送来香烟、饮料、食品,装满了
小舢板。船刚离码头,一位士兵跑过来,搜遍全身,找到一只打火机掷向
舢板高喊,“王教授,别见笑,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再见了,亲人们,”王恒杰挥手与岛上官兵告别,船上、岸上“再见”声响成一片,大家都哭了。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是谁也割不断的。船渐渐远去,王恒杰看见岛上还有几个士兵爬到高高的
椰子上仍在向他们挥手告别。
放歌曾母暗沙
渔船离开
太平岛后,继续南行。在
皇路礁王恒杰采集到了几件青瓷片,器底款有“荣合”或“福”字字样,大多是
广东省民间产品,还捡到一枚宋代的“熙宁重宝”铜钱;在
南通礁又捡到一件青瓷残片,残片外底有一方款,内有一长柄直伸的青花叶。这件青花瓷片后来被带回北京经著名文物鉴定专家
史树清教授鉴认,这是用来作航海仪的水器残片。
渔船离开南通礁南行了8天8夜,经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榆暗沙,于1992年6月4日,来到了一片绿灰色的海域,船长陈老大兴奋地说“曾母暗沙到了,”王恒杰站在船头,心情异常激动,终于到了祖国的最
南疆了。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的歌。船长高喊”拿酒来,咱们祭神,”王恒杰与19位船员共同燃香拜神,把酒、干杯。他祈祷“愿曾母娘娘及诸神保佑我的国家国运兴隆,南疆永固。”激动的王恒杰在他的记事本上郑重地写道”1992年6月4日,我来到了祖国最南疆曾母暗沙,我感到无比幸福,无比光荣、无比骄傲,”
1992年6月 16日清晨,独臂闯南沙真“英雄”王恒杰搭乘的“琼渔XX”号渔船完成了南沙捕鱼、考察双重任务,安全地回到海南
三亚市码头。当渔民们扶着被疾病和风浪折磨得虚弱不堪的王恒杰走下船来时,他差点晕倒在沙滩上。当天下午,
海南省省政府即把王恒杰接到
海口市,省长刘剑峰感谢他为海南、为祖国做了一件大好事,当场奖励他1万元钱,并批准他将全部文物标本带回北京研究,将来再交还给海南省。
王恒杰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沙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大量的珍贵文物论证了
中原地区对
南海的主权,将中国拥有南沙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000年。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北京各大媒体对他的事迹都做了重点报道。著名作家
冰心为他题写了“你们的工作是极其艰苦而重要的,你们的前途无量”的赞词。
1995年初,美国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记者专访了王恒杰教授,他独臂闯南沙考古,论证南沙主权的科研成果和事迹,传遍了全球,鼓舞着全世界的中国人和华人华侨。
南沙卫士
1995年5月,王恒杰第二次赴南沙考察。回京后不久,既被确诊为
肺癌晚期。面对死神,他毅然放弃住院治疗,加紧整理研究南沙文物考古资料,对文物进行修复、分类、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他的论文公开发表后,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对南沙考古研究的进程。
1995年8月30日,一直关注跟踪采访王恒杰教授的
新华出版社解放军分社记者
查春明在其家中采访王恒杰时,已卧床不起。说话吃力的王恒杰教授动情地对查记者说:“我是用生命来收集文物,证明南沙自古属中华。”
王恒杰七赴
西沙群岛,两赴南沙考察和身患绝症仍奋斗不息的消息,通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海军南沙守备部队党委授予王恒杰“南沙卫士”荣誉称号,政委
张万华专程来京看望王恒杰。病榻上的王恒杰感动得泣不成声,他说:“南沙就是我的归宿,我死了,骨灰也要撒在南沙,作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1996年5月,他又抱病去
海南省工作了近1个月,1996年6月2日回京后,即感胸闷气短,1996年6月3日即送医院抢救。
1996年7月1日12时35分,王恒杰教授带着遗憾和对南沙的牵挂走了。
人们都说,王恒杰教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累死的。王恒杰生前未能完成的南沙考古研究等工作,他的夫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雪惠接着完成。
美国记者采访
美国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闻讯后,对这个不顾生死的独臂老考古学家极有兴趣,亲自登门采访。
他们问王恒杰道:"你考查
南海,政府给了你多少钱?"
他笑了,他知道美国记者话中有话。"你拿了政府的钱,当然要替
中原地区说话。"显然是对他南海考古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提出质疑。
"我在
海南省注册的南海区域文化经济研究所,是一个民间研究所,没有政府方面的一分经费,所用的经费都是民间募集的。"
美国记者又问道:“
南沙群岛离你们那么远,怎么能说是你们的呢?”
王恒杰教授告诉
美国记者:"
希腊在
爱琴海拥有大量岛屿。这些岛屿距离希腊本土约200一400公里,而距离
土耳其仅有十几至几十公里。
英国的
海峡群岛,距离英国本土约200公里,距离
法国海岸线不足50公里;
马尔维纳斯群岛则与英国隔了一个
大西洋。还有密克隆岛和圣皮埃尔岛,对于
加拿大来说,近在咫尺,却隔着大西洋遥属法国。仅仅凭远近来确认归属,既违悖历史,也不尊重
国际法所规范的现实。"
"王教授,您到底想说明什么呢?" 美国记者问。
“
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王恒杰大声说:"我要把真相告诉全世界。"
南沙是中国的,王恒杰穷尽了一生的精力来向世人证明这一点。
人物评价
南沙考古
教书育人亲切有方,深受学生爱戴,重视科学实践,成就斐然。多次获得北京市教育局、教育委员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国家民委、国家教委、国务院等颁发的优秀证书和表彰,并被称为南沙考古第一人,被海军授予"南沙卫士"的光荣称号。
永远南沙卫士
王恒杰七赴
西沙群岛,两赴南沙考察和身患绝症仍奋斗不息的消息,通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海军南沙守各部队党委授子王恒杰"南沙卫士"荣誉称号,政委
张万华专程来京看望王恒杰。病塌上的王恒杰感动得泣不成声,他说"南沙就是我的归宿,我死了,骨灰也要撒在南沙,作一名真正的 '南沙卫士"。此情此景,令当时在场跟踪采访的
查春明记者终生难忘。
王恒杰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南海的考古研究。1996年5月,他又抱病去
海南省工作了近一个月,6月2日回京后,即感胸闷气短,6月3日即送医院抢救;7月1日12时35分,王恒杰教授带着遗憾和对南沙的牵挂走了。
人们都说,王恒杰教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累死的。王恒杰生前末能完成的南沙考古研究等工作,他的天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雪惠接着完成。按照王恒杰生前的愿望,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他的骨灰也分别撒在了南沙的
岛礁和大海,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魂归南沙,成为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
"云山苍苍,江水洪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哲人虽去,风范永存!
书籍作品
书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