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英文名:Daliang Mount)身处
横断山脉之中,是
大雪山山脉的支脉,位于
四川盆地和
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北起
大渡河,南到
金沙江,主要包括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
乐山市南部以及
宜宾市西部。大凉山由
分水岭、茶条山和五指山组成,黄茅埂为大小凉山的天然分界,黄茅埂以西,安宁河以东的地区称为大凉山。大凉山面积达六万多平方千米,南北纵贯数百千米,东西宽约100余千米,海拔2000∼2500米。大凉山因海拔高、天气寒冷得名,在
彝语中称“谷”,意为“高寒”。
大凉山的形成原因是一系列强烈东西向挤压的褶皱断裂组成的南北向褶断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凉山曾经历过多次隆起,有多期
岩浆活动和强烈的
地壳运动,形成一系列南北向的次级地穹隆起和断陷盆地。大凉山属川滇南北构造带的凉山褶皱带,多为断陷盆地。大凉山因境内山川相间,地质结构复杂,形成河谷
亚热带、山地
温带、山地凉温带和高山
寒带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20℃。大凉山动物
区系以亚热带农田动物群为主,并有不少特产种类如
树鼩、北,还有大熊猫在区内出没。
大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目前为中国最大的
彝族聚居区,也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之一。大凉山区内有48个A级国有景区景点,以及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命名
凉山彝族自治州因海拔颇高,天气寒冷得名,在《四川通志·舆地志》中对其有“群峰嵯峨,四时多寒”的记载。凉山在
彝语中称“谷虖”,意为“高寒”。而彝人则常常称之为“尼木”,“尼”是古彝语中的民族自称,“木”乃“地方”之意,“尼木”即“彝地”,是诺苏彝人的世居之地。
位置境域
大凉山地处北纬26°08’~29°27’,东经100°15’~103°53’之间,北以
大渡河为界,东南以
金沙江与
云南省分界,西以西会大道为界,位于
四川省西南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面积六万多平方千米,南北纵贯数百千米,东西宽约100余千米。黄茅埂为大小凉山的天然分界线,一般习惯把黄茅埂以西、
安宁河以东的地区称为大凉山,把黄茅埂以东至金沙江畔、北至大渡河的地区称为小凉山。大凉山位于四川省
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
乐山市南部以及
宜宾市西部,具体包括美姑、
昭觉县、
甘洛县、
越西县、
喜德县、
冕宁县、
西昌市、
普格县、
金阳县、
会理市、
会东县、
米易县、
德昌县、
盐源县、
盐边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县市。
形成原因
大凉山南北向
山系的构造基础,是主要出现在川滇地区西部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这是中国最显著、最强大的经向构造带,主体是一系列强烈东西向挤压的褶皱断裂组成的南北向褶断群。此带向北延伸到龙门山、
六盘山、
贺兰山。由于受其它构造体系的干扰和处在
地壳西升东降的深大断裂带上,地壳活动剧烈,火成岩分布广泛,因而也是一个蕴藏着丰富多金属的成可矿带。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凉山境内是一个活动性较强的地带,曾经历过多次隆起。有多期
岩浆活动和强烈的
地壳运动,形成一系列南北向的次级地穹隆起和断陷盆地,在不同地史阶段呈现明显沉积分异作用和多期
岩浆作用:
太古代时,大凉山区处于泛地槽阶段。别处皆为洋壳-末期红山运动之后,古陆核诞生;
早元古代时期,地壳比较活动,
海底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频繁,沉积一套优地槽建造;
中元古代,
地壳渐趋稳定,海底火山减弱,形成一套以砂
板岩、干枚岩、
碳酸盐岩为主的冒地槽建造;
晚元古代、晋宁运动距今10—8亿年使大凉山区地槽全面回返而封闭,并发育了康滇岛弧带,此即为“康滇地轴”的雏型。
地理特征
气候
凉山彝族自治州气候多样,因境内山川相间,地质结构复杂,形成河谷
亚热带、山地
温带、山地凉温带和高山
寒带气候。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由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20℃,雨量1000~1200毫米,日照1200~2500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
大凉山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
亚热带山地:大致海拔1500米以下属于亚热带山地,年均气温在15~10℃以上,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冬暖夏热;
暖温带山地:海拔1500~2000米为暖温带山地,年均温12~15°C,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气候上冬不冷,夏不热;
温带山地:海拔2000~2500米为温带山地,年均温9~12°C,年降水量1000毫米,气候上冬寒夏凉;
寒温带山地:海拔2500米以上,为寒温带山地,年均温约10°C,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凉山彝族自治州属于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冬季在大陆干冷气团控制下,空气干燥,降水稀少,所以冬半年的降水不到全年的10%;夏半年集中全年降水的90%以上,形成凉山干雨季气候十分明显的特征:
干季降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即冬春两季,冬半年的雨雪量很少,冬半年多数地区的降水量小于100毫米,
雅砻江西部,
会理市、会东南部、
金沙江河谷地区降水量甚至小于50毫米。因此,凉山冬半年是干旱少雨气候,干旱程度表现十分突出;
雨季
降水:一般于5月最末一个星期至6月第一个时期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即夏秋两季。东北部雨季开始略早于西南部,结束期略晚于西南部,南部金沙江河谷雨季开始较大多数地区晚,而结束早。夏半年集中了全年降水的90%以上,大多数地区降水量都在800~1100毫米左右。
大凉山山地多冰雹,全年降冰雹次数可达30~50次,
美姑县多达100~110次。河谷地区多大风,如喜德、美姑、普格、
甘洛县全年大风多达40天以上,甘洛达81天。
地质
凉山彝族自治州属川滇南北构造带的凉山褶皱带,多为断陷盆地,出露岩层以
二叠纪玄武岩和中生代紫红色砂页岩为主,这些岩石比较属于柔性,因而发育成为尖峭的
背斜和
向斜,另有
花岗石、
片麻岩、
石灰岩等。
大凉山地区构造演化复杂,自古太古代以来,经历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底部的前震旦纪变质基底、西部的复杂造山带(牦牛山—磨盘山区)、中部的第四系河谷盆地(
安宁河谷—邛海盆地)和东部的震旦纪—
白垩纪沉积盖层。
地层从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出露,并以中生界陆源
碎屑岩、古生界
碳酸盐岩以及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
变质岩主要分布在
雅砻江两岸及
德昌县地区,规模较小,基本上为低温变质岩,主要类型有变
砂岩、变粉砂岩、
板岩、
大理石、
千枚岩等,经历了前寒武纪到
新生代的多期
变质作用。主要的侵入岩出露在安宁河以西的牦牛山—磨盘山地区,以中酸性岩为主,同时冕宁县南部还存在少量基性侵入岩,时代跨越前寒武纪到古近纪。
矿产资源
大凉山区矿产资源有铁、铜、铅锌、
菱镁矿、磷及煤、
石膏、水晶、泥炭和
石灰岩等。
大凉山位于
四川省西南部
横断山脉中段东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地质图编制规范和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以及川西南的地质构造特征,大凉山地处太平洋构造域扬子准
地台与特提斯构造域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它正处于南北向展布的康滇地轴,构造变动和
岩浆活动十分频繁。由于复杂的地质演化和地质构造特征,为各种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一直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中国的乌拉尔”“川西南的聚宝盆”。迄今,已发现83种矿产,矿产地1826处(含伴生矿379处)。在已探明的矿产地中有大型30处(含伴生矿12处),中型63处(含伴生矿15处),小型153处(含伴生矿40处),矿点664处(含伴生矿132处)。在全区矿产资源中,重要优势矿产有钒钛、磁铁、
富铁矿、
铜矿、
铅锌矿、
锡矿、
稀土矿;潜在优势矿产有金红石、金、银、石材、高岭土、硅藻土等。
截至1996年底,大凉山
彝族自治州已有国有矿山企业52家,集体采选企业790余家,个体采矿户800余个,分别对州内的铁、铜、铅、锌、锡、、金、银、
稀土、
硅土、磷镁矿、煤、
石盐、
碳酸钙、
黏土、
硅藻土、
花岗石等主要矿产和矿点1300余处,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采、选、冶生产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6年全州原煤生产量达111万吨,铁矿石原矿量达251万吨,铜
金属量为1万余吨,铅金属量为19万余吨,锌金属量7万余吨,
镍900多吨,锡金属500多吨,稀土精矿2万余吨,硫铁矿(折硫35%)近2万吨,
磷矿石(折P2O530%)7万余吨,花岗石板材6万余平方米,黄金80多
千克。全州矿业
总产值已达9亿多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23%,矿业已成为
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大凉山还覆盖
乐山市的马边、峨边县和金河口区以及
宜宾市的宜宾县:
马边县
磷矿储量为24.76亿吨。已探明富矿 (P2O530%以上) 为 1.42 亿吨。矿石品位平均21~24%,最高品位38%。中国已将马边磷矿列入“攀西——六盘水国土规划” “金沙江下游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川南国土开发规划”和“马边河流域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被四川省定为全省第二磷矿基地。县内含磷地层断续出露50公里,宽2至12公里。已发现的非金属矿除磷矿外,还有石膏、煤、重晶石、耐火粘土、含钾岩石、石英沙岩、白云石、石灰岩等多种。
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藏,品种多,储量大,质量优。目前已知矿藏18种,产地33处。县内发现黑色金属矿只有
铁矿一种,已发现矿产地17处,具有小型规模的只有新场铁区,其余产地均为矿点和矿化点,全县储量约160万吨。
矿石含铁均在40%以下。已知
有色金属矿有铜、铅、锌、铝四个矿种;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官,已知有
耐火粘土、
黄铁矿、
石膏、
重晶石、
正长石、
天然石墨、
白云石、
碳酸钙、
大理石、
花岗石磷矿等11个矿种,产地34处。
金口河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非常丰富。目前发现和
钻探的矿产,主要有
硅石矿、磷矿、石灰石。其次,有黄铁矿、水晶矿、
锰矿石、
铜矿、铅矿、煤矿、
石膏矿和
砂金矿等。磷矿储量为C级884.63万吨,D级531.13万吨,共1415.76万吨。
铁矿主要为微密状
赤铁矿和细脉状、斑点状含铁
石英岩。微密状赤铁矿,含铁量平均在30%以上。细脉状、斑点状含铁石英岩含铁20%以下,C+D级储量26.53万吨。铜矿储量8686吨。
宜宾县探明烟煤总储量380万吨,白煤总储量3968万吨,铁矿储量127万吨,
油母页岩总储量40余万吨,还有天然气、石油、
沙金、等矿藏分布于县内。
地形地貌
大凉山一带的山地海拔大都在1000~3500米,仅小相岭、黄茅埂等个别山峰超过4000米。大凉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
丘陵相间交错。东部因山原切割较弱,起伏缓和,
谷地开阔,岩体破碎;西北部则地表崎岖,山岭重叠,切割强烈,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大凉山中部切割较弱,在
昭觉县、美姑、
布拖县一带保留着波状起伏的原面特征,其它地段则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山地间分布着一些河谷盆地,海拔都在1500~2500米,如昭觉、布拖、
越西县、
雷波县、
会理市、
会东县等。
大凉山主要有三条山脉:一是小相岭,相传
诸葛亮平南中战争曾路过此山,因此得名。小相岭由越西、
喜德县延伸至冕宁泸沽,经过孙水河,延伸至西昌、普格交界处,山区内有海拔4395米的螺髻山,还有罕见的古冰川遗迹;二是碧鸡山,由甘洛向南延伸至昭觉、喜德、普格等地,最高峰海拔4500米左右;三是大凉山主脉黄茅埂,黄茅埂以西为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大凉山山脉,可视作
西康省贡嘎山山脉的余波,经由小相岭分支,向东伸出而成。它的形状,约略像一把梳头发的梳子,一条条山岭自北而南伸延,其北端大体互相连接,和梳子的背一般。顺着山脉的方向,此区内的河流,大都在山谷间,由北向南流。
水文
大凉山的主要河流有
美姑河,西溪河、黑水河、孙水河、尼日河,由中部山原向四周幅散,分别注入东南侧之
金沙江,西侧之安宁河及北面的
大渡河。上述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水力资源丰富,但不通航运。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长江流域上游,州内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水系,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52条,这些河流的径流主要是降水补给,少数融雪补给。
河流
美姑河
美姑河古名 “卑水”,属金沙江水系。发源于境内依果觉乡西北部的马加耶依达,向南流经依果觉、洒库、塔古、峨曲古、哈姑、龙门、觉洛乡至巴普镇三河村与特西河汇合后折向西流经巴古、佐戈依达乡至牛牛坝与连渣洛河汇合后折向南流经尔库乡至洛俄依甘乡与昭觉县竹核河汇合入溜筒河。河流全长104.9千米,流域面积为1696平方千米,总落差为2020米,纵比降为19.2‰,河谷大多为“U”型;河面宽10~12米左右。年平均流量为35.44立方米每秒,平均泾流深659毫米,多年年均输沙量为182万吨。
美姑河支流多,其中最大的支流是连渣洛河、特西河、洛觉河。特西河干流长18.06千米,
流域面积198.9平方千米,总落差1548米,纵比降为1/11,年均泾流量为5.12立方米每秒,平均泾流深812毫米。洛觉河干流长21.2千米,流域面积126.5平方千米,总落差1215.8米,纵比降为 57.35‰,年均泾流量为3.912立方米每秒,泾流深为 975毫米。
西溪河
西溪河是
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河源于
昭觉县北部比尔拉达 ,北南流向 ,在昭觉城东南3千米处有三湾河入汇 ,流经
布拖县、金阳县境,于金阳县西南打洛乡石子坝注入金沙江。全长173公 里,水面平均宽50米,
流域面积2858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61.4秒立方米,径流量19.01亿立方米。径流主要是
降水补给,年际变化小。
黑水河
黑水河源于昭觉县西部
三岗乡马石梁 子,自北向南流经昭觉、
普格县、
宁南县3县, 于宁南县东南部华弹葫芦口注入
金沙江。 全长173.3千米,水面平均宽45米,流域面积3591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8.2立方米,径流量25.25亿立方米。 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年际变化不大。天然落差1931米,平均比降11.90‰。
孙水河
孙水河系
雅砻江二级支流,属
安宁河最大支流,全长80千米,
流域面积1670平方千米。源于昭觉县
尼地乡老马阿木拖山,河道由南向北进,至喜德两河口转向西北,经喜德冕山又转向西行,于冕宁县
泸沽镇汇入安宁河。河长95.2千米,水面宽80米,流域面积1617.5平方千米,天然落差1424米。孙水河多年平均流量40.3 秒立方米,径流量11.97亿立方米。
尼日河
尼日尔河,是
大渡河的一级支流,源于
喜德县尼波小相岭北麓,自南向北流经
越西县、
甘洛县,在甘洛黑马乡东部尼日附近汇入大渡河。全长135千米,水面平均宽62米,
流域面积4130平方千米。尼日河最大洪水流量1800秒立方米 ,枯季最小流量18.2秒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17秒立方米,径流量38.35亿立方米,主要由
降水补给。尼日河原名牛日河。上游喜德境内称尼日波河;越西河裤档沟出口与越西河汇口以上称普雄河,河谷较为开阔,水流平缓;汇口以下称漫滩河,进入峡谷区;甘洛境内呷日段称果觉河,甘洛县城以下称
牛日河,此段河流深切,河床平均比降11‰。
湖泊
马湖
雷波马湖位于雷波黄琅西边约1千米,北纬28°23~28°26',东经103°46'~103°47,湖泊为群山环绕。湖区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夏秋两季可集中全年降水的80%以上。湖泊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
降水,也有比较稳定的
地下水,湖水水位稳定。湖盆是地震作用形成,迄今尚存一座长约300米的天然堆石大坝。湖泊呈长方形,南北长5.5千米,东西宽2千米,湖水面积7.32平方千米。湖水最大深度134米,平均深度65.7米,水深在100米以上的水域约占总面积的27%,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盆总容积为4.81亿立方米,容水量为全省第二大湖,水面面积居第三位。湖面海拔
高程1101米。
土壤
大凉山区土壤类型较为丰富,从
亚热带红壤到高山冰缘寒带寒漠土都有分布。大凉山区主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8个土纲、17个土类,包括:高山土纲的草毡土和黑毡土,淋溶土纲的黄棕壤、棕壤、
暗棕壤和棕色针叶林土,半淋溶土纲的褐土,铁铝土纲的黄壤和红壤,初育土纲的新积土、石灰土和紫色土,半水成土纲的潮土和山地草甸土,水成土纲的
沼泽土、
泥炭土,以及人为土纲的
水稻土。其中,以紫色土和黄棕壤分布最为广泛,分别占全区土壤面积的25.88%和23.43%,其次为黑毡土、暗棕壤、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土、水稻土,分别占全区土壤面积的6.25%、8.74%、9.46%、6.86%、7.72%、5.20%和3.15%。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大凉山动物
区系以
亚热带农田动物群为主,并有不少特产种类。
大凉山有兽类61种,鸟类79种,
爬行纲、
两栖纲各为14种与32种,其中属于珍稀动物的有25种。有大熊猫、
羚牛、虎等,其他有
小熊猫属、林、
水鹿、
毛冠鹿、
鬣羚、
斑羚属、
岩羊、
猕猴、
红血猴、
水獭亚科及
红腹角雉、绿尾红雉、鸳鸯、
红腹锦鸡、
白腹锦鸡、
白鹇与
大鲵属等。现在已在美姑和
马边彝族自治县分别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
美姑县东北部,于1978年批准建立,面积为15 950公顷;1994年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发现该县大熊猫
栖息地及其活动范围有所扩展,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保护区面积扩大到50 655公顷。保护区是凉山山系野生大熊猫
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2′~103°20′、北纬28°30′~28°50′。
保护区有被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工级保护植物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珙桐等,Ⅱ级保护植物
连香树、
西康玉兰、
水青树、
天麻、
油麦吊云杉等;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工级保护动物大熊猫、
川金丝猴、豹、
云豹、
羚牛、
黑颈鹤和
四川山鹧鸪,Ⅱ级保护动物
林麝等。保护区是大熊猫凉山山系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和腹心区,与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越西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甘洛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哦边黑竹沟自然保护区此邻,构成凉山山系大熊猫保护网络。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南部,
四川盆地与
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呈狭长地带,东西宽15.3干米,南北长37.0千米,总面积301.64平方千米。保护区于1978年建立。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原生
植被保存完好。植物有51科132属248种,其中被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I级保护植物有
珙桐、银杏等,Ⅱ级保护植物有
桫椤、
连香树、
篦子三尖杉等。陆栖脊椎动物有25目75科268种,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I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见视频)、
羚牛、四川川山鸪等,大熊猫约有32只;Ⅱ级保护动物有
小熊猫属、
白鹇等。
资料来源
植物
凉山彝族自治州兼有中国南北的
维管植物200多种,各种
生物资源6000多种,其中植物4000多种。尤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资源占优势,森林面积3000余万亩,占全省的30%。
大凉山
植被类型多,从
亚热带到
寒温带的针叶林均有,森林类型达19个以上,是
四川省重要林业基地之一。
凉山东西南北坡的植被类型不同:东坡属于湿性的亚热带常绿阁叶林,其主要树种是栲树、刺果米储、峨眉、
华木荷等,针叶林为
马尾松、杉木;西坡为干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树种是高山榜、
滇青冈、
滇润楠等,针叶林为云南松为主,次为
云南油杉;南坡的
金沙江河谷,还有
木棉、
麻风树、
余甘子、
清香木、仙人掌等
干热河谷植被,还保留有
珙桐、
连香树、
水青树等古老植物;北坡大渡河谷属干旱灌丛。
受不同海拔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凉山
植被存在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在马鞍山、牦牛山、磨盘山、美姑北部和
金阳县北部等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植被类型主要为亚寒带灌丛草甸。在美姑、
昭觉县、
布拖县、马鞍山、牦牛山、磨盘山和螺髻山等海拔2000~3300米的中高山区,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暗针叶林、灌丛、草甸等。在海拔22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和
干热河谷区,相对高差大,阶地狭窄,
人类活动较弱,植被类型则主要有稀疏灌丛草被、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经济林、竹林和农作物。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等宽谷平原和中低山丘陵区,人类活动强烈,城镇、村落和耕地集中,
植被主要包括旱地作物、经济作物、水田作物、经济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林等。
自然灾害
随着森林植被萎缩消失,森林对区域性气候调节能力下降,大凉山区内水灾、旱灾、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山崖失去森林保护后,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随之增多。气象灾害以水灾为例,明清时期发生126次,灾频约为1次/4.32年,而
清代267年发生水灾119次,灾频约为1次/2.24年,避开资料记载的时间规律,也说明水灾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地质灾害以山体崩塌为例,
西汉至清代15次崩塌,频率约为1次/141.13年,而清代7次,崩塌频率约为1次/38.14年,崩塌时间间隔也呈现缩短趋势。其他如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存在相似情况。
人类活动
历史变迁
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
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司马迁等历史名人也曾到过凉山。三国时,诸葛亮为巩固后方,打通西面的南北通道,曾率重兵“五月渡泸”,进入凉山。诸葛亮“七擒七纵
孟获”的历史典故就是在凉山发生的。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太平天国著名将领
石达开为躲避清军追剿,取道
凉山彝族自治州北上,但最后兵败
大渡河。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也经过凉山,刘伯承和
小叶丹进行了著名的“
彝海结盟”,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并
强渡大渡河成功,为长征的胜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50年3月西昌解放,年底成立
西昌专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政务院决定,将西昌专区的大凉山地区划出,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西凉同属
西康省。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西凉改属
四川省。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所属
米易县、
盐边县,划归渡口市(现
攀枝花市),其余8个县并入
凉山彝族自治州。1984年4月,
峨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划归
乐山专区。至1990年底,凉山州辖
西昌市、
德昌县、
会理市、
会东县、
宁南县、
普格县、
布拖县、
昭觉县、
金阳县、
雷波县、美姑、
甘洛县、
越西县、
喜德县、
冕宁县、
盐源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共17个县(市)。
民族生活
凉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
彝族和
汉族占当地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凉山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民族。彝族很早就在凉山包括
安宁河一带生存繁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建筑、节庆、信仰、历法等等。
彝族
彝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分布于
云南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等地。相传四川彝族的直系祖先,系居住在兹兹蒲武(云南昭通一带)的古侯、曲湿两个原始部落,在距今约1600多年的东普康帝时即进入四川的大小凉山地区。从唐到明、清,云南、贵州的
彝族又陆续迁来
凉山彝族自治州。特别是明末清初彝族发生了两次大规模迁徒:一是在明代末年,明王朝镇压贵州水西部王司
安邦彦和
永宁土司奢崇明,迫使贵州彝民大批入川;二是
清代吴三桂攻打水西部和
雍正年间
云贵总督西林觉罗·鄂尔泰在云南强行
改土归流,又有大批彝民进入凉山。
大凉山的彝族地区,在1956年前还处于野蛮落后的奴隶制社会,这种社会制度严重地制约了彝族历史文化的发展,阻碍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的进程。而
金沙江以南,小凉山、
哀牢山的彝族,却早早地接受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造,进入到相对比较进步的
封建社会。因此,虽然同为
彝族,大凉山的彝族与小凉山的彝族,以金沙江为界线,在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和文化演进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
由于周边山川自然地势之故,造成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长期封闭状态。居住在大凉山的彝族,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内,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当时的中央政府势力很难进入,中央政府和凉山地区的地方势力,处于军事对抗的状态。彝族与
汉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族群互动”。从整体上来说,在这个区域内,彝族利用险峻的地理优势,占据有利位置。因此,以彝汉交流双方来看,
彝族处于“主动角色”。1939年
迁都重庆市后,民国重庆行营主任
张群为一份涉及凉山矿产方面的调查报告写的序言说:“宁属辟治最早,而闭塞特甚,气候、土壤、矿藏又视其他边区为优越…而人未尽其才、地未尽其用、货未畅其流,盖数干年于兹矣。”种种文献记载表明,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的彝汉族际交流历史久远,但是,真正的深层次的
族群互动的发生时间不是很早。过去的彝
汉族际交流,或许是矛盾对抗为主线,而从20世纪初开始,真正的彝汉族群大规模交流才拉开序幕。
交通设施建设
大凉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经过70年时间,交通建设取得许多重大突破:1961年实现县县通公路,1970年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1975年西昌青山机场通航。目前,凉山州公路总里程达2.9万千米,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总里程达1300千米。
成昆铁路
大凉山为典型的高原山地,自古以来交通十分闭塞,但它又是连接
四川省内地与
云南省边疆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近代起,修建一条从四川内地经凉山到云南的铁路便成为许多人的梦想。早在19世纪末,英、法、美等殖民主义者就曾作过多次尝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曾作过一些勘察工作。但都因地势险峻、地质复杂等多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先后于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7年多次在1000多千米长、500千米宽的范围内对
成昆铁路的走向作了初步勘测。通过对东、中、西三个线路方案的反复比选,最后确定采用西线方案建设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达云南昆明,营运里程约1100千米,建筑里程1083.32千米。成昆铁路过州境线路375千米中,有隧道157座,总延长130千米,占34.67%;桥梁总延长29千米,占7.73 %,200米以上大桥27座,总延长 9.506千米 ,
德昌县境锦川拱桥1跨 67.31米,为当时国内已修成铁路桥中最大的石拱桥;乃托铁马大桥桥墩高51.5米,为全线最高桥墩之一。
成昆铁路沿线地质复杂,
泥石流众多,线路除白家至九里区间为平原地段外,其余622.4千米均穿越丛山峻岭之中,低者海拔500米,最高达2280米,高差达1780米;最大
坡度16‰;最小弯道半径仅300米;有曲线675处 ,共312.5延长千米,占
正线长度的49.3% ;
成昆铁路的7处最大
展线,有4处在州境内;西昌分局管区内一半地区为7~8度地震区,其中
冕宁县新铁 村至
西昌市黄联段为9度地震区,管区内有专用线54条,
专用铁路9条,线路总延185千米。
成昆铁路最低处为海拔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段,最高点在
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境内的沙木拉达隧道内,为海拔2244米,线路高差巨大,特别是凉山州境内路段,地势起伏剧烈。成昆铁路从开工至1970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共完成土石方9687.8万立方米,桥隧
明洞大街总延长450千米。
大凉山1号隧道
大凉山1号隧道是
乐西高速公路全线关键工程之一,长度15.3千米,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隧道下穿海拔近4000米的嘛咪泽自然保护区。在建中的乐西高速自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引出,经
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
美姑县,到达
昭觉县,穿越大小凉山地区腹心地带。线路从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嘛咪泽省级保护区以及大熊猫
栖息地保护区经过,对施工要求较高,因此采用TBM施工作为辅助施工。
乐西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后,可结束凉山州昭觉、美姑和雷波三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还将从昭觉、美姑和雷波三县到
成都市的行车时间由现在的10个小时以上缩短到4个小时。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在
清代中期,大凉山区
安宁河、
马边河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就已较为突出,清乾隆37年7月安宁河大水,河中泥沙掩埋马厂农田1855亩,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马边厅东原宽约1里的黑龙池因泥沙淤积缩小至1丈大小。其他如
金沙江主干道、
雅砻江及其支流
盐井河、安宁河支流孙水河、
大渡河及其支流
牛日河、马边河等河流中泥沙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清代中期以后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各地水土流失现象已极为普遍。
目前,凉山州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千米,占全州土地面积的49%;全州坡耕地带来的
水土流失达1544.93万吨,相当于流失10.2万亩耕地的表土层。
野生动物减少
凉山地区历史时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从动物种类来说,目前凉山地区很多野生动物历史时期已有之,有些动物如
犀牛、象等在凉山地区现虽已绝迹,但宋代以前曾在此栖息。从动物分布来看,历史时期虎、豹、熊、野猪、猿猴、
狐属、狼、獭、
鹿科动物、野生
鸟纲、鱼类等的分布地域是逐渐缩小,有的甚至濒于绝迹。
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中危害严重而且影响较大的是云南松林、华山松林、云杉林、栎类林、木林、油桐林和油茶林等。据1984年调查,当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松林发生的病虫害面积达3.18万平方公顷,占全州森林病虫害总面积的62.6%,其次是华山松林,受灾面积680平方公顷,云杉林、栎类林、桤木林的受灾面积都在66.67平方公顷以上。据1989年~1998年10年的统计资料,1990年凉山州会理400平方公顷云南松林发生历史上罕见的
松毛虫属灾害。
环境保护
2020年,凉山州委作出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的决定》,编制并实施了《凉山州“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方案》、《安宁河谷流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规划》和《东西河飞播林区植被恢复实施方案》等多个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方案和规划。截止至2023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24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12个水功能区、县级及以上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营造林建设35万亩以上,修复治理草原55.2万亩,
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保持稳定水平。
推进生态工程
为筑牢
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屏障,凉山州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护林员、生态脆弱区治理、草原生态奖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展“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推进实施包括可利用宜林地造林绿化、生态脆弱区治理、
水系绿化、道路绿化、城乡绿化、草原生态修复、自然
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在内的七大绿化凉山行动;巩固500.6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
2016年至2020年,对3385.07万亩国有森林进行了常年有效管护;累计兑现1379.07万亩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82478.54万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55.45万亩;实施草原禁牧500万亩,草畜平衡2472万亩。
强化自然地保护
2020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将占全州辖区面积71.2%的12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将48.7%的辖区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不断完善保护机构建设。全州37个保护地,已经有12个自然保护区、5个风景名胜区、1个
世界地质公园、一个
湿地公园、一个森林公园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创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四川大凉山谷克德省级湿地公园,有国家、省级湿地公园3个(试点一个),湿地总面积66.8万亩。实施
邛海湿地六期
湿地恢复工程,共恢复湿地2万亩,邛海水域面积从2006年不足27平方千米恢复到32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马边大风顶,是凉山区内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º52′~103º20′,北纬28º30′~28º50′。于1978年经国务院国发[1978]256号文批准建立,面积为15950公顷;1994年林业部以林函护字[1994]174号文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655公顷,是凉山山系熊猫
种群的腹心区和世界上
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周边与
马边大风顶、峨边黑竹沟、甘洛马鞍山、越西申果庄、
雷波县麻咪泽、
金口河区八月林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机地形成一个天然保护整体,构成了凉山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马边大风顶内有大熊猫22只,是
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被有4个垂直带谱、14个植被型、66个群系;有
蕨类植物门及
种子植物共计176科819属2596种,其中,属于2021年国家发布的Ⅰ级保护植物有
珙桐、
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等3种,Ⅱ级保护的有
连香树、
水青树、
天麻、
黄连、
八角莲、
川黄檗、
厚朴、
七叶一枝花、
绿花杓兰、
对叶杓兰、中华猕猴桃等30种;保护区有
脊椎动物30目98科403种,其中,202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一保护动物有熊猫、
林麝、
金猫、
大灵猫、
黑颈鹤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小熊猫属、
熊瞎子、
藏酋猴、
鬣羚、
黄喉貂、
血雉、
白腹锦鸡等49种。
螺髻山
螺髻山位于“中国西昌航天城”南面30千米处,主峰海拔4359米,南北长64千米,东西宽35千米,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其主峰因状似古代少女头上青螺型的发髻,故名“螺髻山”。2002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
螺髻山由于
纬度较低,气温高,日照长,雨量充沛,植物垂直带谱明显:山上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随着地势的升高,山体渐次呈
亚热带、中亚热带、寒温带的变化。螺髻山山势险峻,海拔2500米以上密布第四纪
冰川遗下的痕迹,是地球在冰川时期留下的寒冷记忆。螺髻山拥有72座冰川角峰,角峰是由
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
人文景观
彝海结盟遗址
彝海结盟遗址位于距
冕宁县县城47千米处的
彝海镇。“彝海”原名“鱼海子”,
彝语叫“乌勒苏泊”,意思即为海子。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在彝海同彝族果基支队首领果基小叶丹达成合作,使
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抢渡大渡河。1995年7月,冕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在“
彝海结盟”处建造了“
彝海结盟纪念碑”。2004年7月在彝海边修建了“
彝海结盟纪念馆”。2016年12月,彝海结盟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建昌古城
建昌城始建于138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建昌城旧址位于
西昌市市区东北部,北与北山相结,西临西河,东有东河,东南为开阔平坝,与
邛海相距5千米。明代建城时的北墙和西墙,完全重筑在唐嶲州城墙上,其走向亦相同。只是后来城墙东南角因遭东河水溢之灾,几经培修,边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城形容为一把展开的折扇。
为让古城“重生”,在古建保护中统筹推进文旅商有机融合,建昌古城同步规划了非遗手作、创意零售、风情美食、网红茶饮、文创市集、精品
民宿六大主要业态。
相关文化
彝族文化
新年与历法
四川大凉山
凉山彝族新年在
冬至前后,俗称
十月年,其以
十二生肖纪月的顺序却与
汉族农历不对应,据
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蒋导伦介绍的统计情况是,义脑方言一区和索地方言区,以猴月为农历正月,而义脑二区和圣札方言区,则分别以羊月和马月为农历正月。
服饰文化
大凉山彝族男子多蓄发
椎髻于头顶,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巾长数米,除顺头缠绕外,还要裂扎成一个拇指粗的尖惟状黑角,竖立额前,彝称“子贴”,俗称“英雄结”,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大凉山彝族女人的个子比较高,她们的裙子色彩艳丽,百褶裙分成几段,每段颜色不同,褶皱越往下越多越大,走起路来,飘飘逸逸又往下坠。头上一个方方正正的圆盘,腰上还有一个香袋系着。
火把节
火把节是
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它象征驱逐虫害,保护庄稼的丰收。火把节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地区、各村庄的彝族人民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大约十天,自己选择日期举行。节日期间,停止生产劳动。人们穿上盛装,欢度三天,举行
斗牛犬、斗羊、赛马等活动。彝族火把节还被国务院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