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省长顺县白云寺,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长顺县白云山,与贵州盘县丹霞山、平坝高峰山、铜仁梵净山并称为贵州四大佛教名山。600多年前,
明朝朱允炆为避“靖难”之难,遥遥千里来到
长顺白云山避世隐居修行,于明
永乐六年(1408年)建白云寺。
简介
白云寺前身为罗永庵始建于,元代
至正年间(1341—1368年),位于长顺县白云山景区,座落于长顺县白云镇北部,海拔1462米,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景区面积约20平方千米,北起
平山县(坝乃),南至花芽,西起保合营,东至土地关。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比较分散,共有景物景观14个,面积20平方公里。自
朱允炆短暂隐居此寺后,白云山便成为黔中佛教名山。白云山与其他佛教名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建文帝为中心人物而展开其佛教文化的,具有其独特性、唯一性和神秘性,引起无数名人贤士及游客前往探奇揽胜。
景观
白云寺
白云寺是白云山主建筑群,它由观音殿、天井、跪井、潜龙佛殿组成。该建筑群依山错落、布局自然。观音佛殿前七级石基上尽是“罗汉”、“龙戏祥云”、“凤舞百花”等
浮雕,
观音殿后是天井,天井左为“宾客楼”,右为“调羹楼”。天井后的大殿,悬挂镀金横匾“
大雄宝殿”,更为奇特的是在殿前石基下有一清泉,名“跪井”,游人需跪下方可取水。此泉奇特之处在于取多不干,取少不流,四季如一,泉水清澈,被视为“神水”。这组建筑毁于
同治五年(1865年),现修复观音殿,曾把散失的石雕陆续征集运回殿前遗址,游客可以看到这一古建筑的高超工艺,跪井的泉水仍然清澈如初,是游人必取的饮品。
天子洞
“天子洞”位于潜龙阁左侧,为一天然洞。沿中一巨石平卧,传
朱允炆在此下塌,石床右端登七级出一洞口至山绝顶处,称白云盖顶,此洞口也称望天洞,传为建文帝登机遥望京城(今
南京市)思乡之处。
潜龙阁
建文帝上
白云山后,金筑安抚同(今广顺)安抚使金才悉庙中之僧及建文帝。
正统七年(1443年)主持大修白云山寺庙。至
崇祯四年(1631年),
贵州省巡抚按院监察
都御史胡运平登白云山,又加修。崇祯九年(1636年),胡又提出建文帝像与众佛尊在潜龙佛殿内不妥,应独置一殿,便择建天子台,于白云山顶于子硐处修建“潜龙阁”,同年秋落成。移
朱允炆铜像供之。民国27年(1938年),因香烟引起火灾,烧毁潜龙阁。广顺县长郎德沛重建,后毁于“文革”。1996年,
长顺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复重建潜龙阁,塑建文帝像。旁有建文诗碑刻。
龙爪潭
过南京坪沿小径不过1公里,有一深潭,称龙爪潭,水深不可测。潭边石壁上清楚地有一龙爪印,传说建文帝与
小青龙在此激战,留下的爪印。该潭水流向马林乡的龙耳朵洞出。
玉屏峡道
登
白云山,先过玉屏峡道,峡道须拾级而上,足踏百步石阶,映入眼底的是千字壁,石阶两边是陡峭石壁,从下向上望去,仅见
一线天,石阶左有一清泉,民称箩箩井,井水清澈见底,冬夏不枯沿阶而上,一巨石矗立,称擦耳岩。
紫荆潭
沿潜龙佛殿遗址左行,有一高山水潭,水深1.5米左右,潭水四季不竭。传说是
朱允炆洗浴的地方。潭边莲翘黄花古朴曲立,小潭相映成趣。有石板平桥架越其间,是白云山又一重要水源。
撑腰岩
过
紫荆潭拾级而上,经一陡壁分上下两部分。宽处相距30厘米,成一裂缝状。游人到此要用竹条放入石缝中,以竹竖向支撑岩壁上下,据说能带来好运。是此山中又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历史
据《明史?
刘盈本经》、《
明史纪事本末》等史籍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太祖
朱元璋驾崩,太子
朱标早丧,太孙朱允继位,年号“
建文”。因“诸王以
叔父之尊多不逊”,建文定议削藩。其叔父
朱棣(朱元璋四子)起兵“靖难”。先是朱元璋恐权臣檀政,规定地方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兴清君侧之权。燕王根据这一“祖训”起兵,号为“靖难”。建文四年(公元一四零二年)燕王攻下
南京市,夺
朱允炆位,改年号“
永乐”,定都北京。而建文帝则从南京皇宫地道逃出,削发为僧,遁迹西南,后遂由滇入黔,至黑羊箐(今
贵阳市)过太子桥(桥因建文而名),游至
白云山居住,复入滇中昆明永宁寺,后至广西全州,其时成祖在北京西门外建大
真觉寺、命内监接建文至寺安居。其后
建文卒于寺中,葬于
西山,墓前有碑,上刻“天下大师墓。”
建文帝在白云山开山建寺后,取法名为应文,终日念佛诵经,在此隐居三十多年。明正统五年(1440年),
朱允炆的身份被广西
思恩府(今广西
武鸣区)
知州岑英知道后奏报朝廷,
朱祁镇朱祁镇赦免了建文,并将他迎入宫内,奉为“太上老佛”。白云山顿时名声大振,远近各路人士慕名而来,争睹建文遗迹。对此番景象,明人严坦斋在诗中写道:“山间常满四时春,中有白云拥圣人。瞻仰不穷来往客,一番题咏一番新。”
作为
贵州省较早的佛教名山,白云山对贵州佛教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据
清代道光《
贵阳府志》卷36记载,贵阳白云寺始建于
康熙六年(1667年),
雍正四年(1727年)由里人刘元捐资重修,因从广顺白云山白云寺迎神供奉,故名白云寺。后来,
贵阳市设置
白云区,也因白云寺而得名。被誉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山”的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法源于白云山,比
朱允炆开山创建白云寺的历史晚了260多年。
名人遗迹
周钟瑄《白云山序》
山以白云名,因景志地,以标异众生,而遂以传其传者何?以明建文帝遁迹之所事,创闻耳目新,故传也。考帝出亡时,足迹遍天下,然他省咸泯没于闻,而兹山独以帝显,帝亦因山以著者,以金筑安抚司
金镛建庙于山,肖像以祀,施六庄以为藩卫,租丰课免,以故缁衣者流,栖止有所,焚献有资,衣钵相伟,绵绵不已,以至于今者,盖三百四十年于兹矣!
故宫禾黍,徒付空言;庙貌常新,千秋不附;安抚之贤,较行役大夫有足多者。噫,异矣!古今治乱,格不一律,有尧舜之揖让,遂基奸雄传禅之端;有汤武之征诛,爰起草篡逆之渐。臣弑君,子弑父,推刃同仇,祸及宗亲,层见迭出,异事局同,不为异也,惟有明一代,其事迹之变异,有非人意计之所及也。大祖托足空门,出身皇觉,提三尺剑,不阶尺土,十余载而成大业,是以僧而为帝也。不再传而衅起家庭,以叙篡侄,金川失守,鬼门出亡,披剃度牒之神奇,道士衅舟之诡秘,神药观之,师弟即大明殿之君臣,是祖以僧而为帝者,孙以帝而为僧。
潜踪于蛮烟瘴雨之乡,侣木石而友
鹿豚,与二三从亡吟风弄月,思长乐之云气,忆朝元之雨声,凄楚情怀,徒形篇什良足悲矣!噫,异哉!破
宇宙未有之天荒,留青史不刊之佳话,迹异事奇,非古今治乱之变局哉!惟是斯庙之设,所以安妥帝神,非若他处之
招提兰若,分祀我佛菩萨也。余于戊寅之夏曾至兹山,今又五十年矣,再过之,因序其事。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
明朝徐霞客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
江阴市)南岐村(今属马镇乡)人,《黔游日记》曰:
广顺镇即金筑安抚司,乃
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州,添设流官。由溪北岸溯流入,为广顺州道,由溪南岸逾岭上,为白云山道;随溪东南下,为定番州道。乃饭于川人旅肆旅店;送火钱,辞不受。
遂西南一里,逾岭。又行岭夹中一里半,乃循山南转,半里,又东转入峡。
半里,峡穷,乃东南攀隘上,其隘萝木蒙密,石骨逼仄狭窄。半里,逾其上,又东南下,截壑而过。半里,复东南上,其岭峻石密丛更甚焉。半里,又逾岭南下,随坞南行,一里,是为八垒。其中东西皆山,南北成壑,亦有深坎,坠成井即枯井,而南北皆高,水不旁泄者也。直抵壑南,则有峰横截壑口,四骈隘如阈门槛,东联脊成岭。乃东向陟岭上,一里,逾其脊,是为永丰庄北岭,即
白云山西南度脊也。
乃南向下山,又成东西坞,有村在南山下,与北岭对,是为永丰庄。
从坞中东向北二里,得石磴北崖上,遂北向而登。
半里,转而西,半里,又折而北,皆密树深丛,石级迤逦曲折连绵。有
巨杉二株,夹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
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楹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个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双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可傍为棍;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
朱允炆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巡按
御史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逾而北,开坪甚敞,皆层篁耸木指竹木厚皆高耸,亏蔽日月,列径分区,结静庐数处,而南京井当其中。石脊平伏岭头,中裂一隙,南北横不及三尺,东西阔约五尺,深尺许,南北通窍不可测;停水其间,清冽异常,而不减不溢;静室僧置瓢勺之。余初至,见有巨鱼,戏水面,见人掉入窍去,波涌纹激,半晌乃定。穴小鱼大,水停峰顶,亦一异边。以其侧有
南京市僧结庐住静,故以“南京”名;今易老僧,乃北京者,而泉名犹仍其旧也。
是日下午,抵白云庵。主僧自然供餐后,即导余登潜龙阁,憩流米洞;命阁中僧导余北逾脊,观南京井。北京老僧迎客坐。庐前艺地种蔬,有蓬蒿菜,黄花满;
罂粟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也。四望
乔木环,如在深壑,不知为众山之顶。幽旷交擅指相互映衬,各显风致,亦山中一胜绝处也。对谈久之,薄暮乃返。自然已候于庵西,复具餐啜茗,移坐庵后石壁下。是日自晨至暮,清朗映彻,无片翳之滓意即没有一丝云遮蔽无光;至晚阴云四合,不能于群玉峰头逢瑶池夜月,为之怅然。
十六日夜闻风雨声,抵晓则夙雨霏霏,余为之迟起。
饭后坐小窗待霁,欲往探龙潭,零雨不休,再饭乃行。仍从潜龙阁北逾岭至南京井,从岐东北入深箐中,耸木重崖,上下窈渺,穿è山崖透碧,非复人世。共五里,则西崖自峰顶下嵌,深坠成峡,中洼停水,渊然深碧,陷石脚而入,不缩不盈,真万古潜渊,千峰bì闭壑也。其峡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五丈,东西约丈五,东崖低陷空下者约三丈,西崖耸陷空下者十数丈;水中深不可测,而南透穴弥深,盖穿山透腹,一峰中涵,直西南透为南京井,东南透为跪勺泉者也。崖上乔干密枝,漫空笼翠。又东北攀崖,东南度壑,皆窈渺之极。壑东有遗茅一龛,度
木桥而入,为两年前
庐山僧住静处,今茅空人去。将度木披之,而山雨大作;循旧径返,深霭间,落翠纷纷,衣履沾透。再过南京井,入北僧龛。僧钥扉往白云,惟雨中莺粟脉脉对人,空山娇艳,宛然
桃花洞口逢也。
还逾潜龙阁,自然已来候阁旁。遂下庵,茗炙衣。晚餐后,雨少霁,复令徒导,由庵东登岭角。循之而北,一里,出其东隅,近山皆伏其下,遥山则青崖以来,自龙里南下之支也。稍北,下深木中,度石隙而上,得一静室。其室三楹,东向寥廓高远空旷,室前就石为台,缀以野花,室中编竹缭户,明洁可爱。
其处高悬万木之上,下瞰箐篁丛叠,如韭畦沓沓繁多,隔以悬崖,间以坑堑,可望而不可陟。故取道必迂从白云,盖与潜龙阁后北坪诸静室僧侣的居室取道皆然,更无他登之捷径也。
此室旷而不杂,幽而不閟,峻而不逼,呼吸通帝座,寤寐wùmèi清醒与糊涂绝人寰,栖真道家修炼之术之胜处也。
静主号启本,滇人,与一徒同栖;而北坪则独一老僧也。白云之后,共十静庐,因安氏乱,各出山去,惟此两庐有栖者。十二庐旁,各有坎泉供勺,因知此山之顶,皆中空酝水,停而不流,又一奇也。晚返白云,暮雨复至。自然供茗炉旁,篝灯夜话,半响乃卧。
十七日晨起已霁,而寒悄颇甚。先是重夹犹寒,余以为阴风所致,有日当解,至是则日色皎然,而寒气如故,始知此中夏不废垆,良有以耳。
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
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