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宦帖
《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草书,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中国书法全集》对《远宦帖》的书法风格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作品鉴赏
用笔与气势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两字连属者仅有“省别”、“小大”、“子亦”、“数问”、“救命”、“足下”六处,无三字相连者。偶有收笔如章草者,如“不”字,也因笔毫不易遣锋之故,“远”字最后之萦绕,向上回笔处笔锋分岔,正能说明用笔为硬毫,使转、收纵不甚灵便。《远宦帖》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
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
结构与章法
《省别帖》用笔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线条的丰富性——用笔中的圆转、方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收笔、运笔过程中的运用与变化。其次,结构与章法方面的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
版本与临习
《远宦帖》历代刻本、临本很多,蔡梦霞于《十家论坛〈十七帖〉研究》(2009年)中,从不同拓本、刻帖和石刻、名家临摹的墨迹等三个方面做比较,深入探寻王羲之的书法用笔特征以及对《远宦帖》进行临摹:
以《远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做对比,如“分”字在唐摹本里转折微妙,提按变化大;但石刻本就比较直接,以之临创大字就不会那么复杂,较容易掌握。将《十七帖》宋刻本反白处理后,能看出尚有连带关系,但与唐摹本相比,这种连带关系就相对减弱了。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许多逆势的连带改成了顺势的;刻本同时将笔画简化,变为中锋。如《远宦帖》的“不”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转的势,刻本则直接连下来。虽然从流畅角度讲,刻本大多变成顺连,在视觉走向上更直接,更显流畅;但唐摹本的空间变化多,顺势、逆势交汇变化,势的走向更宽远。
历代书家临摹《十七帖》的作品宋代以前用笔多侧锋,宋以后用中锋较多,到明清则以中锋为主。如元代康里巎巎简化用笔,用同一种笔势,追求书写的流畅感;明代董其昌取淡雅一路,拉开字距,中锋走势,多用顺转,鲜有宋刻本翻转的逆笔。中锋是用笔的方法,不是质感,但晋代书家使用侧锋也能给人以中锋的质感。
文徵明朱释本《十七帖》是石刻本,线条清晰,比上海图书馆藏本要细劲一些。如果临习者心慕奔放张扬风格的,可临摹“朱释本”;如果欣赏圆润、温婉特质的,可从“上图本”入手。唐摹本和石刻本不同,唐摹本的点画精细,变化较大,临创大字难度较大,相对来说用刻本写大字则容易掌握。由于临摹者刚入手时不可能掌握所有技术、并将技术充分地表现出来,可选简洁一些的石刻本来临习。从《十七帖》的临摹角度来说,临习者既可以仿刻帖本身的味道,也可以使用摹本中的点画质感去理解《十七帖》。另外也可以加入大草的势态,比如清代王铎临《十七帖》的作品就加入了张芝王献之书法中“势”的连绵。
点画与书写
中国书法全集》载阿涛《远宦帖》文说:“(远宦帖)第五行末“安”字映带多一折笔,或许是摹时所误。”观之《天鼠膏帖》“要”字下部的“女”字书写与墨迹《远宦帖》的“安”字中的“女”一样,都是一个反手作“勒”(永字八法之一)的动作,并非摹误。区别在于《远宦帖》“女”字第一笔弧笔动作大,随之第二字则向内并,稍作顿住,继而“勒”后右旋;而刻本《天鼠膏帖》“女”字第一笔动作小,近乎直,相应地直接“勒”后左转压毫行笔。
收藏鉴赏
《远宦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集古法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宋代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远宦帖》前有宋徽宗赵瘦金书题“晋王羲之远宦帖”七字。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燕国张姓,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墨林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歧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但未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作品钤有“宣和”、“墨林”、“项子京家珍藏”、“仪周鉴赏”等鉴藏印。清代叶志铣得晋王献之送梨帖》墨迹,遂与《远宦帖》帖同镌一石,摹刻甚精,较其他刻帖(如《淳化阁帖》)略胜一筹,可纠正他帖之误。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
墨迹本《远宦帖》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作品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临沂(今临沂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县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郡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市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绍兴市(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铄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张芝,正书学钟繇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作品内容
释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大意
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注解
《远宦帖》文中的“武昌”指陶侃,镇守武昌。周抚之妹嫁与陶侃。“老妇顷疾笃”的“老妇”是王羲之对妻子郗璿的称呼。《省别帖》第二行末两字残泐,据《右军书记》所录帖文校勘为“昌诸”二字。“念足下悬情”中的“悬情”,即惦念、牵挂的意思。《诸从帖》有“音问不数,悬情”之句。
目录
概述
作品鉴赏
用笔与气势
结构与章法
版本与临习
点画与书写
作者简介
作品内容
释文
大意
注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