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猛象隶属于哺乳纲
长鼻目真象科猛犸。为高度特化的真象类,
颅骨短而高,正面呈
弓形,侧面视顶部成圆顶三角形;额部下凹,枕脊部凸起很高。
门齿长大,强烈弯曲并旋卷,最长的可达5米,重量近400公斤。
臼齿宽大,齿板整齐,排列匀整紧密。釉质层薄,厚度1.5—2mm,褶皱细致,较规则,各齿板间的齿质层和水泥质层厚度大致
相等,齿脊频率8—10。
简介
Mammuthus primigenius Blumenbach, 1799
身高:2.7米
距今1.2万年一4万年间的
更新世晚期,
地球北半部生活着一类身披长毛,体型高大的
猛犸象。它们是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背部的毛最长可达50厘米,长毛下面还有一层绒毛,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猛犸象的头颈部分还有高耸的大“
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这些都是对生活在冬季严寒、食物较少的地区的适应。
猛犸象在
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极为广阔,从欧洲西邻
大西洋起向东,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北部,越过
白令海峡,延伸至
北美洲。让我们想想看,一大群身高体壮的猛犸象,身披长毛,带着一对奇长,而且卷曲的象牙,踏着冰原走来,该是多么威武壮观啊!
真
猛犸(
学名:Mammuthus primigenius)是已灭绝的猛玛象。在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北部发现有它们的骨头及冷藏的尸体,而最保存完好的是在
西伯利亚地区。已知最古老(15万年前)的真猛玛象是藏在欧亚大陆的利斯冰期矿床。它们是衍生自草原猛玛象。真猛玛象于
更新世晚期从大部份分布地消失,在弗兰格尔岛上仍
存有一族侏儒化的真猛玛象至约前1700年。
真猛玛象有大量的化石纪录,但却没有被石化,而是自其死亡时就已保存下来。原因可能是其巨大的体型及寒冷气候。故科学家可以对真
猛犸的解剖有详细的了解。
真
猛犸可以分为两类(或
亚种)。一类生活在
北极的高地,另一类则较广为分布。真猛玛象虽然很大,但并非如想像般巨型。事实上,它们并不比现今亚洲象大很多。成年的
雄性真猛玛象高2.8-4.0米,而
矮小症化的则有1.8-2.3米高。它们可以重达8吨。
真猛玛象长有厚厚的毛,毛长达1米,且有内层绒毛,可以抵御严寒。毛皮像
麝牛,于夏天可能会脱皮。它们的耳朵较现今的象小很多,最大的也只有30厘米长。它们的头部很高而且尖,在很多
石洞壁画中都描绘成节状。由于脊骨很长,肩膀上隆起像驼背,可能藏有大量的脂肪。象鼻端的上唇是一块阔叶,而下唇则像阔及方的盖。
真猛玛象的牙齿适合吃冻土层粗糙的草,有着较多的托基及较高的
牙冠。它们的皮肤与现今象的差不多一样厚,但有大量的
皮脂腺可以分泌油脂到毛发上,加强保温效果。它们的皮下脂肪层较达8厘米,功能就像
鲸目的鲸脂一样。
真
猛犸的象牙长达5米,比普通象牙更为弯曲。象牙的形状及长度是否其适应性并不清楚,但有指它们可能利用象牙来清除地上的积雪寻找食物。另外,很多标本的象牙面上都有磨损,可能是有很多动物寄住在其象牙上。
生物分类
此属动物,英文全都叫做
猛犸,“
猛犸”乃沿用日本人的译名。广义的猛犸一度曾包括平额象(
猛犸 planifrons)、南方象(mammu-thus meridionalis)等许许多多早期原始的真象,其中有一些类型与现生的
大象和
非洲草原象系统关系非常近。狭义的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
猛犸,是一种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在
更新世,它广泛分布于包括
中原地区东北部在内的
北半球寒带地区。这种动物身躯高大,体披长毛,一对长而粗壮的象牙强烈向上向后弯曲并旋卷。它的
颅骨短,顶脊非常高,上下额和齿槽深。
臼齿齿板排列紧密,数目很多,第三臼齿最多可以有30片齿板。
发现历史
西伯利亚原住民早已发现真猛玛象的遗骸,并拿象牙来贸易。他们相信这些遗骸是来自巨型的
鼹科动物,而这些动物是生活在地底并走到地面时死亡。于1600年代,在欧洲有时也有发现真
猛犸的报告。他们一般会按圣经来解释,认为是比蒙或巨人的遗骸。“猛玛”一字其实是源自
俄罗斯“遗骸”一字。
真猛玛象遗骸最早的科学鉴别是由
英国科学家
汉斯·斯隆(Hans Sloane)于1728年进行。这套遗骸包括了在
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化石化牙齿弓及象牙。斯隆指这些遗骸并不属于“比蒙”或巨人,而是属于象的。他认为在传说的大洪水前西伯利亚是热带气候的,但大洪水大幅改变了当地的气候,并埋葬了这套象的遗骸。其他的则指可能是大洪水将象由
热带冲到
北极。
法国科学家
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于1796年指真猛玛象并不是现今的象被带到北极,而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他指它们已经完全灭绝。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之后替真猛玛象起了其
学名为Elephas primigenius,并分类在象属中。直至1828年,乔舒亚·布鲁克斯(Joshua Brookes)则认为它们应该有独立的属,并将之重新分类在
猛犸中。
与此同时,真猛玛象首次于
北美洲被发掘出来。马克·卡特斯比(Mark Catesby)于1743年在
北卡罗来纳州发现几只大型牙齿,其非洲奴隶确认为象的
臼齿。于1806年,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在
美国总统汤玛斯·杰佛逊指示下,在
肯塔基州发现了几个真猛玛象的标本。
冷藏遗骸
亚当长毛象的组架于1799年,一名猎人在
勒拿河河岸发掘出一套真猛玛象的标本。他为了要得到其象牙作买卖,由得这个标本融化,并在得到象牙后弃掉了这个标本。这个标本大幅腐化,甚至可能被狼所掠食。于1806年,
苏格兰植物学家万诺维奇·亚当斯(Mikhail Adams)寻回了这个标本,并将之带回了
圣彼得堡进行研究,是为亚当长毛象(Adams mammoth)。
在
西伯利亚地区北部续有发现冷藏的真
猛犸遗骸。要冷藏起遗骸是很复杂的事情,必须以液体或半固体(如淤泥或冰水)急速将动物埋葬及结冰。真猛玛象可能被困在
沼泽或流沙中死亡。从一些标本的胃部内仍有一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或口内仍含有种子可见,它们并非死于饥饿。从吞下的植物成熟度推断,它们应该是在秋天时份死亡。它们也有可能是掉下了冰永的湖内溺毙。当中有很多肯定是在河流中死亡,有可能是被河水泛滥冲走。在
雅库特的白列雷克河附近,在单一位点内就发现了超过9000块骨头,最少有156个个体,很有可能是被水流所冲走。
于1977年,在
西伯利亚地区东北部
科雷马河支流上的永久冻土发掘出一只只有7-8个月大的幼生真
猛犸,名为“帝玛”。帝玛死亡时约重100公斤,高1.04米,长1.15米。放射性碳测定年代方法确定帝玛约于4万年前死亡,其内脏像现今的象,耳朵却只有同龄非洲象的十分之一。
于1997年8月,在西伯利亚
泰梅尔半岛发现了一只从冻土层伸出的真猛玛象的象牙。同年9月/10月间,这个20380岁的尸体,连同周边重25吨的泥土由超重直升机运送到泰梅尔(多尔干-涅涅茨)自治区哈坦加的
冰洞内。于2000年10月,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进行融冰过程,保存了标本的毛发及其他
软组织。
于2007年5月,在近尤瑞贝河的冻土层发现一只6个月大的
雌性真
猛犸,估计被埋葬了37000年。其
脱氧核糖核酸相信被完好保存下来,可以作为猛犸象的种系发生学及
生理学进行研究。至今共发现了39个保存下来的真猛玛象躯体,但只有4个是完整的。大部份标本的肉体在冷藏前就已有腐化的痕迹。
除了被冷藏的尸体外,在
西伯利亚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真猛玛象象牙。它们的象牙最少已被贸易了2000年,至今仍是极贵重的货品。相传13世纪的
孛儿只斤·蒙哥孛儿只斤·贵由的玉座就是以真猛玛象的象牙所做成。
体型特征
与现代象不同,他们通体被棕褐色长毛。无下
门齿,上门齿很长,向上、向外卷曲。
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齿板排列紧密,约有30片,板与板之间是发达的白垩质层。
曾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
北美洲北部
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苏联西伯利亚北部及北美的
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都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胃中仍保存有当地生长的冻土带的植物。
东北地区、山东长岛、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也曾发现过
猛犸的化石。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使得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故未来得及腐烂。又由于千百年来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护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来。
物种遗传
于荷兰北海海岸发现的真猛玛象头颅骨由于亚洲象及
非洲草原象成功诞下了一只混种,有指若真猛玛象仍然在生,它们也可以与
印度象混种。这种想法衍生了若从冷藏的真猛玛象中抽取其基因,再与现今的
大象结合,就可以生出像真猛玛象的野兽。科学家希望从冷藏的真
猛犸生殖器中抽取及活化其精子,但不成功。另一个想法是将之复制,
日本的研究队就已经成功从已冷藏了16年的老鼠脑部中抽取出
脱氧核糖核酸,希望可以套用在真猛玛象身上。
虽然现在仍未能抽取可用的DNA,真猛玛象的
线粒体基因组已完全被确定。从而发现猛犸象、
非洲草原象及亚洲象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支,而猛犸象较为接近亚州象。非洲象约于600万年前从真猛玛象分支开来。研究发现真猛玛象的毛发颜色是由
黑色素可的松受体1所决定。另外于2008年,真猛玛象的大部份DNA已经被图谱出来,且发现有两类真猛玛象,其一于4.5万年前灭绝,另一类则于1万年前消失。而研究也发现它们与非洲象的
脱氧核糖核酸相似度达98.55%至99.4%。
有指真
猛犸并非完全灭绝,在
北半球较偏远的冻土层仍可能
存有少量的群落。于19世纪末,不断有指它们仍在
阿拉斯加州生存。于1899年,有人声称在阿拉斯加杀死了一头真猛玛象且将尸体捐给了
史密森尼学会,但遭到史密森尼学会否认。另外,也谣传在
俄罗斯出现了大型及长满毛的野兽。
猛犸与人类
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
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活到几千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
西伯利亚地区的
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包括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猛犸象是一种生活在寒代的大型哺乳动物,与现在的象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象牙既长又向上弯曲,头颅很高。从侧面看,它的背部是身体的最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表皮长满了长毛,其形象如同一个驼背的老人。
猛犸象生活在
北半球的
第四纪大
冰川时期,距今300万年~1万年前,身高一般5米,体重10吨左右,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由于身披长毛,可抗御严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草原和
丘陵上。当时的人类与其同期进化,开始还能和平相处,但进化到了新人阶段,还会使用火攻,集体协同作战,捕杀成群的动物和大型的动物,猛犸象就是他们猎取的主要对象。在
法国一处昔日
沼泽的化石产地,人们挖掘出了猛犸象的化石。从化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猛犸象被肢解了,四条腿骨前后相连排成一线,
颅骨被砸开,
肋骨有缺失。根据这个现场,专家们勾画了一幅当时画面:原始人齐心协力将一头
猛犸象逼进了沼泽将它陷住,大家在沼泽边用石块和
长矛把象杀死。先上去几个人把象腿砍下来,搭到沼泽边,让其他人踩着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块带肋骨的象肉,用长矛插着运回驻地,有人用工具砸开象头,吞食尚还温热的象脑(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补品),砍下象鼻,挖出内脏。运走了这头象可食的部分,其余的便丢弃在
沼泽里。在漫长的岁月中,沼泽水枯泥干,成为干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有化石,再现了当年生物的场面。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
北极圈附近。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门,
北冰洋沿岸
俄罗斯领海中有一个
小岛,岛上的猛犸象化石遍地都是。这些化石是冰块流动时从岸边泥土中带出的,堆积到了这个小岛上。由于猛犸象绝灭不过一万年的时间,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万年,所以猛犸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像中药里的“
龙骨”一样,也是可以用来做药的。更有甚者,
苏联古生物学家在
西伯利亚地区永久冻土层中竟然发现了一头基本完整的猛犸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发现它时,它的嘴里还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时不小心掉进了冰缝中,经过1万年自然“冰箱”的保存,终于和现代人类见面了。发现这头象不久,在前苏联开了次有关会议,与会代表不但见到了它出土的照片,而且还亲口品尝了它身上的肉。
猛犸的灭绝
猛犸象生活到距今1万年的时候突然全部绝灭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专家们做过仔细的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但归纳起来还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造成的。外因: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内因: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22个月,猛犸象生活在严寒地带,推测其
妊娠期会更长。在人类和
食肉目的追杀下,幼象的成活率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的迅速减少直至绝灭。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并非对
猛犸象不公平。
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取代了它们,猛犸象的祖先那时代替了它们,现在该轮到它们让出
地盘了。猛犸象以自己整个
种群的灭亡标志了
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猛犸是死于人手,而并非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这些动物的灭绝
一直以来,对于猛犸的灭绝原因存在两种猜测:气候灭绝说和人类屠杀导致灭绝说。为了解决这一争论,
美国一个
考古学小组对这两种学说进行了检验。他们推断,如果是人类捕杀导致了猛犸的灭绝,那么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猛犸的灭绝时间应该与人类进入这一地区的时间相互吻合。而如果猛犸是由于气候变化灭绝的,那么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猛犸应该与人类同时存在,并且仅仅是在气候改变发生后才走向灭绝。
这项研究工作总共涉及了5个大陆的41个考古学遗址。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类迁徙出非洲后,在他们的
栖息地留下了死亡的象和
猛犸的痕迹。一个地区一旦被人类占有,那么象和猛犸的化石记录便在这一地区停止了。
研究者指出,使现代象幸存下来的避难所都是对人类缺乏吸引力的地方,例如
热带雨林。
一般假设真猛玛象是于1万年前在欧洲及
西伯利亚地区南部消失,但新资料显示它们仍存活至8千年前。稍后一些时间,它们也从西伯利亚北部消失。它们与哥伦比亚猛犸于
末次冰期一同在
北美洲消失。只有少数仍在
圣保罗岛生存至前3750年,也有在弗兰格尔岛上的生存至前1700年。可能由于食物的供应有限,它们
矮小症化成较细小的体型。
大部份真
猛犸于
更新世晚期死亡,可能是因气候转变及/或被人类猎杀。有指温暖的气候是令它们受到威胁的元凶,令它们的数量在人类到达前大幅减少。
冰川消退令它们的
栖息地由4.2万年前的770万平方公里减少至6千年前的80万平方公里。虽然于12.5万年前的萨勒冰期末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人类压力却迫它们走到灭绝的地步。不过也有指较长命的群落是生存在岛屿上的,而其栖息地也有限,故栖息地未必一定是其灭绝的主要成因。事实上,一些居住在美洲
温带或
热带的
长鼻目也于
更新世末灭绝(
第四纪灭绝事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