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董镇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辖镇
整董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南部,距离县城59千米,东南与老挝接壤,南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毗邻,西与景洪市隔江相望,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相接,“整董”是傣语译音,意为看见的城子或大地方。
截至2020年11月1日,整董镇常住人口为10142人。
地理环境
整董镇总面积为305平方公里,地形呈西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四方形,东西斜贯于曼老江,西南至老挝边境,国境线长38公里;镇内最高海拔为背阴山1698米,最低海拔江边寨820米,平均海拔850米。年均气温19.6℃,年均日照1695小时,年均降雨量1662.9㎜,整董镇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属于典型亚热带立体农业气候,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除此之外,还适宜种植玉米、甘蔗、茶叶、咖啡、水果等亚热带作物。镇下辖整董、曼滩、滑石板三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驻有国营江城农场、曼滩边防站和步兵七连。全镇通水率71%,通电率73.7 %,通路率达97.3%。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7月14日,根据江城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整董镇常住人口为10142人。
民族
镇内居住傣、哈尼族、瑶、彝、汉族等11个民族。
历史沿革
雍正年间整董就有傣族居住,光绪三十四年(1897年)属傣族土司辖地,1929年设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时归江城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设区村制时属康平区,1953年划归景洪市,1966年又回归江城县,属康平区的一个乡。1969年改称“五一”大队,1979年更名为整董大队,1984年初设傣族乡,1988年初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整董镇。
经济
整董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实际,围绕农村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该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镇农业生产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使全镇的生产用水基本得到了保证,大大的提升了该镇的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为该镇今后的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畜牧扶贫工程,加速畜牧业的发展,认真搞好春防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养猪养牛,强化技术服务,加强饲养管理,在增加出栏率和提高商品率上下功夫。今年以来,全镇大牲畜存栏2485头,出栏212头;生猪存栏4280头,出栏2260头;羊存栏327只,出栏56只;鸟纲存栏14359只,出栏5863只。为全镇人民的生活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整董镇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提高效益这个中心环节,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充分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搞好热区农业综合开发。一是种植玉米8698亩,其中杂交玉米2804亩,常规玉米5894亩;完成小春作物4730亩;二是完成甘蔗新植面积2593亩,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达7914亩,预计产量2.77万吨,可创经济效益415.49万元。三是完成2006-2007年冬农开发面积4816亩,产生经济效益220.1万元,平均亩产值达457元。四是全镇今年台地茶备耕面积达3500亩,大树茶备耕面积1000亩,其中完成示范样板420亩。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128亩,其中已投产采摘1848亩。五是完成荒山造林1220亩。六是橡胶种植面积有所增长,目前已达到了10774亩,但大部分面积处于抚管期,还未投产。
围绕橡胶、茶叶、甘蔗等特色产业发展,培植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好云胶江城分公司、江城牛洛河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江城明子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江城糖厂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壮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政治
2005年全镇共有6个党支部(含3个机关支部),31个党小组,212名党员。1988年8月经团县委批准建立整董镇团委时有3个团支部,47名团员;2005年全镇共有3个团总支,9个团支部,315名团员。整董镇工会组织于1988年8月成立时有工会会员31名;2005年有工会成员53名。整董镇妇女联合会于1988年8月成立,至2005年,已召开四次妇女代会。整董镇民兵组织于1998年4月组建,全镇编为1个连,下设3个排,7个班,共有民兵70人。2000年成立地方武装营,编为2个连,9个班,共有民兵180人,其中:基干民兵60人,普通民兵120人。2005年编为3个连,10个班,共有民兵518人,其中:基干民兵118人,普通民兵400人。
扶贫工作
到2007年底,已投入资金 346万元,实施了13个温饱示范村项目;实施了茅草房改造108户,投入资金37.9万元;使108户540人贫困人口住房得到解决。截止到2006年,完成了跨地州(市)易地扶贫转移安置261户961人的计划,各安置点基本生产用地、住宅基地、林地基本得到落实,安居工程、通电、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群众生产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使移民真正“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重点突出畜牧业中科学养牛项目,注重培育畜牧支柱产业,2004-2005年到位资金7万元,覆盖整董村4个组7户。
自然资源
在整董这片热土,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流,可谓“一山一景,一水一色”。其中最为秀美壮丽的是大河边瀑布,大河边瀑布距镇政府驻地约10公里,她隐藏在一个峭壁之后,瀑布宽约5米,从20多米高的地方飞泄而下,冲进一个深潭,因日照市时间短暂,加之四处草木茂盛,荆棘丛生,根藤缠绕,使得瀑布下面暗淡阴冷,水雾弥漫,寒气逼人,好比一下子到了冬天,待上半小时就浑身发冷,从瀑布出来后,阳光灿烂,益鸟鸣啾,又是另一个天地,另一种享受。看完了瀑布,你还可以到中董的圣水井边喝上一口圣水解解渴,然后再到“拿粘哩”温泉美美得来一个温泉浴。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风民俗
整董镇的傣族民族特色保存比较完整,傣族群众几乎全都居住在傣族特有的传统民居里,而最为集中的是城子的三个寨子(曼乱宰、曼贺井、曼贺),虽然是三个寨子,却户户相联,家家相对。在三个寨子的后山有建于1850年,造型优美,风格独特的贺井塔,据说在傣族的佛塔中尚未发现与此塔类型相同的,上世纪80年代贺井塔被命名为县级保护文物。除贺井塔外,还有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曼宰塔和丰收塔。
每年的泼水节,全镇的各族群众就会在镇中心的大青树下敲响象脚鼓,跳起孔雀舞,泼起祝福水,弦乐笙歌,载歌载舞;到了晚上,年轻人们在大青树下点起篝火,围着篝火游戏玩耍、互诉衷情。
社会
教育
建镇后,整董镇历届人民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两基”教育作为重点抓紧抓好抓落实。1988年全镇只有3所完小、6个教学点,在校学生87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7.8%,教职工38名。1996年与国营农场子弟学校合并成立整董镇中学,2005年全镇形成拥有1所中学、4所完小的教学网络,有教职工87人,小学在校生94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中学在校生425人;建立了整董村和曼滩村成人技工学校
医疗卫生
1988年全镇只有1所农场医院,1996年成立整董镇卫生院,2005年有医护人员32名,另有3个村卫生室,年门诊达1万人次,住院80人次。整董镇卫生院
科技
建镇初期全镇科技底子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山区瑶族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全镇科技入户40户,带动800户。建立了优质稻(德优12)、嫁接西瓜栽培等示范样板地。
精神文明建设
建镇以来,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具体表现为:一是电视机、电话机、手机、VCD、摩托车等生活用品走进千家万户,大部分村组修建了文明路和公厕;二是每年都利用泼水节、新米节等民族节日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三是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活动全镇以“创建平安和谐整董、打造民族特色新镇”为主题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平安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体,普遍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无毒村、平安村等精神文明活动。机关、站(所)继续深化文明单位建设,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
民主法制建设
整董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逐级签定责任书,做到齐抓共管,社会治安案件年均查处率达96.7%。高度重视依法治镇工作,积极推进“二五”“三五”“四五”普法。普法期间全镇干部职工考试率为100%,合格率达100%;农村普法对象参学率达90%,在校学生法制教育面达100%。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勤政廉政、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水利建设
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服务好李仙江流域四级电站、腊户河电站、曲水电站和勐野江电站建设;抓好城乡道路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好坝卡水库、勐烈水库加固工程;抓好康口岸建设和龙富口岸的申报工作等。从1988年以来,兴修了松山林、席草塘、曼箐、江边、七家等18条农田灌溉沟渠,总长55.8公里,灌溉农田998亩。2003年修建完成4条三面光大沟,灌溉面积3000多亩。引种了201、麻线谷等优质稻;复种作物有西瓜、甜脆玉米、拱棚蔬菜。
邮电通讯
至2007年已完成整董镇34个村民小组通电工程。全镇电话通讯覆盖率达85%,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77%。电话线路总长60公路,邮路总长37公里。
交通
1988年辖区内主要有整董至大过岭国防公路28公里、至勐腊县倮德村公路20多公里、至桥头河乡村便道路20公里,全镇通路村民小组15个。2003年完成整董到康平乡桥头河弹石路铺设工程。另有村组便道路100多公里。全镇共有机动车辆900多辆。基层邮政所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
江城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1-07-15
普洱市县区建置沿革史.普洱市委党史研究室.2024-04-06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历史沿革
经济
政治
扶贫工作
自然资源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
教育
医疗卫生
科技
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
水利建设
邮电通讯
交通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