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
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导演
叶朗(1974 — ),又名叶灯,资深纪录片导演、制片人。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曾供职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国新办五洲传播出版社阳光卫视等影视制作机构。1974年生于洪湖市,自幼擅长文艺,好文学,14岁开始尝试写小说,没实现作家梦,却成了影视导演,专工纪录片,尤擅历史类、文学类,能编、能导、能撰稿。
主要成就
纪录片《金日成和他的老师尚》获2006年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纪录片《风雷激荡光复会》获2012年电视牡丹奖纪录片一等奖
代表作品
纪录片《大寨纪实》,《我眼中的毛泽东》、《百年婚恋》,《风雷激荡光复会》,《废都》
最新作品
独立纪录片《废都》
人物经历
叶朗,曾用名叶灯,1974年生于洪湖,幼有文艺禀赋,14岁开始写小说,没圆作家梦,幸而成为影视导演,专工纪录片,尤擅历史类、文学类,编、导、摄、撰俱能。
1994年叶朗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进修,同年考入香港城市电视传播公司,成为签约艺员,两年间参演近百期国内最早的综艺娱乐节目《今宵合家欢》,险些成为影视歌三栖小明星,该节目曾在全国14家省级电视台投放(当时尚无卫视),直接影响过后来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娱乐节目的制作机制。
因思维过于理性,不善于娱人,艺人做得有点累,刚混个脸熟,1996年遭遇城市传媒解体,叶朗有幸及时终结了明星梦,遂再次北漂,199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专业,踏入了正途。
在校期间,参与制作北京电视台什刹海》栏目,以及专题栏目《歌声中的回忆》等。
2000年,加盟阳光卫视,参与拍摄104集系列纪录片《百年婚恋》,任导演、撰稿。此后4年,参与制作杨澜时期阳光卫视多部系列纪录片,包括国内首部商业纪录片《郑和》,历史文献纪录片《我眼中的毛泽东》,《大寨纪实》、《居住改变中国》、《我是温州人》等大型纪录片,成为阳光卫视的主力导演,其间加入中国纪录片学会。
2006年,受聘国务院新闻办下属五洲传播出版社,拍摄2008奥运会外宣片《北京风情》;任执行总导演(因故未署名);同年,赴金三角地区拍摄坤沙罗星汉彭家声等枭雄人物纪录片;同年与纪录片导演拓拔周联合导演中朝合拍纪录片《金日成和他的老师尚钺》。
2008年,受邀赴陕西省,拍摄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纪录片《大风起兮》,任导演;同年任山东德州市改革开放30年专题片总导演。
2009年,拍摄北京政法系统系列人物纪录片《赤子》;书画人物系列纪录片《境界》;
2010年拍摄画家林森纪录片《记忆·村庄》;
2011年,拍摄《探索·发现》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文献纪录片《风雷激荡光复会》;此片署名叶灯
2013年,拍摄人物纪录短片《惊蛰木南》;纪录短片《雨水》。1月,出席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2011---2013年,历时三年,拍摄完成100分钟独立纪录片《废都》,2013年11月发布片花;
作品
《百年婚恋》,阳光卫视104集系列人文纪录片2001-2002年制作,该节目在全国十几家电视台持续播出10年之久。《百年婚恋》由当时刚从澳洲回国的学者朱大可担任总撰稿,阳光卫视总监、资深纪录片导演李蕴为制片人。叶朗担任该系列编导、序篇撰稿、执行拍摄《毛岸英与刘松林》、《刘炽与李容功》、《李前宽与肖桂云》、《王亚萍与张胜利\u003e》、《秦鸣晓与姚金芬》、《葛存壮与施文心》,《叶君健》、《杨仁恺》、《刘文娟》《幼芝》、《张胜利》、《孙凤翔》等20多集;
《我眼中的毛泽东》,20集文献纪录片,2003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阳光卫视联合制作,此片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以毛泽东身边亲属和工作人员口述回忆为载体,展示了神坛下的毛泽东侧影,叶朗为该片第一执行导演,拍摄了李敏、李讷、林松林、李银桥、韩桂馨、周福明、刘长明等重要人物。
《大寨纪实》,六集文献纪录片,2004年制作,由山西省史志研究院与阳光卫视联合出品,阳光卫视总监李蕴担任监制,朱大可参与撰稿,播音艺术家张家声先生解说,叶朗担任导演并执行撰稿。该片客观再现了农业学大寨这段持续了16年、深刻影响了中原地区“三农”命运的政治历史,该片显示了叶朗驾驭复杂社会历史题材的能力,被评论家誉为:客观、真实、生动、大气。
《金日成和他的老师尚钺》,中朝合拍纪录片,2005年制作,叶朗与著名纪录片导演拓拔周联合导演。该片获2006年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风雷激荡光复会》,4集辛亥革命文献纪录片,2011年由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中国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首播,叶朗(此片中署名叶灯)担任联合导演、撰稿,该片获2012年浙江电视牡丹奖纪录片一等奖
废都》,100分钟独立纪录片,由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出品,该片以贾平凹的小说《废都》经历的起伏沉浮为切入点,纵论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伦理蜕变,采访六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批评家, 2013年下半年向国内外推出。
《二十四节气》,独立长篇纪录片,对正在消失的华夏农耕生活方式的回眸与礼赞,本片将在2014年推出。
其他作品
1999年,创作电影剧本《往事随风》;
2002年,拍摄京文广告公司宣传片;
2003年,拍摄城市宣传片《花都陵》;全球音乐电视台《金秋好风光》;非典纪录片《香堂村防非典》
2004年,拍摄李宁产品广告宣传片;
2005年,拍摄创维集团广告宣传片;新世界软件公司宣传片;
2006年,拍摄歌手雷佳个人宣传片;
2007年,参演独立电影夜未央》;
2007年,拍摄国土资源部MTV《大地母亲的微笑》、《深爱这片国土》;
2008年,拍摄泰和源布鞋广告片;
2009年,拍摄耐安喜事多产品广告片;为CCTV4拍摄草原小歌手乌达木等人纪录片;
2010年,撰写六集历史纪录片《岳飞》台本;拍摄国投天津北疆发电厂宣传片;
2011年,为心灯社团撰写《5.12素食宣言》;参演《探索·发现》纪录片《黄帝内经》,饰曹操
2012年,拍摄人物纪录片《高飞》;拍摄2013中央电视台侨联晚会人物张君达、周祥薇纪录片;
2013年5月,参与策划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书法家木南创意书法展《一字一世界》;
纪录片《废都》
“太震撼了,我可以公开地表态,《废都》绝对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它的镜鉴意义对这个社会太重要了!”在纪录片《废都》的审定观片会上,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如此表示。
《废都》纪录片从策划、拍摄到成片,历时三年之久,主创团队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制片人木南自1995年开始记录和收集了贾平凹大量影像资料,本片的导演则是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叶朗,为让影片更具表现说服力,制作团队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有时为了获取国外《废都》最真实的现状,甚至还要远赴日本等地实地走访。
贾平凹评纪录片《废都》
对于纪录片本身,亮相现场的贾平凹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他在接受腾讯文化采访时表示,自从09年解禁再版以来,文化舆论圈中对《废都》的批评和争议开始回暖,这还是让他感到高兴的,他也非常感谢同行或是评论批评家愿意对这本进一步审视,并给出的中肯评价。在回顾自己这部作品,20多年的起伏命运时,他感觉像在做梦一样,淡定的语气中,也不觉流露一丝对悠悠岁月的感慨。
纪录片背景-小说《废都
作为1993年“陕军东征”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贾平凹的《废都》从它问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本奇书。书中超前的思想,对一代知识分子面对转型时期的沉沦、迷茫心态的描写,还有那大量的口口口,注定这本书命运多,由此也给贾平凹带来了心理、精神的巨大压力。日前,贾平凹文学馆将《废都》这本“奇书”从创作完成到引起巨大反响,以及17年后再重见天日的这个漫长过程拍成了纪录片,并于2013年11月28日在陕西省评论家、作家中举行了小范围的首映。
透过《废都》看文化生态社会变迁
《废都》的创作时期,正是贾平凹人生中最低落的一段时期,父亲的离世、身体的病变、婚姻的解体让他内心极度焦灼。而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集体迷茫更是和作家的心境契合在了一起,于是,被称为“奇书”的《废都》问世了。纪录片从小说《废都》的问世讲起,讲述了《废都》的创作过程,还有问世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回顾了当年此书洛阳纸贵、好评如潮的局面。但很快小说就因思想超前、性描写直白大胆等问题遭到外界诟病。片中还揭秘了《废都》被批后,贾平凹“失踪”那段时间,作家的心路和生活状态。此外,纪录片还详细解读了《废都》重新出版的过程,从《废都》一本书,折射出社会大的文化生态和社会变迁,时代思想的变迁,可以说纪录片全方位记录了《废都》问世20年来中国文学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
整部纪录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摄制组采访了几十位评论家、作家、诗人、编辑、社会学家等,在中间穿插了著名播音艺术家张家声朗诵的《废都》片段。片中不仅有陕西省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评述,编导还采访了李敬泽、雷达等在京的评论家,还有李承鹏蒋方舟等对《废都》记忆犹新的年轻人。对于《废都》中对知识分子堕落沉沦和性的描写,纪录片都通过专家阐述,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剖析。
20年过去,拍成纪录片,《废都》依然敏感
曾执导《大寨纪实》《我眼中的毛泽东》等知名纪录片的青年导演叶朗是纪录片《废都》的导演,他说自己对于这样一部纪录片感到“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因为即使过去了20年,经历了那么多沉浮,《废都》这样一部作品依然敏感。我们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虽然过去了20年,当下的中原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和20年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其实也是为了回顾20年来社会伦理的变迁。”
如同《废都》当时的超前思想和对社会的深刻剖析一样,纪录片《废都》即使在现时代看来,也显得思想超前。叶朗说,他们尝试在片中解读《废都》这本小说和作家本人的关系,这部作品和20年文学生态的关系,解读这本书折射的精神状态,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心灵的迷茫,还有对未来的展望,“所以纪录片至少改了十次稿子!”
目录
概述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最新作品
人物经历
作品
其他作品
纪录片《废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