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彝族族乡隶属
龙陵县,属于山区,,位于龙陵县城南部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下游北岸,东与
平达乡、
镇康县相邻,西与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
中山乡相邻,南与
果敢县隔江(怒江)相望,北与
象达镇相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3公里,国土面积234.2平方公里,有国境线19.71公里。
乡情概况
木城彝族傈僳族乡隶属龙陵县,属于山区,位于龙陵县南部怒江下游北岸,东与平达乡、镇康县相连,西与
芒市中山乡相邻,北与象达乡相连,南与缅甸果敢县幕太乡隔江相望,有国境线19.71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3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2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21米,最低海拔535米,年平均气温18
摄氏度,年降雨量1100至14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
玉米棒、
甘蔗、
烤烟、咖啡、
木薯等农作物。全乡耕地总面积26286亩,人均耕地3.1亩;有林地208575亩,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755人,其中农业人口1946户,8444人,劳动力5325人。200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5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7元,木城乡属于边境少数民族贫困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烤烟、甘蔗、养猪、养羊为主。
自然资源
木城乡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种植多种粮食作物,是糖料、
烤烟生产基地。全乡植蔗面积已达1.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蔗区公路已达450公里,水利化程度达45%,建构成了蔗区公路四通八达的
蔗糖产业发展格局。
老产业魅力依旧,新产业异军突起。在巩固咖啡、茶叶、烤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种植
甘蔗13000亩,
木薯2000亩,核桃16216亩。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25111亩。其中:水田6911亩,旱地13349亩,轮歇地3592亩,临时性耕地1259亩,人均耕地3.1亩,主要种植水稻、
玉米棒、
烤烟、甘蔗、木薯、茶叶、咖啡等作物;拥有林地208575亩,其中
经济林12138亩,主要种植核桃、
柚木等;有草山地15000亩,荒山荒地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64%。
木城乡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物种丰富。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
豆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茶叶、
甘蔗、咖啡、烤烟、
木薯、香料烟等;经济林木有柚木、核桃、台杉、
台湾杉、西南桦、云南松、
红松等。
经济
木城乡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15万元,其中种农业收入2278万元,占总收入的59%;畜牧业收入510万元,占总收入的13.3%;林业收入135万元,占总收入的3.5%,第二、三产业收入531万元,占总收入的13.9%;
渔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0.4%;工资性收入62万元,占总收入的1.6%,农民人均纯收入2644元,农民收入以种植
烤烟、
甘蔗、茶叶、
木薯、养猪、养羊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6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67人,(占劳动力的8.7%),在省内务工389人,到省外务工78人。
木城乡的主要产业为
种植业、养殖业,主要农产品烤烟销售往省内,甘蔗、粮食、木薯、
肉猪、
肉羊等销售往县内。2009年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163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2%。木城乡正在发展烤烟、甘蔗、木薯、养猪、养羊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拥有个私企业3个。
特色产业
核桃产业
核桃是我乡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近段时间来乡党委政府重点扶持的七大产业之一,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个重要增收渠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被当地村民誉为“摇钱树”。
(一)2006年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龙陵县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至2008年核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龙政发[2006]58号)文件精神,2006年我乡核桃种植任务6000亩(其中:直播5590亩,嫁接苗410亩),实际完成核桃新植面积6014亩(其中:直播5604亩,嫁接苗410亩),占县指导性计划的100.2%,全乡核桃总面积达10728亩(其中:
乌木寨村1840亩,花椒村85亩,老满坡村、木城村2944亩,鱼塘垭口村1145亩)。
(二)采取的措施
1.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乡党委政府根据木城实际,确定了“粮食打基础,
烤烟立支柱,
甘蔗、
木薯、核桃、茶叶大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走“粮食稳乡,产业富乡”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产业经济。针对核桃产业,为加强对全乡核桃产业的领导,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我乡首先成立了核桃产业领导小组,为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其次,对适宜种植核桃的海拔带进行了统一规划,并逐一进行落实,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加强对现有核桃种植面积的管护。我乡核桃种植面积一度时间曾达6000多亩,由于管护差,导致面积2005年底萎缩到3000多亩。针对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一是派出林业站技术人员深入村寨加强技术指导,二是各村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建立管护制度,确保核桃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3.建立核桃种植样板地。为带动全乡人民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乡还建立了两块核桃种植样板地:一块是在老满坡村老满坡社家脚的乡级样板地;另一块是在鱼塘垭口村包包寨社大玉麦地的村级样板地。这两块样板地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全乡村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确保我乡核桃种植任务的完成。
4.扶持核桃种植示范户。乡党委政府积极鼓励村民发展核桃产业,并注重扶持核桃种植示范户,重点扶持了老满坡村尹忠海户种植核桃80亩,有效带动村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核桃可种植面积有限。全乡国土总面积328188亩,林业用地面积23万多亩;最高海拔2721米,最低海拔535米,呈寒、温、热立体气候。由于近几年产业发展较多,大部分土地资源已被开发利用,而适宜种植核桃的区域为海拔1400米——2200米的地区,因此,核桃可种植面积有限。
2.种植户科技意识落后。木城乡由于地处偏僻,少数民族众多,人民群众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科技意识不强,后续管理跟不上,以致出现“重栽种,轻管理”的现象,造成核桃成活率低和挂果率低,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
3.核桃产业的特殊性。核桃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收益周期长的特点,产业经济见效慢,一般在种植管理5年后才挂果,才见经济效益。经济收益周期长,也是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下一步的打算
1、努力挖掘种植资源。虽然核桃种植受海拔限制,但现木城乡仍有部分区域未开发种植,还有一定的开发空间。乡党委政府将积极引导,努力挖掘可种植资源,进一步拓展种植面积,2007年计划种植核桃5500亩,年底全乡核桃总面积将达16228亩。
2、积极扶持种植示范户。为进一步发挥示范户的模范带头作用,壮大我乡核桃产业,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原有基础上再扶持1——3家种植示范户,带动村民发展核桃产业,提高核桃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水平。2007年,该乡打算通过举办现场培训会和培训班的形式,来加强对核桃种植户的科学技术培训,使种植户掌握一定的核桃种植和管理知识,提高核桃种植户的科学技术水平,确保种下的核桃产生经济效益,让种植户得到实惠。
茶叶产业
木城乡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923亩,茶叶加工企业两家,2006年茶叶产量114吨,产值115万元,占县指导性计划的118%,完成中低产茶园改造200亩。2007年全乡计划新植良种茶50亩,中低产茶园改造1000亩,力争实现全乡茶叶总产量120吨。
(一)发展现状
1.新植种植沟开挖情况
根据《龙陵县关于茶叶新植低改验收工作的通知》(龙茶发[2006]1号)文件要求,2007年木城乡新植茶叶任务50亩,中低产茶园改造1000亩。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把新植茶叶50亩的任务安排在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好的花椒村公养山社,涉及农户6家。规划地块连片,平均坡度在25以下。新植种植沟开挖工作于2007年4月初开始,5月初结束,实际开挖种植沟51.5亩。新植种植沟开挖的规格为:沟宽60公分,沟深50公分,单行,行距150公分,现已全部验收。
2.茶苗订购及定植情况
鉴木城乡地理、气候条件特殊,经乡农业服务中心向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请示,同意木城乡2007年新植茶叶采用实生苗定植。按新植茶叶每亩1500株计算,共需茶苗75000株,现已同龙山镇云山社区下坪社茶农订购,单价为每株0.2元。另外,根据木城乡气候特点,新植茶叶茶苗定植的最佳时间在6月中旬,所以尚未定植。
3.茶叶低改、施肥、修剪情况
2007年,木城乡的茶叶低改任务为1000亩,实际落实1007.2亩,其中:乌木寨村446.4亩,花椒村506.5亩,老满坡村54.3亩。现已完成施肥780亩。但由于前期恰逢村级换届选举和
烤烟大田移栽,加之未到最佳修剪时节,因此,木城乡的茶叶低改修剪工作尚未进行。
(二)采取的措施
1.巩固现有面积,加强中耕管理。全乡现有茶叶面积1923亩,但管理粗放,经济收益低。为改变这种现状,乡党委政府派出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深入村寨传授茶叶管理技术,加强茶叶中耕管理。
2.以低改为重点,促增产增效。全乡现有茶园大部分是种植多年的老茶园,树龄大,产量低,村民不重视。因此,乡党委政府把低产茶园改造作为重点,有计划地进行改造,提高茶叶产量,增加经济收益,带动村民种茶积极性。
3.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壮大茶叶产业。乡党委政府每年都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成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人员不足。木城乡茶叶低改、修剪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且地块分散,工作量大,深感人员紧张。现能投入到茶叶低改工作中的工作人员只有4人,其中:县级抽派工作队员1人,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3人。
2、经费紧张。由于木城乡地处边境,民族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民贫乡困,财政十分困难,用于茶叶新植和低改的经费有限。按2007年的茶叶新植政策,每亩补助200元,但由于受茶叶价格上涨的影响,所订购茶苗的单价是0.2元/株,按每亩定植1500株计算,仅茶苗一项每亩就需资金300元,每亩缺口资金100元,全乡新植茶叶50亩,总缺口资金达5000元。
3、部分茶农认识不到位,科技意识不强。在已划定的茶叶低改片区,部分茶农认识不足,尤其对茶叶施肥消极被动;在茶叶新植片区,部分茶农新植种植沟开挖不按标准不合规格,需工作队员督促指导。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多方筹资,保障经费。茶叶新植、低改缺口资金,采用上级补助一点、乡财政拨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保障茶叶新植、低改工作按时完成。
2、开好培训现场会。我乡决定于6月中旬在花椒村公养山社召开茶叶新植定植现场会,实地培训茶农,保证茶苗定植质量;6月下旬在乌木寨村桦桃林社召开茶叶低改现场会,现场培训修剪技术,确保低改质量。
3、严格按技术方案实施。2007年的茶叶新植和低产茶园改造将严格按照技术方案实施,茶叶新植标准:30亩集中连片,实行单行条栽,每亩定植茶苗1480株——1500株,株距50公分;低产茶园改造标准:50亩以上连片,因树制宜,采取台、重修剪、深修剪、轻修剪的方法进行改造,每亩施三元复合肥60公斤,改造后当年严禁采摘鲜叶,一律不得种植
玉米棒等高杆作物,切实保证茶叶新植和低产茶园改造质量。
历史沿革
木城乡昔称平安山,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淋守御千户所设18土舍,木城属平戛土舍管辖的平安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龙陵县改土舍制为4乡约。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龙陵厅除原设4乡约外,新设11伙头,划入3土司,木城属平安山伙头管辖。民国初期,龙陵废乡约(伙头)制,实行村、甲制。民国19年(1930)改村、甲制为8区59乡,木城属第三区管辖。民国25年,改区建乡、保、甲制,木城属
平达乡管辖。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废除乡、保、甲制,建4区27乡,木城属第三区的安达(安定)乡。1958年10月,龙陵县将区改为8个公社,木城属平达公社管辖。1959年10月,安定公社正式成立。1961年3月
龙陵县将12个公社调整为28个公社,安定公社不变。1962年12月,将28个公社合并为8个区,把安定、
安庆市、
安平县3个公社合并为
安定区。1969年5月,龙陵县将安定区改为前哨公社,1971年6月将前哨公社恢复为安定区。1981年改安定公社为木城公社,1984年木城公社改为木城区,1987年将木城区改为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文化
文化古迹
木城乡主要古迹、遗址。在境内
花椒村内有孟雅寺,现存遗部分建筑。
马鞍山市遗址,位于乡内木城村马鞍山,海拔800米处,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20—40厘米,出土石器属为灰、灰绿、黑褐色泥质
板岩、
砂岩和
石英岩。器具有
梯形斧、双肩斧、重肩斧、茅斧、
砺石、石纺轮、石网坠、凿孔石环、乱削器等。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火候较高,有罐、盆等,纹饰有划纹、刺点纹、弦纹、菱纹等,鉴定为
新石器时代另一类,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在
梅果寨出土
铜斧1件,经鉴定为商末时代遗物。
风土人情
春节俗称过年,节前杀年猪、购年货,腌
豆豉、豆腐、
腌菜,缝新衣,门直
松柏、贴春联,农历12月30晚餐祭祖,大年初一幼儿童清晨开财门并给财门钱,还要焚香祭神。
清明节,家家祭扫祖墓。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家家户户用
粽叶包棕,用棕祭祖。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俗称
中元节,每到农历二十五日,家家把亡人接回家,祭到七月十五日,送亡人,送亡时要焚香烧钱纸,送亡人时饭菜要丰盛,其中要有鸡纵、蛋、
条条豆、茄子、
粑粑等,鸡纵给亡人做伞,蛋给亡人做饭盒,刀豆给亡人做裤带,茄子给亡人做鞋子,粑粑给亡人做回家晌午饭。
彝族崇拜狗及“穑树”。每年在春播前,在老人带领下,到神树(穑树)前进行祭祀活动,求神赐福粮食丰收。每户以小木人为祖宗遗像,供奉三代,节日有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
火把节、
中元节等,彝族婚嫁有哭嫁的习惯,娶新娘需吹
唢呐相迎。丧葬,请唢呐手吹奏通宵,请香堂“垛希”念经超度亡灵。彝族香堂人喜欢“窝者”,窝者的舞蹈内容有原始模拟动作,有喜事或丧失才可“窝者”,否则视为不严肃、不吉利,如办喜事时,舞场上用竹篮罩一只
公鸡,办喜事家还要用椎梨树扎成一匹“绿马”,象征吉祥幸福。众舞者围圈而跳,直到鸡叫才杀食,窝者天亮才结束。窝者时,男人手持
三弦琴、
排笙,竹笛等乐器演奏,女人吹
口琴或空手而舞。
彝族支系繁多,木城乡境内彝族香堂人,只有语言,无文字。
打歌,傈僳族叫乱欠,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日祝寿,建房上坟都打歌,跳时以三弦、口弦、
短笛、芦笙等乐器伴奏。沿逆时针方向转圈,奏乐器的人先跳起来后,其他人陆续加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饮同心酒,傈僳族心直口快,最讲信用,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无论婚丧,同朋友、伙伴、同事建立了友谊,都要饮同心酒。饮酒时两人各拿酒杯,把手交叉起来互敬对方。
社会
基础设施
木城乡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视、木城街实现路灯亮化。全乡有1671户通自来水,有62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27%。有1848户通电,有25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30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3.5%和44%。
木城乡到县城道路土路(71公里),柏油路82公里,距离最近的车站153公里。乡村道路3条共53公里,均为未硬化路面。村组道路51条共105公里,均为土路。全乡共拥有汽车6辆,农用运输车28辆,拖拉机109辆,摩托车1066辆。
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600户,装有
太阳能农户280户;建有小水窖9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3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800亩,有效灌溉率为83.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63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2亩。
木城乡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2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176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12户居住于杈杈茅草房。
文化教育
木城乡小学就读到村完小,初中就读到木城初级中学,
高中就读到龙陵中学、象达中学、勐糯中学。小学生就读最远的距学校15公里,初中就读最远的50公里。全乡有完小5所,初小2所,初级中学1所。全乡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121人,其中小学生557人,初中生564人。小学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1.5%,初中入学率98%,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全乡建有乡级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村级无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卫生
到2009年底,全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598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151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县医院153公里。全乡无公共厕所,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1545户,占农户总数的67%。
获得荣誉
2021年6月,中共
云南省委关于表彰“两优一先”的决定,中共
龙陵县木城彝族
傈僳族乡委员会,入选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口民族
截止2007年木城乡现有农户2302户,有乡村人口9005人,其中男性4939人,女性4066人。其中农业人口8598人,劳动力5294人。木城乡以
汉族为主,是彝族、傈僳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64户,2439人,傈僳族246户,899人,少数民族共812户,336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7.4%,是全县唯一的边境少数民族乡。
2021年,
龙陵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常住人口为77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