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绣球,指木兰纲川续断目荚蒾科
荚蒾属琼花种下的园艺种绣球荚蒾(Viburnum keteleeri 'Sterile'),一种落叶或半常绿灌木,因开白色大型球状花而得名,又叫大绣球、斗球,英文名Chinese Snowball〔分类依据COL、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属中国特有的传统珍稀观赏树种,主产于长江流域,在南北多地也常见栽培,19世纪(1844年)被引入
欧洲。除具有突出观赏价值而被广泛应用于庭院、园林、
城市公园等绿化、美化外,其茎入药可燥湿止痒,主治
猪疥螨病、皮肤湿烂痒痛等症。
木本绣球高达4米,树冠呈半球形,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单叶对生,叶深绿色、纸质、呈卵形或椭圆形,
叶缘有细锯齿;
聚伞花序,全部由大型不孕花组成,花冠白色,辐状,裂片(即花瓣)圆状呈倒卵形;
雌蕊不育;花期4-5月。喜光照,稍耐阴,较耐寒、耐旱,好生于温暖、温润环境。
历史上,木本绣球以宋代
扬州市后土庙里的“古琼花”最为著名,由于其罕见珍贵,且有随
南宋亡国一夜凋零的传说,而被历代文人墨客咏赞,或用以象征高标独立、不染世俗的品格,或用以抒发世事更替、国家兴亡的感慨,被寄寓了多重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蕴。在现代插花艺术中,常搭配木本绣球用来象征纯洁美好的感情。
《中国植物志(1988)》依据国际植物命名规则,曾将木本绣球和
琼花处理为绣球荚蒾(Viburnum macrocephalum)的两个变型,即原变型绣球荚蒾(V. macrocephalum f. macrocephalum)、常见变型琼花(V. macrocephalum f. keteleeri)。随着后续研究推进,研究人员发现野生种琼花应是
园艺种木本绣球的原种,故APG
分类系统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将琼花作为种名,
学名调整为
荚蒾属 keteleeri ;将木本绣球作为其下的一个品种,学名调整为Viburnum keteleeri 'Sterile'。
历史
名称考证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规范,造成了
中原地区古代植物名称繁复、混杂的特殊文化现象。
南宋及其以前,作为一种特定的植物名称,“
琼花”是指现代的绣球荚蒾(V. keteleeri 'Sterile'),但人们又常把它和
华人说的“
玉蕊花”混为一谈。南宋后,“琼花”即现代人们所称的琼花(V. keteleeri Carrière),实际上是古人所说的“八仙花”,又称作“聚八仙”。但在古代,
绣球又是“绣球花”即今
虎耳草科绣球属的“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Ser.〕的别名,而“绣球”在古人那里又常用来称古代
琼花即今绣球荚蒾。
当代学者把
王禹偁《后土庙琼花诗·序》记载的“琼花”,也就是
郑兴裔《琼花辨》中所说的“不结子而香”的“琼花”,称作“古琼花”,对应到现代
植物学命名的“绣球荚蒾”,并认为它在唐宋年间开始栽培,于19世纪(1844年)被引入
欧洲。同时,现代植物学遵循
南宋以后人们把“八仙花”叫作“琼花”的习惯,用“琼花”作为“八仙花”(亦即“
琼花”)的中文正式名称。
历史记载
木本绣球在中国何时被最早发现或引种栽培,没有确切、可靠的记载。唐及以前诗文中的“
琼花”,或指雪花,或指
玉蕊花,或是对妍丽之花的赞美之辞。琼花作为一种特定植物的名称,最早出现在
北宋初年
王禹偁的《后土庙琼花诗·序》中:“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
木荷属也,俗谓之琼花。”此后,有关琼花最早栽培于何时,后土庙琼花是否天下独此一株,以及它与聚八仙、八仙花等是否同一物种,历代文人学者多有争论。
北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称,洛阳“李氏仁丰园”中栽有琼花。
刘敞在《移琼花》诗注中提到,他曾将后土庙的琼花(或是嫁接苗,或是根蘖苗)移植到山东东平,让鲁人大开眼界。两宋之交的
郑兴裔作《琼花辨》,认为“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叶低于花,结子而不香”。
南宋江少虞《皇朝类苑》记载,
北宋孙冕任职维扬(即
扬州市)时,曾派人访求
琼花,在山中见到很多。南宋
陈景沂将琼花作为重点花木,收录进《
全芳备祖》。
明代王象晋《
二如亭群芳谱》、
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未列“琼花”条目。《群芳谱》列有“绣球”条,称“绣毬,木本皴体,叶青色,微带黑而涩,春月开花,五瓣,百花成一朵,团圞如毬满树,花有红、白二种,宜寄枝,用八仙花体(即用八仙花作为砧木嫁接)”。此“绣球”是绣球荚蒾或今日所称的琼花,还是虎耳草科绣球属的绣球,多有争论。清代《
花镜》列有“八仙花”条,称后土庙
琼花灭绝后补栽了八仙花。
由于后土庙的“琼花”非常有名,尽管它在宋元之际被毁后,于原地补栽的是“八仙花”,人们仍讹称为“琼花”,以致被普遍接受。
分类
1847年,
英国植物学家R. Fortune将采自上海凤凰山的一个开大型白色不孕球状花的植物模式标本,命名为“Viburnum macrocephalum Fort.”。1863年,
法国植物学家E. A. Carriere将中国另一种中间是
两性花、周围有大型
无性花的花木命名为“Viburnum keteleeri Carr.”。1949年,美国植物学家A. Rehder发现此二者之间除了花序不同之外,其他形态特征并无区别,遂根据当时《
植物命名法》中优先律的规则,将后者的名称订正为“Viburnum macrocephalum Fort. forma keteleeri (Carr.) Rehd.”,即视后者为前者的变型。
1988年出版的《
中国植物志》第72卷中,把这两种植物归类到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茜草目(Rubiales)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荚蒾属(Viburnum),新拟种级中文名称“绣球荚蒾”(Viburnum macrocephalum Fort.),将R. Fortune命名的采自
上海市的植物命名为“绣球荚蒾(原变型)”(Viburnum macrocephalum Fort. forma macrocephalum),将上述E. A. Carriere和A. Rehder先后命名的植物拉丁名,对应到中文名“
琼花”。同时,《中国植物志(1988)》将“毛琼花”(采自
新化县以北
冷水江市的模式标本,1936年
奥地利植物学家Handel-Mazzetti命名为Viburnum macrocephalum var. indutum Hand.-Mazz.),作为附记列在“琼花”之后,称它是琼花还是另一个变型尚有特进一步考订。《中国植物志(1988)》的上述分类,依据的是Engler
分类系统。
1998年,以分支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为基础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APG发布并被广泛采用。在APG分类系统中,绣球荚蒾所在的
荚蒾属(Viburnum)曾被列在
离瓣花亚纲(Magnoliopsida)
川续断目(Dipsacales)的
忍冬科(Caprifoliaceae),后在APG IV中调整到
五福花科(Adoxaceae)。2017年
深圳市植物学大会接受了植物学家里维尔关于保留五福花科的另一个拉丁学名“Viburnaceae”的提议,随后按照
优先权原则,将荚蒾属所在的科名修订为“Viburnaceae”,中文名也随之改为“荚蒾科”。
现代
植物学认为,在
被子植物门同一类群中,有性繁殖较无性繁殖更为原始。从植物进化的角度看,
琼花的
两性花是较原始的、初生的特征,绣球荚蒾的不孕花是较进化的、次生的性状。因此有植物学家认为将
琼花视为绣球荚蒾的变型,虽符合植物命名优先律之“法”,但并不符合植物进化之“理”,绣球荚蒾应是琼花的园林栽培变异品种。故而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确定分类为
维管植物门(Tracheophyta)
离瓣花亚纲(Magnoliopsida)
川续断目(Dipsacales)
五福花科(Viburnaceae)
荚蒾属(Viburnum)
琼花(V. keteleeri),琼花种下阶元为绣球荚蒾(V. keteleeri 'Sterile')。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将分类中的“五福花科”修订为“荚蒾科(Viburnaceae)”,绣球荚蒾的“原变型”标注亦被取消。《中国植物志(1988)》附记待定的“毛琼花”被确认为就是琼花,其名作为“琼花”的俗名之一。
特征
木本绣球生活型为落叶或
半常绿灌木,植株高达4米,树冠呈半球型。
茎、叶
木本绣球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冬芽裸露,芽、幼枝、叶柄及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或黄白色簇状短毛,后渐变无毛。单叶对生,叶纸质,卵形至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5-11厘米,顶端钝形或稍尖,基部圆或有时呈微心形,叶缘有小齿。叶正面初时密被簇状短毛,后脱落,仅余中脉有毛,叶背面被簇状短毛。叶面有侧脉5-6对,近缘前互相网结,连同中脉上面略凹陷,下面凸起。叶柄长10-15毫米。
花
聚伞花序直径8-15厘米,全部由大型
无性花组成,总
花梗长1-2厘米,第一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三级辐射枝上;萼筒筒状,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无毛,萼齿与萼筒几等长,矩圆形,顶钝;
花冠初为青绿色,后变为白色,辐状,直径1.5-4厘米,裂片圆状倒卵形,筒部甚短;
雄蕊长约3毫米,花药小,近圆形;
雌蕊不育;花期4-5月。
实
木本绣球因花全部为不孕花,故不结实。
习性
木本绣球属于暖温带树种,喜光照,稍耐阴,较耐寒、耐旱,好生长于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适应性强,喜生于湿润、疏松、富含
腐殖质且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或中性砂质土壤,不适应黏重土栽培;萌芽力、萌蘖力均强,根系发达,生长较快,耐修剪,移栽易成活;为短日照植物,每天黑暗处理10小时以上,可45-50天形成花芽,一年开花一次,花期4-5月,花初开时青绿色,后变为白色,不结实。
分布
木本绣球属中国特有种,主产于长江流域,在江南园林中最为多见,安徽、
山东省、
河南省、
河北省、北京等南北多地亦有栽培。欧美和
日本等多国也有引种栽培。(
琼花野生种多见于
江苏省南部、安徽西部、
浙江省、
江西省西北部、湖北西部及
湖南省南部,生于丘陵、山坡林下或灌丛中,庭院、园林中亦常有栽培。)
繁育栽培
木本绣球因其不结果实,故常用扦插、分株、压条和嫁接等方法繁殖栽培。
扦插
扦插一般在秋季(北方雨季)和早春进行。选取幼龄母树上的半木质化的健壮嫩枝作为插穗,插穗基部需带节,插入插床后外面宜露出一芽。插后浇水,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持湿润,并搭荫篷遮荫,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约15天到1个月生根,成活后第二年可移栽。
压条
压条可在落叶后或春季新芽萌动时进行,将母株接近地面的枝条拉弯压入坑内,覆土压紧,30天后可生根,新苗抽出枝条后可施薄肥;第二年春季与母株切断,带土移植,当年可开花。在树冠太高、近地面可用于压条的枝条缺乏时,也可采用“空中压条法”繁殖,即选取高空旺盛嫩枝,在适当部位进行切割或环状剥皮,用潮湿的沃土或
青苔等包裹,外面敷以塑料薄膜或对开的竹筒加以固定绑缚,待其生根后再行剪切移栽。
分株
采取分株繁殖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或挖起母株根际的萌蘖苗,将其连根带土分栽。或将母株整株带土挖出,劈成几丛,每丛保留多个已生根的枝干,带宿土栽植。露地分株移植的前期需遮阴,待萌发新芽后,再带土移至露地;为提高成活率,可将子株上部枝条剪掉,以减少水分蒸发。
嫁接
木本绣球采取嫁接繁殖时,宜采用
琼花的实生苗(即通过种子自然繁殖出的琼花树)作为砧木,在春季实行切接,比较容易成活。但嫁接苗在冬季休眠期时,应注意彻底剪除砧芽,防止被砧木萌发的枝条替代。
养护管理
移栽与盆栽
木本绣球移栽宜在秋季落叶后或早春萌芽前进行,小苗需带宿土,大苗宜带土球。栽植地选择庇荫处,以移入半阴环境为佳,成活后转入正常养护。木本绣球在温暖地区可露地越冬,在寒冷地区可采取盆栽,置于室内越冬。
浇水与施肥
木本绣球喜湿忌涝,浇水不宜过多,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雨季要注意排水。它喜欢肥沃土壤,在生长季节应适时适量施肥,开花后宜施肥一次,以利苗木生长、保障花期。夏季施肥应适当控制,防止植株徒长(即茎枝发育过旺)。
修剪与更新
每年花季后,应适当修剪基部萌发的过多的枝条。夏季剪除残花时,宜对所有枝条进行一次性短截,防止着花部位逐年上移造成植株下部中空裸露;短截往往会刺激主枝上的隐芽大量萌发,形成徒长枝消耗营养、扰乱树型,故应在隐芽萌发时即将其抹掉。树龄不断增大后,多年生老枝生命力衰退,可适时进行一次“重剪”,即保留主枝,将树冠全部剪掉,用隐芽萌发后的新生枝来更新老树。
定干与整形
木本绣球大苗在培育中,一般整成多主干形。将丛干留一低矮、健壮的主干,多余的除去。待主干长到高达1-2米的时候定干。在定干高度以上的整形带上相对均匀地配列多个主枝。在主枝上再选留外展侧枝,使其形成全株内外高低的自然圆整的冠形。
病虫害防治
木本绣球的病害主要有萎蔫病和叶斑病,虫害有蚜虫和
盲蝽科。萎蔫病初期叶子呈失水状,或出现黄色斑块、网纹状褪色斑等,重病株叶片会相继脱落,最终全株枯死。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害初期产生黄褐色稍凹陷小点,边缘清楚,随着病斑扩大凹陷加深,凹陷部深褐色或棕褐色,边缘黄红色至紫黑色,单个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大斑。此两种病可用
代森锌可湿性
粉剂调液喷洒防治。蚜虫和盲蝽可用
氧化乐果乳油防治。
用途
观赏价值
木本绣球树姿舒展,开花时白花满树,犹如雪球压枝,十分美观,是优良的观花树种,常以孤植、对植、群植、片植、配植等多种形式,广泛应用于居民和单位庭院、
城市公园、街头绿岛、
风景园林景区等场所的绿化美化。可孤植或与其他常绿植物配植于堂前屋后、墙垣窗外或草坪等空旷地带,使其四面开展,体现树姿之美;可对植于园路、城市人行道两侧,形成道路林荫美景;在庭园、游园角隅少许点缀,可丰富园景;群植、片植则其景致颇为壮观。此外,木本绣球还可盆栽观赏,或用于切花、插花的花材。
药用价值
中药名“木绣球茎”,始见《
二如亭群芳谱》“治风湿疥癣,湿烂痒痛”。《中华本草·第7卷》《中华药海·下·第1册》《湖南药物志·第1卷》等载:其茎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断晒干,其味苦、性凉,适量用之煎汤熏洗,可燥湿止痒,主治疥癣、皮肤湿烂痒痛等症。《南阳中草药名典》载用法用量:用茎250-500克煎汤熏洗,每日1-2次。《浙江药用植物资源志要》另载:
琼花的果实有强心利尿的功效,主治心阳不振、
癃闭等症。《山东中药资源精要》记:绣球荚蒾与琼花的茎药效相同,主治疥癣,湿烂痒痛,祛风除湿,活血利气。
生态价值
木本绣球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在改善局地环境温度与湿度、净化空气、滞尘降噪、保持水土、吸收CO₂制造O₂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其生长、生存情况也可作为环境监测评价的参考指标。
植物文化
诗词咏赞
中国古代咏赞“琼花”或“聚八仙”的诗词较多。如
王禹偁《后土庙琼共诗》两首,其一“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
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其二 “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用“二月轻冰八月霜”喻
琼花之洁美,好似仙界的琪树遗落人间,即使是发明了落梅妆的寿阳公主,也会被这琼花折服。又如
欧阳修《答许发运见寄》:“琼花
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欧阳修主镇
扬州市时,曾在后土庙琼花旁建无双亭,此诗以“无伦”赞颂琼花。同是宋代扬州
知府的
韩琦在《琼花》诗开篇即赞叹“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美术作品
南宋韩佑创作的绘画作品《琼花真珠鸡图》,绢本设色,高13.8厘米、宽22.3厘米,藏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象征意义
由于罕见珍贵,且扬州后土庙的“
琼花”有惨遭
金朝掳掠、随南宋亡国而凋零的记载,木本绣球(古琼花)在中国被寄寓多重人文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蕴。它常被文人墨客咏赞,或用来象征高标独立、不染世俗的品格,或用来寄托世事更替、国家兴亡的感慨,或用来言情抒怀,表达人们的审美理想和悠远情思。在现代插花艺术中,也用它来象征纯洁美好的感情。
物种比较
木本绣球与同属的粉团(Viburnum plicatum var. plicatum)、
欧洲荚蒾园艺种欧洲雪球(又名欧洲绣球、玫瑰欧洲荚蒾,Viburnum opulus 'roseum'或Viburnum opulus 'Sterile' )及
离瓣花亚纲山茱萸目虎耳草科绣球属的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等在植株与花型方面相近,
琼花与同属的
蝴蝶戏珠花(Viburnum plicatum f. tomentosum)、
鸡树条(又名鸡树条,Viburnum opulus subsp. calvescens)等在植株与花型方面相近,经常容易混淆,列其相对应的外部主要辨识特征如下表:
参考资料
绣球荚蒾.ppbc.iplant.cn.2024-06-08
粉团.www.iplant.cn.2024-05-27
绣球.www.iplant.cn.2024-05-27
蝴蝶戏珠花.www.iplant.cn.2024-05-27
粉团.www.iplant.cn.2024-06-08
绣球.www.iplant.cn.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