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冬尖的原料是青菜,含有丰富的
维生素,经加工制作后,又形成丰富的氨基酸,质地嫩脆,入口化渣,有开胃、健脾、生血之功。
冬尖散发出的香味甚浓,置家中香溢屋外,带至途中,香馥
清远市,凡存放之处,余香不绝。冬尖用刀剁碎,可作
蒸饺、水饺、
馄饨、包子的馅儿,
蒸肉、
烧白的底菜;冬尖
肉丝,誉为佳肴氽汤肉,氽汤丸子中丢下数片,别具风味。
2008年05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资中冬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资中冬尖选用
资中县传统地方品种“枇杷叶”和“齐头黄”两种青菜为原料,传承四百多年的制作工艺,维持传统的不加香料腌制和窄窖储存二次发酵酿造工艺。传统不变的生产工艺、气候(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与微生物群形成一种独有的共生体系,从而为发酵生产出具有独特品质的资中冬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资中冬尖色泽为自然的黄
褐色或褐色,有光泽,质地嫩脆,闻之清香浓郁,味鲜,咸淡适口、后味绵长。
工艺特色
资中冬尖原材料
冬菜在种植过程中要求不施化肥和农药,成熟收获后经风脱水、择剪、取其嫩尖、加盐腌制、反复揉搓、围包脱水、装坛密封等数十道工序,陈酿数年后自然成熟,发酵期间不添加任何
香辛料,由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被誉为纯天然食品。
产地环境
内江市资中县地处
四川盆地中部,东邻东兴区和
安岳县,南接
威远县,西连
仁寿县,北靠
资阳市,总面积1734平方千米。属
亚热带湿润气候,
春早夏长,年均气温17.4℃,年均降雨量1007.7毫米,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包括资中冬尖原料青菜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历史渊源
清
康熙,资中人陈永礼对
冬菜的历史颇有了解,特别是冬菜不加任何香料自然生香和冬菜在外地久负盛名极感兴趣,通过多方造访,决定大规模生产冬菜,便请一位
李姓技师在
冬尖传统加工制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批量加工,并对原料菜有了特别的要求,须取批把叶、齐头黄青菜的嫩尖为原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其菜质更加嫩脆,在一些关键加工环节上也进行了改进,为大批量生产细嫩冬尖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出资在资州府沱江南岸(现
水南镇石膏小学)购地20余亩,买回一些土陶坛罐,建了工棚和晒坝,请帮工20多名,开始了
资中县细嫩冬菜尖的大批量生产,外加生产
豆瓣酱和
酱油、食醋,并结合自己的名字取名“资州兴盛永酱园”,意在酱园和细嫩冬菜尖永远兴旺昌盛。开始了
冬尖不断外销,取名为“资州细嫩冬菜尖”,(民间俗称“资州冬尖”现称“资中冬尖”),其关键技术历代一直秘不外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骆成骧中状元之后,托人在家乡带了两担冬尖上京,分赠同僚,
大学士孙家鼎食后赞不绝口,题诗赞道:“枇杷青菜取其尖,巧制精腌有秘传。调味佐餐冠厨膳,
资州冬尖不虚传”。于是更加美名高涨,连
李莲英都来索讨,说是“
叶赫那拉氏闻到香味了”。
随着
资中县冬尖的名声越来越大,民国十六年(1927年)资中又先后建成了德丰亨、道盛元、天福兴、贞记等十来家酱园,形成资中酱园的兴盛时期。
1958年,资中冬尖由广州进出口公司出口50吨到东南亚国家。
生产情况
2008年,保护前资中
冬尖年加工生产冬尖能力10万吨,产值9900万元,有少量出口。保护后,年产值达1.6亿元,产品销往香港、澳门、
新加坡、日本、泰国、美国等
亚洲和欧美市场。
产品荣誉
1957年,资中冬尖在全国
干腌菜会议上被评为第二名。
1980年开始,资中冬尖连获“
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获中国首届
食品博览会铜奖、天府食品博览会铜奖、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
1983年,资中冬尖获四川省商业厅、省经委联合颁发优质产品奖,并获得巴蜀食品节金奖。
2002年,资中冬尖经
四川省农业厅检验认证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2004年,资中冬尖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8年05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资中冬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资中冬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
资中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资中冬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有关情况的函》(资中府函〔2007〕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资中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生产
2.立地条件:土壤为沙壤土或中壤土。土壤pH值6.5至7.5,有机质含量大于2%,速效钾100ppm至150ppm。
3.栽培管理:
(1)育苗播种:播种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之间。
(2)移栽及定植密度:旱地或选用两季田种植,地下水位应控制在80厘米以下,两季田要三沟配套,排灌自如,田间无积水。需带土、带肥移栽。移栽时间为9月中旬至10上旬。定植密度:每公顷定植量≤12.75万株。
(3)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无机肥,每公顷年使用有机肥不少于2.25万
千克,追肥2至3次,采收前15天停止施肥。
(4)打药:采收前15天内禁止使用农药。
4.采收:采收期为
立冬至
小雪,采收前5天禁止浇水,选择晴天及时采收。播种晚的,最迟应在
立春前采收完毕。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二)加工
1.工艺流程:鲜菜→自然晾晒→整理清洗→腌制→装坛→发酵→翻坛→发酵→加工成品。
2.原料处理:划菜晾晒,晾晒3周至4周达到萎蔫标准,再去掉全部萎黄的叶片,剪去根端茎部的粗筋部份和菜尖顶端过长的叶片,即得蔫尖。
3.工艺要点:
(1)菜应晾到外叶全部萎黄,中间的叶片已萎蔫尚未完全变黄,菜尖萎缩但尚未干枯,且顶端保留有发育的嫩尖,根端茎部的划面已萎蔫为止,晾晒后失水率为78%至82%。
(2)
腌菜时应用炒过的盐,炒盐时加入0.2%至0.25%的菜油,焙炒时要暴气出烟。
(3)揉菜分两步进行,腌制10天至15天。
(4)装坛(传统土陶罐)应先将菜坯抖散,分层装填,层层压紧实。
(5)发酵过程中,当室外发酵至菜坯出现“翻水”时转入室内继续发酵,至农历八月时再转坛一次,发酵时间≥2年。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资中冬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
资中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相传
后周时期
盘石县(即今资中县)城郊
沱江之滨,住着一对农民夫妻,以采药为生。家门前有块菜地,四周长着十几颗枇杷树。满树金灿灿的枇杷被大风吹落满地,甜汁却漫透菜园的泥土,夫妻俩在园里种满了青菜。青菜的叶子长的得象枇杷叶一样,待成熟后味道又甜又香,夫妻俩吃不完,就加盐制成
腌咸菜装入坛中,埋入地下,丈夫又进山采药去了。春去冬来,等丈夫满载而归,妻子杀鸡煮酒时,想起了埋在地下的菜坛。掘土开坛,顿时芳香扑鼻,经久不散。消息传遍村寨,大家依法酿制,采用当地特有的“枇杷叶”和“齐头黄”两种青菜尖梢为原料,经风脱水后加入精盐腌制,自然发酵成熟,其菜黄褐油亮、香气四溢,味带回甜,质地嫩脆,营养丰富。“百里闻香不是花,酱醋麻辣
冬菜芽”在民间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