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大明一统志》载:“金峒安抚司,古蛮夷国。
春秋,蛮与
罗国共败楚师。楚师复振,遂属楚。
秦昭襄王伐楚取之,属
黔中郡。汉属
武陵郡。唐属黔中都督府。宋为磨嵯洛浦地。元属
施州。
明玉珍,拟为五路总管府。
洪武四年归明,寻叛,二十三年定其地,
永乐五年置安抚司,
宣德三年令领西坪蛮夷长官司,隶施南宣抚司,
隆庆五年土舍覃壁杀兄据地叛,命将平之,削其爵为峒长,以次支承主其地,属支罗百户所。国朝属卫……自洪武四年覃耳毛始。”
正统六年(1441年),上命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金峒安抚司安抚覃添贵之子 覃友铭继任。(《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七》)
天顺九年(1465年),金峒安抚 覃彦龙奏:境内产
杉木,曾鬻金三千贮库,今彦龙年老,子唯一人,恐身后土人争夺,乞解送朝廷。工部议,非贡典,拒绝(《明史·卷三百 列传》)。弘治年间,覃彦龙建安抚司治(《万历湖广总志》)。
嘉靖元年(1522年),金峒安抚司护印峒长 覃彦刚差遣把事陶万贵朝贡马匹。(《明世宗实录·卷之十三》)
嘉靖年间,
奉天殿被毁需要重建,上命官吏到西南采办大木,其中黄宗器深入施州金峒。(《归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雍正十三年(1735年),金峒司被裁撤,其地入
咸丰县。司使 覃邦舜改任武职千总,其子 覃廷荐继任一段时间后,调任
德州市参将,至此,金峒土司消亡。
明
隆庆元年(1567年),金峒土司发生内乱,土舍覃壁与嫂子通奸,并杀害兄长嫡子,夺取土司印信。隆庆四年,覃璧攻击官军后逃往大悔寨,据其地反明,被朝廷谴兵征剿,围困半年之久,隆庆五年正月,覃璧自诣辕门伏罪。
巡抚刘上奏认为“金峒世官不宜绝,贷覃胜罪,降安抚为峒长,听支罗百户提调”,即以覃璧父亲覃胜的另一支承袭土司职位。(《肇域志·湖广三》)
1959年,黄金洞乡兴隆坳村民黄绍银在大悔寨卡门处掘出“金峒安抚司印”一枚,属明永乐5年
礼部造,可能为覃壁杀兄夺印,逃于大悔寨时所遗落。土司印7.5cm见方,重1200克,铜制、篆刻,背刻“
永乐五年四月 日礼部造”,沿刻“节字四十六号”,另有银质印盒板一块,盒底银刻“监造金目知印长官覃胜廉冠带大头目覃亮工作林凤朝造”。
据唐崖《覃氏族谱》记载,十世祖覃柱奉命征剿金峒土司覃璧,斩功九十三颗,朝廷厚赏,并将金峒土司所领的大村、小村两地划拨归
唐崖土司管辖。
时任湖广参政冯成龙,遭到覃璧攻击,冯成龙于是集结官兵夜袭黑洞,
火烧连营,捉拿了覃璧(《雍正慈溪县志》)。他帅兵斩首覃璧叛兵三百余、招降五千余人,因功受赏,没两年即升任四川左布政使(《
明史》)。其屯兵处,今名“国公寨”。
在当地流传的传说中,覃璧是一个很受土民爱戴的人。因金峒土司百般讨好朝廷,搜罗尽山珍海味之后,又命令土民搬运
楠木进贡,土民因而苦不堪言。覃璧于是杀了残暴的土司,并结寨山顶,对抗
明朝官军。最后明朝官员设计诱降了覃璧,覃璧及土民都深感后悔,因而称结寨之地为“大悔寨”。在传说中,覃璧还有一匹白马。这种说法其实能和史实印证:其一,
天顺九年(1465年),金峒安抚覃彦龙上奏:境内产
杉木,曾鬻金三千贮库,今彦龙年老,子唯一人,恐身后土人争夺,乞解送朝廷;其二,覃璧能孤军对抗明军半年之久,而且最后也是自己出寨投降而非兵败自杀,被俘虏的土民也有五千余人,说明土民对明王朝及被杀土司也是深恶痛绝,而对覃璧身怀感激。
位于黄金洞镇以南,东经109°07′42.7″,北纬29°55′58.8″,海拔619米。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衙署区、
川主庙和墓葬区,其中衙署区已经全部被茶园覆盖无任何遗迹可寻,川主庙遗址尚有残垣断瓦,墓葬区于八十年代修建学校时被破坏,如今仅剩几株
枫香树环绕墓葬区周围。
原有的庞大建筑群,长约1.5公里,号称三街六合司,即院子一条街,天井一条街,中间屋一条街,六面房舍形成的司署——六合司建于三街之中。另有土司与亲属的住房建在后山一带。司署正中有两块石板镶嵌而成的大院坝,宽12米,长20米,为演兵集会之所,可见其规模不小。遗憾的是,现在这些遗迹遗物大多不存,很难让人想象土司衙署过去的宏伟与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