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隶属于
广安市岳池县,地处岳池县东南部,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和镇常住人口为17150人。
清代,属资马乡书台一、二里。民国初年,名黎梓卫场,属资马乡。1971年,改名中和镇。1984年3月,中和乡并入。1992年9月,撤中和区,渠河并入中和镇。截至2020年6月,中和镇下辖1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6月,中和镇下辖1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
2018年,中和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历史变革
清朝,属资马乡书台一、二里。
民国初年,名黎梓卫场,属资马乡。
民国十年(1921年),设黎梓卫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第四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三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更名中和乡。
1952年,乡改镇,属第十区。
1953年,属第四区。
1966年12月,改名赤卫镇。
1971年,改名中和镇。
1984年3月,中和乡并入。
1992年9月,撤中和区,渠河并入中和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和镇地处
岳池县东南部,
渠江东岸;东与
临溪镇和
华蓥市明月镇毗邻,南与伏龙乡交界,西与
罗渡镇相连,北与广安区
化龙乡接壤。区域面积34.6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和镇地处
华蓥山西麓,依靠渠江,地势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地形分为平坝、山丘、河谷三类。境内最高点位于洞安梁子,海拔397.8米;最低点位于蒙家溪,海拔200.6米。
气候
中和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回春早,夏季长而炎热,秋季降温快,冬季短而暖。多年平均气温18.9℃,极端最低气温-2.4℃(1975年12月15日);极端最高气温39.4℃(2002年7月19日)。年平均日照时数134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98.5毫米。
水文
渠江经过境内金顶山等14个村,长9.8千米,流域面积6.1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临溪河。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低温冷冻、风灾、阴绵雨等。洪涝灾害年平均发生0.4次,主要发生在5~9月,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11年9月19日,境内13个、1个社区遭遇渠江洪涝灾害,水位达到228.7米,1.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中和镇辖黎梓卫1个居民委员会,羊头坝、祝、太阳坪、山陵湾、兔儿梁、凉风境、大庙山、河堰沟、长梁子、智光嘴、长石坝、龙泉寺、卿家堂、金鼎山、甘家梁、大庙、马家桥、资阳坪、河峡溪、二郎庙2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5个居民小组、15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镇下辖1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黎梓卫。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中和镇辖区总人口3253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624人,城镇化率17.3%;2011年,人口出生率6.9‰,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0.5‰。
截至2018年末,中和镇户籍人口30455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和镇常住人口为17150人。
经济
综述
中和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玉米、稻谷、薯类、小麦、豆、
荞子等,适宜种
甘蔗、花生、油菜、土烟、
疏毛磨芋等作物,茶叶、竹笋、竹材、
盐麸木、
天麻等,且中和盛产柚子、
柑橘属等农副产品,特色产品有中和
醋的运用和
板鸭,特色小吃有中和
豆花。其中陈醋极有特色,远销各地。乡镇企业建材、加工等厂。
2011年,中和镇财政总收入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63元。
农业
中和镇有农业耕地面积2.4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6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
玉蜀黍属、小麦、
番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532吨,其中水稻8648吨,玉米6804吨,小麦280吨,红薯8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黄豆等。
中和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为2.7万头,年末存栏1.2万头。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0.6亿元。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积0.4万亩,其中
经济林0.3万亩,竹林0.1万亩。
文化
地名由来
中和镇因境内有中和寨而得名。
交通
2011年,中和镇境内有双(碑)高(兴)公路过境,境内长6.5千米。境内通航河道1条,总长9.8千米,民用渡口有罗家坝口、中溪口、陈家溪、白沙河、资阳坪。
社会
教育事业
中和镇的教育,以中和职业中学和中和小学为主,还有渠河一小,渠河二小,临溪小学等小学。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中和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20个,藏书10万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玩龙、舞狮等。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镇
中心卫生院1个。专业卫生人员41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中和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24户,人数1024人;城市医疗救助26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89户,人数7265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0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16人;
农村医疗救助11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675人次;农村临时救济353人次。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中和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个。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
旅游
历史古迹
“双枪老太婆”陈联诗夫妇墓。
“
双枪老太婆”陈联诗夫妇墓,其墓地坐落在
岳池县中和镇镇边的一个高高的山顶上,背倚巍巍
华蓥山,面向滔滔渠江水。岳池县政府和重庆市文联为双枪老太婆夫妇修建了合葬墓,墓碑上刻着“廖玉壁烈士、陈联诗同志之墓”。墓地后面还立着两排石碑,上面刻载着他们的革命誓词和著作。当日虽大雨倾盆,但来此悼念的人们仍络绎不绝。也许是人们都太熟悉《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传奇故事,因此才对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形陈联诗充满着由衷的敬意。陈联诗和她的丈夫廖玉壁烈士就长眠在他们故乡的土地里,他们俯瞰着宽阔的双枪湖,朝夕相伴着浩浩的渠江水,朝沐清风、暮浴落霞,流芳千古。
陈联诗(1900~1960),又名陈玉屏,1900年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
罗渡镇一个书香世家(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岳池县女师毕业,1923年与共产党员
廖玉璧结婚,并一同去南京就读于
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五运动”。大学毕业后,回乡组织
华蓥山武装起义。华蓥山武装起义参与者(经多方查实当时起义游击队中没有女性,故推测并未直接参加战斗)。一九二六年,我党正是幼年时期,对于武装斗争还处于摸索阶段,接受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廖玉壁毅然接受了党组织的派遣;带着妻子陈联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川北华蓥山下的
岳池县。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一揽当地的民团武装大权,和同志们一起抓住群众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动军阀的心理,参与了以抗丁抗粮、地方自治为旗帜的“川北民军”起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极其险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二十多年游击战争,这在四川和全国都是罕见的。1935年2月23日和丈夫
廖玉璧(
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双双被四川军阀
杨森逮捕,廖玉璧英勇就义。出狱后,带着孩子闹革命,步丈夫的足迹,任川东北临工委赤卫队三支队支队长,转战于
岳池县、
武胜县、
合川区、
营山县、
大竹县、
渠县、
西充县和
垫江县八县的深山老林。她领导的由四十多人组成的双枪队,左右开弓,出奇制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因此“双枪老太婆”的赫赫威名,就这样传遍了西南各省。抗战开始国共二次合作,被调做统战工作。
重庆解放后,被分配到
重庆市妇联工作,任生产部副部长。她任重庆市妇联生产部副部长期间,因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和一批老党员一起被强行“劝退出党”。从妇联出来之后,被派到小南海金戒山劳动教养院工作。一年以后,她当选为人大代表。以后,由当时的西南文联副主席
邵子南同志奔走呼吁,被调到了
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她又拿起了放下多年的画笔,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她以画花鸟和仕女见长,尤其擅长画
凤蝶总科。她画的“百蝶图”等曾参加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1960年7月21日,陈联诗让人代她写下了最后一份“入党申请书”,即第42份入党申请书。第二天,她在安静的蝉鸣中,乘鹤远去。1982年8月16日,《
重庆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一篇重要文章中郑重宣布:为地下党老党员陈联诗同志平反,并恢复
党籍。此时离她“退党”的时间,整整30年零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