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寺位于德化戴云山和
德化九仙山之间的涌溪河畔
葛坑镇湖头村。
寺庙介绍
寺院砌筑石墙围绕,分三路布局,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3.7亩。山门、金刚殿、
大雄宝殿、祖师殿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楼阁斋房环列于东西两侧,共有130多间建筑,总建筑面积达9120平方米,为
德化县四大名古寺之一。
香林祖殿第一进为
三门殿,面对德化名山莲花峰,与湖山的涌溪碧水相映成趣。前人在门前题一联曰“莲花拱秀,湖水澄清”,为寺宇增色。山门殿内塑韦驮及肩驮两大金刚像,金刚手执金刚杵,是守护佛法的护法神。第二进为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的主体建筑,其造型和建筑结构具有佛教寺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屋顶是单檐歇山式,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下端处折向的线脊四条,故又称“九脊式”。中栋的脊,雕龙塑凤,栩栩如生。殿内供奉
大日如来、
文殊菩萨、普贤、
弥勒佛及
十八罗汉佛,是诵经礼拜和做佛事的道场。第三殿为祖师殿,殿内四大圆柱直径有70厘米,屏风及栋梁皆朱漆五色金箔,雕刻各种图案,整座建筑金碧灿烂,发出夺目的光辉。正殿奉祀许、郑二佛及
清水祖师,左边偏殿祀伽蓝,右边偏殿祀库司及林庚一神位。殿宇比较宽广,典雅精致的壁画甚多。窗沿及屋檐上雕刻各种人物花木、飞禽走兽等艺术珍品,八面玲珑,令人目不暇接。
由于寺院建筑宏伟壮观,山川风景优美,加之寺僧文化素养较高,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游览、吟咏或作为读书场所。虽屡遭厄运,但还遗留一部分摩崖诗词、题字。壁上有明翰林赖垓的题联:海阔无边吞吐九天日月,云高有顶平宁万国山河。寺之左路车楼有办学500多年历史,类似书院的“香山社学”旧址,花厅作讲堂,堂上有一对联曰: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锋喜作莲花看。社学办得很出色,在这里培养的人才,大多出类拔萃。明监察史凌辉、翰林院学士
赖垓、山东府令林鹏搏等皆于此社学读书中
进士致仕。
寺之右路山前有座建筑形式独具一格的六角五层
佛塔,名为“观音阁”,每层都有飞檐画栏。最顶层奉祀观音大士,并挂有万岁楼牌匾;第三层为宽敞的会客厅,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联,其中一对游子嵌“香林”的冠头联,颇有佳趣:
容妃春色西子秋波妆成媚态柔肠问今世具几双醒眼?林畔樵歌溪边渔唱弹到高山流水看古来无二个知音。
香林寺历经千年,兴于清朝,衰于民国。1970年,寺宇被德化煤矿借作办事机构之用,1980年
春节失火,
大雄宝殿、祖师殿、东西楼被焚烧。在乡人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重建香林寺想,已重建了香林寺祖师殿、西楼等建筑,大雄宝殿、东楼等建筑也在筹建中,香林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寺庙历史
据《香林风物志》记载:早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泉州开元寺深沙院首僧释守珍率徒2人至德化贵湖里湖山一带弘扬佛法,化缘募资在湖头村兴建湖山寺,后迁址西村,建香林寺。
香林寺在
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僧守珍建寺于湖山毗邻。宋天圣元年,僧了他择桂阳之地与林家换湖山西林创建西林寺,二年赐额“香林”。明宣德元年林贞等募资重修,现位于曾坂(上涌)湖头(葛坑)交界处,属葛坑辖区。系泉州开元寺深沙院第三代名僧释守珍为首重建,嗣后历代不断扩建。至1034年,释了他主持重建竣工,遂改为“香林寺”。
德化县人民政府在1988年5月3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释放了他,赐号智云,俗姓许。泉州晋江人,出生宋壅熙元年(984年)正月十六日。1013年30岁削发为僧。了他
皈依佛门10年后,对佛学造诣尤深。乾兴元年(1022年),与其师弟郑道徽分别授任西林寺正副主持。
天圣元年(1023年),了他与师弟道徽一起到
杨梅、桂阳、葛坑、汤头、上涌、赤水、水口等地募集资金。尔后,遂与桂阳林氏交换湖山(今湖头村)之
地基,重建新寺。前后12年,共耗银近万两,始获落成,并改名为“香林寺”。全寺为土木结构,楼墙围绕,分三路布局,四进院落,包括殿堂、观音阁、斋室、书房等130多间,占地面积9120平方米,是全县规模最大、历史悠久、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佛教古刹之一。庭前广植奇花异木,清静幽雅,环境优美,为
德化县四大名寺之一。
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十六日,了他在讲完《金钢经》“究竟无我”的禅理之后,在寺前龙潭石崖下,跌坐圆寂。门徒裹尸
塑像与后来的郑道徽佛像同祀于寺中正殿,奉为香林寺的开山祖师。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敕封为智云许公祖师。
寺前龙潭,称为“赤脚龙潭”。旧传该潭水深莫测,龙神甚灵,乡人祷雨则应。邑绅
林汪远、林模常放生于此。又传有渔人没水,见双赤鲤,尾大如扉。林汪远诗:“神鲤今何在?于今料化龙;但看鳞与爪,尽作岭头松。”
寺庙传说
相传,释了他成佛后,觉得湖山寺的地理位置不宜进一步扩大发展,于是发现了香林寺这块宝地。他托梦给桂阳林氏庚一公,与其交换湖山(今湖头村)之基地,重建寺宇。并与师弟郑道徽同协其事,创建西林寺,因而获得宋代朝廷赐名“香林院”,后改名为“香林寺”。另据介绍,明永乐年间,曾在此寒窗苦读的
监察御史凌辉(
德化县人)曾携带香林寺香火随皇帝出征
幽州等地,“阴兵助战”,战绩赫赫。于是明
朱棣敕封许、郑祖师为“文武状元”,赐予“圣旨牌”一块。如今,香林寺还供奉着这方“圣旨”牌,当地也流传着一段“阴兵助战”的美丽传说。
社会贤能
香林寺原属十三保,其中曾坂村有二保。明
建文二年(1400年),十三保的仁人志士在香林寺东楼创办“香林社学”,招收青年学生,传授《四书》、《五经》和伦理哲学。香林寺成为儒释两家会聚场所,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
进士凌辉(
监察御史)、翰林院学士
赖垓、
举人林鹏博(
知府)、举人曾(知县)皆曾就学于“香林社学”。清
乾隆,该寺佛教活动发展达到高峰,寺僧达99人,寺租500余担。
香林寺之左路车楼有办学500多年历史,讲堂上有对联曰:“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峰喜作莲花看。”如今,这错落有致的旧址尚在,将以修如旧的形式给予保存。旧时寺院颇具规模,仅书房有99间。这里风景优美,加之寺僧文化素养较高,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游览、吟咏或作读书场所。后虽屡遭厄运,但还遗留一部分摩崖诗词、题字。如今,石壁上还有明代翰林
赖垓的题联:“海阔无边吞吐九天日月,云高有顶平宁万国山河”等墨宝。
在长达500年历史中,香林寺社学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社会贤能。也许是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近几年,葛坑这个万余人、交通不便的深山乡镇,每年都有考取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的大学生,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文风鼎盛以及勤奋读书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