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性精神障碍(epileptic psychogeny,EPP)是指癫痫患者中出现的精神行为异常。癫痫(epilepsy)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
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反复病性发作为特征。癫痫发作本身就可以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并且20%~40%的癫痫患者共病精神疾病,抑郁障碍共病达到1/3。
癫痫相关精神障碍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器质性或结构病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缺氧、药物使用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临床表现表现为几个方面,在发作前精神障碍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易激惹、紧张、失眠等前驱症状;在发作时精神障碍方面,如自动症发作时,患者可能会突然变得目瞪口呆、
意识模糊,无意识地重复动作如咀嚼、咂嘴等;在发作后精神障碍方面,可能出现短暂的偏执、
幻觉等;在发作间期精神障碍方面,可能会出现认知改变,表现为记忆减退、注意力困难等。
癫痫相关精神行为障碍临床评估包括癫痫的评估、精神行为症状的评估以及精神症状与癫痫关系的评估。其诊断前提是痫性发作,以下因素提示痫性发作:突然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的程式化过程、咬舌、
尿失禁等。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应在治疗癫痫的基础上根据精神症状选用药物,注意选择致癫痫作用较弱的药物,如
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精神障碍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发作期进行区分,药物治疗应慎重选择,同时加强教育和管理
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治疗,以及电抽搐治疗等其他物理治疗方法,也可辅助治疗。
癫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神经疾病。在中国,癫痫的患病率约为0.4%~0.7%。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相对较高,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有51.8%的精神症状出现在癫痫病程4年内,其中63.5%的癫痫患者在精神症状出现前停止了
癫痫发作。对于无严重或进行性脑部病因的癫痫患者来说,生活能力与一般人群无差异,但癫痫发作可能造成意外威胁生命安全。防止癫痫精神障碍的关键是控制癫痫发作。早期规范治疗大发作,加强监护和干预有助于预防个性改变、智力减退、冲动行为和性行为异常。
分类
由于受累部位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癫痫导致的精神症状表现各异,可分为发作性和持续性精神障碍两类。
发作性精神障碍
发作性精神障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障碍,并伴有心境恶劣。其中包括精神
运动性癫痫,以及短暂
精神分裂症样发作,这些发作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持续性精神障碍
持续性精神障碍则包括分裂症样障碍、人格改变和智能损害等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2017年国际抗联盟将癫痫病因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并将其归为四个主要类型:局灶性、全面性、全面性合并局灶性以及未知分类的癫痫。这种分类体系基于六种主要病因:遗传性、结构性、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和未知病因。每个患者可以有单独或多个病因。
发病机制
癫痫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癫痫患者的脑器质性或结构病变可以是癫痫相关精神障碍的病因;
癫痫发作造成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缺氧,以及某些部位异常放电引起大脑
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影响精神行为;有些抗癫痫药物或精神药物的使用对癫痫发作及其精神行为有影响;癫痫患者的病耻感、孤立无助等社会心理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流行病学
癫痫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地区和种族的疾病。在中国,癫痫的患病率约为0.4%~0.7%。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精神病的起病年龄平均为29.1岁,范围在10岁至60岁之间。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脑血管疾病、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增加,导致了老年人群中癫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有51.8%的精神症状出现在癫痫病程4年内,其中大发作类型占7.6%。63.5%的癫痫患者在精神症状出现前停止了
癫痫发作。
临床表现
发作前精神障碍
表现为先兆和(或)前驱症状。先兆是指在癫痫发作前出现的短暂部分发作,通常持续数秒至一分钟,不同的发作部位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前的先兆往往相同。前驱症状则发生在癫痫发作前数小时至数天,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前驱症状的表现包括易激惹、紧张、失眠、坐立不安甚至重度抑郁,在癫痫发作后通常会消失。
发作时精神障碍
自动症是一种癫痫发作时或发作刚结束时出现的意识混浊状态,此时患者仍可以维持一定的姿势和肌张力,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简单或复杂的动作和行为。80%的患者的自动症发作时间少于5分钟,少数人可长达1小时。在自动症发作前,患者常常会出现头晕、流涎、咀嚼动作、身体的感觉异常和陌生感等先兆症状。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变得目瞪口呆、
意识模糊、无意识地重复动作如咀嚼、咂嘴等,偶尔能完成较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事后患者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完全遗忘。
神游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
癫痫发作,历时可达数小时、数天或甚至数周。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并且行为异常较为复杂,在对周围环境有一定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现为无目的地外出漫游,患者可以出远门并从事协调的活动,如购物、简单交谈等。发作后患者遗忘或者回忆困难。
朦胧状态是一种突然发作且通常持续1至数小时,有时可长达1周以上的癫痫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伴有情感和感知觉障碍,如恐怖、愤怒等,也可以表现为情感淡漠、思维及动作迟缓等。
发作后精神障碍
患者在
癫痫发作后可能会出现自动症、朦胧状态,或者产生短暂的偏执、
幻觉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发作间期精神障碍
一些癫痫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改变。这种情况可能与患者同时存在其他脑部损伤、非抽搐性发作或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少数癫痫患者可能呈现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的状况,这需要仔细检查以排除潜在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在
小儿科患者中更需要注意。
一些癫痫患者可能会出现人格改变,表现为自我中心、易激惹、偏执、好争辩以及刻板等特征。然而,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这很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对教育、就业和社会生活的不良影响,而不是特定与癫痫有关。
患者的情感障碍可能有生物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原因,抑郁和焦虑在癫痫患者中非常常见。抑郁表现更多符合恶劣心境而不是严重抑郁的诊断标准。癫痫患者可能表现出各种类型的焦虑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可能表现出类似躁狂的症状。
发作间期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率约为5.2%。在复杂部分性发作中,尤其是病灶位于中央叶或额叶的患者中,这种症状更为突出。
自杀和自伤在癫痫患者中比普通人群更为常见。在患有
颞叶癫痫或接受癫痫外科手术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似乎更高。
癫痫共患病
癫痫共患病是指患者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非因果关联的疾病,且每种疾病都达到相应的诊断标准。癫痫的共患病包括精神异常、
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异常、癫痫突发猝死、
偏头痛等。常见的精神障碍共患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抑郁障碍、焦虑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精神病性障碍。有时这种共患病与发作间期精神障碍的鉴别并不容易区分。
检查诊断
癫痫相关精神行为障碍诊断的前提是痫性发作,以下因素提示痫性发作:突然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的程式化过程、咬舌、
尿失禁、发、发作过程中持续受伤以及发作后长时间意识浑浊或模糊。
诊断依据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确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病情的确诊。对于典型病例,仅根据临床表现就能确诊。然而,对于失神发作、部分性癫痫以及某些精神
运动性癫痫类型,诊断可能较为困难,需有经验丰富的神经科医师的介入。综合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有助于确诊。如果能确定
癫痫发作与精神障碍的时间上的联系,并鉴别排除其他可能性,则可诊断为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然而,有些情况下,癫痫和精神障碍可能是独立存在,之间并无客观的联系,因此在诊断时需慎重考虑。
发作性精神障碍的特点包括:
(1)具有发作性特点,精神症状突然出现,骤然消失,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或基本正常仅残留人格、智能改变。
(2)同一患者每次发作的精神症状类型常较重复、固定。
(3)发作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后有遗忘现象。
(4)脑电图阳性发现有助于诊断的确定,尤其是24小时连续脑电图;脑电图阴性并不能排除癫痫的诊断。
(5)对于鉴别困难的病例,可以试用抗癫痫治疗。
持久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应该考虑是否与
癫痫发作有关,而不是首先考虑其他精神疾病的诊断。当这类患者出现
精神分裂症症样表现、双相障碍、人格改变或
智能障碍时,应注意考虑是否与癫痫有关,除了少数例外(尤其是精神分裂样表现的患者)。
辅助检查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诊断癫痫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但多数情况下只能在发作间歇期记录脑电图改变。需要注意的是,脑电图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癫痫的诊断。普通脑电图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对于病灶的定位意义较差。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癫痫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反复脑电图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可以采用长时间的V-EEG监测。通过增加电极数目,可以进行更准确的病灶定位。视频记录
癫痫发作过程中的症状也可以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与同时进行的脑电图对照,从而确定癫痫的诊断。
神经影像学检查
主要目的是寻找可能的病灶。CT或磁共振成像(MRI)都可以作为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尤其是MRI可以显示海马周围的病变,以及肿瘤、血管畸形、局限性损伤或脑皮质发育异常等。另外,还可以应用其他功能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这是一组起病急骤、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的短暂精神障碍,具有发作性特点,发作持续数小时至1个月。表现有妄想、觉、言语散漫、行为紊乱或紧张症。在精神疾病分类上属于难以归类的一组精神障碍。诊断本病必须排除其他性质的精神障碍。疑似癫痫病例,如果还有实验室检查阳性发现,则不考虑本诊断。
癔症
癔症与癫痫可相互误诊,鉴别有一定困难。长期疯病的存在容易引起癔症,或者癔症发作形式酷似癫痫。有文献提示,根据发作前心理刺激、一般不会带来伤害、抽搐的表现形式以及脑电图检查方面加以鉴别。
精神分裂症
在癫痫基础上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如果之前已经有长时期的癫痫病史,而且发病之后仍有癫痫发作者,即使符合诊断标准,一般不应该单独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癫痫性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患者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相对较好,思维形式障碍较少见,一般较为合作,经治疗自知力恢复较快,多数患者可见脑电图异常。
心境障碍
癫痫性心境恶劣时虽然情绪偏低,但主要的情绪背景是苦闷、紧张、不满,而并无真正的情绪低落、自责自罪、思维迟缓及活动减少,缺乏抑郁的内心体验。癫痫欣快状态无感染力,也不伴有思维活动加快。此外,发作突然、持续短暂等特点也可与
心境障碍进行鉴别。
治疗
癫痫的治疗
癫痫的治疗通常由神经科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是一个有原则的个体化治疗过程。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切除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和神经调控)以及生饮食。
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治疗(KD)是一种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和低蛋白的饮食。尽管其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大量证据表明,KD可用于儿童和青年
难治性癫痫患者,尤其是对于抗癫痫药物(AEDs)无效的患者。
KD可使约50%的
癫痫发作减少,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能够适应。这些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道问题,如呕吐和便秘等。建议初次进行KD治疗时住院,并在住院期间有营养师的全程指导。同时需密切监测血糖、生命体征等情况,注意低血糖、脱水、酸中毒和微量元素缺乏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关于KD治疗的健康教育。即使结束住院指导,也应进行长期的随访。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选择依据发作类型和综合征分类进行,通常采用单药治疗,缓慢加减药量。对于无法达到无发作的患者,可考虑联合治疗。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抗癫痫药物对精神活动有影响。当患者存在共病精神行为障碍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情感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
奥卡西平、
普瑞巴林、
加巴喷丁等。尽量避免使用
苯妥英、苯巴比妥、托叱、
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等对精神活动有不良影响的抗癫痫药。
外科治疗
患者经过长时间正规单药治疗,或先后使用两种抗癫痫药物(AEDs)达到最大耐受剂量,以及经过一次正规的联合治疗仍不见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同前所述,20%~30%的
癫痫发作患者用各种AED治疗难以控制发作,如治疗2年以上,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之内,每月仍有4次以上发作,出现对AEDs耐药者,考虑
难治性癫痫。应当采用适当的手术治疗来减轻患者的发作,并有机会使患者获得发作的完全控制。
常用的方法有: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颞叶以外的脑皮质切除术;双侧病灶切除术;大脑半球切除术;胼体切开术;多处软脑膜下切开术。除此以外,还有迷走神经刺激术、慢性
小脑电刺激术、脑立体定向毁损术等,理论上对于各种难治性癫痫都有一定的疗效。
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
治疗原则
精神科专业人员对癫痫相关精神障碍的处理原则如下: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区分病因及发作期前后和发作间期的精神障碍非常重要。对于发作期前后的精神障碍,治疗的目的是控制
癫痫发作。发作间期精神障碍的治疗通常与非癫痫患者相似,以对症治疗为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方法都可以使用,但这一人群中治疗研究数据相对较少。
尽管大多数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是安全的,但应始终考虑精神药物对癫痫发作的影响。应避免使用增加癫痫发作风险的药物,如
氯氮平、
三环类抗抑郁药、
安非他酮等。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导致认知损害和精神症状。具有情感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物更适用于癫痫相关精神行为障碍的治疗,但需要权衡选择。
抗癫痫药物、精神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的药代
动力学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血药浓度达到毒性水平或低于治疗水平,因此应始终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癫痫控制不佳和诊断治疗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神经科会诊,共同商讨最佳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发作性精神障碍
(1)主要采用抗癫痫药物。相关药物为卡马西平、
苯妥英、乙琥胺、
扑米酮(扑痫酮)等。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则可以使用精神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2)对于兴奋激越症状,建议建议使用
氟哌啶醇、氯硝西泮。
(3)对于抑郁症状,可以选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如:
(4)对于焦虑和失眠症状,可以使用镇静药物,如氯硝西泮、氯硝西泮等。
(5)对于癫痫间歇期无精神症状的患者,可不需要使用精神药物。
持久性精神障碍
对于慢性癫痫性精神病,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有
幻觉、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那些对脑电生理影响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
对于
智能障碍,仍然以控制
癫痫发作(包括阈下放电)为主要目标,以预防病情恶化,并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宜加强心理行为矫治,以帮助患者改变人格,并酌情使用精神药物来增强自控能力。
心理治疗
对于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应适当进行调整和限制,以防止发作时的危险情况,并消除自卑的心理,同时鼓励他们保持正常的活动。对于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的患者,需要加强教育和管理,以防止引发问题和肇事事件。此外,他们还应参加各种工娱治疗,促进康复。
其他物理治疗
对于因癫痫引起的持续性朦胧状态、
幻觉妄想和抑郁状态,可以慎重考虑采用几次电抽搐治疗。对于顽固性病例,还可以考虑使用前额叶切断、脑立体定向深部结构毁损或杏仁核毁损术来治疗。
预后
对于无严重或进行性脑部病因的癫痫患者来说,他们的平均寿命、学习和工作能力与一般人群并无差异。但是,
癫痫发作时会突然失去意识,从而造成意外,而且癫痫的持续发作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坚持长期正规治疗,约70%的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对于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如果是发作性精神障碍,则抗癫痫药物治疗非常有效,而对于发作次数少或不发作的患者,精神障碍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对于持续性精神障碍和人格改变,治疗难度较大,但对于精神病性障碍、情绪障碍以及神经症样表现,药物治疗的疗效较好。
预防
防止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关键是控制
癫痫发作,应早期、正规系统治疗各种癫痫发作,尤其是大发作。对个性改变和智力减退的病例和或伴有冲动行为、性行为异常的病人,应加强监护和社会家庭干预,有助于防范。
历史
在早期的研究中,Gibbs(1938年)、Jasper(1939年)及Hill(1948年)等观察到神症的脑电图有阵发性爆发,类似精神运动性癫痫波。
1955年,有关癫痫性
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的发病机理,Landolt认为,他见到不仅在间发性急性情绪障碍时期,在其他精神病状态时,都可以通过强制正常化机理产生精神病。这种现象虽为许多学者证实,但不是所有癫痫时急慢性精神病均可见到这种现象。
Landolt(1958年)和Dongier(1959年)认为,精神症状更常见于癫痫全身大发作的患者,
颞叶癫痫的精神症状并不比脑中央型癫痫为多,且全身癫痫大发作患者的精神病发作主要为精神错乱型急性发作,一般不出现持久的精神障碍或痴呆。这可能与对癫痫性精神病的认识和诊断标准的掌握有关,因为颞叶癫痫的精神障碍多呈现痴呆或
精神分裂症样特征,且病程较长。
1969年,Flor Henry指出,颞叶癫痫与精神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优势半球受累越重,精神病就越与分裂症相似。颞叶癫痫患者中42%可出现分裂症样精神病,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伴发踩狂抑郁状态。
1980年,Perez的研究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一般癫痫性精神病的
双相情感障碍较为突出,而偏执样表现占少数,但
颞叶癫痫则与精神分裂症样表现有明显关系。Dongier研究发现各种类型的癫痫性精神病可伴各种形式的情感障碍,而一般癫痫患者的情感障碍与颞叶癫痫不同,后者常有抑郁倾向。
研究进展
该研究表明,视频脑电图(V-EEG)联合CT的应用,通过观察局部病灶部位的异常放电情况以及钙化造成的组织结构改变,对于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对造成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癫痫患者合并
低血压、合并低血钠、合并低血钙、合并低血镁都有可能会导致
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常,而动作电位产生的节律性受到破坏,则会造成局部病灶部位的异常放电,进而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较低的血压以及
低氧血症均会造成神经元细胞的代谢异常,进而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因此在治疗中,建议及时对患者低血压、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以及低氧血症等情况进行纠正,防止精神障碍的出现。
该研究发现,使用硫平进行治疗的研究组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u003c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u003c0.05)。研究表明,采用喹硫平治疗能够控制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使其认知、行为及情感等趋于稳定,使自身的个人及社会功能逐步提升。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
喹硫平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