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珠镇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辖镇
联珠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墨江县委、政府所在地,是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中心,国道213线和省道0538线穿镇而过。东部与龙坝乡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接壤,南面与雅邑镇相邻,西面与通关镇、景星乡隔江相望,北面与新安乡、元江县羊岔街乡相邻。海拔为680-2278米,政府驻地海拔为1282米,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
联珠镇下辖32个村民委员会,哈尼族汉族彝族拉祜族回族等24种民族杂居。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联珠镇人口数为96313人。国土面积68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1248亩。
历史沿革
原名玖联镇、他郎寨,明嘉靖十二年(1533)后为恭顺州治驻地,清雍正十年(1732)设他郎厅,为厅治所在地。民国初期设镇称联珠镇,民国21年(1932)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一区。1954年,撤销联珠区,其辖地分别划归碧溪、涟漪区及新成立的玖联镇。1997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墨江县玖联镇和联合乡,合并成立联珠镇。
行政区划
联珠镇36个村委会(其中有4个社区:紫金社区、天溪社区、回归社区、新发社区),504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居民小组99个)。下辖碧溪、克曼、南北、癸能、曼平、卧龙、新联、象鼻、者铁、快发、玉碧、桑田、赖蚌、埔佐、章差、会亮、回归、新发、班中、勇溪、栖马、马路、坝洛、连路、五素、愧竜、仁里、义勇、路水、班茅、高寨、瓦房、碧连、新联、曼嘎等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联珠镇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中南澜沧江中下游,国道213线和省道0538线穿镇而过。联珠镇东部与龙坝乡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国远镇接壤,南面与雅邑镇相邻,西面与通关镇、景星乡隔江相望,北面与新安乡、元江县羊岔街乡相邻。地势自北向南倾斜,高低落差较大,最高海拔2278米(碧溪大尖山),最低海拔680米(忠爱桥曼处村民小组),联珠镇政府海拔1282米。
气候
由于地理环境位置特殊,联珠镇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161.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45.4毫米,四季温差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自然资源
联珠镇国土面积68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248亩(其中水田24361亩,旱地42902亩,轮歇地13985亩)。有林地面积3.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9%。木本植物112个科、350属、698种,有台湾杉云南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滇南莲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红椿木等10余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动物繁多,有蟒蛇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红原鸡白鹇鹧鸪眼镜蛇鳞甲目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食食用野菜野花种类很多,成规模可提供一定商品量的水果有柿子、香蕉树、核桃。有动、植物药材上千种,其中黄草、龙胆、蜈蚣等产量较大,蜈蚣为云南省所稀有。
经济
2007年联珠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23391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886元,财政收入714.3万元,财政支出124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元,粮食总产量为198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67公斤,非公经济收入14720万元,上缴利税603万元。
农业
茶叶
联珠镇共有2个社区29个村民委员会种植茶叶,涉及农户9015户,面积达18983亩,采摘面积达1521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5695亩,占总面积的30%,亩产干茶叶32公斤左右,年产量达480767公斤,以市场综合价25元计算,年产值1200万元以上,茶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2007年,联珠镇有17个村民委员会种植烤烟,涉及农户542户,种植面积达3204亩,预计产量8000担,产值400万元,是联珠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骨干产业之一。2010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达6500亩,实现产量1.5万担,烟农增收15000万元,财政增长150万元。
蔬菜
联珠镇有18个村民委员会种植商品蔬菜,涉及农户1310户,种植面积达亩2420亩,亩产值3000元左右。
冬农开发
2006年,联珠镇冬农开发面积达1.59万亩,其中种植冬季马铃薯2250亩,平均亩产2.1吨,亩产值达4000元左右;种植蔬菜12120亩,平均亩产值达2000元左右;种植冬玉米1530亩,亩产值达1000元左右。到2010年,全镇适宜开发区域全部实施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5万亩,农户增收5000万元。
2007年,全镇有南北、坝洛、仁里、会亮四个村民委员会种植甘蔗1100亩,亩产量5吨左右,亩产值800元左右。
养蚕业
联珠镇有桑园面积1529亩,嫁接桑园1196.6亩,涉及碧溪、克曼、南北、癸能、曼平、卧龙、新联、象鼻等村。联珠镇党委、镇政府加大对蚕农的示范引导、扶持力度,开展栽桑养蚕专业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深入村组,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养蚕等新技术,提升了蚕茧的数量和质量。全年预计饲养蚕种5批1600张,产鲜茧56吨以上,实现产值200万元以上。
畜牧业
2006年底,联珠镇大牲畜存栏18833头,生猪存栏47233头,仔猪养殖户2309户,年出栏仔猪1万头以上,农民收入100万元以上,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渔业
依托县城市场为切入点,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发展以碧溪、癸能村等五个村委会为主的渔业养殖产区。全面实施“稻鱼工程”,大力推广稻田养鱼,稳步发展渔业生产,逐步提高渔业产品市场供给量。养殖以名、特、优新品种为主的美国大口胭脂鱼罗氏沼虾、中华鲟鱼等,进一步做优品牌、做大市场、做强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06年底,联珠镇有池塘养殖面积434亩,稻田养鱼面积1744亩,涉及农户792户,池塘养鱼亩产值在2500元左右,稻田养鱼产值在600元左右。
非公经济
联珠镇人民政府以紫金社区、新发社区、回归社区、天溪社区为中心,双龙烧烤城连路村和碧溪古镇碧溪村为次中心,发展非公经济。2006年末,全镇有个体经济2402户,私营企业10户,从业人员4968人,个体工商户、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1540万元,上缴利税751万元。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联珠镇人口数为96313人。
民族
联珠镇哈尼族汉族彝族、拉族、回族等24种民族杂居,以哈尼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80%。
文化
哈尼族文化
哈尼族自称“哈尼”、“傻尼”、“白宏”,史称“和蛮”、“和泥”、“哈泥”、“阿泥”等。新中国成立后,经本民族商定,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甸语彝语支。1957年,创制了两种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哈尼族文学丰富多彩,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谜语和谚语等。神话和传说是最古老、数量最多的部分,绝大部分都保留在史诗中,其中的代表作有《创世纪》、《奥色密色》、《古老时候的人》、《在察腊垭口上》等。《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为完整的神话史诗。全诗由“开天辟地”、“民族起源”、“兄妹成亲”、“民族迁徙”、“分年月日”、“安家”等六部分组成。它不但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份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诗歌内容极其丰富,有反映宗教和生活习俗的,有反映反抗土司压迫和歌颂人民斗争精神的,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和反抗包办婚姻、赞美纯洁爱情的。
哈尼族的民间故事和民俗音乐内容也十分广泛,主要分为“哈八惹”和“阿其古”两大类。“哈八惹”即酒歌,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隆重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其古”即山歌,以爱情内容居多,以男女对唱为主。哈尼族是个喜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带着乐器,小伙子们爱的是三弦琴彝族月琴,姑娘们喜欢“巴乌”(以细竹管制成,形如笛)和“竹簧”(一种小型的竹制吹弹乐器)。在节日或盛大的祭祀场合,大家吹拉弹唱,热闹非凡,甚至夜以继日。传统舞蹈有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钱棍舞、拍手舞、三弦舞、大鼓舞等。大鼓舞颇具特色,风格粗犷热烈,具有欢庆的节日气氛。舞蹈内容多与古代传说有关。各种舞蹈都有固定的舞曲。乐器有三弦、四弦、葫芦笙、笛子、巴乌和响篾等。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吹起来音调幽雅深沉,宜于抒发感情。工艺美术品以素美雅致见称。妇女们能用绣、挑、扣等方式刺绣各种图案、花卉,也能绣龙、凤、鸟、鱼等较复杂的精美图形,色彩鲜艳和谐。墨江哈尼族编织的细篾斗笠帽,也是一种精致耐用的工艺品。
哈尼族的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柱,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族人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类似年糕的米制品),善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筋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这种豆豉被称为“哈尼族豆豉”,是佐餐佳品。族人多喜吃酸辣食品,善腌制酸菜,酿白酒;嗜烟、酒、茶,部分地区的哈尼族还嗜好嚼槟榔。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戴耳环、耳环和大手镯。逢节日或是男女青年结交,小伙子们还喜欢把漂亮的羽毛和鲜花插在头上。
双胞文化
墨江联珠镇除了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称号——“双胞之乡”。那里有一口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井——双胞井。据说,原来井边有一株双胞树,双胞井因此而得名。这口古井离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城区3公里,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河西村旁。村民们说,喝了双胞井里的水,就会怀上双胞胎,可以作证的是:村里100多户人家,就有10多对双胞胎、两对三胞胎。联珠镇城区及其附近的4个村庄,共有200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双胞胎。双胞井的井水一年四季保持清澈甘洌,不增不减,传说在墨江县城中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住上一阵子,想要孩子的夫妇将来就能生下双胞胎。
2005年,云南省旅游局和思茅市政府决定每年的5月份在墨江举办“墨江国际双胞胎节”,并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负责具体承办工作。
社会
教育
联珠镇有3所初级中学,179名教职工,2500名在校生;有30所小学,360名教职工,4753名在校生。至2006年末,共投入教育教学资金1402万元,教学条件逐年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基础设施
至2006年底,联珠镇的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实现了农业人口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地。全镇通路率达88.28%,通水率达81.25%,通电率达92.97%,水利化程度达23.5%。建成农村沼气池4303口;节柴改灶8454眼。
社会保障
联珠镇下设社会保障所和民政办。2007年,我镇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开展劳动用工执法,全年共有行政、事业单位用工9人,矿山企业用工250人,签订劳动合同125人;培训建筑行业技工43人,计算机技能操作60人,劳务输出30人,共办理养老保险620人,社会保险补贴315人,财政补助89万元,技工学校招生29人,较好地完成劳动保障工作的各项任务。
民政工作坚持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全镇有敬老院2所。2007年,共发放救灾救济款562户2435人20万余元;发放救灾粮食329户1117人10200公斤,发放棉被246户278床,彩花油布45户15床,衣褥17500件,发放定补定救1390人次75万余元,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共发放低保资金18543户21720人次235万余元,办理农村低保4120户12000人264万余元,供养五保户134户148人,11万余元。
旅游
联珠镇是昆明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中转站。建于县城西侧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北回归线标志园,融天文、地理、科普、园林、旅游、休闲为一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设计新颖、气势壮观的北回归线标志园,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他旅游资源有:位于县城东北地区“九叠联珠”第六叠主峰上,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占地7600平方米的合阳文庙;坐落于县城南门口,被称为“墨江小翠湖”的普益公园;数万只燕子常年聚集县城的自然奇观;离镇政府14公里的被称为“布达拉宫”的双龙烧烤城;离县城9公里,距今60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60个旅游小镇之一的碧溪古镇和距县城15公里的“观哈尼族土掌房,体验淘金乐趣,品尝农家菜”的癸能民族民俗村。
碧溪古镇
古镇有护城河环抱,曾建有城墙,分东、西、南、北四城门,古镇古城墙遗留下来的石基依然清晰可见,环抱古镇,见证历史;城内街道呈十字形结构,中心曾建有3层高的古镇标志性建筑物魁星楼(八角楼),挂有“元江军民府”字样的牌匾(明清时期碧溪隶属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第三层贡有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像“魁星”;城内建筑以19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跑马转角楼、三房一照壁、一颗印”3种结构的房屋为代表,门面院内雕镂画刻,极具古韵;整个古城区房屋的布局横成排、竖成列,道路成网格状,有全城消防系统,具有鲜明的官方规划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古镇的一大特点。
碧溪古镇在历史上是云南省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碧溪原名碧朔,据世代居住在古镇的老人讲述,碧起源于碧绿的青山,朔起源于其本意。1919年,因碧朔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村前是肥沃的田园,村后是碧绿的青山,故改名为“碧溪”。
除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外,八角楼、义仓楼、南门城楼、财神庙、大庙(现为碧溪中学校址)、观音阁(现为碧溪中学体育活动场地)、地母庙(现为本地人胡永昌家宅)等都是碧溪古镇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从城门到镇中心十字路口,100多米的街道及两旁的老宅经过翻修,刚翻修过的古街道宽3米多,中间保留了原有的3条纵向青石板,光滑而古旧。3条青石板之间,是两条小鹅卵石道。街道两旁的老宅,有的还挂上了灯笼,呈现出些许节日气氛。古镇显得格外宁静。
十字路口右侧是过去马帮来往的主要通道,有100多米长,约3米宽。街道缓缓而上,中间是3条纵向的青石板,两侧是鹅卵石,非常光滑。有的青石板上还有一些浅的小凹坑,是年深日久马蹄践踏的印痕。街道两旁的房屋依旧,在1处四合院的楼下,作为民俗陈列室陈列着当地哈尼族一些原始的独特的生产工具,反映了哈尼人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特产
麻脆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麻脆”是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每逢春节前夕,墨江年货街上就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小东西,它的特点是脆酥香甜,黏而不腻。其做法是,选用上等糯米浸泡后拌以甘蔗汁蒸熟,兑进“麻脆药”(一种藤子根揉出的汁液),将其舀成粑粑,捞成薄片,剪折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图案,涂绘上红颜色,晾干后穿成串出售。吃之前放入油锅一炸,体积可膨胀数倍,虽是盘中物,其造型却精美奇妙,放入盘中,既是可供食用的糯米食品,又是一种造型奇特的民间手工艺品,是思茅地区各族群众喜爱的美食,更是春节期间赠送亲朋好友的佳品,因而远近闻名。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竹虫也可以烹制成美味佳肴。竹虫是竹蜂的幼虫,而竹蜂是一种危害竹林的害虫,它在嫩竹内产卵孵化,幼虫靠吸食竹内壁之肉质和水分生长,一旦被其危害,嫩竹即不能生长成材。竹虫呈白色,形状似虫草,人们把竹虫拿来用开水氽后用油煎炸香后食用,十分香脆可口;三角帆蚌为蛙类之一种,生长在深山等沟的溪流石缝之中,体大如赖蛤蟆,四肢肥胖,肉质较牛蛙为优,为云南山箐中之水产品,墨江产量较多,拿来清炖,配以葱花、胡椒、食盐、味精等佐料,即可食用,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一道好汤菜。
墨江酒厂80年代中期开发的甜酒类产品,一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喜爱和好评。这些甜酒包括黑糯米封缸酒木瓜酒、橄榄酒和樱桃酒沙土利口酒紫米封缸酒系选用墨江北回归线特产紫米精工酿制而成,酒色金黄微橙,香气浓郁,质高味美,营养丰富,酒度低,男女老少皆宜。产品在中国及国外日本美国等地享有较高声望,1989年荣获中国商业部优秀产品“银爵奖”。
参考资料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1-07-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气候
自然资源
经济
农业
养蚕业
畜牧业
渔业
非公经济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文化
哈尼族文化
双胞文化
社会
教育
基础设施
社会保障
旅游
特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