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信,字公晓,
昆山市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卒年缺考不详。自
永乐七年至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二十四年间,费信曾随
郑和出使三次,随杨敏出使一次,造就成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一位得力助手。
正文
费信,字公晓,昆山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卒年缺考不详。费信自幼家境贫困,10岁时其兄戌
太仓市卫,不久逝世,他本人“年始十四,代兄当军”(《
星槎胜览》自序),也来到了太仓。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二十一岁的青年费信即被选拔为使团文书,随行出访。自
永乐七年至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二十四年间,费信曾随
郑和出使三次,随杨敏出使一次。费信,一个出生在
昆山市、成长于太仓的明代普通士兵,终于造就成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一位得力助手。
人物简介
费信字公晓,明吴郡昆山人,
洪武十七年生。年少好学,因家贫常借书阅读,又自学通
阿拉伯语。永乐、宣德年间曾任翻译官随三宝太监郑和四次下西洋:
第一次 永乐七年(1409年)
第二次 永乐十年(1412年)
第三次 永乐十三年(1415年)
第四次 明宣德五年(1430年)
费信在
正统元年(1436年)著《
星槎胜览》纪录下西洋时所见所闻各国风土人情凡四十国,其中占城国、交栏山、逻国、爪哇国、旧港、满刺加国等二十国是亲身经历,其余多从《
岛夷志略》摘录。
成长经历
明初,朝廷曾在
太仓市陆渡镇设市舶司,专司与海外各国通商及进贡管理事宜,使太仓从此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费信在市舶司服役期间,“志笃而好学,日就月将,偷时借书而读”(《星槎胜览》自序),不仅开始通晓祖国文化,而且学会了
阿拉伯语,掌握了一定的对外商贸、外事交往和航海等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出了一套过硬本领。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二十一岁的青年费信即被选拔为使团文书,随行出访。自
永乐七年至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二十四年间,费信曾随郑和出使三次,随杨敏出使一次,以使团船队通谕的身份,担当了宣读诏书、外事翻译、礼宾接待等重任。
个人著作
费信不辞辛劳,细心观察,把途中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一一记下,写下了《
星槎胜览》。
《星槎胜览》是一本珍贵史料,它记述了西洋四十余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它与
阿尔弗雷德·马汉所著的《
瀛涯胜览》是研究
郑和及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费信著的《星槎胜览》与
马欢著的《瀛涯胜览》和
巩珍著的《
西洋番国志》三部著作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
是一本珍贵史料,它记述了西洋四十余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它与马汉所著的《瀛涯胜览》是研究郑和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施鹤群编《
郑和航海之谜》)
人物影响
费信功绩卓越,垂名史册,流芳华夏。据清光绪昆山县志记载:他“自东吴海开(左舟右宗),历广闽诸岛,凡四十余邦,计程八万”(《
星槎胜览》自序),并著述有《星槎胜览》与《天心纪行录》两本书。
据官史及费信本人的记述,公元1405--1433年间,明船队“下西洋”航海前后共有7次,驶及现在
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国、
印度洋及
红海沿岸一带,到过包括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孟加拉、
斯里兰卡、印度、伊朗、阿拉伯和
土耳其等地区的三、四十个国家,将丝绸、瓷器及多种中国
工艺美术品销往船队所到之地,并使其中转流向更远的非洲、
欧洲各地。从而,扩大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亚非欧人民之间的友谊。
费信岛
为了纪念航海家费信,
南沙群岛中有一岛名为
费信岛。费信岛(FEIXINDao)在北纬10度49分,东经115度50分。位于南沙群岛北部,在158-
马欢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
海里。本岛东西长约230米,面积约0.04平方公里。岛上林木茂盛,鸟粪丰富。礁盘的西部和东部各向南伸出一条狭长的浅滩,西部长达6公里,水深小于9.1米;东部长达2.5公里,水深小于14.6米。1935年公布名称为扁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费信岛。以纪念明代跟随
郑和下西洋的随员费信。中国渔民向称罗孔仔。有些外文图书称为Flat Island。
参考资料
航海之家 http://www.stuln.com/hanghaizhijia/HANGHAISHIHUA/hanghaiqiannian/2008-7-12/Article_8536.shtml
[2]
南沙群岛在线 http://www.nansha.org
.cn/islandsdatabase/3/159_feixin_dao.
HTML新闻荟萃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hxxy/881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