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涯胜览
明代马欢创作的见闻类书籍
《瀛涯胜览》,明马欢著,成书于景泰二年(1451年)。马欢,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市)回族人,明代通事(翻译官),通阿拉伯语专业,曾随郑和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
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
简介
明朝航海家马欢著于景泰二年(1451年)。
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
《瀛涯胜览》被公认为研究郑和的最重要的一次文献之一。
《瀛涯胜览》一书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的冯承钧校注本《瀛涯胜览校注》,和海洋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万明校注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瀛涯胜览》在国际上名声很大,著名汉学家迈耶斯、格伦德威尔、戴文达、保罗·伯希和等都曾研究论述此书。瀛涯胜览有J.V.G.Mills 的英译本:Ying-yai Sheng-lan,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
作者介绍
马欢,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市)回族人,信奉回教。通晓阿拉伯语,任通事(翻译官),航海家,曾随郑和郑和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
明代通事(翻译官),航海家,曾随郑和三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三次)到访占城、爪哇、旧港、泰国、古里、忽鲁谟斯等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四次)到访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斯里兰卡、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等国。
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太监洪保派遣马欢等七位使者到天方朝圣。
马欢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国王、政治、风土、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纪录下来在景泰二年成书的《瀛涯胜览》。
马欢岛
为了纪念航海家马欢,现我国南沙群岛中有一岛名为 马欢岛。
内容
瀛涯胜览序 会稽山
诸番国名
·占城国
·爪哇国
·旧港国
·罗国
·哑鲁国
·苏门答剌国
·那孤儿国
·黎代国
·南里国
·锡兰国
·小葛兰国
·柯枝国
·古里国
·溜山
·祖法儿国
·阿丹国
·榜葛剌国
·忽鲁谟斯国
·天方国
附录一至四,《国朝典故》钞本全文、说集本全文、淡生堂本全文,《艺海汇函》钞本序文
附录五至七:有关材料
附录七: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
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9年,可惜原始的航海纪录早已遗失,以及航海医生陈良绍《遐观集》、匡愚《华夷胜览》等等随船人员著作皆已失传,幸好前后随郑和下西洋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将见闻纪录著书并流传了下来,他们各自著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便成为研究郑和以及明代中外交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以《瀛涯胜览》对于15世纪初南洋各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国王、民俗、物产等纪载详细,被各国学者公认为三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书。
《瀛涯胜览》的纪述比《明史》中相关的纪述详细。
《瀛涯胜览》中对一国家的民俗描写细致入微,被各国学者公认为重要的史料,被广泛引用。例如在《暹罗国》一章中关于青年男子切割阳物外皮,嵌入十几颗锡珠,富人则嵌空心金珠,内嵌细沙,行动有声一段,比《西洋番国志》中的文字详细的多,《星槎胜览》对此一字不提。欧洲一些旅行家也记述过这个民俗,但不如马欢详细。
《瀛涯胜览》中关于印度及其周边国家的,有榜葛刺国、锡兰国、奎隆国、柯枝国、古里国等纪录;而且很多南洋国家和地区都有梵文名字,说明古代印度对这些国家的影响;这都是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印度历史学家阿里(Ali)教授说:“如果没有法显唐僧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版本
《瀛涯胜览》的版本很多,现存世界各国图书馆。研究《瀛涯胜览》版本流源的学者包括荷兑温达、美柔克义、向达、法伯希和、冯承钧、英米尔斯、万明等。
钞本
已知的《瀛涯胜览》钞本包括
《艺海汇函》钞本二卷 郭崇礼改编,明正德二年(1507年),藏南京图书。
国朝典故》钞本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现存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三宝征夷集》明钞本 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说集》晚明钞本 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淡生堂》《征信从录》钞本 现藏福州市 福建省图书馆
《天一阁》钞本
《纪录汇编》1617年刻本的钞本,藏大英博物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国会图书馆、荷兰瑞德大学
刻本
《瀛涯胜览集》刻本 张升删节 明嘉靖元年1522年 《国朝典故》刻本 《张文喜公文集》刻本 《纪录汇编》刻本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宝颜堂秘笈》刻本 1620年 《广百川学海》刻本 1633年 《胜朝遗事》刻本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年 《天下名山胜概纪》刻本 藏巴黎汉学院
源流
学者们认为《瀛涯胜览》的钞本、刻本可以归纳为马欢足本系列和删节本系列。
《瀛涯胜览》马欢初稿(1416年)(已失)
《艺海汇函》钞本二卷 郭崇礼删节,明正德二年(1507年)
《瀛涯胜览集》刻本 张升删节 明嘉靖元年1522年)
《国朝典故》钞本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国朝典故》刻本 《瀛涯胜览》马欢定稿(1451年)(已失)
《三宝征夷集》明钞本
《说集》晚明钞本 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淡生堂》《征信从录》钞本 现藏福州市 福建省图书馆
纪录汇编》刻本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书目
《瀛涯胜览》有两种校注本:
马欢冯承钧校注 《瀛涯胜览校注商务印书馆 1935;1955 中华书局重印 明 马欢原著 万明校注 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
《瀛涯胜览》在国际上名声很大,著名汉学家迈耶斯和格伦德威尔与戴文达及保罗·伯希和等都曾研究论述此书。瀛涯胜览有J.V.G.Mills 的英译本:Ying-yai Sheng-lan,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
相关资料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档案没有完整保留下来,郑和本身又没有著述,今人所见下西洋原始资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即马欢《瀛涯胜览》。
郑和下西洋现存三部基本文献,包括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都是当时跟随下西洋的人所著。其中,马欢《瀛涯胜览》一书,出自亲历下西洋的通事(即翻译)之手,更具原始资料性质,弥足珍贵,在三部书中史料价值最高,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此书久已蜚声中外,不仅是明代一系列有关中外关系记载、清修《明史·外国传》的史料渊薮,也是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影响最大的史籍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文和日语都有译本。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Ali)教授曾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唐僧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此书学术价值之一斑。
一、明钞本《瀛涯胜览》校勘与版本源流梳理
早在19世纪末,1895年英国学者菲力普斯(G.Phillips)开始对《瀛涯胜览》作了章节译注,介绍此书到西方世界。1929年向达(觉明)《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一文,对《瀛涯胜览》作了版本考证和详细介绍。1933年荷兰学者戴闻达(J.J.L.Duyvendak)发表了《马欢再考》,其后不久,法国学者保罗·伯希和(P.Pelliot)一篇洋洋大观的书评刊于同年《通报》上,这就是1935年冯承钧翻译出版的《郑和下西洋考》一书。《序》中指出外国学者“寻究史源勘对版本的”,只有伯希和一人。此后不久,冯承钧主要依据伯希和所见明刻《纪录汇编》本与清刻《胜朝遗事》本,参考向达提示的明钞《国朝典故》本若干异文,出版了《瀛涯胜览校注》,这是对下西洋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一校注本成为通行本,迄今已经70年了。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有了日、英文译本,虽研究有所推进,在版本上没有发展。
关于《瀛涯胜览》的版本,自保罗·伯希和划分为两大系统:一是马欢原本系统,二是张升改编本系统。马欢原本系统似乎只有一个源流。这样一来,钞本成为研究的空白。迄今留存于世的《瀛涯胜览》版本有近二十种,有钞本和刻本两个系统,刻本大多是张升改编本。明钞本多种的陆续发现,为薪火相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可能。笔者收集到现存四种明钞本《瀛涯胜览》,即朱当?编《国朝典故》本,佚名辑《说集》本,祁承?淡生堂钞本,天一阁《三宝征夷集》本。先以《国朝典故》本、后以《三宝征夷集》本为底本进行了两次校勘(以明钞本互校并参校明刻本和其他明代史籍),梳理了马欢《瀛涯胜览》的版本源流。校勘工作接近尾声时,意外发现了第五种明钞本,即梅纯辑《艺海汇函》本,这是百年来研究者从未发现和提及的,是郭崇礼改编的一个两卷本,它的发现解决了近百年对于《瀛涯胜览》作者和初刻本及其时间等问题的学术积案。
经校勘梳理源流,《瀛涯胜览》一书在马欢第一次跟随郑和下西洋,即永乐十一年(1413年)时就开始动意写作,并广集材料;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初稿初成,有马欢《自序》为证;以后初稿一直在续修之中,于正统九年(1444年)以前初稿本完成,有马敬《序》为证;此后,马欢手订修改本于景泰二年(1451年)完成,是为定稿本,有马欢题识为证。至此,《瀛涯胜览》的撰写与修订长达近40年之久,其间以钞本形式传抄于世,传本不一。
经考察研究,今所见四种钞本是三个源流,《国朝典故》本是马欢初稿本钞本,《说集》本、淡生堂本是马欢定稿本钞本,而最终确定为底本的《三宝征夷集》本,原藏天一阁,是中外老一辈学者70年前未能亲见却已给予厚望的一个钞本,虽然书名有变化,但经过校勘,可以说它是在初稿本和定稿本基础上集大成的一个钞本。
二、明钞本《瀛涯胜览》与宝船尺度
郑和宝船尺度,被称为“郑和宝船之谜”。它在下西洋研究中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问题,始自1947年管劲丞对《明史》记载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一十八丈”提出的质疑(《郑和下西洋的船》,《东方杂志》第43卷第1号)。由此引发的宝船尺度之争,逐渐形成了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一个热门专题,不仅争议纷纭,讨论激烈,而且旷日持久,迄今已达半个世纪以上。问题的焦点就在于郑和下西洋“长四十四丈四尺,宽一十八丈”大型宝船是否存在,延伸到明代有没有能力造那样大的木船,以及那样大的木船能否航行于海上等等。一方必信其有,另一方怀疑其无,相持不下。实际上,在史源问题不搞清楚的情况下,任何争议一方都缺乏说服力。因此,In recent years,争议转移到了文献的可靠性上,这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取向。
20世纪80年代初,邱克在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三宝征夷集》本,特撰文说明宝船尺寸的可靠性(《谈明史所载郑和宝船尺寸的可靠性》,《文史哲》1984年第3期)。史界迄今认定最早记载上述宝船尺度的是马欢《瀛涯胜览》。具体而言,就是明钞《说集》本、淡生堂本和《三宝征夷集》本。三个本子卷前均有宝船与人员一段文字,有“宝船六十三只:大者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三本均没有抄写年代,但据版本考察,都是明后期的钞本。
史家重真实。应该指出,明钞本在传抄过程中,存在后人补入内容的问题。通过此次明钞本的校勘,笔者认为,第一,在马欢初稿本中没有关于下西洋宝船和人员,也即包括了宝船尺度的一段文字。这首先可由初稿本的明钞《国朝典故》本(朱当?编,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钞本)、明刻《国朝典故》本(邓士龙辑本,万历年间刻本)来说明;其次,也可由初稿本派生出来的明钞《艺海汇函》本(梅纯辑本,正德二年,即1507年钞本)、张升本(最早为嘉靖元年刻本),以及参考过马欢初稿本的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都没有出现这些文字来证明。因此,可以说在《说集》本、淡生堂本和《三宝征夷集》本这些明后期出现的定稿本的钞本中,才出现了宝船和人员的这段文字。第二,也不能确定马欢的定稿本已有这段文字,因为根据定稿本刊刻的《纪录汇编》本(沈节甫辑,万历四十五年,即1617年刻本),也没有这些文字。为什么要删去这段文字?可以推测,这段文字在初稿本系统传本中未见,在定稿本中也没有,只是在定稿本的传钞本中才出现了,刊刻者完全有可能认为这段文字出自说部不可信而不取。因此,这里存在后来补入的可能。
从内证的角度来看,马欢定稿本成于景泰二年(1451年),而在《说集》本、淡生堂本的部分国名后却见到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注文,是钞本内容有后来补入的明证。还有一个重要例证:在宝船与人员文字中,各本均见“监丞”置于“少监”之前,然而史载明朝宦官十二监,每监各设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监丞”是次于“少监”的正五品官,反倒列于从四品“少监”之前,作为通事的马欢熟悉官场,必不至错误至此。合理的解释是传钞本之误。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外证。一是成书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西洋朝贡典录》未见收录。作者黄省曾当时参考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针位编》等多种明代文献成书,如原书有此段文字,必为之所收入;二是祝允明前闻记》也未收录。祝姓生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卒于嘉靖六年(1527年),《前闻记》专记异闻异事,有专条谈及下西洋船只人员,仅见船名“大八撸、二八撸”之类,无宝船规模尺度之记。由此可见当时并无此传闻,否则祝氏不可能不记。以上二书均可为宝船尺度在明后期嘉靖以前是没有的,是后来才出现的证明。
学者认为这段文字来自罗懋登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论点建立在万历末年以前的各种钞本、刻本都已散佚(唐志拔:《关于郑和宝船尺度出自〈瀛涯胜览〉的论点质疑》,《船史研究》1997年11~12期),这一论点可以证明不能成立。但有另一种可能,即小说来自钞本,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史料和研究。至此,明钞本的整理研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作者介绍
马欢岛
内容
意义
版本
钞本
刻本
源流
书目
相关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