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欢,字宗道,号
绍兴市山樵,
回族,出生于1380年前后,籍贯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是明代的通事(翻译官),精通
波斯语和
阿拉伯语,在
郑和的下西洋使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担任外事翻译,也负责传播中华文化。因其出色的语言能力,马欢被选入
郑和船队,并参与了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的下西洋航行。他在语言沟通方面表现卓越,文案水平高,记载知识详实严谨,因而被誉为郑和团队的“最强辅助”。
马欢在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中担任翻译官,精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对中外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
卡利卡特(今
印度)与天方国(今
沙特阿拉伯)的交流中帮助郑和船队带回了中国特色商品和珍稀动物,如
长颈鹿、狮子和
非洲鸵鸟。马欢还撰写了《
瀛涯胜览》,记录了2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详细信息,这本书对后世航海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被全球学者广泛引用,并有多种语言的译本。为了纪念马欢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贡献,中国南沙群岛中的一个岛屿被命名为
马欢岛。
马欢是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文职人员,担任郑和使团中通事和教谕之职,通事是外事翻译,通晓外国语言文字,进行不同语种的语言、文字的翻译;教谕负责教化番人,传播中华文化。
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四次)到访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
斯里兰卡、
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等国家。
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太监洪保派遣马欢等七位使者到天方朝圣。
朱棣永乐年间至
朱瞻基宣德年间,即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28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马欢参与了第四、六、七次航海。历经西洋各国,因懂阿拉伯语,担任翻译,为郑和得力助手。
当郑和船队抵达
卡利卡特时,正值古里国(今属印度)派人去天方国(今属沙特阿拉伯)。马欢等七人受郑和派遣,带麝香、磁(瓷)器等物,与古里国使团一起,前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穆斯林
朝觐行动。在
麦加,马欢等使团人员受到天方国人的欢迎和礼遇。马欢他们还在当地购得“
麒麟”(长颈鹿)、狮子、
非洲鸵鸟及其他奇珍异宝,并摹绘一幅“天堂图真本”带回来。“天堂图”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深远。当使团离开时,天方国王派使节随马欢到中国访问。马欢等七人的天方之旅,前后达一年。当“麒麟”等奇珍异兽抵达京都后,深得皇帝和大臣们的喜欢。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麒麟和
不死鸟与龙一样都是神造之物。皇帝还请来了诗人、画师,为“麒麟”写诗作画,赞美它的超然风姿。据说,法国巴黎直到公元1826年才有幸得到了一只长颈鹿。可见,当年这种动物之珍贵。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一大盛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航海活动。
马欢随
郑和多次下西洋,先后访问过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国之后,马欢以亲历目睹,“采摭诸国人物之妍,壤俗之同异,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名曰《
瀛涯胜览》。书名中之“瀛”者,是大海也;“涯”者,指
天涯海角,是水边的意思;“胜”者,是指风景胜地;“览”者,为观光游览。顾名思义,就是海外游记。马欢以此题名,意在让更多世人了解下西洋之盛事,描述世人鲜知的海外世界。现存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文献有:
费信《
星槎胜览》、
巩珍《
西洋番国志》和马欢《瀛涯胜览》三部。其中,马欢《瀛涯胜览》一书,更显弥足珍贵。此书久已蜚声中外,有英文、
日语译本。《瀛涯胜览》是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影响最大的史籍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说:“如果没有
法显、
唐僧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可见《
瀛涯胜览》学术价值之一斑。
另据史书记载,
浙江省凭借素有“海洋民族”美誉的越族发祥地之优势,在
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浙江制造的“浙船”在五成以上:船队的民稍(艄公)中,“浙籍”近六成。在浙籍人员中被载入史册的除马欢外,还有船队的医官
嘉兴市(旧称秀水)人陈以诚、通士
富阳区(旧称新城)人
郭崇礼等。从这里不难看出,六百多年前,浙江人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性壮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是浙江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