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祭桩》,
豫剧传统剧目,又名《火焰驹》《李彦龙征北》,剧本于1957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祭桩》叙述宋年间李授次子李彦桂与黄璋之女黄桂英自幼订亲,李彦桂被诬陷入狱行将斩首,黄桂英冒雨法场祭桩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以黄桂英与李彦贵的爱情故事为叙事主线,体现了老百姓对忠贞不屈的黄桂英的喜爱。该剧重场戏是《哭楼》《打路》两场,以质朴、刚健的表演风格见长。
《大祭桩》系
常香玉代表剧目之一,为王清芬、虎美玲、党玉倩等中青年演员的常演剧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均录音、录相播放。
创作背景
《大祭桩》源于一个流传极广的戏曲故事《火焰驹》,剧作者是清中期
渭南市剧作家
李芳桂(又称李十三),原为华阴碗碗腔皮影戏剧本,后来首先移植为秦腔搬上舞台,又被多个剧种改编移植。剧中“火焰驹”原为一匹宝马,奔走时四蹄生火,相传能日行千里,在剧中它虽然戏份不多,但奔走传信,在行刑之前救人于刀下,是整个剧情的转折关键。剧目中用这匹神骏来衬托义士的高风亮节。
剧情简介
《大祭桩》讲述的是宋代朝臣李绶之子李彦贵与黄璋之女黄桂英自幼定亲,李绶遭陷害被查抄,含冤入狱。时年其长子李彦荣奉命边关御敌,次子李彦贵则流落街头。黄璋企图悔婚,黄桂英不从,丫鬟春红设计让黄桂英和以卖水为生的李彦贵花园相会,不料相约夜晚赠银时发生命案,李彦贵遂被诬陷入狱行将斩首,黄桂英冒雨法场祭桩,所以起名为“大祭桩”。后来,李家冤情得以昭雪,全家团聚。
人物角色
创作思路
剧本改编
1957年版剧本对卖水、哭楼、打路、祭桩都作了创造性整理加工。把过场戏“哭楼离家”变成了揭示黄桂英复杂内心世界和决心祭桩的好戏。“打路”一场增加了下雨情节,创造了上遮下滑一系列舞台动作。删去李母用拐杖痛打、骑黄身上打、拔头发等不近情理的表演。“祭桩”一场删去了丑扮陪斩盗贼这一多余人物,增写了桂英祭桩一大段感人的唱词。1979年后,
王清芬版对“破庙送信”作了适当丰富,“思夫哭楼”作为重场戏加以发展,在“婆媳路遇”一场,增加了下雨的情节。在剧本方面,除了对一些唱词、念白作了文字修饰和变更外,对“思夫哭楼”、“法场祭桩”处剧情进行了修改。
角色塑造
1957年版剧本《哭楼》一场,当黄桂英下决心祭桩时,唱腔过后,系腰包、束包袱下楼,先轻提裙,再抬起脚、轻移步,至楼阶陡然停顿,左右快速观看,侧耳谛听,见无动静,再移轻步,又一次停顿,确信无人,心一横,猛劲冲下楼梯飞奔下场。《打路》一场,在传统路子的基础上加上了风雨,有滑步、坐步、遮雨势、仰望式等步法和姿态,展现了路途的艰难和桂英祭桩的决心。1979年后,
王清芬版在继承常派艺术的基础上对角色进行了革新。《哭楼》一场添加了几处大幅度的水袖动作,有力地宣泄了人物的悲痛之情。吸收了秦腔《火焰驹》“卖水”一折中李彦贵担桶、浇花、洒水等身段动作,借鉴了京剧折子戏《表花》的唱词和表演技巧,丰富了舞台形象。
艺术特色
唱腔
1957年版剧本中“坐楼”一场唱腔将二八、流水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唱法。“打路”一场,黄桂英哭诉原委时运用豫西调,厚实深沉,刚健悲壮。1979年后,
王清芬版演唱《大祭桩》的声腔,融合
豫剧曲牌哭剑的旋律,从高音降到中音,并进了歌剧因素,体现了黄桂英悲愤、向往、忧愁、思念的复杂情绪。部分唱腔使用了花腔女高音和气声唱法。在黄桂英与婆母相遇,哭诉李郎惨遭陷害的根由始末,五十多句的唱段演唱时以吐字为主,以轻声为主,后半部采用清板唱法,乐队只伴最后一个音。
服装
1957年版中黄桂英身系腰包,双翼展开遮风挡雨。1979年后,王清芬版则去掉黄桂英身上的大腰包,化用了法国电影《佐罗》那件具有佐罗标志性的黑色大斗蓬,改为白色大斗蓬。
重要演出
获奖记录
传承和保护
《大祭桩》获
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剧本整理和导演
二等奖、演出
一等奖、音乐一等奖、舞美一等奖,
王冠君获音乐个人一等奖、
常香玉获荣誉奖。凡
豫剧中青年旦角演员几乎都以演此剧或录音、或录像、或获奖,河南豫剧的中年演员有
王清芬、
虎美玲、
谷秀荣、
朱巧云、
孙玉菊、
马莉、
卢玉琴、杨美荣、
苏菊艳、
菅爱梅等,青年一代演员有
王慧、
王红丽、
党玉倩、
魏俊英、
杨红霞、马红艳、
楚淑珍、
刘晓燕、
陈大华等;
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的
胡小凤、
牛淑贤、
苗文华;
山西省太原市豫剧团的
小香玉;
兰州市豫剧团的周桦;
山东省长清县豫剧团的
张美娟,
济宁市豫剧团的
李新花;安徽省
阜南县豫剧团的戴彩凤:
江苏省梆子剧团的张虹、陈秀兰;湖北省豫剧团的
李喜华;台湾国光豫剧团的
王海玲等,都在继承和发扬常派艺术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对人物的理解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变化,尤其在身段动作和表演方面,借鉴其他剧种的艺术程式和表演技巧,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力度和思想情感的传达深度。1981年
王清芬进京演出《大祭桩》博得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各个版本中王清芬以激情奔放取胜,
胡小凤以沉稳大气见长,
虎美玲以端庄秀雅、凄美为上,李喜华以感情化和歌唱性细腻委婉的唱腔赢得观众的喜爱。
影响和评价
《大祭桩》为常派名剧,《哭楼》《打路》《祭桩》诸折的唱腔及身段家喻户晓,该剧是许多地方戏的传统保留剧目,秦腔、晋剧叫《火焰驹》,川剧叫《
乔子口》,还有的剧种叫《彦贵卖水》。
导演、戏曲评论家罗云评价:该剧展示了黄桂英重情义知贤孝、忍辱负重宽释婆母厚待夫君、生死相随的委婉情怀。着力刻画了黄桂英性格的多侧面,突出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的丰富性,在人性善恶的对立和对抗中,充分体现出黄桂英质朴深厚的人情味和善良贤孝的人性美。
衍生作品
1984年,王清芬上演的《大祭桩》改编为《
风雨情缘》并拍摄成戏曲电影。
2012年,由豫剧电影《新大祭桩》上映,并获美国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戏剧电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