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花,1965年出生于
曹县,是一位著名的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他是第20届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师傅是“巨野大姚班”剧社掌门人刘桂松先生,李新花是他的得意弟子。李新花是国家一级戏剧演员,现为
山东省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的代表作品包括《
风雨行宫》等。
简介
李新花,女,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1978年开始从艺,师承
王东红,工
豫剧闺门旦、花旦、青衣、老旦。历任
曹县豫剧团、
济宁市豫剧团演员。2001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
一级演员。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济宁市市中区人大代表。
李新花1978年首次公演豫剧《
庆顶珠》之后,在豫剧《
抬花轿》中饰周凤莲、《
秦雪梅》中饰秦雪梅、《
西厢记》中饰红娘、《
梵王宫》中饰叶含嫣、《
三上轿》中饰崔金定、《蝴蝶杯》中饰胡凤莲、《
泪洒相思地》中饰王莲娟、《
风雨行宫》中饰金桂、《
花枪缘》中饰姜桂芝、《
粉黛冤家》中饰上官婉儿、《红颜泪》中饰田秀等;录制有电视戏曲艺术片《抬花轿》、《粉黛冤家》、《风雨行宫》等。
从艺经历
李新花,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及豫剧团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
戏曲第二十届“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由
中国文艺网、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戏剧表演艺术大奖。于1983年由
曹禺先生发起举办,旨在表彰戏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树立勤学苦练、锐意创新、勇于攀登艺术高峰的楷模,促进表演艺术水平不断的提高,繁荣和发展
社会主义戏剧事业。“梅花奖”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
梅花奖的评选条件极其严格。涉面广规格高,重艺更重人。对参评者的审查,以表演艺术成就为主,同时重视思想作风,提倡德艺双馨。且须有该年度在首都舞台公演的剧目。
山东省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及豫剧团副团长。自幼学艺,主工闺门旦、花旦兼演青衣。
代表剧目
有《
泪洒相思地》、《
抬花轿》、《
桃花扇》、《洛阳桥》、《
秦雪梅》、《
三上轿》、《画龙点睛》、《芬黛冤家》、《
西厢记》、《
穆桂英挂帅》、《
花枪缘》、《蝴蝶杯》等。
1996年9月,获“天幕杯”中青年戏曲大赛
一等奖;在“山东省地方戏曲邀请赛”中获表演一等奖,
1997年10月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主办的“首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中,参演剧目《
抬花轿》获银奖,11月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三集电视戏曲片《
风雨行宫》(饰演皇后)。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1、3、4套对此剧多次播放。
1998年排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孔尚任》中饰演顾雪儿,获“第六届山东文化
中国艺术节”表演一等奖。该剧当年获省精品
工程奖。
1999年有投入《桃花扇》的排演,剧中饰演
李香君。
2001年,应邀参加菏泽国际牡丹节,获
特等奖。她所主演的众多剧目在中央、
山东省、
河南省、
安徽广播电视台、电台播放,全国、省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专题报道,有多集专辑、唱片出版发行。
山东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并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现为山东省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艺术人生
穷乡僻壤小花茁长
1965年春天,李新花在曹县楼庄乡孙湾村出生了——这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天意”——是缘于这块戏剧文化庶地对一个未来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的冥冥召唤呢?还是缘于一个艺术生命对这块戏剧沃土的急急寻找?
父亲年逾不惑,自是活得明白。纵是千金,足让他喜不自胜。在春天,再没有花儿更喜人的了。就叫她新花吧,愿这个崭新而美丽的生命,有一个更新更美的明天。物质的匮乏并非真正的不幸,真正的不幸是爱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花又是幸运的,因为她自幼便生活在爱里。家人抱着她走亲访友,背着她下地干活,就是推碾拉磨,也舍不得扔在一边,而是把她揽在怀里,放在磨棍上一圈又一圈地跟着转悠。如果说泪水与哭泣是由痛苦制造,那么欢笑与歌声则是由幸福酿成。这个时候,“戏迷”父亲一边推磨一边高兴地哼起“两夹弦”,而尽享着亲情幸福的新花则会跟着唱,在窄窄的磨房里,这样的歌声与欢笑,常常会与“嗡嗡”的磨声相伴始终。
两夹弦也是一个地方剧种,
曹县的北邻
定陶区就有一个这样的剧团,曾受到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父亲自小就喜爱两夹弦,而爷爷则很早就会拉弦子。家里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父亲唱着的时候,爷爷就跟着拉起来了,或者是爷爷拉着的时候,父亲就跟着唱起来了。而这时,哑哑学语的新花也从“观众席”蹒跚地走向前台,跟着唱起来。这虽是农家庭院里的自娱自乐,但在幼小的新花眼里,却无异于辉煌的“艺术盛典”。
小新花的老师不仅有父亲和祖父,还有家中墙上挂着的那个有线广播。只要里边唱戏,她的魂儿便被勾走了,不吃不睡,如同着魔,不到唱完,决不离开。更让人惊异的是,一旦听完,她竟大差不离地学会了。她成了村里的小小“名角儿”,左邻右舍、大人小孩,有时起哄让她来上一段,而小新花竟也毫无惧色,就地一站开口即唱,街头巷尾、庭舍场院,成为她最初的舞台。
李新花9岁那年,代表学校去县城会演,一曲《
红灯记》唱段,唱亮了所有观众的双眼。一个初次进城的农家女娃,“震”住了见多识广的评委。县剧团的老师识才若渴,当时就动员她留下学戏,未料这位小“李奶奶”竟以想家为由摇头谢绝了。后来,带队的老师和李新花开玩笑:“新花学戏怕想家,剧团想要也没法”。
李新花13岁,机会再临。1978年县戏校招生,她在老师父母的支持下,欣然赴考,终如愿以偿。一试即中,举家欢喜。只是家境贫寒,衣物难备,东凑西借,才勉强成行。报到那天,父亲借来一辆自行车,由邻家大哥送往县城。
李新花进入戏校,心无旁顾一意求学,拼命地汲取艺术的营养。她美丽聪慧,悟性甚佳,静观细察之间,一些唱腔便心领神会了;勤奋好学,意志极强,晨练晚习之中,一些动作便运用自如了;加上老师水平较高,不少已是唱响鲁西南乃至全省的“名角”,她很快便脱颖而出,一串折子戏的主要角色便非她莫属,在一些传统名剧中扛鼎主角,她也由此确立了主工闺门旦、花旦兼青衣、老旦的艺术行当。
李新花
才华初露艳惊齐鲁
曹县戏校办学目的,当然是培养后备力量,为
豫剧储蓄优秀人才,但其真正的初衷,却是重建“曹县二团”。1980年,时机成熟,戏校改为“曹县豫剧二团”。李新花也成为县剧团的正式演员,一个真正的艺术舞台,展现在她的面前。建团初始,团里扩充人马,原一团的一批名演随之调入,其中就有成为她恩师的
王东红。
王东红乃豫剧大师闫立品的嫡传弟子,之前早已声名远播。这让李新花喜出望外,也让她暗自使劲,虚心学习,以求真经。王东红老师爱戏又爱才,她对扮相俊美、表演洒脱、唱腔圆润的李新花,喜爱有加,遂收为弟子。正常排戏之后,再喂以“偏食”,严以指导、悉心关爱。李新花学戏本具天赋,加之名师相教,刻苦用功,自是演技大进,很快便可单打独挑、主演大戏。
1981年,
山东省、
河南省两省广播电台录制了她主演的剧目《
洛阳桥》《
抬花轿》。随后在
济南市演出,又轰动省城。《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报》分别以《豫剧妙音飘泉城》和《豫剧艺坛蓓蕾初放》的标题,载文介绍她的演技。并录制了她主演的传统戏《抬花轿》、新编历史剧《
粉黛冤家》,在省电视台播放。还是这年,她随闫立品大师到济南演出并在《
秦雪梅》中为之配戏,再获满堂彩。当时,看戏的京剧大师
方荣翔深为李新花的演技所打动,专门撰文就其扮演的秋玲一角大加褒奖。
1982年,
王东红调到
山东省梆子剧团,李新花便成为剧团内当然的主角。其间,她主演的《抬花轿》经多次排练、精心雕琢、搏众长、渐成风格。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
盒式录音磁带发行全国。省电视台也将《
抬花轿》制成电视戏曲片播放,并以《艺坛新花》为题制成50分钟的专题片,介绍她的表演艺术与成长经历。
1990年,
河南省豫剧二团来
曹县演出,听说该县也有一个“二团”很是红火,在鲁西南一带颇负盛名,便提出联谊演出意见,名家示爱,自然一拍即合。于是两家便有了一年演出机缘。时间虽短,但因能与众多名角同台切磋,李新花感到受益匪浅。分手之时,未免难舍难分,尤其是两团主角,更是惺惺相惜。后来,河南省豫剧二团大牌演员
王红丽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剧团——“小皇后”豫剧团,邀李新花夫妇加盟,一合作又是三年。
济宁创业好戏连台
李新花在剧坛上的迅速崛起,引起了
济宁市豫剧团的注意。1995年,剧团团长张志瀛、书记蒋慧君夫妇,为了重振济宁
豫剧,让剧团走出低谷,思贤若渴,派员找到李新花,向她说明欢迎前来创业的意向。李新花此前曾数度来济宁演出,得知这里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观众基础,加之孩子渐大需要入学,多年奔波急需安定,这事儿便是一拍即合、并无周折。这一年,李新花举家迁此,未来的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终于觅得良所,也为梅花的盛开觅得了适宜土壤。
济宁豫剧团成立于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拥有一批资深演员,在鲁西南素有“王牌剧团”之称,李新花到此,便如鱼入海洋、鸟入森林了。团领导也有意识地培养她,在她接新戏的同时,又为她恢复了擅长的旧戏——喜剧《
抬花轿》和悲剧《
泪洒相思地》,特别是她的“抬轿”唱段,更是成了我市各种场合、大小活动的保留戏、压轴戏。一时,市内形成一个“花轿热”,就这样抬来抬去,直抬得李新花名声大振。新花在心怀感激的同时,自然也是全身投入,不敢稍有懈怠。团内有近30个常规剧目,她目目有戏,每年有近300场演出,她场场参加,劳累并快乐着,耕耘并收获着,积累并突破着——
1996年9月,荣获“天幕杯”中青年戏曲大赛
一等奖。11月,参加“
山东省地方戏曲邀请赛”荣获表演一等奖。1997年10月,参加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主办的“全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获银奖。11月,应
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之邀,赴京参加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戏曲片《
风雨行宫》的演出,在剧中饰演皇后一角,得到
湖北省著名导演
余笑予的指导,艺术上更是大有进益。后该剧在央视一、三、四套节目中多次播出,影响甚广。
1998年,时任市文化局长的魏延俊,提出
济宁市的戏剧艺术要注重精品工程的思路。剧团排演新编历史剧《孔尚任》,新花在剧中饰演顾雪儿一角。该剧因其内容形式的大胆创新,一时好评如云。12月,参加“第六届山东文化
中国艺术节”荣获
一等奖。后进京展演,得到文化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赞扬。著名剧作家
吴祖光先生对该剧倍加喜爱,专门到会同演员们座谈并合影留念。
李新花
委以重任冲击大奖
《孔尚任》的成功,更坚定了文化局领导由重点发展群众文化到与专业文化齐头并进发展战略的决心。他们鼓励演员们再出文化精品,敢拿国家大奖,甚至制出明确目标——向着第二十届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大胆冲击!这是
济宁市市文艺战线发起新一轮冲锋的号角,让人激动而欢欣——还有比改写济宁的历史、创造文化的辉煌更振奋人心的吗?于是,《孔尚任》的姊妹篇《
桃花扇》又在排演中,天降大任于斯人,李新花被定为领衔主演,担纲女一号角色
李香君。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首先是任务重,它有着明确指向,就是冲击大奖;其次,角色难度大,
李香君是
孔尚任精心塑造的完美的形象,品貌俱佳、才艺双全,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具有忧国情怀的
秦淮河名妓,演员不仅形似,更要神似。一个喜爱的角色,对于演员来讲,不是要去机械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难拒的诱惑与心灵的呼唤,是一个求新的机遇和精神的洗礼,它会幻化为巨大的创造热情和无穷的工作干劲。面对信任,李新花自是责无旁贷;面对角色,她更是充满向往。自此,李新花变成李香君了,左也李香君,右也李香君,日也李香君,夜也李香君。她将居室中的家具摞放起来,走
李香君的台步,做李香君的动作。为演好角色,她去
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赁一间不足8平米的民房住下,点一个蜂窝煤炉抵御严寒。条件之苦,难以尽言。当市文化局分管副局长韩齐逊带人去看她时,这个坚强的女性也不禁泪流满面了。紧张的排练终于让她累病,得了
声带小结,但她才从
南京市动完手术,又出现在排练场。文化局与团里的领导对这场戏十分关注,不但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还从全国各地请来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以帮助她更深地理解角色,演活人物。功夫不负苦心人,李新花和同仁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一朵梅花终于在
济宁市盛开了,李新花主演的《桃花扇》和她的一台折子戏,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称颂,认为她是一个难得的潜质大、表现力强的好演员。李新花当之无愧地成了二十届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得主。
个人轶事
捐献奖金贫甘守清
为表彰李新花在戏剧艺术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市政府专门召开表彰大会,并专门拿出3万元进行奖励。省文化厅和市文化局也分别拿出5千元和2千元为李新花颁发奖金。她却从中拿出2万元捐给了剧团。对于组织的关心和褒奖,李新花自然心怀感激,但她认为,“梅花奖”虽系个人荣誉,但却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她说,没有文化局和团领导的全力支持,没有演职员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愿意献出这2万元钱,来表达对组织和同事的感谢。其实,李新花并非不需要钱,台上风光的李新花,台下有太多的无奈。她一家三代蜗居在50个平方的破旧楼房里。双亲已是高龄,父亲八十,母亲七十六,妹妹在外地打工,现已远嫁
苏州市,照顾二老自然由她一人;她儿子尚小,一个正考
高中,一个刚读初中,却安不下一张温馨的书桌;她的丈夫丁少云也在剧团工作,因为经常一同下乡,孩子的教育便成问题。有人说,她钟情于艺术,嫁给了戏曲。但艺术与戏曲却要求她不停地奉献与付出,对于观众她已是全心全意,对于家人却只得“半心半意”。大儿子中考的分数下来了,据说离录取线差了那么一点,但这一点却可能是一份昂贵的代价,要上学就需要外交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而这,还不能去考虑孩子的委屈、自尊,以及他不愿意说出的痛处。但他的儿子,却似乎很懂事,理解妈妈所做的一切。他说,自己没考好,不能怨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做得是一件更有意义的工作,以后要再加把劲,少让妈妈操心。小儿子踢球回来,自己蹲一边“唰唰”地洗着自己的球鞋,看架式他干这活儿已不是头一摸了。而丈夫丁少云临到午时,悄悄地离开采访现场,到厨房里很快切好了一盘茄子条和半盆子
土豆丝,准备做午饭时好用。别人说:你一家子都是劳动模范呀。李新花听了,眼圈一红:“咳,没法子啊,我有时顾不上,他们只好自理了。”但她接着破啼而笑了:“这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艺无止境从零开始
有人说,作为一个戏剧演员,能获“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今生此世足矣。李新花是幸运的,她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也修成了艺术的“正果”。但在艺术上,她并不满足,她说,奖励只代表过去,而未来却是个空白,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求索。2004年4月14日,剧团又要出发了,这一次去的是
河北省武安市,临行前,李新花踩着一个凳子从橱子上端拿衣物、备行李,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脚后跟又红又肿。丈夫见她摔得厉害,劝她:“要不我找领导说说,这次就别去了。”但她坚决地拒绝了,一瘸一拐地装车去了。到了演出地,她仍然带伤演出。有时,一场戏下来,她疼得悄悄躲在一边失声痛哭。
作为演员,出差频繁,临行装车,到站卸车,临演装台,演完卸台,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这个时候,李新花总是不甘落后,无丝毫名演员的架子。这种作风,也体现在舞台上,据业内人士讲,一般名演,都不再愿意去跑龙套、站兵了,而李新花仍在认真去做这些通常是学员或群众演员都会做的事儿。一旦剧情需要,李新花就精神抖擞地跑到台上来了。
李新花说,演员有大小,而角色无大小,站兵我也要站最好的“兵”。市文化界乃至省文化厅、演艺界人士对李新花的人品戏德很是赞赏,他们评价说,新花能坚持做到这点,确实难能可贵。艺术并无止境,毕生都需努力。这不但是“梅花戏后”李新花的成功奥秘,也是艺术与人生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