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地镇地处
山阳县西南部,隶属于
商洛市山阳县。分别与
湖北省西县、本省
镇安县毗邻,全镇所辖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羊坪、孔岭、双岭、后荫、龙潭、狮子、峡口、白杨坪、大石头、海螺等14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5181户,21052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6千米,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人口14212人(2020年)。
截至2020年6月,杨地镇下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杨地镇户籍人口22450人。2011年,杨地镇农业总产值达到9942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17亿元。
历史沿革
1950年设合河、杨地、白马塘等乡。1958年为合河、杨地、白马塘等管理区,属杨地团结公社。
1961年析建合河、杨地、白马塘等公社,1983年改合河、杨地、白马塘等乡。
1984年9月,复设乡。
1996年,
合河乡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张家山、金盆、板厂、山槐、西坪、石岭子、西山、石家山8个行政村;杨地乡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龙潭、后阴、狮子凹、唐家凹、羊坪、孔岭、双岭7个行政村;白马塘乡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峡口、白杨坪、大石头、水平、海螺店、孙家坡6个行政村。1997年,撤销杨地乡、
合河乡合并设立杨地镇。
2001年10月,白马塘乡并入。
地理环境
概况
杨地镇位于
山阳县西南部,南与
湖北省郧西县毗连。辖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龙潭村。属河川
低烧区。海螺店海拔1854米。杨地街位于花水河与白马水河口,为山阳西部重要集市。
金钱河和花水河在境内汇合。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6千米,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杨地镇地处
流岭、郧岭山脉西段。境内最高山峰位于海螺殿,海拔1950米;最低点位于金盆村月亮洞河谷,海拔390米。
气候
杨地镇多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量773毫米。
水分
杨地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
汉江水系。最大河流金钱河,从户家镇通草凹入境流经
山槐、金盆两村,境内流长11千米,由夹石峡入南宽坪,年均径流量16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从镇安黑沟河入境,流经后荫、双岭、龙潭、羊坪、西山、西坪、山槐7村汇入金钱河,境内流长18千米,流域面积144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杨地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冰雹等。灾害年均发生1—2次,主要发生在7—9月。
自然资源
杨地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锑、汞、铁、金等。已经开发的有锑矿伴生汞、锑,位于双岭村,矿区面积20平方千米,储量6万吨。自然资源有野生动物10余种,野生中药材20余种。农业耕地面积2.6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3.1万亩,林地面积17.3万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辖金盆、山槐、西坪、西山、羊坪、龙潭、孔岭、双岭、后荫、狮子洼、峡口、白杨坪、大石头、海螺殿14个行政村;下设8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杨地镇下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龙潭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辖区总人口2246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70人,城镇化率10.1%。另有流动人口420人。总人口中,男性12028人,占53.6%;女性10432人,占46.4%;14岁以下3911人,占17.41%;15—64岁10520人,占46.83%;65岁以上8029人,占35.76%。2011年,杨地镇人口出生率8%,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3人。截至2018年末,杨地镇户籍人口22450人。
2021年6月21日,
山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杨地镇人口数为1421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杨地镇财政总收入296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3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359元。2011年,杨地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943元。
本镇地域辽阔,气温差异较大,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和中药材的生长,过去这里的川道地区盛产小麦、水稻和玉米、大豆,高寒山区主产
阳芋和玉米,并种植中药材,已发展以
旱藕为主的中药材20000亩,其中薯芋18000亩,其他2000亩,实现人均一亩中药材,年产薯芋1800万公斤,收入1800万元,占农民均收入的60%以上,华水河流域的金盆、
山槐、西坪、西山等村群众靠药材富了一村人。在经济发展中,主要采取政策推动,宣传鼓动,利益驱动等办法。由政府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服务,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种药的经济效益比种粮的效益高出十多倍,群众的经济状况较前大为改观,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杨地镇的中药发展多次在全县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并且省调研室又派专人到西坪村调查中药材生产情况,在全省推广西坪村发展中药材的经验。
由于经济发展了,扩大了招商引资项目,县国土资源局投资138万元在镇政府所在地新开发一条龙潭街道。电信部门先后建起了两个移动基站和两个联通基站,冷安公路即将动工改建。
第一产业
2011年,杨地镇农业总产值达到9942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
杨地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
阳芋为主,2011年,杨地镇粮食生产8634吨。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累计造林6.68万亩,其中
经济林2.14万亩,竹林0.26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5万株,林木覆盖率60%,活立木蓄积量17.9万立方米。
杨地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杨地镇生猪饲养量2.56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羊饲养量2.68万只,年末存栏1.8万只,收购山羊板皮0.8万张;牛饲养量0.23万头,年末存栏0.17万头;家禽饲养量6.9万羽,上市家禽2.7万羽。2011年,杨地镇生产肉类1021吨,畜牧业总产值22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1%。
第二产业
2018年,杨地镇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上企业1个。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有商业网点218个,职工26人;2011年,杨地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60千米,投递点50个,乡村通邮率9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1万笔,国内异地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3万件,征订报纸5万份、期刊2万册,业务收入3万元。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1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40%;移动电话用户0.2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20%;光缆线路总长达1万千米,主干电缆达1万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00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1000个,宽带接入用户8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50万元。
2018年,杨地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46个。
文化
红色遗址
杨地镇店垭子——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驻地遗址
1934年11月11日,为了粉碎
中国国民党“围剿”鄂豫皖苏区的计划,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
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讨论实行战略转移问题。11月13日鄂豫陕省委对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部直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军长程子华,政委
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全军共约2980余人。11月16日,省委率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高举“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从
罗山县铁铺乡的
何家冲出发,于信阳县的
东双河镇与
柳林乡之间越过平汉路,进入桐柏山区。
1934年12月10日,鄂豫陕省委在丹凤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讨论在鄂豫陕边区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问题。会后,鄂豫陕省委在指挥红二十五军浴血奋战,反击
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的同时,从部队抽调部分骨干,在鄂陕边区,积极开展地方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游击武装,建立革命政权。
1935年2月上旬,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在
山阳县店垭子成立,郭述申任特委书记兼游击司令部政委,陈先瑞任司令。3月,郭述申调回军部,由戴季英继任特委书记兼政委;6月,戴季英调回军部,由郑位三接任。中共鄂陕特委隶属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下辖中共
镇安县县委、中共五星县委,主要活动在镇安、山阳、
柞水县、
旬阳市和湖北的郧西等县边界地区。鄂陕司令部下辖鄂陕第3路、第4路、第5路、第6路、第7路、第9路共6路游击师和鄂陕游击司令部战斗营。1935年9月鄂陕特委与豫陕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陕南特委(后称鄂豫陕特委)。同年鄂陕游击司令部与豫陕游击师合并,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
中共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为了发展红色政权,领导群众开展土地运动,解决干部严重不足的问题,1935年5月、7月,先后两次在店垭子举办干部培训班。先后有红军战士、苏维埃政府干部、各路游击师干部等100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郭述申、陈先瑞等领导亲自讲课,每期训练都达到十天半月左右。训练班主要设置政治和军事两门课程。向学员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及军事知识,通过实地演练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军事素质。训练地点不固定,由于
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干扰,学员有时就跟上游击师和国民党军队打仗,打走了敌人,又坐下来学习。干部训练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训了大批游击师和苏维埃政府干部,为苏维埃政权建设,为巩固和发展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交通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有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51千米。客运站日均发送5辆客车,日客运量200人次,年客运量3.7万人次,拥有货运汽车53辆。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千米;道路铺装面积7500平方米;镇区桥梁2座,总长度80米。
社会
教育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镇有中小学校42所,其中:中学2所,中心小学1所,政村完小9所,初小28所,在校学生5004人。杨地中学、合河中学均是新建的教学楼,镇卫生院已是新建的3层门大楼,B超机和其他医疗设备比较齐全,镇
计划生育服务站3层8间宿办楼已建成投工使用。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77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14所,在校生1689人,专任教师7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047人,专任教师8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4个,建筑面积420平方米,藏书2.1万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狮子舞、滑旱船、孝歌等。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1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10张,固定资产总值3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6人。2011年,杨地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万人次,住院手术50台次,出院病人1700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杨地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户,人数25人,支出5.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02户,人数3022人,支出391.7万元,月人均108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4人,支出22.8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2人,支出36万元。
基础建设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个,铺设干线水管2.5千米,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0.2千米。
截至2011年末,杨地镇镇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00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供电可靠率99.3%。
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该镇还充分发挥山坡面积大,林草和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强天然林保护,搞好生态建设,累计退耕还林8200亩,建成以板厂为重点的千亩
连翘的基地,以峡口为重点的千亩
五味子基地,以孔岭为重点的千亩
杜仲基地,以双岭、后荫为重点的千亩二花基地,在海螺村建成百亩
华山松苗圃基地,各地还结合天保工程,大实实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使林草资源得到了很大保护,全镇到处都是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喜人景象。
旅游
名胜古迹和人文环境月亮洞是镇内有名的自然境观,这年来已被开发,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合河的猿猴观榜、金华相汇、骆驼奇峰都是远近有名的自然境观,还有龙潭的姜太公钓鱼台,白马沟的马蹄印,海螺店的九十九凸,九十九凹这些有名的名胜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新进展,坚持从杨地镇的镇情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药业兴镇战略,狠抓了
旱藕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截止2003年5月统计,全镇共发展中药材2万亩,占全镇农耕地26625亩的80%,粮经比达到2:8。其中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等村药材种植达到100%,成为种药专业村。
天蓬山寨景区
天蓬山寨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月亮洞以西20千米的杨地镇,以银台山、丁家山两山对峙,形成6千米的奇幽峡谷,由银台山上遗存的明清时代一座完整山寨而得名。据传说,天蓬山寨最早建于明朝时期。当时山上的农民为防止匪患,用石头围绕寨子砌成高大的城墙,主要有王家、毛家、韦家等四大家族所建的四大寨子,各个寨子既相对独立又以石头城墙连为一体,易守难攻。清朝时期,白莲教的美女首领王聪儿起义失败后曾带领一帮手下逃到这里,受到王家寨子族人的保护。这段真实的历史给天蓬山寨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天蓬山寨景区现有
水帘洞、
一线天、雄鹰山等大小景点百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