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蝼蛄
非洲蝼蛄
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是一种世界性大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35毫米,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明显的栗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K,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雄成虫体长28-32毫米;雌32-34毫米。身体灰褐色,密被黄色细毛。头小狭长,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形,中央有由微细毛组成的纺锤形区。前翅黄褐色,无发音器,后翅褶叠成条状,长度略伸出腹部末端。前足扁平,善于掘土,后足腔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运动的棘刺。
分布范围
非洲蝼蛄分布于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湖南省福建省、台湾、江西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省区;国外除了原产地非洲,还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夏威夷以及大洋洲和南欧的葡萄牙等地。
生活习性
非洲蝼蛄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若虫越冬,其全年的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初春开始危害:每年3月中旬,土表温度达10℃以上时,越冬若虫、成虫上升到表层土中,偶尔钻出地面活动。4月上旬温度达15℃以上时,开始大量出土活动。
春末夏初严重危害期:一般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此阶段气温一般在15~26℃之间,土表温度也相应较高,适宜于非洲蝼蛄的活动取食,活动频繁,危害麦冬幼苗。
越夏繁殖危害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外界温度一般在25~30℃,有时更高。此时非洲蝼蛄大多数在洞穴中越夏和产卵繁殖,一般危害较轻。但此时卵室和洞穴距地面仅10~15cm,当雨后或降温后,非洲蝼蛄仍可上升出地面危害。
冬季休眠期:10月下旬以后,气温降低,潜入地下40cm以下的土层越冬,直至次年的3月。
危害
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由于蝼蛄的活动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致使菜苗因失水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在温室,由于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加之幼苗集中,受害更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危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