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曙山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蔡曙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系教授委员会主任,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简介
蔡曙山,男,1950年12月26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新时期清华大学大学文科复建,作为第一任文科处处长,蔡曙山在2000年至2005年6年的时间里,不但引导清华文科的建设,还设定了文科的3类评价标准,即成果的数量(量化指标)、成果的质量(代表作制度)、学者和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化标 准)。这些评价标准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认可,至今仍在全国高校内广泛使用。
200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5年以来,蔡曙山相继到欧美多所知名大学访问。回国后负责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创新基地之一)和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的工作。
1982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贵州大学优秀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2年9-1984年7月在贵州省黔南民族师专任教师,讲师职称;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优秀学生干部; 1987年9月-1989年7月在贵州师范学院任教师,讲师职称;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院优秀共产党员。
1992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工作,任规划处处长,三次被评为中宣部先进工作者;2000年7月-现在在清华大学工作,历任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教育部百家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职教授。
任教
蔡曙山生于贵阳,后在独山县生活、学习和成长。他先后就读于独山城关一小、三小、四小和独山中学(今独山民中)。他从小好学上进,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他的健康成长,每学期都是三好生。1968年到上司公社(今上司镇)黑石关寨当知青,干了四年多的农活。深受农民群众朴实勤劳的精神感染和艰苦生活环境的锻炼,更加勤奋与坚毅。1972年,他被安排担任黑石关民办小学教师,开始教学生涯。后又相继在上司公社小学、上司区中学任教至考上大学。
求学
因父亲在文革中被污蔑为“走资派”等,全家人被牵连,蔡曙山也深受这场灾难之苦,令人不堪回首;四年农村生活也很艰苦。但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他都能坚持看书学习,不断积累知识。1978年,他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贵州大学(也是贵大78级文科录取第一名,据说还是当年贵州高考的文科状元)。
进入大学后,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学习机会,更加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成绩一直优异,四年间都是优秀学生、学校奖学金获得者。1982年7月本科毕业,获哲学学士。这年9月至1984年7月任黔南师专讲师;1984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是优秀学生干部,1987年7月毕业后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贵州师范学院担任教讲师;1989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研究生,曾被评为研究生院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7月毕业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任职
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分配在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先后担任基金处副处长、规划处处长。2000年6月调入清华大学,担任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建设处处长、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心理与认知中心主任、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学术兼职如下:
1. 国际学术职务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u0026 哲学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
(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执行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3)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助理;
(4)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
(5)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哲学 of Science)。
2. 国内学术职务
(1)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2)中国教育部、财政部985重大创新基地主任
(3) 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
(4)中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
(5)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
(6)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7)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8)曾任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9所大学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3. 学术期刊编辑
(1) 《逻辑学研究》编委;
(2) 《学术界》学术委员;
(3) 《科学中国人》编委;
(4)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编委;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
研究
研究概况
2004年至2007年,他先后到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汉堡大学访问学习和研究,开拓认知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他曾与世界顶级的语言哲学家、认知科学的创始人诺姆·乔姆斯基、塞尔一道工作。目前,在蔡曙山教授的研究团队中,包括塞尔在内的多位世界一流学者与他一起在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与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多位留学归来的“洋博士”在他这里做博士后研究,或者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2008年,开始有美国著名大学的留学生到蔡教授的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蔡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在认知科学这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中为中国、为世界做出贡献。
科研项目(2001年以后)
(1) 特殊人群的心理支持与认知决策系统,清华大学自主创新项目,任首席专家,2009-2012。
(2) 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任首席专家,2007-2011。
(3) 清华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合作项目(PNP Program),项目负责人,2006-2007。
(4) 自然与人工认知系统跨模型交互研究计划 (Cross-modal Interac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ognitive Systems, CINACS),中德博士生交流计划,参加者,清华大学与德国汉堡大学合作项目,2005年至今。
(5) 认知科学研究创新基地,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项目,任基地主任,2004-2007。
(6) 数字化的逻辑基地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2001-2005。
(7) 语言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01-2005。
(8) 语言逻辑及其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教育部重大项目,负责人,2001-2005。
开设课程(2000年以后在清华大学开设的课程)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1) 语言心理学
(2) 思维心理学
(3) 推理心理学
(4) 溯因推理导论
(5) 认知科学基础
(6) 认知科学系列讲座(合作开课)。
(7) 数学逻辑(一阶逻辑
(8) 模态逻辑
(9) 多值逻辑
(10) 现代逻辑和形式化方法。
逻辑学和语言学
(11) 语言逻辑
(12) 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
(13) 语用学和自然语言理解。
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
(15) 语言哲学
(16) 心智哲学。
交叉学科
(17) 认知逻辑
(18) 心理逻辑。
专著
蔡教授已出版专著有《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语言、逻辑与认知》和《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
《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建立了语用逻辑形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这项研究受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总统奖获得者、著名语言哲学家塞尔的赞誉。本书被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大学图书馆列入“语言学和哲学”类推荐书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发表该书书评。《中国哲学年鉴》(1999)“新书选介”对该书作专门介绍,并连续多年对该书及相关成果作专门介绍和评论。《哲学动态》等多家杂志发文评介这一方向的发展和作者的贡献。该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内各大学图书馆和港台地区各大学图书馆收藏,被国家数字图书馆选为浏览书目,并入选哲学心理类常备书架,被清华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指定为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研究生参考书。
国际学术大会
2007年8月9至15日,在蔡曙山教授的努力下,由清华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联合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教育部共同资助的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参加。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IUHPS/DLMPS和主办国大学共同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在2003年西班牙举办的第12届大会上,清华大学凭借自己的学科实力和认真负责的精神,赢得IUHPS/DLMPS执行委员会的信任,胜出里昂大学,获得此次会议的主办权。这是该大会自1960年在美国召开以来,近半个世纪首次在亚太地区国家举办。本届大会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学术发展、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大会上,蔡曙山教授作为特邀演讲者,作了题为“认知科学新框架下的逻辑学”的学术报告。本届大会上,他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助理,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担任该协会学术职务,蔡曙山教授也是唯一一位在此国际学术机构任职的中国学者。
专业特长
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
曾讲授过《形式逻辑》、《现代逻辑基础》、《数理逻辑》、《逻辑学概论》、《数理逻辑基础》、《现代逻辑与形式化方法》、《语言逻辑及其应用》等课程等课程。
学术贡献
著作、论文、成果
著作
专著
(1) 蔡曙山、邹崇理 (2010) 《自然语言形式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蔡曙山 (2007) 《语言、逻辑与认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蔡曙山 (1998) 《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重印。作者改进了英、美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塞尔(John R. Searle)等人的工作,建立了语用逻辑形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这项研究受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人文科学国家总统奖章获得者、著名语言哲学家塞尔的赞誉。本书被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大学图书馆列入“语言学和哲学”(Linguistics and 哲学)类推荐书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该书书评。本书被国家图书馆、国内各大学图书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各大学图书馆收藏,被国家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选为浏览书目,并入选哲学·心理类常备书架(Standing Bookcase)。本书还被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指定为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研究生参考书。
编、译著
(4) Cai, Shushan, editor in chief (2011)Proceeding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哲学 of Science, 2007,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
(5) 米黑尔·罗科、威廉·班布里奇编,蔡曙山等译:《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
论文
1、“论数字化”,《中国社会科学》。2、“论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问题”,《哲学动态》。3、“塞尔‘中文房间争论’的逻辑基础问题”,载《清华大学哲学年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语言逻辑在21世纪的应用与发展”,载《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人民出版社,2001。5.“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载《学术界》,2001年第1期。6、“逻辑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7.“逻辑学对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载《光明日报》,2000年6月20日。8.“逻辑学、现代科学与现代人的发展”,载《点燃智慧之光》,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9、“语用逻辑及其在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10、“对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现状的分析”,载《学术界》200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2.“从处理好几个关系看社科规划”,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18日。13、“语用逻辑研究”,载《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应用于人工智能的逻辑学”,载《世界哲学》,1997年第2期。“一个与卢卡西维茨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奖励
(1) 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获贵州大学优秀三好学生奖学金。
(2)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及奖励。
(3) 1989年获“贵州省逻辑科学八十年代优秀成果奖”数理逻辑论文一等奖
(4) 199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及奖励。
(5) 1993年被评为中宣部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6) 1997年被评为中宣部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7) 1999年被评为中宣部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8) 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九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个人,并获奖励。
(9) 2003年获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10)2007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11) 2008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
(12)2010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13) 2013年被评为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14) 2013年获中国逻辑学会特别荣誉奖。
工作经历
(1)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2-2000。
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十五”规划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项管理办法的制定。主持研制开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1993年版、1994年版、2000年版)。
(2) 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首任处长,2000-2005。
参加制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纲要》。
(3)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1996至今
任中心主任。
(4)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2008年至今
任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文(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中国知网全文选用80多篇,此处选60篇)
(1) 蔡曙山. 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北京:《科学通报》,2013年第58卷,2013, 58: 3530–3543, doi: 10.1360/ 972012–515。SCI。
(2) 蔡曙山. 心理与逻辑:人类认知的两个重要通道,北京:《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22期。
(3) 衣新发,赵倩,蔡曙山. 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0~2007,北京:《心理学报》,2012, Vol. 44, 二氧化氮, 226−236 6−236。CSSCI。
(4) 张玲, 蔡曙山, 白晨, 衣新发. 假言命题与选言命题关系的实验研究——对逻辑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思考,太原市:《晋阳学刊》,2012年第03期,83–87。CSSCI。
(5) Cai, S. The age of synthesi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nd hereafter, Bei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2011, 56: 465–475, doi: 10.1007/s11434–010– 4005–7. SCI.
(6) Bai, C.; Cai, S. \u0026 Shumacher, B. P. Reversibility in Chinese word formation influences target identification.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1, 499, 14–18. doi:10.1016/ j.neulet.2011.05.020. SCI.
(7) Cai, Shushan. The role of abduction in learning and 认知, in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哲学 of Science, July 19–26, 2011, Nancy, France.
(8) 衣新发, 蔡曙山. 认知科学、聚合技术与中国国家安全,石家庄市:《河北学刊》,2011(5):179–182。CSSCI。
(9) 蔡曙山,白晨,衣新发,韩旭. 推理在学习与认知中的作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6–11。
(10) 蔡曙山,白晨,韩旭,易源俏. 继续推进多学科认知科学研究,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11期,28–31。
(11) 宋春艳,蔡曙山. 塞尔哲学的新进展:社会本体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4期,46–53。CSSCI。
(12) 宋春艳,蔡曙山. 范式与制度性事实,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3期,7–11。CSSCS。
(13) 衣新发林崇德,蔡曙山,黄四林,陈桄,罗良,唐敏. 留学经验与艺术创造力,北京:《心理科学》,2011,34(1): 190–195。CSSCI。
(14) 衣新发,侯宁,蔡曙山,彭凯平 铁路机车司机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4), 53–57。CSSCI。
(15) 衣新发,蔡曙山. 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 期, 31–40。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CSSCI。
(16) 衣新发,蔡曙山,刘钰。文化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论坛, 2010, 8, 4–12。CSSCI。
(17) Cai, S. CS, NBIC and unify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Science,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2010. ISTP.
(18) 蔡曙山. 综合再综合: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合肥市:《学术界》,2010(6):5–24。CSSCI。
(19) 蔡曙山. 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太原:《晋阳学刊》,2010(3): 3–11。CSSCI。
(20) Cai, S.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logic on the frame of cognitive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gust 2009(3): 93–107. Taylor \u0026 Francis Group ltd 2009. SSCI。
(21) 蔡曙山. 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5–38。CSSCI。
(22) Cai, S. The twelve Chinese zodiac 动物界 signs: their semiotic explanation and cognitive significance, Proceeding of 10th World Congress of Semiotics, 2009. ISSTP.
(23) Cai, S. The Language Preferred Models in 认知, Proceeding of CINACS, Hamburg University, 2008. ISSTP。
(24) 蔡曙山. 从语言到心智和认知: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以塞尔为例,石家庄市:《河北学刊》,2008(1): 43–52。CSSCI。
(25) Cai, S. Logics in a New Frame of Cognitive Science: On Cognitive Logic, its Objects, Methods and Systems, Logic, Methodology and 哲学 of Science: Proceeding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Vol.1.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09, 427–442. ISSTP.
(26) Cai, S. A Cognitive Model with Two Structures of Language and World, Mind and 认知, Tsinghua-Springer, 2008.
(27) 蔡曙山. 论形式化,北京:《哲学研究》,2007(7): 97–105。CSSCI。
(28) 蔡曙山. 认知科学:世界的和中国的,合肥市:《学术界》,2007(4): 7–19。北京:《新华文摘》转载,2007(19): 27–31。CSSCI。
(29) 蔡曙山. 认知科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南昌市:《江西社会科学》,2007(4): 243–248,CSSCI。
(30) 蔡曙山. 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塞尔教授的对话,合肥:《学术界》,2007(3): 7–1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卷全文转载2007(7): 2–9。CSSCI。
(31) 蔡曙山. 逻辑、心理与认知――论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的发展,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6(6): 5–12。CSSCI。
(32) 蔡曙山. 没有诺姆·乔姆斯基,世界将会怎样,石家庄市:《社会科学论坛》,2006(6): 5–18。
(33) 蔡曙山. 论虚拟化,杭州市:《浙江社会科学》,2006(5): 111–121。CSSCI。
(34) 蔡曙山. 符号学三分法及其对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6(5): 50–58。CSSCI。
(35) 蔡曙山. 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合肥市:《学术界》,2006(4): 20–39。CSSCI。
(36) 蔡曙山.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南京:《江海学刊》,2004(5): 23–30。CSSCI。
(37) 蔡曙山. 论我国大学文科的发展阶段及办学理念,《学术界》,2004年第1期,7–25。被引29次。
(38) 蔡曙山. 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价功能及其发展方向,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208–220。被引26次。
(39) Cai, S. Logic, Speech 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 of 8th Congress of IASS/AI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符号学 Studies, Lyon, 2004.
(40) Cai, S. A Formal System for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I,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Vol. XXIV No.3, 2003 (autumn): 142–148。CSSCI。
(41) 蔡曙山. 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北京:《科学中国人》,2003(12): 37–39。
(42) 蔡曙山. 学科交叉视野中的现代逻辑,北京:《科学中国人》,2003(11): 14-17。
(43) 蔡曙山. 心智科学的若干重要领域探析,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75–80。CSSCI。
(44) 蔡曙山. 模态的语用逻辑,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2(3): 20–26。CSSCI。
(45) 蔡曙山.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评价,合肥市:《学术界》,2002(3): 7–20。CSSCI。
(46) 蔡曙山. 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3): 79–80。CSSCI。
(47) 蔡曙山. 论技术行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2): 77–86。CSSCI。
(48) 蔡曙山. 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 18–22。CSSCI。
(49) 蔡曙山. 论数字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3–42。CSSCI。
(50) 蔡曙山.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合肥市:《学术界》,2001(1): 16–27。CSSCI。
(51) 蔡曙山. 逻辑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4): 79–88。
(52) 蔡曙山. 语用逻辑及其在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广州市:《中山大学学报》,2000(2): 35–41。
(53) 蔡曙山. 试论金岳霖的道路,广州:《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 1–9。
(54) 蔡曙山. 对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现状的分析,合肥市:《学术界》2000(1): 5–16。
(55) 蔡曙山. 从处理好几个关系看社科规划,载199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56) 蔡曙山. 量化的语用逻辑,北京:《哲学研究》,1999(2): 65–73。CSSCI。
(57) 蔡曙山. 命题的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5): 46–55。CSSCI。
(58) 蔡曙山. 政策分析原理,北京:《中国行政管理》,1991(10): 36–37。CSSCI。
(59) 蔡曙山. 词项逻辑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北京:《哲学研究》,1989(10): 66–74。CSSCI。
(60) 蔡曙山. 一个与卢卡西维茨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北京:《哲学研究》,1988(4): 33–41。CSSCI。
参考资料
蔡曙山院长个人简介-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2022-01-19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任教
求学
任职
研究
专著
国际学术大会
学术贡献
著作
论文
奖励
工作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