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宫是
武则天在
嵩山余脉
石淙山所修建的行宫,武则天先后数十次君临嵩山,在郑州登封石淙河畔修建的行宫——三阳宫。三阳宫是
唐朝君主巡幸次数最多的行宫,可谓是唐代最重要的行宫。
行宫环境
三阳宫位于
郑州市登封东南15公里的
大冶镇西南部石淙山,石淙山又以
石淙河闻名。石淙河又名勺水,平洛涧,是
登封市境内
颍河最长的支流。石淙河发源于嵩山九龙潭,流经
大冶市、告成交界处时,独特的岩溶地貌造就了奇特的风景,两岸崖壁高耸,险峻如削,涧中有巨石,岸边多洞穴,水击石响,淙淙有声,故名石淙河。石淙河风景优美,潭碧、洞幽、峰奇,石怪,林茂,谷深,向有“天中胜景”和“小桂林”之称,是登封人民祓、祭祀
武则天、祈子、踏青之地,也是文人学士避暑、修禊的好去处。其山峰秀丽,溪水环绕,为著名胜景。
命名三阳
武则天为什么把行宫取名“三阳”?此时武则天女皇已日暮西山,她很清楚,人总有大限到来的那一天,自己虽贵为帝王,终不能长生不死,身后是还政于李唐,抑或传位于武氏后裔,她必须在生前作出抉择。她的儿子
李显、
李旦和她的侄儿
武三思是她心目中的“三阳”,她希望他们三个人能和睦相处,经过三阳宫内一个多月的斡旋和多方的政治谋划,所谓的“三阳开泰”终于出台,她还政于李显,李显承诺让武三思在
唐朝中仍保有一定的地位,李武和谐共处以形成泰兴之局。后来的事实是,由于
狄仁杰的去世,政治变数激增,李武两家互存交融——也就是说“三阳开泰”的局面未能形成。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
武则天崩;次年武三思败死,“三阳开泰”终成
画饼。“三阳开泰”虽然未能成为事实,但“三阳开泰”这个象征着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词语却世代流传了下来,古都洛阳、
郑州市、
开封市贴春联,门头上就常常有“三阳开泰”的字样出现。
相关诗籍
女皇武则天在三阳宫
石淙山举办了多次诗会,称为“石淙山诗会”,诗会的参加者有许多朝廷重要人物,除武则天亲临外,还有她的三个子女
李显、
李旦和
太平公主(李显、李旦后接帝位称唐中宗、睿宗),以及武则天宫内外几大显亲宠臣
上官婉儿、
武三思、
张昌宗、
张易之。更重要的是一群既是朝廷重臣,又在文界知名显赫之人,史上明文指出的有
狄仁杰、
李峤、
苏味道、
姚崇、
崔融、
薛曜、
杨敬述、
沈佺期等。其中《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为《
全唐诗》中唯一一首狄仁杰的诗作,也是狄仁杰唯一传世的作品。
石淙山诗会是一次促进我国
传统诗歌发展的盛会,也是一次促进人才发展的大会,同时更是一次使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流传至今的盛会。石淙诗会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即它是初盛唐之间君臣、君士关系和谐的一个缩影。诗会体现了女皇的超凡文才,还可以看到在她统治下诸臣的和谐以及他们对我国政治和文化史的贡献。诗会共有16位大臣献诗,赛诗会评委
上官婉儿一一作了恰如其分的点评,对夺魁者给予了赏赐。
武则天又作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文中说:“无烦昆阆之游,自然形胜之所,当使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庶无滞於幽栖,冀不孤於泉石。各题四韵,咸赋七言。”并命当时著名书法家,后称“瘦金体之祖”的薛曜书丹,镌刻在坐北向南的天然劈立大崖石上,后来
张易之又写下《秋日宴石淙序》薛曜也镌刻在这块大崖石上,人称此岩为“摩崖碑”。
武则天诗《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
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武则天诗《石淙》:三山十洞光玄篆,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战。万仞高崖藏日色,千寻幽润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稠鞍薄晚杂尘飞。
李显诗《石淙》: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李旦诗《石淙》:奇峰嶙峋箕山北,秀峨岩蛲嵩镇南。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离惭。树影蒙笼障叠岫,波声汹涌落悬潭。但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依御通三。
武三思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此地岩壑数千重,吾君驾鹤口乘龙。掩映叶光含
翡翠,参差石影带芙蓉。白日将移冲叠巘,玄云欲度碍高峰。对酒鸣琴追野趣,时闻清吹入长松。
狄仁杰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洞幽。羽枝遥迎鸾鹤驾,惟宫直坐夙麟洲。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老臣予陪元圃宴,余年方供
赤松游。
张易之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六龙骧首晓骎,七圣陪轩集阴。千丈松罗交翠幕,一山秀水当鸣琴。青鸟白云
王母娘娘使,垂断藤葛野人心。山中日幕幽岩下,冷然香吹花落深。
张昌宗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云车遥裔三株树,帐殿交阴八桂丛。涧碱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即此陪欢游阆苑,无劳辛苦向
崆峒区。
姚崇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日处天中。石泉石镜恒留月,
秃鼻乌鸦山花竞逐风。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共葱葱。
李峤诗《石淙》:羽盖龙旗下绝冥,兰除薛幄坐云扃。鸟合百籁疑凋管,花发千岩似画屏。金灶浮烟朝漠漠,石床寒水夜冷冷。自然碧洞窥仙境,何必丹邱是福庭。
苏味道诗《嵩山石淙侍宴应制》:雕舆藻卫拥千官,仙洞灵溪访九丹。隐暖源花迷近路,参差岭竹扫危坛。重崖对霞文驳,瀑水交飞雨气寒。日落宸襟有余兴,徘徊周骊驻归銮。
崔融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洞口仙岩类削成,泉香石冷昼含清。龙画月中天下,凤管披云此地迎。树作帷屏阳景,芝如宫阙夏凉生。今朝出豫临元圃,明日陪游向赤城。
阎朝隐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金台隐隐陵
黄道,玉辇亭亭下氛。千种岗峦千种树,一重岩壑一重云。花落风吹红的历,藤垂日晃绿氛。五百里内贤人聚,愿陪阊阖侍天文。
徐彦伯诗《石淙》:碧淀红涔峨嶂间,淙嵌浮蛆荐成湾。琪树旋娟花未落,银芝窟咤露初还。八风行殿开仙榜,七景飞舆下石关。张荐席云平圃宴,炮煌金记蕴名山。
薛曜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玉洞幽寻更是天,朱霞绿影镇韶年。飞花藉藉迷行路,啭鸟遥遥作管弦,雾隐长林成翠幄,风吹细雨即虹泉。此中碧酒恒参圣,浪道
昆山市别有仙。
杨敬述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山中别有神仙地,屈曲幽深碧涧垂。岩前暂驻黄金辇,席上还飞
金丝雀厄。远近风泉俱合杂,高低云石共参差。林壑偏能留睿赏,长天莫下丹曦。
沈期诗《嵩山石淙侍宴应制》:金舆旦下绿云,彩殿晴临碧涧隅。溪水冷冷杂行漏,岩烟片片绕香炉。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自昔
汾阳市道驾,何如太室览真图。
于季子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九旗云布临嵩室,万骑星陈集
颍川。瑞液含滋登禹膳,飞流荐响人虞弦。山扉野径朝花积,帐殿帷宫夏叶连。微臣献寿迎千寿,愿奉尧年亿万年。
宋之问诗《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离宫秘苑胜嬴洲,别有仙人洞壑幽。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微臣昔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受谏毁宫
唐史记载,
武则天于
久视元年建三阳宫于
登封市,后来武后及太子、相王旦、
太平公主以及群臣等屡次如宫避暑,有时数月始还
洛阳市,这加大了关陇李唐集团对武则天的不满。
长安元年,武后患疾于三阳宫,给事
阎朝隐,往祷于少室,沐浴伏身盘为牲,受到武后褒彰。后内供奉
张说屡次上疏:“御苑东西二十里,榛丛溪谷,池亭奇巧,削峦起观……然而坂之峻,过夏涉秋,道环山险,扈从兵马,日费巨资……”,以及
狄仁杰谏于马前,武后终于接受建议,命
武三思毁三阳宫,以其材移往孟州作兴泰宫,今俱废。
遗址现状
武则天先后数十次君临三阳宫,在三阳宫及其附近留下了许多壮丽景色。一是修路,从
洛阳市到
登封市要翻越轘辕关,这里本有一条
刘邦修过的路,但武则天就是武则天,她要压
刘知远一头,令人在旧路的上边又开了一条新路,这条路就是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嵩山十八盘”。二是在
嵩山脚下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封祀坛”。封祀坛极尽物力,修建的非常气派,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在嵩山脚下设坛封禅,还在峻极 峰顶投下过“除罪金简”,并在三阳宫里大宴群臣,
流觞赋诗,“石淙会饮”作为登封八景之一,至今仍让人憧憬向往。时光过去了1300年,当年的壮丽早已
湮灭。空留遗址诉说过往的辉煌。
陕州行宫
武则天从洛阳宫到三阳宫时在
三门峡市陕州建立行宫。《陕县文化志》载:“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巡幸东都,途经陕州,作诗《游九龙潭》,并在县境东南朱家原(现宫前村)建避暑行宫”。行宫西侧设有擂鼓山和点将台,宫后枣园村对门的教场地(50亩)是
御林军训练兵马的地方。宫前中学西边有条直通宫上的路叫跑马道。《
陕县志》引旧志云:“避暑宫在朱家原社,其山高耸,林木阴郁,武后营以避暑。”即指此。这里草木苍翠,环境幽,盛夏宜人,确是消暑胜地。此处为南道所经之地,宫前以东的永昌河流域,隋唐时期的遗迹遗物甚多,东边宜阳境内有
连昌宫、西边菜园境内有绣岭宫与此相呼应。此行宫坐北向南,地势平坦,占地约70亩,北依万岁山,南隔永昌河与猛石山、南唐山相对。东西两侧不远处均有南北走向沟壑所断。该遗址宫室废弃已久,但所遗留砖瓦残片随地可见,群众在耕作时曾多次挖出圆形或方形石柱础、铺地大砖、边长50厘米,厚20厘米的正方形青石料等遗物。后又出土一对
孙悟空,花色斑斓,形象逼真。在出土这些遗物的地方多为红色焦土,可见宫室毁于大火。详见词条:
武则天行宫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