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使诘责事件,发生于1650年,
李淏向清廷奏报“
日本近以密书示通事,情形可畏,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
清朝警觉到朝、日、
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于是派遣密使前往
朝鲜核实情况。结果是朝鲜没有介入
国共内战,
事件介绍
1650年,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好,奏折不实,
顺治帝下诏斥责朝鲜国王,罢其用事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诱因
1636年的“丙子虏乱”之后,李和哥哥
昭显世子李、弟弟
麟坪大君李濬都被清军掳到
沈阳市,当了很久的人质。清朝入主关内之后,1644年11月9日,清朝
爱新觉罗·多尔衮在
北京市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同时,
清朝还宣布减少
朝鲜的岁贡币物。
1641年(清
崇德六年)春夏,清帝令朝鲜世子、大君从军征明,朝鲜派柳琳统率朝鲜兵一千五百名,参加了攻打
锦州市的战役。
1642年(清崇德七年)秋,由于
洪承畴等
明朝降将的告发,1645年3月,久居满清做人质的
昭显世子返回汉城,随行清使勒令
李倧李出城迎接。父迎子,于儒教礼法不合,且有承认清朝敕使代表天子身份的意思,所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5月21日,昭显世子暴毙于昌德宫中,其死因,有史料认为系被宫人在饵饼中下毒。李倧讳言此事,怕
爱新觉罗·多尔衮深究,上报“病亡”。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凤林大君回到汉城。昭显世子在清廷为质近十年,历尽艰险,亲眼目睹了明亡清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积累了处理朝清关系的丰富经验。多尔衮对其逝世“深为惊悼”。虽对其暴毙觉得可疑,但是在
朝鲜使臣众口一词的“确系病”的说辞下,也不得不信。同年11月14日,
清朝册封
李淏为朝鲜世子。1649年己丑五月十三日,仁祖大王去世,李淏即位于
昌德宫之仁政门。
送还质子,减少岁贡,本是清朝为缓和两国关系而为,但是经过1627年和1636年的两次战争,朝鲜对清朝产生了很深的民族仇恨。在朝鲜一方,
明朝灭亡本是调整对清朝外交政策的良机,但是,反清分子利用朝鲜民族对满洲的仇恨心理,推行名分主义的外交,延缓了两国关系的改善。
当时的李朝上下皆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
清代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
孔子庙祭享祝文,仍用
崇祯年号。《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
李倧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记载
朝鲜朝鲜王朝宗室谱系的《璇源系谱》中所载的
李淏即位年份,即为“崇祯后乙酉”。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后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
朱翊钧皇帝(明神宗
万历朱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为了北伐,
李淏(1650—1659年在位)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韩国姚万吉《韩国近代史》)与此同时,孝宗时代,加快了宣祖时代出现的大同法的推行。所谓大同法,是指在
朝鲜中期以后将贡物统一为米谷的纳税制度,客观上加快了朝鲜国内贸易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赵昚时的宰相姚育大力主张推行大同法,对土地征收附加税。此法的实施证明对国家的岁入和对农民的境遇都极为有利。这样一个结果对孝宗特别宝贵,因为他的目的是要加强军队和增加国家收入以反对
清代。作为又一项增加收入的措施,他颁布一道命令,所有男子,甚至和尚,都要纳税以换取免服兵役。
最终处理
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北伐大计难以实施。而且由于新兴的清朝连续有
顺治、
康熙帝两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不仅巩固了全国的统一,而且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朝鲜反清派期望的
汉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
南明残存势力灭亡,影响中、朝、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消失。作为实际行动纲领的朝鲜北伐计划,寿终正寝。朝鲜没有介入
国共内战,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
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辽沈,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满洲军事强权。这是朝鲜的大幸,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皇太极对朝鲜
1642年(清
崇德七年)秋,由于
洪承畴等
明朝叛臣、降将的告发,
朝鲜几年来暗通明朝的实际情况才真相大白:“阁臣
崔鸣吉、兵使
林庆业等潜通明国,私书往来。明国船至,曾馈送银币、人参、米谷,且彼此交相货易。”
皇太极愤怒之余应该会有被欺骗的感觉,而朝鲜人在
沈阳市得知的消息是:皇帝颇后悔当初不如以朝鲜之“六道自此定将勾管”。皇太极派出了第三次查使:清使固山额真英俄尔岱、户部承政
彻尔格、内院
大学士刚林、学士
鄂硕等携朝鲜世子进驻凤凰城,命朝鲜将领议政崔鸣吉以下朝鲜大臣押送凤凰城待审。结果崔鸣吉等
朝鲜大臣被判有罪、押解至沈阳拘囚,朝鲜将领
林庆业则逃往明国,而告密者李则被朝鲜国王抢先 密旨处死。清帝又派罗硕等人敕入朝鲜,追问林庆业下落,并追究国王擅杀李珪之罪。反清派大臣械送
沈阳市,同时被捉囚沈阳的还有林庆业的兄弟家属等人。
崇德八年(1643年)春,清帝再遣户部启心郎布丹等前往朝鲜,公布查案结果。布丹等至朝鲜后“宣谕百官”,“次谕都民”,并沿途向朝鲜官民宣谕皇敕,“盖彼中重其事之意也”。
此次查勘历时长达半年之久,是
清代派往
朝鲜历次查勘使团中动作最大的一次,给朝鲜王廷极大的震撼,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在清廷强力压迫下,朝鲜与
明朝反目成仇已成定局。是年秋,明朝军船再次接近朝鲜时,朝鲜这次是“不接话、不给粮、不许近岸”,又“与之交战”,并将“生擒九人”解往
沈阳市,为清廷所嘉许,对朝鲜押送官赏赐“视旧例倍之”。就连当年朝鲜年祭所用的“祭文与祝帖”,也因
李倧“密教”而改奉大清正朔。
连续3次“查勘使团”延续4年之久,对朝鲜王廷的压力是很大的,朝鲜“义理派”屡次受到沉重打击,再也不敢公开发表反清言论,
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走向稳定。
崇德年间
皇太极的朝鲜政策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其一,瓦解
明朝与
朝鲜的传统宗藩关系,使朝鲜成为清朝的军事物资基地。
其二,严厉打击朝鲜“义理派”(反清派),培植亲清派势力。
其三,恩威并施,以武力压迫为主的同时施以减免岁贡等“恩惠”。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病故,31岁的亲王多尔衮手握重兵、拥有实权,为避免八旗的分裂,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9子
顺治帝继位,自己与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为联合辅政摄政王,实际上多尔衮一人把持了
清朝军政大权。而此时的清朝面临着入主中原的历史时刻,在其后的几年里,在对
朝鲜政策上,多尔衮秉承
皇太极的朝鲜政策,继续使用
英俄尔岱等人管理朝鲜事务。并在清人入关继承大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逐步把朝鲜政策纳入到传统宗藩关系的轨道上来,归还质子、释放罪臣、减免岁贡、停止刷还女真人等政策,都是
爱新觉罗·多尔衮继承和发展皇太极朝鲜政策的最重要步骤。
(一)、归还质子、释放罪臣
“丁丑约条”中规定:“(朝鲜国王)以长子并再令一子为质,诸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为质。”朝鲜国王在
沈阳市有两位质子,另有其他大臣质子9人。
崇德五年(1640)
朝鲜世子归省,
清代要求朝鲜将“元孙”与
麟坪大君送沈阳“替换”,亦即必须同时保有两位朝鲜王子在沈阳作为质子。崇德三年(1638)年开始,朝鲜世子或大君还必须“从军”,随清帝前往前线。清帝狩猎时,朝鲜世子也要跟随其后。世子有自己的“沈馆”,每年正旦大朝,由朝鲜世子率领诸质子以及使团使臣行觐见礼;清方文书敕令经常直接交由“沈馆”,由其派专员送归本国。“沈馆”在初期清国与朝鲜各种事务交涉中发挥很大作用。
顺治二年(1645)正月
朝鲜昭显世子东归,紧接着“世子既令永还,大君亦许东归”,五月凤林大君也回到朝鲜,至此朝鲜质子全部归还。(四月二十六日昭显世子暴毙于宫中,年三十四。 )
(二)、减免岁贡、停止刷还女真人
崇德八年(1643),清廷颁发“减岁币敕”:“朕思岁贡礼物皆出自民间,虑其烦苦,特为量减。”又颁发“减使臣礼单敕”:“朕闻差去使臣,俱以
明朝旧例,所得礼物太多,民颇不堪,此非善政也。故特减其数,以为定例。至于房妓、鹰犬,尽行裁革,只迎送宴接等仪如故。沿途宿歇处使行人役,或乘机讨索扰民者,亦未可知,当令使臣到彼,于食用之物,斟酌减省。”这两个敕书是随着
顺治帝的“即位诏书”一并发布的,实际
皇太极去世前就已经确定了:“前汗时有减省岁币及礼单等语,至是乃有此敕。岁币则减元数十分之一,而单礼则有加无减。”清太宗曾于当年五月“聚各部官”讨论“敕行时房妓折银、七处宴享及岁币杂物减除事”,其后
英俄尔岱、
范文程“来到世子馆所立传汗命曰:‘敕使往来一从汉使胜录,故贻弊本国多矣。今则两国为一家,
朝鲜之民即我民也,宜思革弊之道,故今已改定誉录,所当及今送使,而适值农时,虑有民弊,令俺等宣示减省节目耳。’仍出示敕草云。”因此,此次减免岁贡议定于
皇太极,而颁发于
爱新觉罗·多尔衮。
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廷颁敕,对朝鲜境内“兀良哈”“凡前在尔国者俱免送还”,敕书明确提及:“我皇考在时,以朝鲜莫非吾土,何必令其刷送,当时虽未及降诏,遗旨尚在。”指出这是清太宗的“遗旨”。清太宗
崇德初年,清廷对刷还政策的实施极其严厉,刷还人等包括“兀良哈”等女真人(
朝鲜称为“向化人”)、原
辽东汉族逃入朝鲜境内者以及被俘朝鲜人逃回者等。清廷多次藉此对朝鲜进行查勘、威逼,实为朝鲜一大心病。因此,得知
清朝停止刷还的命令后,朝鲜人大感“诚为多幸”。
爱新觉罗·多尔衮多次减免朝鲜岁贡,一方面是对
皇太极朝鲜政策的继承,一方面也是为了得到朝鲜物质帮助的一种策略。
(三)、稳定朝鲜,解决军需
入关伊始的多尔衮头等大事是尽快安定
北京市的形势,
顺治二年夏天的北京面临着最严峻的饥荒和
瘟疫的威胁,而
朝鲜粮食是此时多尔衮唯一有指望得到的,朝鲜的米谷是关系到清军成败的大事,实际上多尔衮是有求于朝鲜的。事实上,归还质子、新世子册封、减免岁贡、释放罪臣等对朝鲜的“恩惠”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一种交换的筹码。
强纳朝鲜公主
1649年(顺治六年),
李倧国王去世,
李淏继位。孝宗开始打击亲清派,任用义理派官员,暗中修筑山城。
清代吊祭、册封使团发现“接待大异于前,西路则减馔品,严讥察;入京则通官受辱于守门之人。”两国关系再一次出现危机,
爱新觉罗·多尔衮迅速反应,派出祈青古、巴讫乃为首的使团赴
朝鲜,这个使团有六名敕使组成,“六敕出来,曾是未有之事”,清使且于一路打听孝宗“之子女几人”,声称将有“镇定之事”,引起朝鲜王廷一片恐慌:“清使奄至,朝野疑惧”。只能猜测多尔衮的用意是“彼国素多狐疑,必於新立之初倍加讥察。”而这些都是多尔衮虚张声势的把戏而已。
1650年三月,清朝使团到达汉城,其规格之高前所未有:祈青古为内院
大学士、巴讫乃时继
英俄尔岱任户部尚书、郑命寿也作为“第六使”参与其中,实际上,使团中“皆是摄政王所亲”。这次使团公开的使命是查勘,向
朝鲜王廷问罪,罪名有:“专谢册封,不谢吊祭”,“不专疏谢恩,兼乏谢献之仪”;“皇叔摄政王赠馈,亦不曾有谢恩本章,虽具有礼物,而单上不书皇叔父摄王”。而该使团最重要的使命直到使团快进入汉城才宣布:“九王新丧夫之,(夫之即古阏氏之称)故欲与国王结婚。”
爱新觉罗·多尔衮为此专门以“皇父摄政王”敕谕朝鲜国王:“予之诸王暨贝勒众大臣等屡次奏言,自古以来,原有选藩国淑媛为妃之例,乞遣大臣至朝鲜,择其淑美,纳以为妃,缔结姻亲。予以众言为然,特遣大臣等往谕亲事,尔
朝鲜王朝业已合一,如复结姻亲,益可永固不二矣。王之若妹若女,或王之近族,或大臣之女,有淑美懿行者,选与遣去大臣等看来回奏。”清使之所以一直秘而不宣,是担心“国王必不能独断,将问于群臣。”而“群臣必曰,岂可与此辈结婚云尔”。清使又劝诱朝鲜国王:“若婚既成,则群臣不敢欺侮,而大国亦当专信。”郑命寿则直截了当地对孝宗国王说:“当以查问曲折归奏皇帝,然若成婚媾,则查事亦可少缓。”至此,
爱新觉罗·多尔衮之心“路人皆知”了。对于
朝鲜而言,本来
李淏继位之初是有暗中集聚力量与
清朝抗衡的,但在清廷的威势压迫下,义理派很快土崩瓦解,在本来“其患难测”的情况下,“捐一女子以国难”当然已经感觉是万幸了。因此朝鲜孝宗“无留难之色”对此直为“快许”,于是“巴讫乃等皆相顾而叹”,“有喜色”。之后的查勘事务随即草草了事,敕使们的心事原本就不在查勘上,他们用更多时间去审看“处女”。此次查勘能够顺利结束,一方面是朝鲜满足了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个人欲望,但更重要的是,孝宗及时改变了可能导致清与朝鲜关系恶化的政策,义理派官员已然纷纷辞官避祸,亲清派再一次得势,敕使们向多尔衮报告:朝鲜事务仍在掌握之中。
性急的多尔衮得到“王女淑美”的报告后,显得急不可待,又派遣梭红等率领一队亲信人马径自赴朝接亲,又“恐王以为轻亵”,解释说“诸王大臣合称丧事虽重,王上悲痛不已,当念国事重大,妃位不宜久虚,层次陈请,子勉从众议。”而且“予意先行通信,随具六礼,然后迎亲。”但是“诸王大臣又复合称
朝鲜路远,如依循礼节,恐往复之间,稽延时日。”所以“予复勉从,谕令速行进送。”爱面子讲礼貌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还准备了彩礼:“送彩六百匹、赤金五百两、银一万两。”当然,作为惯例,多尔衮同时免除了向朝鲜征集“桦皮”的任务:“桦皮减除之举,不但於我国(朝鲜)得免莫大之弊,
清朝自以为大惠。”这次的“大惠”却是假公济私,交换来的不是粮食军需而是朝鲜女子。
多尔衮的独女
爱新觉罗·东莪的生母就是来自朝鲜的李氏。多尔衮娶朝鲜女子的一个事实上的原因是当时小皇帝
顺治帝还小,远未到大婚年龄,多尔衮死时顺治13岁,那么朝鲜王室为和亲送来的宗室女子,身份血统都是高贵的,清皇室在对她们的安排上颇费思量。如果觉得送到宫中不合适的话,送到当时朝中第二人
爱新觉罗·多尔衮府中去也是一个相匹配的安排,从身份、礼数上都是能相当的,不至于失了身份。这也体现了清对藩属国
朝鲜礼尚往来,友好共存的一贯作法和政策。并且也不是“强征”,而是正大光明地与之举行婚礼的,这可从有关记载找到,而非一般野史想象的“偷偷摸摸”。民间说至今东北还有个福金沟,流传着多尔衮率满朝文武娶朝鲜公主的故事。
多尔衮之妾李世绪之女
李熙贞,朝鲜王公李世绪之女,朝鲜宗室女子。为多尔衮之妾,史称李氏,称小福晋。1637年(
崇德二年)所娶,是
爱新觉罗·多尔衮在26岁时征服朝鲜后带回
沈阳市的。引人瞩目的是,这位朝鲜姑娘在第二年给妻妾成群,却始终没有一儿半女的多尔衮生了一个女儿东,是多尔衮唯一的血脉。
爱新觉罗·东莪,多尔衮独生女儿,也是他唯一的骨血。生母为妾李氏,李世绪之女,
朝鲜宗室女子。生于1638年(崇德三年)。东莪这个名字,是多尔衮为纪念其长姊东果公主(东果为东果格格夫家的部落名和姓氏“董鄂”,不是其名)所取的名字。在多尔衮死后,东莪被
顺治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这是清史中关于这个女孩子唯一的记载,此后,史册中再无任何记载,不知所终。
迎娶公主
金林郡公李开音(一作锦林君李恺)之女。一对双胞胎姐妹姿容出众,两人肤白如玉,站在一起几乎一模一样。这对双胞台姐妹更是从十三四岁就出落的十分美丽,被誉为
朝鲜的绝代双骄。
金林郡公李开音之长女被封为
义顺公主,1650年5月,她与胞妹为
爱新觉罗·多尔衮(年38岁)所强娶,时年十六。不过,她嫁过来几个月后多尔衮就死了,据说这位义顺公主后来归了
和硕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或云其寡居后被接回了朝鲜,待考。虽然她叫公主,却并非朝鲜王的女儿。在朝鲜,只有皇后的女儿叫“公主”,妃嫔所生的女儿叫“翁主”,也就是类似“固伦公主”、“
和硕公主”。但是这位李氏不是朝鲜王李倧的女儿却被封为“义顺公主”,一定和多尔衮有关系。她是多尔衮在
朝鲜选美选中的,当时16岁。
顺治帝七年夏天多尔衮与她在连山成婚,立为继妃。
爱新觉罗·多尔衮死后被分给安亲王岳乐。
义顺公主是朝鲜宗室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因为当时国王
李淏的女儿太小,只有两岁,所以不得不从宗室中挑选适龄的女人。当时人人都害怕把女儿“推入火坑”,嫁给他们眼里的侵略者兼野蛮人,更何况多尔衮的好色也是出了名的。在国王非常为难的时候,李开音主动站了出来,为国分忧解难,主动献出女儿,让
清代使臣挑中了,是为多尔衮的继妃人选。
书籍记载
下面是《金轮劫》中关于多尔衮之死的描写:
冬,十二月。
十一月就以行猎为名出关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仍留连在关外。留连在热情如火的两位朝鲜公主身边,留连在雪地冰天的荒原上。白天,他纵驰行猎在冰雪上,晚上,他纵驰在烈火中。在他病时,太医曾婉劝他,要节制女色。节制?他对自己狂笑。他不要节制,女色或其他。他要发泄的理由太多。“皇父摄政王”!何等风光,何等尊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难道不是吗?...妄自尊大,短折而死。漠视兄弟,短折而死。每事行私,短折而死。以恩仇为轻重,短折而死。如生异心,短折而死。他算生异心吗?他心中那么气恼福临,却从来没真想害死他。只是,想把本来是自己的早就该是自己的皇位要回来。甚至,他都没真做。虽然,他恨,恨,恨!
一生马上鞍上,所为何来?短折而死,他已一身是病。
孝庄文皇后,他爱了一世的布木布泰!追他魂,索他命的布木布泰!一马当先,他狂驰飞骋,部属们远远跟着追赶。马忽然受惊,悬起前蹄长嘶,
爱新觉罗·多尔衮坠落马下。随行的侍从大惊,纷纷急驰上前,只见多尔衮面如金纸,已然
昏迷在雪上。
一生鞍马的人,会在马失前蹄中坠马重伤,几乎令人不解。就像他居然能抛下朝政,抛下他坚持不放的权威,冬日出关行猎,不肯返京一样令人不解。...多尔衮死了,一回首间,
皇太极的同父兄弟竟已凋零尽。
后续影响
李淏的北伐计划虽没有成为事实,但是加重了
朝鲜的财政负担。
在孝宗年间,
清代还在1654年(
顺治十一,孝宗五)和1658年(顺治十五,孝宗九)两次要求朝鲜出兵,协助清军在东北作战,扫荡入侵
黑龙江省流域的沙俄侵略者。1654年5月,朝鲜调发
鸟铳手100名、领队1名、翻译2名、军官、旗鼓手火丁48名,前往
宁古塔与清军会合,6月11日在
松花江下游与
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部俄军相遇。清、鲜联军750余人在江边高地集结,俄军本想迎战,但是东风忽起,完全使用风帆动力的
俄罗斯军舰不得不撤退,朝鲜军枪手精确射击,俄军多人中弹。这支
朝鲜部队回国后受到朝鲜兵曹(相当于兵部)的褒奖。1658年,清军集结兵力,准备围歼入侵俄军,朝鲜军第二次应战,计有鸟手200名,火兵20名,将官5名,翻译2名,随卒38名,刷马驱人39名,合计304人,于6月2日从朝鲜边境军事重镇会宁出发,9日至
宁古塔与清军会师,乘坐战船52艘前往
松花江下游。7月10日,清鲜联军在松花江口与俄军交战。俄军500人,其中180人临阵逃脱,270人被击毙或俘虏,俄军首领
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被打死。朝鲜军战功卓著,牺牲8人,伤25人。战斗结束后,联军在松花江下游继续警戒两个月,9月20日朝鲜军归国。
1659年己亥五月四日,孝宗大王去世于
昌德宫之大造殿,在位十年,终年四十一。
清代赐谥号为忠宣。
朝鲜自上谥号为宣文章武神圣显仁,英祖十六年加上谥号明义
正德。初葬
扬州市,太祖健元陵西,显宗十四年十月七日移葬于骊州宁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