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生于浙江镇海,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年获德国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贝时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一生致力于实验生物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亚门眼柄激素等领域,其中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卤虫属中间性的性转变过程中观察到细胞重建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在卤虫属、鸡胚早期发育、小鼠造血系统(骨髓)、根瘤菌沙眼衣原体等方面进行了细胞重建的科学研究,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细胞分裂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途径即细胞重建,由此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
鉴于贝时璋实验细胞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德国土滨根大学又分别于1978年、1988年、2003年、2008年授予其博士学位。小行星3789国家天文台于2003年将1996年发现的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2009年10月29日上午,贝时璋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1903年10月,贝时璋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祖辈靠打鱼为生,父亲是德商洋行的一位职员。8岁时,贝时璋在家乡北乡憩桥的“进修学堂”上小学。两年后,转学到另一个较大镇子贵驷桥的“贵驷小学”。1915年,12岁的贝时璋随父亲外出求学。在湖北汉口德华学校初中毕业后,1919年考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就读德文科,后升入医预科。
1922年,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贝时璋赴德国留学,踏上了探索生命的科学之旅。他先后在福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土滨根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并以动物界为主修。1928年3月,在德国土滨根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在著名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Harms)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
1929年秋,26岁的贝时璋从德国学成回到中国,从此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
浙大工作
1930年,27岁的贝时璋被浙江大学聘为副教授,负责创建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他开出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课程。除教学外,贝时璋坚持科学研究,他提出以发展实验生物学—— 一门用物理学和化学方法研究生物学问题的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1934年,贝时璋升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内地,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贝时璋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探索,为浙大生物系培植了浓厚的学术科研气氛。由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被邀任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被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的贝时璋,去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任理组召集人之一。会议期间,参与建议成立中国科学院的活动。在浙江大学工作20年,贝时璋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培养了众多学生,推进了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科院工作
1950年,贝时璋从浙江大学调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4年,为参加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贝时璋将实验室迁往北京。1955年,贝时璋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他是组建中国科学院最初的倡议者之一,参与制定了国务院《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1956年,贝时璋调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这一年他加入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重点考察苏联科学院和多所高校开设的放射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历经3个月的参观、咨询、交流,贝时璋将苏联这些学科的组织情况调查得清楚全面。归国不久,便开始起草筹建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方案。1958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方案;8月,贝时璋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9月26日,改建方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55岁的贝时璋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兼研究员。这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生物物理研究所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该学科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
1962年,贝时璋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61岁的贝时璋主持召开中国第一届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会上阐述了学科相互渗透的意义,说明了生物和物理两学科结合的前景。结合当时国家重点发展的两大尖端科技领域——核能利用和宇宙空间探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创建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和天体生物学研究室,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年至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
1978年12月,75岁的贝时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至1982年,贝时璋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1979年,在贝时璋的奔走呼吁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正式成立。历经20年的艰苦发展,生物物理学终于以成立一级学科学会为标志,拥有了独立学科的地位。
贝时璋多次以科学家或科学组织者身份出访苏联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尤其是1972年在中美关系僵持20余年后,他率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作为友好使者访问了美国。
1983年,80岁的贝时璋辞去担任了25年之久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但他没有停止研究工作,他将实验室从单位搬到了家里继续进行大量的实验工作。2008年,德国土滨根大学向贝时璋颁发了第5个博士学位。
贝时璋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召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的问题。2009年10月29日,贝时璋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主要成就
成果综述
早在1925年,时年22岁的贝时璋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时,选定一种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进行博士论文的实验研究。1928年,贝时璋发表博士论文《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得到德国生物学界权威人士的赞誉。在没有双光子显微镜的年代,贝时璋论文中的80张制片全部为自己手绘。
1932年,贝时璋通过对名叫“南京丰年虫”的甲壳亚门的观察研究,提出了"细胞重建"的观点。这一发现极大地发展了细胞繁殖增长的理论。1970年重启细胞重建研究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使细胞重建学说系统化。
贝时璋领导放射生物学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从1964年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开始,6次到达核试验的核爆炸现场进行动物实验,并对实验动物及其后代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圆满完成了“我国核试验对动物的远后期辐射效应的研究”这一国家任务,为制定中国辐射安全标准提供了珍贵数据。
细胞重建学说
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采集到的丰年虾(Cirocephalus nankinensis)中,首次发现了中间性(intersex)个体。他根据染色体第二性征,将这些中间性个体分为5种类型,并研究了它们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变化,观察到细胞的解体和细胞的重新形成。1934年,在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次讨论会上,贝时璋报告了这些现象,并阐述了对细胞增殖可以通过细胞重建的方式的见解。1942年,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记录》(Science Record)创刊号正式公开发表。
1970年,贝时璋重新开展细胞重建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内成立了一个细胞重建研究组,研究内容由过去只以一种丰年虾为研究对象,扩大到鸡胚、小鼠骨髓沙眼衣原体以及大豆根瘤菌等多种研究对象,研究手段除过去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外,增加了电子显微镜、显微缩时电影、相差定位、放射自显影、荧光偏振、双荧光标记能量转移、荧光漂白恢复、拉曼光谱以及多种生化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研究组20余人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对细胞重建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下列6个方面:(1)细胞重建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只要具备组成的物质基础和合适的环境,在生物体内或在组织培养的、不存在细胞的制备中,都有可能发生细胞重建或核重建。(2)细胞重建在自然界内广泛存在。不仅真核生物能重建,原核生物也能重建;不仅配子能重建,胚胎的或成长的体细胞也能重建。(3)在鸡胚卵黄颗粒和丰年虾卵黄颗粒内有脱氧核糖核酸、组蛋白和染色质,在合适的环境下能重建细胞。染色质不是细胞核独有的物质,卵黄颗粒也不是没有生命的细胞内含物。(4)细胞和细胞核可以从细胞质重建。说明细胞质、细胞核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森严的壁垒。(5)细胞重建很可能是地球上细胞起源在今日生命世界的反映,是简单生命形态发展为细胞的漫长过程的一个缩影。细胞重建的研究有助于生命进化的阐释。(6)细胞分裂是“闭锁性”的繁殖,在重建过程中和它的环境是以细胞膜隔离的。细胞重建是“开放性”的繁殖,在重建过程中细胞组分始终和周围环境打成一片。把细胞分裂和细胞重建结合起来研究,把模拟和诱导自组装结合起来研究,对改变细胞的结构和性质,对改造细胞的性状、选优汰劣、控制定向生产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
主要论著
人才培养
贝时璋在浙江大学时,讲授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课程。他的课内容详实,条理清晰,配合讲解在黑板上绘出精美细致的图表以及能记得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称,令学生们折服。贝时璋不仅对当时前沿的实验生物学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坚实的传统生物学基础,因此他的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是精辟、透彻、融会贯通。他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目,如实验形态学,将当时的研究趋向和问题作出论述和评价,不仅引起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也给他们从事科研工作以启蒙教育。贝时璋在浙江大学生物系从事教学科研20年,培养出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陈士怡王祖农陈启鎏、朱润、徐学峥等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还有在教学、科研战线上众多的教授和研究人员。
1958年,贝时璋承担了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的重任,并亲自为学生授课,有针对性地为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培养人才。该系的前三届毕业生,后来成为中国生物物理学早期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中还涌现出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荣誉
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1996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以纪念贝时璋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成就。
1983年,科普电影《细胞重建》获第五届中影股份最佳科教片中国电影金鸡奖,并被译成外语片在国际科教和医学科学电影节上参映,两次获金质奖。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作为我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贝时璋先生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天体生物学,组织开展了“核试验放射性本底自然监测”“核爆试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监测”“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为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贝时璋先生以“学科交叉”理念筹建和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是我国实验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贝时璋先生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为我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鞠躬尽,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评)
贝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仍将鼓舞生物物理所人在科学的征途上不懈探索;他那谦虚谨慎、爱国奉献的崇高品格,仍将永远激励后人,为华族的振兴而努力工作。(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评)
贝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贯彻贝老的一生,这是贝老留给大家的巨大精神财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愉评)
个人生活
贝时璋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北乡憩桥,他的祖父是个一辈子替业主出海打鱼的贫苦渔民。他的父亲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学徒、店员。他的外祖父姓陈,在邻近的觉渡市开石作铺。他的母亲不识字,勤劳节俭,宽容厚道。贝时璋从出生到12岁一直在母亲身边。
在1931年11月,贝时璋与程亦明女士结婚。程亦明,出生于苏州市的一个职员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她通过奖学金和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在金陵女子大学的学业。大学毕业后,她首先在宁波市担任教师,随后回到苏州,在振华女中(即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的前身)任教生物和英语,正是在振华女中教书的期间,她与贝时璋结为夫妇。
贝时璋自幼勤劳,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他每日会亲自整理自己的卧室兼工作室,包括收拾床铺,擦拭桌椅等,他还长期坚持自己清洗内衣裤、袜子、手帕和抹布。在饮食方面,贝时璋主张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好,晚餐要少。他不挑食,注重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和热量的平衡,强调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的合理搭配。作为南方人,他的口味倾向于清淡,除了一日三餐,他基本上不吃零食,也不吃生冷食物,水果除外。
德国留学期间,贝时璋学会了吸烟,这个习惯持续了6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他决定戒烟,并从此不再吸烟。他也从不吃补药和营养品,而是每天坚持服用4片复合维生素B和6片维生素c。据他的细胞重建理论,维持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的重要环节。他认为,适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以维持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从而保持健康。
后世纪念
2009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创设“贝时璋奖“”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
2010年4月15日上午,贝时璋塑像揭幕仪式在其家乡浙江镇海举行。
2011年5月25日上午,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第五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首发式,发行了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等人的纪念邮票。发行这组邮票,主要是纪念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贝时璋、钱学森、侯祥麟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和辉煌成就长存于人民心中,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013年10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举行纪念贝时璋诞辰110周年暨生物物理研究所建所55周年专题报告会。
为弘扬和继承贝时璋先生的科学精神,2023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贝时璋菁英班”。
参考资料
贝时璋-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2023-02-16
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贝时璋逝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4-14
贝时璋先生小传.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3-06
贝时璋:爱国科学家的不凡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4-05-03
贝时璋先生小传.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4-27
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贝时璋院士逝世讣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3-06
贝时璋逝世.新浪网.2024-04-27
贝时璋塑像揭幕仪式在浙江镇海举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3-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浙大工作
中科院工作
主要成就
成果综述
细胞重建学说
主要论著
人才培养
荣誉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