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姓
百家姓之一
得姓始祖:彻侯。通姓家族的起源,一是“因地命氏”,一是“因避讳而名氏”。上古时有皇帝封为彻侯的人,他的后人以“彻”为姓,到了西汉时,为避刘彻的名讳,将“彻”改为“通”,称为通氏。又有一说,是《元和姓纂》上记载的:“卫大夫食采通州,因氏焉。”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受封地名中的“通”作为姓氏。由此可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区一带)。通氏后人奉彻侯为通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
通(Tō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巴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古巴国有个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四川达川),他是巴国君主君的后裔,时称“通君”。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受封于朝歌之通邑(今河南淇县北阳镇)。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初期大臣蒯通(通),属于以先祖名字避难改姓为氏。蒯彻,范阳人,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等皆是其后裔。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爵彻侯,属于避讳改姓为氏。秦、汉时期,朝廷之上有一种最高的爵位为彻侯,是帝王敕封给臣子的最高爵称。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通守,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通守,是隋炀帝杨广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于各郡设置的官位,名义是辅佐知府管理郡内军民事宜,职位仅次于太守,实际上是隋炀帝派驻各郡监督太守们的督察官。在通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通氏。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古代官吏通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蒙古族通事纳尔氏,主要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族官吏称谓。通事,亦称通官、通政,源起于三国时期曹魏国的通事郎,隶属于中书省。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朝时期女真奥屯氏部落(奥敦氏),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另义“马槽”,世居鄂通(今黑龙江省鹤岗东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达斡尔族鄂通氏多冠汉姓为通氏、曹氏、鄂氏等。
历史名人
通辨
元朝时期的高僧,雄县人。7岁的时候就拜李真空为师,学习浮图法。皇庆初,万山和尚奉旨大做斋会,请通辩演法。忽然从法座放大光明,通辩圆寂了。当时白光四射,得到舍利子无数。
号玉琳。清代时期的高僧。江苏江阴人,19岁的时候出家为僧,居住在武康报恩寺。顺治被召见过三次,让他来说法,并且赐号为大觉禅师。他在要求回到浙江天目山以后,又被加封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圆寂。
通证
清代诗画家,僧人。青浦区人,喜欢画山水,拜太仓市王圆照为师。
通复
清代诗人,僧人。字文可,嘉兴市人。精于写诗,着作有《冬关诗抄》。
通润
(生卒年待考),明朝人,着有《种松老人》诗集。
通本仁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曾任山西朔州判官,有德政,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颂。
通嘉
(公元?~1685年),满族那拉氏,纳喇·康喀勒之从孙。著名清代将领。初袭父爵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后加拖沙喇哈番。官至镶红旗蒙古都统。清顺治末年至康熙,先后参与讨伐山东省于七起义察哈尔省部布尔尼、吴三桂叛军,曾大破吴三桂部将谭弘于云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卒。
通理
(公元1700~1782年),字达天;新河县人(今河北新河)。著名清朝僧人。明十宗五教之旨,通南山四分之法。教授三十余年,传戒十四期,成熟众伙,着作宏富。寂于万寿寺。着有《法华指掌疏》、《楞严指掌疏》、《圆觉新义疏》、《金刚新眼》等百余种。
通如
(生卒年待考),号慧融。著名清代僧人。幼守僧祇律戒,行清苦,修理梵宇,募建八寺,分处支派。论者谓其得“宗门衣钵”。
通庸
(生卒年待考),字达中,自号不偏老衲。著名清朝僧人。四十岁在虎溪岩景区削发为僧。曾经住持泉州龟湖庵、卓锡天界寺。戒行修谨,坐卧一斗室。时有吟咏,客至相与酬唱。八十五岁完寂,
近现代名人
通福
(1919~1989),达斡尔族,郭布勒氏;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莫和尔图嘎查人。著名现代作曲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副主席等职。
通拉嘎
(1942~),蒙古族;内蒙古扎特旗人。著名当代教育家、地理学家、译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任内蒙古师大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内蒙古地理学会秘书长、内蒙古高校蒙文教材编译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等职。着作有《蒙语授课教学管理成果》、《蒙汉对照地理名词术语》、《普通自然地理》、《地质学基础》、《当代中国的内蒙古》、《气象与气候学》、《地质学基础》、《地图学》、《世界近代史》、《地貌学》、《中国气候》、《地理名词术语》等十余部大中专教材,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概况》、《内蒙古风物志》、《团结建设中的内蒙古》等着作。
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市东,故安阳可称夏都西河遗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卜商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东胜区),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山西省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区(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隰州直隶州为西河郡。
堂号
直忠堂:后汉时期的巴肃因为对待朝廷忠诚而闻名。他痛恨宦官败坏朝廷的风气,于是与窦武陈蕃一起密谋株杀宦官。事情败露后,他被列入党。巴肃于是到县衙投案自首,县官佩服他的忠诚,于是要放弃官位和他一起逃亡。巴肃却对县官说:“做大臣的,有阴谋就不能隐瞒朝廷,有罪就不应该逃避刑法。”结果他被朝廷判为死罪,惨遭杀害。历史上将他称为忠义之臣。
西河堂:以望立堂。
通川区堂:巴国君主廪君的后裔封于通川,即今四川达州通川区,引以为氏,后人纪念起源之处,因以立堂。
判官堂:明朝时期的良吏通本仁为山西朔州判官时,有德政,深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颂,其族人因此设判官堂。
基本内容
一、姓氏源流
通(Tō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彻姓,因避帝讳改姓。秦汉上蔡县(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的乡间有一个读书人,很有学识见地,后来被帝王知道以后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丞相,并且封他为彻侯。他的子孙后代以彻为姓,成为彻氏。到了西汉刘彻的时候,因为要避武帝刘彻的讳,所以改姓为通,成为通姓的一个来源。
2、起源于巴县,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巴国有大夫受封于通川区(今天的四川省达川),后来他的后裔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通氏。
二、迁徙分布
(缺)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秦汉时候有一种官职叫作彻候,是一种职位很高的官职。那时候上蔡县(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有一个书生被封为彻候,他的后代以此为荣耀,就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彻氏。后来到了西汉时候,刘彻叫刘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彻氏的后代就改为“通”姓(因为古代彻和通同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通姓的望族居住在西河(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区)。
============================================================
【通姓宗祠通用对联】
〖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西河;
姓启通川。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通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谱成巴邑;
氏肇春秋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通姓的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
江阴大觉;
朔州市判官。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江阴人通琇十九岁出家,说法称旨,顺治帝赐号“大觉禅师”。下联典指明通本仁,为山西朔州判官。
〖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横冈千万树;
大半已成龙
——明·通润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通润《种松老人》诗摘句联。
〖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江阴说法大觉;
朔州感颂判官。
——李文郑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江阴人通琇,十九岁出家,居武康报恩寺。顺治三次被召见,说法称旨,赐号为“大觉禅师”。下联典指明代人通本仁,任山西朔州判官,有德政,受到百姓感念、歌颂。
〖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通达无阻福禄至;
川流不息财源来。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通姓的起源地“通川”二字的嵌字联。
后代长仰墨花禅;
先人喜读冬关诗。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通证明,僧,青浦区人。嗜画山水,以太仓市王圆照为师,西卢老人尝匾其居曰:“墨花禅”。下联典指清代诗人通复,僧,字文可,嘉兴市人。工诗,有《冬关诗钞》。
〖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被朔州市,巷里途歌感戴;
宗开巴国,瓜绵椒衍象贤。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良吏通仁事典。下联典指春秋巴国大夫通氏的始祖肇姓事典。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姓氏源流
历史名人
近现代名人
郡望堂号
基本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