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1750年9月5日-1841年8月16日),字左田,又名左君,号壹斋、左庶子,安徽芜湖人,是
清代大臣,教育家、画家、艺术评论家,任
乾隆、嘉庆、
爱新觉罗·旻宁三朝官员。
黄钺出身寒门,5岁丧父,10岁丧母。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因岁试成绩优秀,受到督学使者翰林院
侍读学士朱筠的赏识,入京应试,屡试不第。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之后,在隆五十五年(1790)参加会试,中试第二十一名,殿试二甲第六名
进士,朝考人选授户部主事。乾隆五十六年(1791),黄钺来到
徽州,出任紫阳书院山长,嘉庆二年(1797)就六安书院山长之聘,后又转任安庆敬敷书院山长。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1819),黄钺由
赞善升为
礼部尚书。次年(1820),出任会试正考官。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被封为军机大臣,不久又调任
户部尚书。道光五年(1825),黄钺76岁辞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逝于
芜湖市。道光帝悼惜,追封黄钺
太子太保衔,入庙祠,谥号勤敏。道光三年(1823),赐宴玉澜堂,并给功臣绘像,以彰忠义,黄钺是十五位老臣之一。
黄钺擅长诗文、书画、篆,画以山水为主,兼善花卉。他与
董邦达齐名,时称“董黄”。黄钺精通鉴赏,清内府所藏名迹多经其鉴定。黄钺在任户部右侍郎期间,其曾参加《石渠宝三编》《秘殿珠林三编》之修工作,著有《一斋集》《
画友录》《
二十四画品》等。
人物生平
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又名左君,号壹斋、左庶子。先祖七世自
当涂县迁居
芜湖市,
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五未时(即公元1750年9月5日13时至15时),生于芜湖西门外升平桥旧第,幼丧父母,由外祖父母抚养,及长,敏而好学。清乾隆年间,“以贡挑录议叙
吏目”。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黄钺与安徽巡道
李世杰在芜湖山滴翠轩创建
中江书院,招员授业。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1790年),殿试中二甲第六名
进士,授户部主事,因与
和珅意左,告假回芜,“掌教皖南北书院十载”。
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仁宗颙琰亲政,经安徽巡抚朱圭推荐,仁宗召见,问道:“朕在藩邸时知汝名久矣,何以假归不出?”黄钺据实呈奏,得仁宗赏识,加封为“
懋勤殿行走”。嘉庆九年(1804),由
主事提升为“
赞善,入直南书房”,未补缺,待旨出任湖北、
山东省、顺天等乡试主考官。后兼
山西省、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嘉庆二十四年(1819),由赞善升为
礼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加封太子少保衔。次年(1820),任会试正考官,
赵祯曰:“汝本寒士,因石君(即朱圭)推荐,遂至于此,能法石君先生人品学业,必能永沐朕恩。仁宗驾崩,将举行大葬礼,但无例可循,黄钺特奉旨拟奏丧仪条例。
李忱爱新觉罗·旻宁即位,封他为军机大臣,不久调任
户部尚书,参与大典事宜,从事“京察议叙”。道光三年(1823),“赐宴玉澜堂”,并给功臣绘像,以彰忠义,黄钺是十五位老臣之一。道光四年(1824),为仁宗睿皇帝立“圣德神功碑文”,黄钺“恭代书成”,宣宗赐“蟒服大缎”。
爱新觉罗·颙琰、道光年间,“赐第内城,三次太医视疾,妻丧朱谕赐慰节哀”。当其70岁、80岁、90岁生日时,皇上亲书福寿匾联赠寿福如意等。其子黄福民由
礼部小京升为
主事。
黄钺在朝,“矢勤矢慎”,历职27年,忠于职守。
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1831),捐银千两,“倡兴赈济”。道光十三年(1833)“捐百金助赈”,以拯乡民。次年,芜湖饥荒,黄钺与王泽、许耕余等人发动有田富户及土绅14家,按田交谷600担,办“丰备义仓”四座,并于仓旁建乡塾,招童授教。
主要著作
黄钺著有《
壹斋集》40卷,其中《奏御集》2卷,杂篇6卷,《萧、汤二老遗诗合编》1卷,《
画品》1卷。工诗文、书画,所绘山水,有
萧云从余韵,“久邀睿赏,与富阳首相。国称董(浩)黄(钺)二家”,宫内名画,多为其鉴定真伪,诗词有
苏轼风韵,年九十一岁
失明,自号“盲左”仍吟诗作画,故乡风情,吟咏尽,所作《于湖竹枝词》66首,亦诗亦史,富有深厚乡情。
宋钘才有“太白脱靴”,“山谷返棹”两图,石刻在
太平府尊经阁内。《志》谓“子才七世孙,元太平路经历景阳刻”。嘉庆十七年(1812),黄钺在作此图时也注为元景阳刻。后觉有误,自责捉笔:“承讹袭谬,未暇深考。顷友人拓赠二纸,始知其谬,愧无已,爰记以诗,以志吾荒陋焉”。虚怀若谷,难能可贵。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黄钺76岁,请求归休。
李忱“温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请,获准荣归。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三十日申时(即1841年8月16日15时至17时)在
芜湖市家中逝世,享年九十二岁。宣宗悼惜,追封为
太子太保衔,入祀
贤良祠,按尚书条例抚恤,谥号“勤敏”。命史馆立传,赐祭葬,树石碑,葬于当涂南褐山下。同年,奉旨入芜湖乡贤祠。
清代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道光年间,
当涂县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内阁尚书、军机大臣。黄钺,字左田,号左君,又号壹斋、左盲,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于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因其一生敏而好学,著述甚多,又“执掌
皖南北书院十载”,对当地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年仅23岁的黄钺在
太平府学政使院参加岁试。安徽提督学政
朱筠阅其卷,以为“奇才异能”,称道不止。朱筠在离开当涂回京都时,特地将这位年轻人带入京城应试,虽未中试,但得以在《
四库全书》馆做誉录工作,因之学识大进。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黄钺考中
举人,五十五年中
进士,授户部主事。当时权臣
和珅主管户部,因二人意见相左,借故请假回家,协助安徽巡抚
李世杰在芜湖赭山翠轩创建
中江书院,招员授业。
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年),仁宗亲政,黄钺奉命进京加封为“
懋勤殿行走”。嘉庆九年(1804年),提升为“赞善,入直南书房”。嘉庆十年,出任
山西省学政,又特旨任湖北、
山东省、顺天等地的乡试主考官,后又兼任山西、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嘉庆十五年(1810年),迁
侍讲学士,十八年升
内阁学士,十九年升任
户部侍郎,不久,又调任
礼部侍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任
礼部尚书,并“赐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加封太子少保衔”。次年,升会试主考官。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宣宗亲政,封其为军机大臣,不久,又调任
户部尚书,参与大典事宜,从事“京察议叙”。道光三年,
李忱“赐宴玉澜堂”,并给功臣绘像,黄 是当时朝廷15名老臣之一。道光五年,黄钺已75岁,请求归休,宣宗又“温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请,始获准归乡。黄钺在朝廷历时27年。
黄钺一生为封建统治阶级“矢勤矢慎”,但他笔耕不辍,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著有《
壹斋集》四十卷、《壹斋诗集》三十六卷、《韩诗增注正讹》十一卷、《萧汤二老遗诗合编》二卷、《奏御集》二卷,另有《
画友录》、《泛浆录》、《
游黄山记》、《两朝恩记》、《
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他善画山水花鸟,尤长画梅,初学王,晚学
王原祁,与“四王”末流
董邦达并称山水画家。他的画,笔墨苍厚,他的字,既有书卷气,也有台阁气。他的诗,别具一格,很有气势。曾作的《花卉图》、《端阳佳景图》、《高冈长松图》等,无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都很有特色。
黄钺在绘画艺术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撰成画学专著《二十四画品》一书。《二十四画品》是仿照唐
司空图撰写的
中原地区古代文集约名著《
二十四诗品》的体例而写成的。书中运用四言韵语,把各种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一气韵,二神妙,三高古,四苍润,五沉雄,六冲和,七淡远,八补拙,九超脱,十奇辟,十一纵横,十二淋漓,十三荒寒,十四清旷,十五性灵,十六圆浑,十七幽,十八明净,十九健拔,二十简洁,二十一精谨,二十二隽爽,二十三空灵,二十四韶秀。整部著作文词典雅,清丽可诵,表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黄钺对
谢朓、
李白十分崇拜,曾多次游览青山和
采石矶。他颂扬谢朓“谢公爱青山,结宇恣啸咏”;在《咏李翰林》诗中讴歌李白:“仙骨埋青山,草木发灵异。”到采石矶“高怀吊古”,“掩英雄之泪,吟供奉之诗”。在他作的《采石矶赋》一文中,除了历数在这里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和英雄人物外,还特地为李白而感叹,说:“白也不群,宗之潇洒,着宫锦而扬帆,共兰舟而持。旁若无人,歌清四野,当此之时,何其壮也!”
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1831年),
长江发生水患,回到家乡的黄 积极倡兴赈济,带头捐献俸银千两。道光十三年,濒临江淮的州县又遭水灾,黄钺又“捐百金助赈”,以救乡民。次年,
当涂县、
芜湖市一带饥荒,米珠薪桂,人民生计困难,黄钺又与王泽、许耕余等发动有田富户及绅士14家,按田交谷600担,兴办“丰备义仓”12座,当义仓上梁即将落成时,黄钺以诗记其事道:“成城缘众志,图匮在年丰。”并在“丰备义仓”的旁边建立私塾,招收蒙童,普及地方教育事业。
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88岁已不能认字,但仍吟诗咏物,所作《于湖竹枝词》66首,亦诗亦史,深入浅出,富有深厚的爱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