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垭镇,隶属于
广安市岳池县,地处岳池县县境东南部,东与广安区
广门乡、
龙安乡毗邻,南与
花板乡、
普安镇接壤,西与
乔家镇、
朝阳乡交界,北与
九龙镇、
大石乡相连。区域面积45.8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47417人。
历史沿革
民国十年(1921年),设石坛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第一、二、四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岳池南城附区和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第一、四区。
1952年,增设石垭镇。
1966年12月,改名曙光镇。
1971年,更名石垭镇。
1984年3月,石堀乡并入石垭镇。
1992年9月,撤石垭区,大城、红庙、花板3乡并入石垭镇。
1994年6月,花板乡析出。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石垭镇辖石平、温家堡2个居民委员会;张口楼、油坊沟、石坳、社红庙、中学、雷家堡、新龙庙、石马沟、烂洞坝、三块碑、分水岭、石龙庙、长石、双河口、大城、雨台、云峰、丁家、打锣山、梅子、罗安、罗家堂、王家沟、梨子园、马纳沟、玉屏山、徐家坝、吕家桥、陈家沟、大邑山、周锣铺、立石山、王家院3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3个居民小组,22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石垭镇下辖2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府前大街中段。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石垭镇地处浅秋带坝地带,地势平坦。地形西北部较平坦、东部为浅丘陵。境内最高点位于云风峙,海拔572.3米;最低点位于
石坳村与
杜家桥交界处,海拔368.8米。
气候特征
石垭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早、夏热、秋凉、冬暖。春季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长而炎热,入夏后晴朗天气较多,常有旱情出现,个别村组有大风暴雨;低温来得早;冬短而暖少霜雪。
水文
石垭镇境内有四级河5条,河流总长度20.3千米,河网密度2.1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姚家河,从马纳沟流经境内梨子园、烂洞坝等村至九龙镇,长20千米,年均流量7.8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石垭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强
寒潮和低温阴雨天气等。干旱出现概率78%,一般年份均有发生,其中以伏旱危害最重。
自然资源
石垭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天然气,储量达1.3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0.6亿立方米。有浅水层地下水资源流量0.6亿立方米,年利用0.2亿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石垭镇辖区总人口4.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2万人,城镇化率24.5%,另有流动人口10627人。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有蒙古、苗、壮等23个少数民族,共120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7.21‰,人口死亡率5.49‰,人口自然增长率1.72‰。
2017年,石垭镇常住人口36212人。
截至2018年末,石垭镇户籍人口47417人。
2021年,
岳池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石垭镇人口为29933人。
经济
乡镇企业
岳池县一线三园工业布局之一的
广安市陶瓷工业园区就位于石垭镇,以维康陶瓷、华茂陶瓷、瑜林陶瓷等企业为代表的陶瓷企业纷纷落户园区,生产的产品畅销
重庆市、
甘肃省、
青海省、
陕西省、
云南省、
贵州省等13个省、市。此外,石垭镇乡镇企业还有建筑、建材、汽车修配、粮油加工、编织、商贸、运输、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兼产油菜籽、
柑橘。养殖业有生猪、家禽、蚕。
综述
2011年,石垭镇财政总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49元。
2018年,石垭镇有工业企业17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个。
农业
石垭镇有农业耕地面积2.9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5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
玉蜀黍属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9527.3吨,其中水稻13920吨、玉米173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等。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1万亩,产
油菜籽1024.3吨;蔬菜种植面积0.2万亩,产量6000吨。
石垭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0.5万头,年末存栏1.5万头;家禽饲养量70万羽。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1.6亿元。2011年,林地面积467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8.3万株,林木覆盖率12.3%。
工业
石垭镇工业是川东地区建筑材料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以建筑陶瓷、商品混凝土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职工1400人,工业总产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商业
2011年,石垭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7%。
交通
2011年,石垭镇境内有
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境内长4.2千米,双向4车道,有红庙出入口,通往
广安市、
南充市。省道仪(陇)北(碍)公路境内长6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
仪陇县、
重庆市;南前公路境内长8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南充、前锋。有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11.6千米。年客运总量22万人次,年货运总量11万吨。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16.6千米。
文化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石垭镇因场镇修建在较高的脊梁瑾口上而得名。
旅游
风景名胜
金马湖生态旅游区
岳池县金马湖生态旅游区坐落于岳池与广安城区之间,离岳池城区十余公厘,离广安城区十五余公厘,整个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这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
黑沙椤遍布其间,是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峡谷空气
阴离子含量达每立方米12.5亿个。
玉屏湖景区
玉屏湖景区景区位于岳池县石垭镇,距岳池县城6公里,离泸蓉高速岳池西出口2公里。岳池至
成都市需3个小时车程,至
重庆市只需1.5小时车程,景区处于
成渝经济区“两核”的延伸区域。景区主入口与未来
广岳大道对接,区内交通已达景区核心的湖边,且环湖公路与景区
外环线交通已经打通。景区建设计划总投资5个亿,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约1个亿,用于景区项目建设约4个亿。规划占地10000亩,主要以珍稀苗木为依托、多种农林产业相结合,建成集集散、游览、观光、体验、运动、度假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地。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石垭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350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3所,在校生2100人,专任教师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8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均达100%;民办学校1所。
文化事业
1990年,石垭镇实现广播村村通,2008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化。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0.5万户。
2011年末,石垭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会员32个,其中团体会员20个,个人会员12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年放映520场次,观众达1万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藏书2万册;农家书屋22个,藏书3.52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石垭镇有镇中心卫生院1个。专业卫生人员6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5万人,参合率96%。
社会保障
2011年,石垭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3户,人数373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00户,人数1425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7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87人;
农村医疗救助188人次;农村临时救济345人次。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350人;参加城镇基本
医疗保险25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人。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石垭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2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电话用户700户;移动电话用户2.9万户;光缆线路总长达23千米,主干电缆达180对千米,宽带接入用户2000户。
2011年末,石垭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1千米,生产能力320吨/日。
供电
2011年末,石垭镇镇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3台。
燃气
2011年末,石垭镇镇区天然气管线29.4千米,供(加)气站2个,天然气(煤气)用户2100户。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区园林绿地面积1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5公顷,绿化覆盖率10.2%。
城镇建设
场镇区域迅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对场镇的规划实施了新的定位,围绕科学规划、立足长远、
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场镇”的和谐发展,加快和完善了以半边街、老街为重点的旧城改造,实施了场镇东扩战略,2010年,该镇场镇面积增至1.85平方公里,场镇人口增至1.3万人,该镇还加大对场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恢复了场镇路灯照明,完成修建了陶瓷综合批发市场,启动了政府办公楼工程建设,并且狠抓场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使场镇的总体绿化率达到了35%,场镇街道宽阔整洁,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品位得到提高,树立了良好的省级重点城镇形象,从而塑照了整洁、文明、优美的城镇风貌。2004年至2010年,短短六年,新建30米,20米,15米宽的主街13条,镇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比试点前扩大了5倍多,开通程控电话3000门,新建3.5万伏变电站一个,川中天然气大管网中转站建成已投入使用,自来水通过改造,日供水能力达3000余吨。新安路灯89盏,配置果屑箱100余个,植行道树4000余株,建成天然气中转站。城镇功能日渐完善。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
新村建设
该镇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实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对新农村重点村搞好调查摸底,依据地理优势、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对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育等进行科学规划,以建设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产业优先,大力培植新型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2010年,该镇新农村重点村人均增收达到1000元。加大业主培植和引进,搞好示范引导,继续激励事业干部和村干部当业主,带动群众发展,促进农民生产观念转变,积极引进农业业主,全年引进农业业主10个,通过业主的带动,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依托项目支持,深入发动群众,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道路通畅、清洁能源、安全饮水、节水保水等农业基本设施建设,新修村级公路3.7公里,便民路2公里,新建沼气池800口,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着力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以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为重点,从农民需要出发,广泛开展农业、畜牧业专业技术、劳动技能培训和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为重点的文明教育,使更多农民群众掌握了先进生产实用技术,文明素质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十里养殖长廊”建设,在石坳、玉屏山、梨子园、烂洞坝等4个养殖区,大力实施生猪和小家禽发展,力争年出栏生猪9万头以上、小家禽60万只以上;狠抓特色产业培育,重点在周锣铺、徐家坝、王家院、吕家桥等村发展稻田蘑菇1000亩,在吕家桥村的钢架式大棚里发展
毛头鬼伞、
猬状猴头菌、
泡囊侧耳等室内食用菌50亩,在玉屏山、徐家坝等村发展黄背木耳20万袋;狠抓水产规模养殖,扩大烂洞坝村南美北对虾养殖水面,新增鳜鱼、武昌鱼、石斑鱼、
黄颡鱼等鱼类养殖项目,全面打造特色鲜明、效益丰厚的现代农业产业。
2014年,采用独栋别墅型新村的张口楼新村与采用联排简欧风格房屋的梨子园新村,主体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已经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治安情况
石垭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和谐是第一目标”的理念,加强矛盾纠纷联动调处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把各种矛盾彻底化解在基层。截至2010年,全镇各村(社区)、
驻镇单位建立了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委员会35个,成员179人,建立起了4个示范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石垭治安联防中队5人组成,对石垭场镇全天巡逻,维护了场镇治安秩序,对不稳定因素和各村(社区)单位矛盾纠纷每月排查一次,综治办汇总到党委分析、研究和制定措施,建起5个农村警务室。
社会事业
计划生育、国土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文化、卫生、广播、教育工作再上台阶;武装、妇女等工作也得到各级的首肯;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城乡文明卫生程度明显提高。该镇作为全县创建全国“曲艺之乡”的重点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唱响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不推诿卸责,镇财政拨出专款在全镇广泛开展收集、整理、挖潜、拯救民间文化艺术,并组织专人编排了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应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曲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