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鸦糊(学名:Callicarpa giraldii)是
马鞭草科紫珠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
浙江省、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甘肃省、
江西省、
湖南省、
贵州省、
广东省、湖北、
河南省、
江苏省、
福建省、
四川省、
陕西省、
安徽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3,400米的地区,多生于疏林或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灌木,高1-3-(5)米;小枝圆柱形,灰黄色,被星状毛。叶片纸质,宽椭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5-15厘米,宽2-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狭楔形,边缘有锯齿,表面黄绿色,稍有微毛,背面淡绿色,疏被星状毛和细小黄色腺点,侧脉8-10对,主脉、侧脉和细脉在叶背隆起,细脉近平行;叶柄长1-2厘米。
聚伞花序宽2-3厘米,4-5次分歧,被毛与小枝同;
花萼钟状,疏被星状毛,老后常脱落,具黄色腺点,长约1.5毫米,萼齿钝三角形;
花冠紫色,稍有毛,具黄色腺点,长约3毫米;
雄蕊长约6毫米,花药卵圆形,药室纵裂,药隔具黄色腺点;子房被毛。果实球形,初时疏被星状毛,熟时无毛,紫色,径约2.5-4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1月。
产
甘肃省、
陕西省(南部)、
河南省、
江苏省、
安徽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湖南省、湖北、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生于海拔200-3400米的疏林和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异名】
长叶紫珠、
枇杷叶紫珠、鱼胆(《中国树木分类学》)、猴草、粗糠草、粥香(《福建民间草药》),没翻叶、大麻雀米、鸡米树、菜子木、红泡果(《贵州民间药物》),爆竹子、路金子、百子爆、米筛花、米筛子、大叶鲤鱼泻子、毛风(《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叶对生;阔椭圆形以至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
披针形,长5~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为小齿牙或齿牙状,下面疏生星状毛及腺点;叶柄长0.5~1厘米。
密生的
聚伞花序,径2~3厘米;总梗有短柔毛,与叶柄等长或短于叶柄;花水红色;萼短钟状,截形;
花冠短筒状,4裂;
雄蕊4,长7毫米,花丝较花冠之裂片为长,花药广椭圆形;
雌蕊1,子房4室。
⑧治蛇伤:老鸦糊根二两切碎。酌加水煎服。(⑥方以下出《
福建民间草药》)
本种叶形大小及被毛疏密差异较大,
云南省标本通常叶片为宽椭圆形,较大,
四川省东部的标本多数较小,常为宽
披针形至倒披针形,本种典型者,叶片为椭圆形,被细小黄色腺点,背面通常疏被星状毛,老后常脱落。它和
长叶紫珠C. longifolia Lamk.及紫珠C. bodinieri Levl. 相似,但前者小枝稍四棱形,两叶柄之间有横线联合,果实较小,成熟后被毛;后者叶片被毛较密,两面被红色或
栗色粒状腺点,花序较宽大而开展。它和
日本紫珠C. japonica Thunb.也极易混淆,但后者叶片无毛,
雄蕊与花冠近等长,花药长圆形,药室孔裂而不同。
与原变种的区别是:叶片宽卵形至椭圆形,长10-17厘米,宽4-10厘米;小枝、叶背面及花的各部分均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果实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0月。
产
江苏省(南部)、
河南省、
安徽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生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林下或林边。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平坝。
《
云南植物志》根据李锡文136号及翟苹1041号标本定名为Callicarpa inamoena C. Y. Wu,并认为该种叶片较小,果实较大,花序较紧密等特征与本变种不同,实际上,该二号标本与贵州,兴仁,贵州队7514号(果),
黄平县,黔南队2484号(花),
安龙县,贵州队3032号(花)所采的本变种标本在叶形、果实大小、被毛及花序等特征都十分接近,因此我们认为
云南省所产者也应属本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