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是
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他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
民俗学、表演研究,兼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他也是一位非常热爱中国民族文化的学者,尤其对中国民族文化在国外的传播,贡献良多。
个人经历
求学期间
马克·本德尔求学期间,为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立的能力。通过提供劳动为他人服务,懂得钱是从那里来的。于是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从事各种劳动。他为居民订报送报,在小卖部卖鞋子,在大学食堂搬运食物拖地板,为别人在花园里种花种草,当油漆工,打渔卖鱼,打猎卖兽皮,打铁买铁器用具,给
日本餐馆当厨工。
大学
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读完大学,于1979年在美国
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毕业。1980年夏天,应
华中科技大学的聘约来华任教。1981年,受
广西大学之聘,前往西大任教,主讲美国文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及研究壮泰文化。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七年,其中在广西大学呆了六年。
回国
1987年回国,在
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研究生和博士生,专攻中国文学和民间文学专业。毕业以后留校教东亚文化课。1995年在
俄亥俄州立大学获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学与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
民俗学、表演研究,兼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是知名的苏州弹词研究专家,关注中国
彝族的文学传统,同时关注地方的和少数民族的口头或与口头相关的文学与表演。
主要教授
在美国教彝族民间文学,主要教授的内容是:1.中国口头文学和口头形式的书面文学简介。彝族部分有《
阿诗玛》(长事篇)、《云南彝族歌谣》、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毕摩(多西)经和《南诏国的 宫灯》等。2.中国少数民族史诗长诗概况。为了使学生能对文化和民俗课感兴趣并学到知识,他想尽办法使教授彝族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内容多彩多姿。除了传统言讲的教法,加上个人生活故事、经历,甚至现场表演和录影带、幻灯片与因特网的使用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用各种媒体把
彝族的宝贵文化传给世界,让世界各国的学者和学生都有互相了解的机会和条件。
人物事迹
口述史料
马克·本德尔博士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早到中国工作并从事学术考察的美国青年学者之一,早在1981年于
广西大学执教时,首先开始关注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多次采访壮学宗师
黄现璠,获得许多宝贵的口述史料。
撰文《中国云南楚雄之行》
他曾说:“......和黄老几小时的谈话,解决了过去没有解决的许多问题,胜过他几年的研究。到马克1987年回国时他还念念黄老不已。”还曾分别赴
武鸣区、河池两县作过实地调查,又到过
贵州省、
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作学术考察。在广西大学的6年期间(1981-1987),利用业余时间4次拜访
彝族地区,大多是在楚雄地区。偶然的机会马克·本德尔观看了马游梅葛演唱,曾两次亲临云南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马游村考察采风。第一次是在1985年7月到马游,在参观了直苴乡赛装节之后,撰文《中国云南楚雄之行》于1987年3月在美国《探险》杂志第65期上发表,引来了
日本、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及一批批国内外学者、记者,纷纷向外界报道了梅葛文化这一旷世奇珍,让马游彝族梅葛之花,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里争芳斗艳。第二次是在1986年2月,马克·本德尔又到马游村考察。
1987年,他千里迢迢赶赴云南直苴参加赛装节,回国后热情洋溢地写下了《猎射——带铜炮枪的虎人》,在海外介绍直苴赛装节的盛况,引来了海外无数游客。同年春天,又在彝村蟠猫度过了一个特殊的
春节。总之,在中国的7年时间里,他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了解少数民族风格及其文学,体验生活,他的足迹遍及边疆地区的山山水水。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另一个多彩奇异的世界。他曾多次在中秋之夜到过柳州鱼峰山,听过歌对唱到深夜;
壮族的
上巳节歌节更是不放过,那热烈而又神情的场面使他为之陶醉;他曾翻越那令人望而生畏的
唐古拉山脉进入
拉萨市,目睹
藏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和
布达拉宫的壮丽景色;他曾到过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欣赏那别致傣式主楼风光,尝到了民族风味的饭菜;在
云南省,他看到了彝族火把节的盛况,使他大开眼界。
询问了民风民俗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买下一些纪念品。他甚至买了云南丽江妇女劳动时背篓子护 背用的山羊背心。他本想多去些地方,但当时中国的许多边区和山区仍未开放,尚不允许外国人自由进出。他1987年回国在完成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课程,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再次开始他的中国学术考察之行。2006年7月29日,被甘阿妞那动人故事所吸引的马克·本德尔和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罗庆春一行到四川
峨边彝族自治县,深入彝乡山寨,走访彝族同胞,首先到了
大堡镇参观“阿妞庙”,然后来到了甘嫫阿妞的出生地以及她当年的逃婚和抢走路线进行实地走访和查看,专程收集甘嫫阿妞的素材,他们深有感叹的说:“甘嫫阿妞是真实的故事,实在太感人了,身居闺中太可惜”!又到
万坪乡、勒乌乡,进村入户,参观了彝家民居,询问了民风民俗。
8月3日,马克在即将告别峨边时感叹,“峨边这个地方较完整地保存着彝族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从这一天起,马克一行沿着传说中甘嫫阿妞被抢路线,经
越西县,到
甘洛县,进
西昌市,进行他们更深入的考察行程。后来,他们将《甘嫫阿妞》叙事长诗译成了英文,进一步把小凉山
彝族逐步推向全世界。2007年4月6日,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九龙庙会在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九龙池风景区拉开帷幕。在传统祭龙仪式上,人们又见到一个黄头发高鼻梁的外国人拿起DV机仔细地摄像,一个画面都不错过。
仪式结束后又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彝族毕摩说着什么,并认真地把了解到的东西记在笔记本上。这个特殊的客人就是马克·本德尔。他这次来到玉溪是专门对彝族文化进行调查研究的,听说庙会有祭龙活动,他很感兴趣,就来凑凑热闹。马克·本德尔说,他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但参加庙会还是第一次,这次祭龙仪式让他了解了很多
彝族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看到有些彝族和汉族文化的结合,他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研究价值。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无法统计马克·本德尔博士在中国做过多少次的考察采风。虽然他是为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但是客观上他的活动、著述和教学对推广和宣传中国的民族文化所起的长远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贡献也是巨大的。
个人轶事
马克教授的中国心
凡是和马克有过较多接触的人,都会说马克对中国是怀有深深感情的。马克曾说过:“今天我回
美国去,是为了攻读学位,但也是为了明天再来中国更好地工作。我走千里万里,将来还要回到中国的怀抱里。当然,在美国也可以找到工作,但我的事业除了教
英语外,还要把中国的民间文学和
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对外介绍出去。只有中国才是我真正的‘用武’之地。我的根在美国,但我的心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若干年后再来中国时,我也许在
南宁市工作,也许到别的地方工作,反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另外,有人和他打趣说:“你热爱中国,是不是因为你在这里找到了称心如意的知音?”他腼腆地笑了,忙说:“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在结婚前就有了这种感情。”于是提问者穷追不舍:“那一定是因为你赞美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水秀洞奇的
桂林市,举世无双的西安兵马俑……”他摇摇头说:“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许多外国人谈起中国,大都说他们爱伟大的万里长城,
故宫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美丽的西湖。的确,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及其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但我热爱中国主要是由于他的人民。这样说也许太笼统了。我是说,中国人很友好,对人以诚相待,重感情。此外,这几年我目睹中国在发展,在前进。他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全世界多少关注和仰慕的目光!”
迷人的马克
马克过去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算得上个小有名气的新闻人物。广西日报和
广西广播电视台对他曾作过报导。马克酷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因此他对壮族三月三歌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南宁民族广场和武鸣灵水之滨等地参加歌节活动。他学吹芦笙,呜呀呜呀左摇右摆跳起踩堂舞。广西电视台拍过电视片《马克逛歌节》,后来
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播放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外国人大都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出乎意料,马克的衣着异常朴素随便。他上身穿一件半旧的衬衣,下穿一条灰色棉布长裤,有一些明显的皱纹。他这一身打扮倒使人感到容易接近。初次见面,他言语不多。给人的印象是朴实、厚道。如果天气转凉变冷,他大都穿一套蓝色
中山装,脚踏一双圆口黑布鞋。看到他的背影,要不是他那一头浅褐色的头发,很难认出他是个外国人。他很少穿西装。甚至结婚时,他也不穿西装,穿的是中国的长袍,头戴黑色礼帽,完全是中国旧时结婚的传统打扮。
他的爱人曾说:“马克衣着一向随便,在
南宁市呆了六年之久,他只穿过两次西装;一次是参加盛大的新年舞会;另一次是拍结婚照的时候。”马克对生活要求不高。初来校时,有一段时间食堂专门为他做饭菜,后来他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往后他自己提个篮子到市场上卖菜自炊。他喜欢学烧中国菜,在款待友人时往往露一手。有时室外在搞清洁卫生,他也主动前来参加锄草,还帮助图书室搬过书籍,满头大汗,比谁都积极。这个“劳动观点”相当强的美国青年,对大家来说还是个迷。马克·本德尔博士不仅仅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名人,他到过的许多地方都会留下许多迷人的故事。
个人作品
马克教授著译颇丰,他于1980年将
彝族叙事长诗《赛玻嫫》译成英文,是他第一次把彝族文化介绍到了西方。1985年他即开始了《苗族史诗》英文版翻译工作。英文版《苗族史诗》以苗族古歌传统对答式结构,采用长短句形式翻译,每组史诗前有题解为读者提供导读,书前有马克.本德尔所写的长达2万多字的苗族及苗族古歌的介绍。他还把好几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译成
英语出版:如《达斡尔族民间故事选》,《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婚俗志》、《梅葛》等。此外,他还参加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的对外英语学术刊物《文贝》的编辑工作,介绍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2004年7月,黄现著的《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出版,书中他写有一篇真情并茂介绍
壮族的长序。
其它代表作有:
*《梅竹:中国苏州弹词传统》
*《彝族当代诗歌中的大自然》
*《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 著,吴山译
巴莫曲布嫫 审译, 原文刊于《
民族文学研究》2005 年第 2 期)、
*《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载《
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等。
*《彝族当代诗歌中的大自然》,第四届国际彝族研讨会提交论文。
*《阿库乌雾的诺苏诗歌:发展中的民族诗学》(译者: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