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东邻
美姑县,西接
冕宁县,南与
喜德县、
昭觉县相连,北与
甘洛县、
石棉县毗邻,总面积2257.6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越西县下辖17镇3乡,越西县常住人口有30.5万人,越西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
越城镇为民路35号。
越西县地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全境为三岭两谷地形,以山、谷相间的中山宽谷地貌为主要特征。越西县气候属
北亚热带气候,境内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夏季降雨集中,冬春少雨。境内主要河流为越西河和普雄河。越西县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属"西南夷地"。
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
南越国,置九郡,以邛都为
越嶲。这是越西建制的最早记录,唐隶属建昌府,宋属黎州羁之地,清始名越西,1959年,国务院批准将“越嶲”县改为“越西”县,属
凉山彝族自治州。
越西县南距州府
西昌市135千米,北距成都市395千米,境内有省道S208线乌金路自北向南穿越县境,为凉山北部交通要冲,位于“成都两小时”和“西昌半小时”经济圈内。越西县以
苹果、
花椒、生态畜牧为主导,
车厘子、
烤烟、现代
渔业为特色的“三基础、三主导、三特色”产品格局,发展苹果、
汉源花椒、生态畜牧主导特色产业。2022年,越西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39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27.3:15.3:57.4。
越西县是文昌帝君张亚子诞生地,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创建了文昌故里(国家AAAA级)、天皇寺(国家AAA级)等旅游景区,连续举办五届文昌文化旅游节,获得“文昌故里·水韵越西”“越动山水·嶲养福地”“20℃夏天·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招牌。截至2023年,越西县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
名称由来
越西古称
越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而得名。《
水经注》卷十四:“越嶲水即绳若。”
金沙江为金沙江,
雅砻江为雅砻江,俗称打冲河,源出西番,东南流经宁远府
西昌市、
盐源县、
会理州与金沙江合。就是因其位于雅江与金沙江两江合流之区域而名之曰:“
越巂郡。”其意义是“言越嶲者以彰威德远也。”《越嶲厅全志》的编者提出:“巂水既在今厅治南,则越巂为厅治专名固宜。”从而把明代以后本属越巂郡的专名,固定为今天的越西县治;西山、西水也被列为越西县山川的专名,只不含“
越嶲水以彰休盛”之意了。
历史沿革
先秦
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年代,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先秦时期,属"西南夷地"。
秦汉至南北朝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取巴建
蜀郡。秦末越巂始得建县,当时名称已经失传,只知置吏十余年,“秦亡汉兴而罢”。
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
南越国,置九郡,以
西昌市为越嶲,领县(道)十五,阑县居其一。
王莽时称集嶲,为两汉
益州八郡之一。东汉中期,吏治不清,激起民族反抗。
东汉延光三年(124年)“
旄牛县夷叛,攻灵关,杀长吏”,
旄牛道绝。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诸葛亮平南中战争,
越巂郡得到暂时的安定。到
晋朝、
成汉时,越嶲郡只领有邛都、会无、卑水、定、台登五县,所属阑县已不见记述。
东晋
永和三年(347年),益州(
成都市)分汉嘉复置
沈黎郡,领城阳(今
汉源县富林)、旄牛(今汉源、
石棉、
泸定县、
康定市、
九龙县之间民族地区)、阑(一说今甘洛海棠,一说今越西新民)三县。自
东晋至
刘宋(420~479年),
越嶲属沈黎郡稳定了130多年。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大将军郑恪率师平定越嶲后,改为严州,下辖五郡,其中包括州治的越湖郡(今
西昌市高视乡)和邛部郡(汉阑县地)以及邛部郡下新置的邛部县(今越西县新民)。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六年(586年)改名西宁州。后于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巂州,
大业初年复称
越巂郡。此时辖越巂(西昌)、邛都、苏祁、可泉(
德昌县)、邛部(越西县)、台登等六县。
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又称嶲州。
李隆基天宝(742年)改为越嶲郡。肃宗
至德二年(757年)没于
吐蕃。德宗
贞元十三年(797年)收复。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崔州由驻地(今
西昌市高公社)迁至台登县(今
冕宁县泸沾公社)。
李漼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嶲州又为
南诏所据,始改嶲州为“建昌府,并增辖清溪关(今
汉源县清溪公社)。邛部县仍隶属建昌府。
两宋时期(960~1279年),
赵匡胤于
干德三年(965年)“玉斧划河",此后,
大渡河以南的邛部地名义为大理地方封建领主政权管辖,实属宋黎州(今汉源清溪城)羁縻之地。邛部王自宋太祖
开宝三年(970年)以后的246年间均臣服宋王朝,直到
南宋赵扩嘉定九年(1216年)才“折归
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宋封大理段氏为“云南节度使大理王”,封邛部首领为“邛部王”,并改邛部县为邛部川。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
越嶲置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1273年),属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罗罗斯宣慰司都元帅府建昌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邛部川为邛部州。
明清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越巂卫,治今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今
西昌市设置四川行督指挥使司,越嶲等五卫改属之。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邛部州为邛部长官司,置左、中、右、前、后所五,驿四,同属越嶲卫。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冬,建昌道尹富好礼倡修由峨眉入建昌古道。自镇西起至峨眉境设五堡四馆、联络300余里,每馆设兵马,以事防守,至清
康熙复废。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以王大咱等部酋“屡叛”,至万历十九、二十年(1591~1592年)间,兵备道周国雍为监军,会同总兵官刘镇压,经大小56战,始平。斩诚3000余众,在天皇岗封尸处立“鲸睨封处”碑。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置越嶲卫守备,属建昌监理厅。
康熙帝三十九年(1700)平定打箭炉后,版图基本稳定。其
四川省疆界四至据《
大清一统志》所记如下:四川全省分设五道12府、8直隶州、11属州、111县。其中,宁远府,辖
西昌市、
冕宁县、
盐源县、
会理州、越西厅等1厅1州3县。清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羊彝人加巴贯子等反抗官府、杀死官员。四川
巡抚年羹尧调兵于十一月初八日抵越嵩,连破巴沽、自石岩、木枯等彝寨,伤毙数百人,加巴贯子远逃。事平于二十八日撤兵。
雍正六年(1728年),改越嶲卫为越嶲厅,隶宁远府。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改越嶲厅为越嶲县。民国三年(1914年)3月,冕宁、
越嶲一带爆发了奴隶大起义,持续到民国五年失败。民国八年(1919年)2月15日,王树槐营与汉军蒋安庭部发生冲突,王营败逃,烧毁城内东、南两街民房一二百间,时称“二月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实行“行政督察区”制,越嶲为四川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所辖八县之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将宁、雅两属各县划归
西康省。同年,析
冕宁县、
西昌市、越嶲毗邻地域置宁东设治局(今
喜德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省正式成立,
越嶲属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所领八县之一。同年,撤销第三行政督察区,西康省政府设置“宁属屯垦委员会",越嶲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境内设立“普雄特别政治指导区"和“腴田特别政治指导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又分普雄特别政治指导区为普北、普南两个政治指导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3月31日,越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
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改隶
四川省西昌专区。1956年,越西县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至今。1959年5月12日,越嶲大礼堂动工修建,拆城墙石条作基石。随之,越嶲古城被拆毁。6月,发生3次暴雨洪灾,受灾面积23406亩,其中被冲2377亩,损失粮食47万余斤,房屋351间,为解放后第一次大洪灾。6月16日,国务院批准将“
越嶲”县改为“越西”县。
1960年撤销普雄县并入越西。1987年4月20日,县委、县政府对区乡领导干部实行“粮、钱、人”(粮食生产、经济发展、
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几个主要指标的承包责任制,县级机关领导实行单项承包责任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越西县隶属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介于东经102°20′—102°54′,北纬28°18′—28°53′之间,东邻
美姑县,西接冕宁县,南与
喜德县、
昭觉县相连,北与
甘洛县、
石棉县毗邻。南北长66千米,东西宽56千米,总面积2257.61平方千米。
气候
越西县系康定-
雅江县暖温带和西昌-
巴塘县亚热带区的过渡带,以北亚热带气候为主。县境气候受地形影响较大,河谷平坝四季较明显,夏秋湿润凉爽,冬春干燥寒冷。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夏季降雨集中,空气湿润,干雨气候分明;秋季降温迅速,多绵雨;冬春少雨,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部分地区春秋季相连。年平均气温13.3度。县城地区年极端最高温度35.2℃ (1985年5月),极端最低温度一8.5℃(1989年12月5日)。越西县城地区降水量平均1129.3毫米,最多1486毫米。年降雨量在垂直分布上,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水平分布自北向南逐渐增多。越西县境内海拔较高,空气透明度好,阳光辐射强度大,日照充足。越西县境内地区无霜期平均248天,初霜平均11月26日,终霜(晚霜)3月2日。
地质
地质构造
越西县大地构造为康滇古陆的一部分,属奥陶系。下
古生代以来,由于几度强烈不等的升降运动,形成基底和盖层全面褶皱和现在的地质构造。其地质构造近似南北走向,且
背斜、
向斜与断裂相互平行比较有规则,出现褶皱、断裂、
断层、背斜、向斜。碧鸡村向斜、碧鸡山背斜、拉吉向斜、罗莫大山背斜、书古向斜,形成斯基沟、马骡沟、裤裆沟、申果4个断层。越西县内断层均发育在背斜,向斜轴部上,而且断层倾斜角甚大,越西河谷为70~80度,普雄河谷为75~85度,其断层为南北向,申果断层则为北东向。断裂和褶皱较有规律,向斜、背斜与断裂相互平行,但发育程度和形态不均衡,南北向断裂的有越西河谷、普雄河谷、漫滩河谷、使县内地势形成迭瓦式状的地貌,申果则为横向断裂。
地层特征
越西县地层出露比较齐全,除太古界外均有出现。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地层均有分布。分布特点是:西北多元古界、古生界,东南多中生界,越西河谷、普雄河谷为新生界,以三迭系白果湾群为主。元古界主要分布于西部阳糯雪山区,为海相沉积夹酸性岩浆岩系;古生界主要分布在漫滩河谷、越西河谷以海相沉积为主的夹基性岩浆岩系;中生界主要分布越西河谷、普雄河谷西坡和申果、书古等地,为湖相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在越西河、普雄河沿岸,为陆相沉积。
越西县境内的岩性分布为:西部阳糯雪山区以震旦系
石灰岩、
流纹岩为主;越西河谷以三叠系白果湾群砂
页岩、奥陶系石灰岩、紫红色
砂岩、页岩为主;普雄河谷、书古地区以白垩系小坝组、侏罗系各
地层的紫色泥岩、
粉砂岩、砂岩、页岩及二叠系石灰岩、
玄武岩为主;漫滩河谷以三叠系白果湾群砂页岩、二叠系、
泥盆纪、寒武系的玄武岩、石灰岩为主;申果地区以侏罗系紫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三叠系白果湾群的砂页岩为主。
地形地貌
越西县地处
四川省西南部,
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位于康藏高原东缘
横断山脉的东北麓,属
大凉山山系。整个地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全境为三岭两谷地形,以山、谷相间的中山宽谷地貌为主要特征。西侧为阳糯雪山,其主峰W头尖海拔高达4791米,东侧为年渣果火、碧鸡山,东西两侧为高山,占总面积的37.3%,中部车洛梁子为中山,占总面积的56.1%。河谷平坝较少,仅占总面积的6.6%,分布于越西河、普雄河沿岸,是主要农耕地带。越西县最高点为阳糯雪山,主峰头尖海拔4791米,最低点为
梅花乡巴姑河岸,海拔1170米,县城海拔1661米。越西县地势起伏,海拔差较大,一般为1000~2000米。越西县地貌分为6个地貌区和8个地貌类。主要地貌区有中山宽谷区、中山中谷区、中山窄谷区、中山湖盆区、高中山深谷区、高山峡谷区;地貌类型分为平坝、台地、低丘陵、低中山、中山、山原、高山原、高原。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越西县境内河流发源于祟山竣岭,具有水量丰富、河床坡度大、落差集中等特点。全县流域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7条,流域面积15平方千米以上河流36条,其它主要小溪河流26条。河流有属
大渡河水系的越西河、普雄河、漫滩河、宝珠拉达河,属
金沙江水系的则普拉达河、保石河。越西县内主要河流为普雄河、越西河。
越西河属大渡河二级支流,越西县境内第三条大河,发源于县境西南新乡乡境内小相岭洛洛坪山麓。干流由南向北流经新乡、马拖、大瑞、中所、丁山、越城、河东、大屯、新民、铁西等14个乡(镇)、于裤裆沟出口与普雄河汇合注入漫滩河。河长50千米,流域面积808.1平方千米。
普雄河是越西境内第二条大河,属大渡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喜德县尼波区,由南向北流经瓦普莫、尔赛、依洛地坝、乐青地、贡莫、普雄、拉臼、四甘普、尔觉、德吉、拉普、铁西12个乡(镇),于裤裆沟出口与越西河汇合注入漫滩河。河长63.6千米,流域面积646.1平方千米。
地下水
山间盆地多数是断陷堆积盆地,盆地周边是高、中山环抱,部分盆地分布着覆盖型溶岩
地下水。越西县内典型出露点有中所乡水观音、板桥乡大鱼洞和新民乡大寨村等地。除此之外,阳糯雪山东坡一带大小不等出露十余处。
水利
越西县内的水利主要为沟渠和大坝。越西县共修骨干渠堰26条,受益的12条,占46.15%,增灌和保灌面积1.47万亩。主要沟渠有丁山堰、干劲堰、城关堰、广和堰、大公堰、跃进堰、丰收渠、南海堰、新河堰、曲可地堰、嘎拖堰、沙马地各堰等。主要大坝为上游坝和幸福坝。
丁山堰从中所水观音出口处引水,经丁山下堡子到小孤山东北的城郊乡,主要灌溉丁山乡丁堰、丁塘和城郊乡新村等地农田1930亩。该堰1951年动工,1952年受益500亩。
幸福坝位于金马山麓,早年曾筑乱石拦河石哽,从南面截流引水灌溉中所坝、吴家坝、邓家坝农田,并利用水源修水碾、水磨加工农副产品。1952年从北面引水修筑丁山堰灌溉丁塘、
丁堰镇、城郊等村农田。水坝南北两堰采用闸门控制,调集中所、丁山、城郊3个公社农田用水。坝体靠北方位建有两台发电机组基础。
土壤
越西县内土壤类型有10个土类、24个土属、51个土种。10个土类分别为水稻土类、新积土类、黄土壤类、黄红土壤类、紫色土类、黄棕土类、暗棕壤土类、山地
草甸土类、
泥炭土类、棕色针叶林土类。由于地形、气候、母质、植被极为复杂,同时由于地壳运动,
断层发育,因而土壤类型繁多,且呈复区分布、犬牙交错,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带群分布以海拔自下而上依次为:海拔2000米以下的黄壤带、海拔2000~2400米的黄棕壤带、海拔2400~2800米的暗棕壤带、海拔2800~3700米的山地灰化土带和山地草甸土带、海拔3800米以上的
亚高山草甸土带。以平面地区分布可分为越西河中山宽谷洪冲积、砂页岩黄红泥区;普雄河中山中谷紫色土、洪冲积土、黄棕壤土区;漫滩河中山窄谷黄壤、湖积土区;书古中山湖积土、紫色土区;申果高山深谷紫色土、暗棕壤区;阳糯雪山灰化土、
草甸土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越西县土地总面积2256.56平方千米,可使用土地面积22.01万公顷,规划工业用地0.16万公顷,农业用地2.38万公顷,其他用地:城镇279.8公顷、农村居民3915.9公顷,区划林业用地面积12.44万公顷。
矿产资源
越西县发现的矿产有20余种,包括无烟煤、
褐煤矿、泥炭、
赤铁矿、
磁铁矿、
褐铁矿、铅、锌、铜、硫铁矿、磷、
石灰岩、
白云岩、粘土矿、
硅石、石英砂岩、
玄武岩、流纹岩、
页岩以及河道砂、热泉等。其中赤铁矿累计探明储量1.2亿吨,硫铁矿5000万吨,煤炭5844万吨(多为无烟煤),泥炭1亿吨,
白云石7000万吨。至2010年已探明储量煤炭为5844万吨,赤铁矿1.2亿吨,
磷矿1500万吨,石灰石3亿吨,
大理石1000万立方米,
花岗石300万立方米,泥炭1亿吨。此外,褐铁矿、
铅锌矿、水晶石、硅石、玄武石、高岭土、
石英等储量也很丰富。
水资源
截至2022年,越西县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2.624亿立方米,另有入境客水3.286亿立方米,径流总量25.9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65.0587万千瓦,可开发量26.2328万千瓦。越西县部分盆地分布着覆盖型溶岩地下水,其覆盖层厚35~167米,一般单孔涌水量100 ~500立方米/日,最大单孔涌水量可达1358.2立方米/日。
森林资源
截至2021年,越西县森林面积9.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12%,古树名木23种;草地面积3.44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85.63%。
生物多样性
动物
越西县内物种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34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75种。鱼类有四川红、鲤鱼、链鱼等。河中的
节肢动物门有虾。
软体动物门有蚌、螺、
蜗牛等。
两栖动物有
青蛙、
蟾蜍等。
爬行纲有
乌梢蛇、
王锦蛇、
银环蛇、
蟒蛇等。昆虫有
稻飞虱、
卷蛾类、天虫类等。国家一类保护的兽类有:大熊猫、
云豹、金钱豹。二类保护的兽类有:
小熊猫属、
鬟羚、
熊瞎子、猕猴、
林麝。国家一类保护
鸟纲仅
灰腹角雉,二类保护禽类有绿尾红雉、
血雉、
白腹锦鸡。
植物
越西县境内物产丰富,野生植物有1210种。植物主要有药用植物、草场植物、真菌、
苔藓植物和
蕨类植物门。野生药材有162科903种。珍贵树种有
连香树、
润楠、香樟、楠木等。草场植物79科、206属、297种。引进人工栽培的牧草有:
三叶草、
红车轴草、
黑麦草、紫花莒、草木棒、
聚合草、
松香草属等。低等植物(真菌)13种19科,苔藓植物5科6种,蕨类植物15科40种。低等植物有鸡枞、银耳、木耳、山岭石蕊等。苔藓植物有戎芦藓、大
金发藓、小口金发藓、平株藓等。蕨类植物有伸筋草、玉柏石松、
紫萁、
井栏边草等。
自然保护区
申果庄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位于越西县东部海拔三千米的申果庄地区。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2°42′00″~102°54′17″、北纬28°28′13″~28°41′54″,总面积337平方千米。保护区内物种资源丰富,生活着大熊猫、
小熊猫属、
熊瞎子、
羚牛、
金雕、
大灵猫、
红腹角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1科48种,珍贵植物资源1000余种,是大熊猫
凉山彝族自治州种群栖息地的重要活动走廊和扩展区,与美姑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相连。2002年经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越西县自然灾害主要为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
霜冻和冰雹。境内地质结构为褶皱断裂发育,河流发育在
断层破裂带上,岩石破碎,
转轴倾角大于45°,加之植被覆盖率差,
洪灾频繁,易导致泥石流发生。1991年5月7日一7月21日,全县6个区26个乡发生洪水灾害,受灾面积31248亩,房屋倒塌131间,死亡5人,粮食减产428万斤。1997年6月4日—8日,上
普雄镇地区遭受暴风雨和冰雹灾害,造成房屋倒塌12间,死亡5人,道路中断,农作物严重受损。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越西县下辖17镇3乡。越西县人民政府驻
越城镇为民路35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越西县出生人口9633人,死亡人口2320人,迁入人口488人,迁出人口1618人,年末总人口386064人,比上年增加1.59%。其中:男196591人、女189473人,男女性别比为103.76:100。农业人口289465人,占总人口的74.98%;城镇人口96599人,占总人口的25.02%。18周岁以下人口142300人,占总人口的36.86%;18—59周岁人口210658人,占总人口的54.57%;60周岁以上人口33106人,占总人口的8.57%。年末总户数104232户,比上年同期减少866户,减少0.82%。
民族
截至2022年,越西县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
彝族人口占81.1%的多民族聚居县。
汉族68210人,占总人口的17.67%;彝族313180人,占总人口的81.12%;
藏族3762人,占总人口的0.97%;其他少数民族912人,占总人口的0.24%。
语言
越西地处川西南,所用语言属北方方言区。境内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相互学习、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土语、谚语、歇后语。越西语音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缺点)是没有撮口呼韵母ü、üe、üɑn、ün,凡撮口呼韵母一律读作了齐齿呼韵母i、ie、iɑn、in,即凡是“ü”一律读作了“i”,造成了一些字音的混淆,进而造成一些词语的混乱。
彝语属北部方言区义诺土语,“尔比尔吉”是
彝族口头流传、习惯运用的固定词语,类似于汉语中的名人名言、格言等,一般由两句或四句组成。“
克智”也是彝族口头传承的语言表现形式,类似于汉语中的诗歌词赋等。彝语是一种富有韵律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语调上富抑扬变化,而且表达形式上富有诗意美和韵律美。
宗教信仰
越西县境内主要宗教有佛教、
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截至2023年,越西县有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3处。
清同治五年(1866年),遂宁海源和尚应邀来主持整修天皇古寺。此后,以天皇古寺为主开展“我佛慈悲”等教义活动。越西县内
藏族信仰
藏传佛教,即藏传佛教的本波派,神职人员俗称“苏宛”。还信仰本地原始宗教,从职人员俗称“煞巴”。无论是婚丧嫁娶,出门远行、播种收割等,都要请“苏宛”“煞巴”念经卜吉凶祸福。
回族信仰
伊斯兰教,越西县内第一个清真寺在元末明初建于保安。为便于南北居住的回民朝拜,清乾隆五十三年,越西石城竣工,将保安清真寺迁至城内敦化巷拐角处建新寺。
越西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中,对精灵和鬼魂异常信仰,经常围绕这些信仰开展杀牲
祭鬼,祈福消灾,招魂送魂以及
占卜问卦等活动。
经济
概述
越西县以“一带一走廊、一路三园区”“一核统筹、四化同步”为发展战略,以粮食、蔬菜、生猪为基础,
苹果、花椒、生态畜牧为主导,
车厘子、
烤烟、现代
渔业为特色的“三基础、三主导、三特色”产品格局,发展苹果、
汉源花椒、生态畜牧主导特色产业。2022年,越西县地区生产总值为65.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为17.86亿元,同比增长14.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为9.97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7.54亿元,同比增长12.8%。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27.3:15.3:57.4,人均GDP为2.14万元。其中,第三产业增速居凉山彝族自治州排名第1位。
第一产业
越西县第一产业以
苹果、
花椒、草食畜为“三大”主导产业。2022年,越西县成功建成各类生态畜牧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个;建成189个村级奔康产业园,6个县级
现代农业园区,5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越西县完成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33.23亿元,实现现价增加值18.19亿元,增速4.4%。
第二产业
越西县第二产业以中国大凉山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推动“荆越苑·东方城”“巨能·滨河湾”“公园一号”“嶲湖雅苑”“嶲湖金街”“水墨领地”“汇金广场”“康城三期”“金域华府”9个项目的建设,共计总投资超20亿元,建筑面积超70万平方米。2022年,越西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实现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5.09%。工业完成增加值9.39亿元,增速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5.5%。2022年,越西县完成
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6%,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108万元,增速36%。
第三产业
越西县第三产业以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业五个行业为主导。2022年,越西县以信息传播、房地产、居民服务业为主的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3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44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3亿元。2022年,越西县水观音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获评州级旅游度假区,南新村芳香养生文化休闲园获评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陶家营石龙山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越西县建立“五方联动”机制,培育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16户。开展“礼遇嶲州·好物相伴”“嶲品进蓉”等系列活动,带动消费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9.2%。
经济功能区
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越西县
大瑞镇,产业园区以苹果为主题,打造了采摘观光研学、露营研学基地等多个业态。园区里面有便捷舒适的产业园道路、农旅结合的苹果主题公园广场、富有
科技感的农业设施设备、集约化规模化的矮化密植果园。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600亩,总投资1.5亿元,是一个大型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的高标准现代果蔬大棚产业示范园区,采取“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引进社会资本,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产业园区可吸纳周边脱贫户、易地搬迁户、群众长期务工120人,农忙时可增加临时务工人数200人,长期务工人员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0元,临时务工人员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0元。
重要企业
越西东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位于越西县
大花乡,主要从事生态农特产的种植与销售业务。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注册资本金3600万元,是国有控股农业生产型企业,为四川国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控股子公司,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三级企业。公司旗下拥有
四川省最大,最早熟的甜樱桃果园,种植面积969亩,年产300吨。同时公司还发展大樱桃衍生产品,形成了覆盖全年的品质生态农产品线。2018年至2019年度被评为州级重点龙头企业。
越西县绿金山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越西县新民镇,是越西县花椒产业领头企业,主要从事本土各色农产品的销售,其主打产品大红袍贡椒是
重庆市、
成都市等地火锅企业的重要食材。2018年底,贡椒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已投产面积约8万亩,花椒鲜果产量约2万吨。全面丰产后,鲜果年产量可达近5万吨。2018年至2019年度被评为州级重点龙头企业。
社会事业
教育
2021年,越西县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99.9%、99.33%。截至2022年,越西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共174所,其中:职业高中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53所,小学教学点21个,幼儿园89所(其中:全县一村一幼1所,公办27所,民办61所);全县在校生94101人,其中:学前教育20115人,特殊教育97人,小学48432人(寄宿制学生12292人),初中19783人,
高中4673人,职中1001人。全县有教师3480人,其中:幼儿园老师53人、小学教师2217人、初中教师888人、普高教师276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46人。全体教师中有正高级教师2人,副高级教师597人,中级教师1049名、初级教师1725名。
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位于越西县
越城镇新村,是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直属于越西县教育局的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占地34667平方米,建有标准的汽车检测维修训练基地、跆拳道训练基地、光伏发电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服装设计与制作操作、美容、厨师操作室等二十多个实训操作室,新建教学楼3030平方米,学生人数639人。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越西县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共41个,民营医疗机构4个,
村卫生室168个。全县拥有医疗卫生编制1009名,现有在编职工863名,缺编146名,卫技人员1747名,其中公立832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00人,公立433人,注册护士693人,公立478人,床位1060张,公立697张。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床位数分别为5.59人、1.6人、2.22人和3.39张。正高级9人,占0.52%,其中,公立7人;副高级105人,其中:公立89人,占6.01%;
中级职称214人,其中公立179人,占12.24%;初级职称984人,其中公立753人,占56.32%。
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是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全院占地面积43300平方米,编制病床240张,实际开放500张。有职能、临床、医技科室38个。人员编制190人,现有在岗职工409人(在编182人、聘用217人、返聘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7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35人,
中级职称67人)。
媒体
越西县融媒体中心由越西刊社、县
广播站和电视台整合组建,通过采编流程的再造,统一进行管理、指挥、调度,实行协同联动采访的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和丰富服务形式与内容,加快实现媒体资源的整合和内容生产的融合,对“越西微报”微信公众号进行升级,聚合电视、广播、网站、客户端等宣传平台,构建融媒体宣传矩阵,实现同频
共振。有“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爱心捐赠 温暖人间”“护林防火 人人有责”等专题专栏。
科技
截至2022年,越西县有特色产业重点园区17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1个;R\u0026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43万元,R\u0026D研发人员5人。2023年,越西县成功创建协同创新示范基地3个,东方公司、福银苦荞等4户企业入库
科技型中小企业,9户供销对接企业录入“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产业支撑管理窗口收录龙头企业10户,引进支援性人才14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显。福建康联(越西)数字经济健康产业生态新城、智慧物流园区等项目稳步推进。大瑞镇成功创建三州地区唯一知识产权特色强镇。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越西县现有
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美术馆1个,综合文化站20个,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覆盖率99%,
电视覆盖率99%。A级景区1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其中省级5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越西县图书馆共有五层,一楼是总服务台、少儿阅读区、残疾人阅读区;二楼是综合阅读区、电子阅览区、报刊阅览区;三楼是学术报告厅、休闲阅读区、电子阅览区;四楼是地方文献室(剔旧库房)、艺术创研室;五楼是阳光阅读区。图书馆现有阅览席位80余个,纸质图书12万册,电子图书5万余册。开通了越西县图书馆网站、跳蚤云图APP,实现了移动数字阅读服务。
体育
2019年越西县建成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了238个行政村的篮球场建设和46个彝家新寨配套体育设施项目工程。同时,越西县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活动,举办了越西县首届“园丁杯”篮球赛、越西县2019年迎新登高健身活动、“三八”妇女节趣味比赛、千人越野赛等,组织职工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荣获凉山州第四届教职工篮球运动会男子组第二名及女子组第三名、凉山州首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男子青年组第三名。截至2023年6月,越西县共有体育场地684个。
环保
2022年,越西县以越西河、
牛日河为重点,在县内主要河流设立河长制公示牌53块,建立了以县、乡、村三级河湖长为主体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越西县治理河道乱采乱挖,清理河道垃圾、水生植物、漂浮物共68.5吨。开展河道集中整治以来,大瑞镇共清理垃圾及水面漂浮物等10余吨,拓宽河道4处,治理垃圾倾倒隐患点3处。沿河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得到根本遏制,改善了河道环境状况。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河流地表水水质、农村环境试点监测达标率均达100%。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稳步推进,实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2.23万亩,营造林3.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3.03%,国土绿化率提升至67.11%。
社会保障
2022年,越西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089万余人,兑现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金,共计发放3731.86万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8936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157人,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8063人,发放养老金共计30892万元。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520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886人。发放被征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4763人月次,共计810.46万元,代缴两类人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512人次,共计206.99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413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0694人。跨省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受益2771人次。
人居环境
2023年8月15日-2023年8月21日,越西县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对越西县域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监测,监测项目为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一氧化碳(CO)、
臭氧(O3)共6项。越西县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7天,有效监测天数为6天,达标天数为6天,达标率为100%。越西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负氧离子月均浓度为3023个/立方厘米,浓度高,空气质量清新。2023年6月26日,2023年川渝气候生态品牌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向越西县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生态品牌,川渝两地气象学会向越西县授“巴蜀气候康养地”气候生态品牌。
交通
综述
越西县东邻
美姑县,南接
昭觉县、
喜德县,西界
冕宁县,北连
甘洛县、
石棉县,为
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交通要冲。成昆铁路复线经越西县城并设置站点,
小相岭隧道、凉山北环线升级改造等重大通道项目加速推进,“双线多站”铁路格局和“511”县域公路体系日益成型,越西进入“铁路公交化”时代。越西县
农村公路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网络基本形成,质量监管得到全覆盖,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完善。
公路
越西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051.099千米。其中,国道2条(G245、G550)119.899千米;
省道2条(S218、S309)82.179千米;县道4条(普火路:普雄火车站至呷古村一组)(乃火路:莫洛村至乃拖火车站)(两裤路:洛觉阿莫至
喜德县入口)(比团路:苏特洛至
申普乡)84.407千米;乡道36条137.803千米;村组道路626.821千米。2015年,越西县公路运输总周转量7344万吨千米。
铁路
2022年10月13日,成昆铁路复线小相岭隧道浇筑完成,标志着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峨眉山市至冕宁段小相岭隧道主体将全面完工,为全线顺利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越西县境内成昆复线55.55千米,成昆铁路通车里程达79千米。主要铁路有
越西站、乃托站、
普雄站。
乃托站原名越西站,越西县乃托镇,是成昆铁路线上一个车站,中心里程为成昆线366.7千米,距离
白石岩站7.7千米,距离
铁西站7.7千米,为
四等站。2022年10月25日,原成昆铁路越西站正式更名为乃托站。
越西站位于凉山州越西县哈莫洛村,处于嶲州大道东端、文昌大道东侧,距越西县人民政府约2千米。车站上行距
甘洛南站约49千米,下行距
喜德西站约42千米。站房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二层、局部地下一层。
公共交通
越西县有38个乡镇289个
建制村通客运,乡镇客运通车率100%,建制村客运通车率达100%,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完善。
越西县文昌客运站建于
越城镇城南村滨河大道东侧,新建二级客运站8815.11平方米,包括客运站、站前广场等,并配套建设污水预处理池、隔油沉淀池、道路绿化、给排水系统等设施。客运站按二级汽车客运站设计,日累计发车班次356班(班次),日均发送旅客量6350人次。设发车位14个、进站车位3个,客车停车位51个。公交车发往西昌市以及周边各乡镇,长途车发往凉山州其他市县及四川省内主要城市。
文化
概述
越西地处
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积淀,赋予越西文化资源财富。文昌文化、南丝路文化、红色文化、
古蜀国文化和以
藏族尔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此汇聚。境内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
越西县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
彝族人口占81.1%的多民族聚居县。
越西彝族主食分为三类:高寒山区以
荞麦、马铃薯、燕麦为主食;二半山区以荞麦、玉米、马铃薯为主食;河谷地区以稻米和
玉蜀黍属为主食。其中:蔬菜以圆根、青菜、白菜、瓜豆等为主,多产于夏秋两季。境内大部分彝族居住的山区冬春两季很少产鲜菜,一般在秋末制作
酸菜作为冬春两季食用菜肴。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拳头大小)煮食,俗称“砣砣肉”。
回族主食以大米、面食、蔬菜为主。肉食以牛、羊、鸡、鸭、鹅为主。在节假日,家人团聚,必备牛、羊肉干为上品,并配牛、羊鲜肉和蔬菜。回族喜欢饮茶,喜欢饮传统的“烧罐茶”,也饮用盖碗茶。回族宴客,以腊鹅、
板鸭及牛羊肉干巴为上品。在喜庆的宴会上喜欢先吃
干果,后吃其它菜。
藏族饮食昔者多以茶、
酥油、糌粑为主,现多以
玉蜀黍属、
荞子、马铃薯、大米、粑为主。日食3餐,早餐(“渣车”)称喝,午餐(“仲柯子”)简便,晚餐(“正子惹”)才正规地坐下来进餐。喜猪、羊、牛肉带骨炖食。食具原喜铜器,后受彝、汉族影响,使用木盘、木勺、饭桌、碗筷等。
汉族主食大米,其次是小麦、玉米。大米多为平坝地区食用,二半山水稻、玉米兼作,两者兼食。食用玉米多与大米拌和,蒸熟成饭,颜色黄白相间,俗称“金银饭”。早餐以简单、方便、快捷为主,多为馒头、包子、
稀饭、
面条、
米线等;中餐及晚餐则以米饭为主,菜肴相对丰富,节假日则更为丰盛。红白喜事超越了传统的五荤四素的“九大碗”,鱼禽海味,丰盛精美。
杆杆酒是用
玉蜀黍属、
荞麦和釉子三种原料经过精心酝酿而成的,是
彝族人民敬献客人的礼物。杆杆酒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味道纯正独特,饮法别具风格。几人对饮时,各执杆杆酒竿一支,伸入同一坛内吮吸,握竿动作、咂饮程序、饮量等都有一定规矩。逢年过节、婚丧大事及接待嘉宾时常用杆杆酒。
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也称“舍觉册普”,意思是拌上盐巴的肉。“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坨坨肉的特点是肥而不腻,香鲜可口,凸显了肉食的原汁原味,是
彝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猪、牛、羊、鸡肉都可制作坨坨肉,其中:以
仔猪坨坨肉(瓦舍舍觉)最有名气,一般习惯上的“坨坨肉”就指坨坨猪肉,味道香醇。
冻肉采用
猪蹄和肘子制作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
生姜、
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
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冻肉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喜爱的一种食品。
九斗碗是越西最古老、最传统、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在越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越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列入
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保护项目。传统的九大碗由五个荤菜:碗面子、烧白、
粉蒸排骨、
酥肉、红烧墩子;四个
寺院菜:糯米饭、烧笋子、烧
粉条、
肉丝黄花汤组成,又称“五荤四素”。越西传统九大碗不仅仅九道菜特别,其材料选用、制作流程和上菜顺序也很考究。九大碗有非常丰富的寓意,因一般都是寿宴、婚嫁等喜庆日子举办,九又在数字中最大,所以有“九九长寿”“九五之尊”“天长地久”等寓意。
习俗
火把节是
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一般日期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越西,流传着火烧天虫的神话,相传天王恩体古兹派凶神到人间作恶,彝族武士赫梯拉巴不顾个人安危与之相斗,战胜了凶神。后来天王大怒,撒下天虫来吃庄稼,于是彝族人民在赫梯拉巴的带领下纷纷举起火把烧死害虫,保住庄稼,从此人们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前,要准备鸡、牛、火把。夜幕降临,各村寨人们举起燃烧的火把绕山间、游田野,进行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堵格、堵”(耍火把、唱歌),以示除灾灭害、祈祷丰收。最后,游行归来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零星的火把堆放在一起变成冲天的篝火,人们边唱边跳。第二天,开展文体活动。人们集聚在临时体育场里摔跤、赛马、
斗牛犬、斗羊、
将军虫、选美,未婚的姑娘、小伙以节为媒,寻找意中人,互诉爱慕之意。第三天,
彝族叫“则沙”,意为送祖,祈祷来年牛羊满坡、猪马满圈。傍晚,孩子们带上自家的“瓦西瓦都”(鸡爪、鸡翅),点起火把走向山上,最后用火把烧掉鸡爪、鸡翅,结束一年一度的
火把节。
越西彝族每年农历十月收完庄稼,按一定的区域择吉日过年,节期为3天。第一天早上,女主人烙
荞饼、
水煮鸡蛋、做饭,男主人则与左邻右舍组成帮扶队伍依照长幼辈分顺序“宰年猪”。第二天是为孩子们安排的,
彝语叫“库史朵博”。一大早,家里年岁最小的孩子背着父母煮熟的食物,赶到事先约好的地方和全村儿童举行野炊活动。年岁小的孩子捡柴和烧火,年岁大的孩子负责切肉,并将
烙饼用手掰成小块合在肉里炒。从找柴、生火、切肉、下锅、分食都没有大人参与。第三天,彝语叫“阿普波吉”。鸡叫头遍,男女主人唤醒所有的家人,把供品重新热一遍,再炒一盘豆腐,一盘肚条,在祖灵离开之前清点人数,以保家人平安。老人趁天亮之前把供品拿到门外或室内行祭,恭送祖灵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揪古”(拜年)是彝族年重要的节日礼俗。孩子们带上酒,将煮好的
鸡蛋放在炒面里,带上制作的冻肉和三个手掌宽的前肉到舅舅家或其它亲戚家拜年。初婚男女带酒、半边猪头和数量不等的猪肉到丈母娘和
舅父家去拜年。
越西县内彝族开亲(几夫)的原则是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婚龄一般看女方,虚岁17、19、21、23岁等单数出嫁为宜,男方对结婚的年龄没有特别要求。婚姻一般由媒人说媒,分为订婚、结婚两个阶段。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选定时间和地点,由双方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陪伴着见面,如果双方满意,由媒人向女方父母谈论彩礼,数目多少视情况而定。说好彩礼后,就择日订婚(吾惹木)。由
伯父、兄弟及媒人带上第一批彩礼钱去女方家订婚,称“滇布撕顶”(杀牲)。在媒人的主持下,择吉日商定结婚(席西)时间。婚礼当天,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请毕摩念头进亲经,然后新娘在手持两枝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进大门并一直走到洞房中床上坐下。婚礼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回门。
艺术
彝族音乐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越西县彝族音乐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了
民俗音乐、歌舞音乐、
器乐、
说唱等几大类,其中又以民间歌谣最为丰富。
彝族民歌是彝族人民民间口头创作,以生产、生活、迁徙、生存为背景,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以名山大川、名人轶事、壮士英雄、苦难抗争、族群迁徙、忠贞爱情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以不同的演唱形式在民间演唱,形成了彝族的民间歌谣。根据歌词内容、演唱形式的不同,彝族民歌可分为阿依牛牛、阿惹牛牛、阿斯牛牛、库斯牛牛等;根据表演场地及演唱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卓、和、荷、央等形式。
彝族哭嫁歌产生于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从原来的“男从女婚”转变成“女嫁男娶”的时代,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妇女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彝族哭嫁歌》属于婚礼的一部分内容,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的地方风格。《彝族哭嫁歌》主要反映一种悲伤离别以及对旧婚姻制度的不满。2009年被列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工艺
彝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技法粗犷,色彩浓烈,反映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是彝族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刺绣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彝绣品种过百,以花衣、套裙、马褂、包头、围腰、花裹背等为代表的绣品做工精细、构图精美。2021年,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漆器主要分皮质品和木质品多以木质漆器为主,上好的彝族漆器—般采用
香樟木、
大树杜鹃等优质木材作为原材料,原木还需要深埋之后才能制作胚胎经过锯、刨、磨、粘等工序后进入彩绘流程,采用天然的大漆打底,然后再用石、银朱等矿物颜料手工作为日用器皿,漆器上的纹样源于自然,来自于生活。漆器有轻便、易洗无异味、耐酸碱、隔热等许多特点。既可把玩欣赏又兼具实用功能,是代表性的彝族文化符号之一。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越西县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丁山桥及零关石刻题记位于越西县
丁山乡丁堰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山桥建于明代,因马帮多年经过,桥面上留有马蹄痕。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零关题记镌刻于清末,位于丁山桥西北的山崖上,刻字的壁面长1.8米,宽1.05米。两字为行书竖写,“零”字长0.9米,宽0.7米;“关”字长0.78米,宽0.6米。丁山桥及零关石刻题记是反映零关道历史的主要见证与标志,对于研究南方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小相岭古道遗址位于南箐镇小相岭村4组,长1700米,最窄处1.6米,最宽处3米。小相岭中的零关古道,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组成段,承载着2000多年的深厚文化,汉代以来便是南北通的官道、商道、邮道,纵贯
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南北,既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走廊,也是各民族交往交融走廊。小相岭依托古镇遗址、历史文化、红色遗迹、农业产业、自然资源等资源,按不同主题定位和业态配置,打造古道探险、红色彝乡、古镇寻道、古道悠然、印象古城五段特色休闲旅游主题段,同时展现古蜀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水韵文化等越西不同的文化主题。201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民古城遗址位于新民镇新市村,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500米,东起马敞河坝坎,南抵新民镇中心小学,西至新民中学,北达新河堰沟,古城内有大小内城,大内城位于东南方向,小内城位于西北角。
刘彻元鼎六年属
越巂郡之阑县,越西新民古城遗址,便是当时县治所在地。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改置邛部县至隋唐,
唐朝属
巂州,宋为邛部州,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置邛部川安抚招讨使,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县城由新民搬迁至现址,设置越嶲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为越嶲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越嶲县。越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石城,城高一丈九尺,石墙共十三层,平列东南西北四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有武曲街、文寿街、半边街三条小街,有周家巷、刘家巷、蒋家巷、秉墙巷、龚家巷、丁家巷、朱家巷、
城隍巷等八大巷。古城内出土过汉砖、汉陶罐、
铜剑等文物。2005年,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树立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5月,越西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
越西豆腐乳制作技艺为明洪武年间由驻屯将土带入,后经不断传承、完善和发展,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越西豆离乳的制作技艺十分复杂,每年的制作时间只有农历十冬腊冬季三个月,且需要使用越西本地盛产的优质原材料,主要原料越西本地黄豆,种植环境远离污染,且颗粒饱满品质好,再加上工匠的技术,豆乳的制作流程十分严谨,从选料、寒浆、熬香、过滤、点制、压制成型、切块发联、酬料、酸制,都有严格的标准。腐乳中含有大量的醇、和
有机酸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和丰富的
水解蛋白质、
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豆瘸中本身不具备的营养物质。2020年5月列入县级名录,2020年12月列入州级名录,2023年4月列入省级名录。
马布是彝族特有的一种以“沙呐”为主要特征的单音气鸣乐器,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马布是
彝语,专指竹管乐器。马布的结构与
唢呐很相近,由
簧片、管身和喇叭口三部分组成。马布声音清脆响亮,柔和优美。在越西县境内,以申果庄、
普雄镇、城关、中所、顺河等彝族少数民族为主,该地域所传承的传统曲调为以下主要几部分:《猛虎出洞》《布谷过山》《晨风摇竹》《放羊调》《丰收调》《发木孔山调》《悲哀调》《表歌·表妹风乐调》等。2009年被列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产品
越西甜樱桃果形肾形或心脏形,缝合线明显。果柄中短,果大,果皮红至紫红色,皮色艳丽有光泽。果肉粉红至玫瑰红,肥厚多汁,质脆离核。风味酸甜适度,品质佳。越西甜樱桃种植的品种包括红灯、
莫利、先锋等20多种。越西种植的甜樱桃比省内汶川、汉源等地的甜樱桃早成熟15—20天,比北方种植区早得更多。2010年,越西甜樱桃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1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
越西县是
四川省苹果生产基地县。史料记载,越西早在
唐朝就已种植苹果。
越西苹果个大、果形正,色泽鲜艳江润,外表光滑细腻,口味酸甜适口,细脆津纯,且果肉硬度大,纤维少,质地细。越西苹果的营养丰富,含有多种
维生素和酸类物质,大量
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元素。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越西苹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曾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四川、中国西部博览会优质农产品”等诸多奖项。
越西贡椒属南方丝绸之路的正路
花椒,又叫背娃娃椒、子母椒,因其椒粒上并蒂附生一至二粒未发育的小花椒,似母背子、子母相连而得名,是越西的特有品种,其果实油重粒大、芳香浓郁、色泽红润、香麻可口、麻味纯正的独特风味享誉川内外,有着“贡椒”之美誉,是川味正宗调料佳品。据《
汉书》记载:“
刘彻平定西南夷,命邛、笮君长皆来贡献。邛、笮候即以土产椒红为贡”。2011年,国家农业部已经批准对越西贡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2年,
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越西贡椒为《林木良种》;2014年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2017年,荣获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届优质森林食品评选活动
花椒类金奖。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越西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2个。2023年1-8月,越西县共接待游客约73.6万人(次),其中一日游游客51.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552万元。文昌故里、红色文化、
藏族尔苏文化和以诸葛亮南征小相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元代南箐崖画、明嘉靖年间的双石桥、明洪武年间的古城遗址,以及金马山、古天皇寺、彝族鬼谷达布洛魔等景点,共同构成了越西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重要景点
文昌故里景区位于越西县中山宽谷地貌区,海拔1600-1700米,景区处在金马山南麓,面山向坝,植被繁茂的金马山和田园诗意般的越西河
冲积平原,造就了景区优异的环境。相传,文昌帝君(也称文曲星)在金马山修行,羽化成仙后乘金马而去,金马山便由此得名。金马山山腰有一岩洞名叫紫府飞霞洞,为越西十景之一。《越西厅志》记载:紫府飞霞洞是
宋朝建德三年(公元965年)玉斧划河后,置越西于荒芜外,帝君之灵无所托,土人苟洙父子所辟,以为行化之所。景区背靠的金马山有突兀的大营盘山、小营盘山,景区西面是小相岭(因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开而得名),景区西北是老凉山海拔最高的奇峰阳糯雪山,主峰铧头尖海拔4791米。景区主要的河流是水观音河,其神奇之处一是这条河流的水源来自于
暗河,二是暗河出水口位置特殊——在金马山南麓文昌帝君诞生之地。水观音河出水口形成一个水质清澈的湖面,面积14740平方米,是景区山水相映的独特景观。水观音河穿越景区汇入越西河,在景区段,河流宽20-30米,四季流水不断,水量较大。
越西县陶家营石龙山位于越西县
中所镇。越西土楼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那时,越西人就广泛使用泥土夯墙,修筑民居和城堡,土碉也由此诞生。因其墙体厚实牢固,易守难攻,后来便成为了保护驿站、村落和丝绸之路畅通的武器。现在,在陶家营村保存完好的土碉楼还有20多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8座。明洪武年间,都指挥陶亨为维护零关古道的通畅,率兵驻扎于此,后来陶亨官运亨通,晋为
都督,越西人便把这个地方叫做陶家营。石龙山,因山顶岩石酷似盘龙而得名,山间杉林茂密,曲径通幽,有一半山环绕的健康休闲绿道绿道全长约1300米,此外,陶家营石龙山旅游景区还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古道文化拾遗、田园科普研学等主题景观。
天皇寺位于县城北面4千米处零关古道东侧的
大屯乡天星村,为越西旧时“十景”之首。该寺建于明代,鼎盛于清朝,山门坐北向南。天皇寺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之上,极目远望,风景独好。入寺门,但见红墙环绕古柏参天,殿堂巍峨屋宇壮丽,蟠龙柱朱漆绘丹,琉璃瓦飞阁画栋。是越西佛教圣地,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2017年已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越西县河坎村位于越西县南箐镇,2018年,越西河坎村成功创建AA级旅游景区。2020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河坎村是南方丝绸之路南来越西的第一个驿站,有着红色文化和南丝文化深厚底蕴。河坎村在古驿站旧址上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工程,通过风貌打造了108户“古建筑”,具有马帮文化印迹的房屋和新建的彝家新居。河坎村有“红军洞”“红军街”、百亩甜樱桃园、杨梅园等景点。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09-10
彝族婚俗.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