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琢治,男,1870年5月28日生于纪州的田边藩(今
和歌山县),1941年逝世,
日本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创始人。
1896年毕业于
东京大学地质系,1908年任
京都大学文科教授,讲授历史和地理。1909年获理学博士。1924年组织
地球学团。创办《地球》刊物。著有地质与人文地理方面的论文8篇(1899-1933)、《台湾诸岛志》(1896)、《支那历史地理研究》及其续编,《战争地理学研究》等书。还编制了《日本地图帖》和《百万分之一日本地质图说明书》和《二十万分一日本地质图说明书》等。
人物生平
小川琢治的生父
原姓浅井,是藩学修道馆的教授。琢治后为小川家的养子,故姓小川。在1882年,12岁进
和歌山县中学之前,基本上是跟自己的父亲学习,打下了较好的汉学功底。在中学时,出奔前往
东京,进入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最初也是想学习电气等理工科,后进入
东京大学的地质学科。
1896年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的地质学科毕业。同年进入大学院。1897年从大学院退学,在农商务省的地质调查所任职。1900年1月被派往
法国出差。1901年5月16日回到
日本,7月受到
法国政府的表彰。1902年4月被派往中国出差。1904年9月再次被派遣前往中国。1908年5月22日,被任命为
京都大学文科大学
历史学地理讲座的教授。据说,这是由于
狩野直喜的劝说结果。1909年,被推荐授予理学博士学位。1912年,被命往中国的
大连市、旅顺出差。1917-1920年间,多次前往中国、
欧洲出差。1921年被命为理学部的教授,担任地质学讲座。1925年12月为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部长。1926年为帝国学士院院士。1930年6月退休。8月为名誉教授。1941年11月15日去世。三个儿子,
汤川秀树是自然科学家,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贝冢茂树是中国
历史学专家、
小川环树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都很有成就。他读书理解的能力极强,是一个博学的人,精通
法语。
吉川幸次郎说:“在通东西、博学这一点上,诸位先生中无过之者。”
他的汉诗,据说也写得很好,有诗集《桑蓬集》。又自号书斋曰“小如舟书屋”,其源出自
苏轼的诗“:
张耒如长丘,宛丘学舍小如舟”。由此可见一斑。或许是学理科出身,对事对人颇为严格。或曰“几乎没有未被他斥责过的学生。”但到晚年,便较平和了。
汉学研究
师承:岛田重礼。交游:
桑原骘藏、
羽田亨。后学:
宫崎市定、日比野丈夫、森鹿三等。
主要著作:《台湾诸岛志》(东京地学协会,1896年),《支那历史地理研究》(弘文堂,1928年),《古代支那地理学史》
岩波书店,1933年),还有:《人文地理学研究》(古今书院,1938年),《战争地理学研究》古今书店,1939年)等。
小川琢治是一个地理学者,是从理科研究进入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者,关于他在地理学方面的成就,对日本历史地理学的开创是主要的。从汉学的角度来说,他的主要成就是对中国的历史地图和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他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是与从著名的
德国地理学家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那里受到的影响分不开的。小川在受到他研究启示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研究,著有《支那历史地理研究》。这是他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文献和历史地理研究的汇集,全书包括十二章。就其内容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对古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考证。
一、对古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考证,包括对中国“地图学发达”过程、
战国以前地理知识的研究和对古地名的考证。论文主要有“支那地图学的发达”1910年5月10日在东京地理学会总会的讲演)“,关于作为上古地志的《
尚书·禹贡》和《
山海经》的价值”“,地名学的研究”“,支那战国以前地理上知识的界限”《史林》1922年)“,
张骞西使以前地理知识的限界”“,长白山附近的地势及
松花江水源”等。
“支那地图学的发达”比较概括地探讨了中国自古以来地图的流变。他认为,中国在很古以前的
周代,就有地图。推测“《山海经图》或就是一种地图的样式。
他认为,中国古代地图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从上古到宋代,是中国固有的地图制作时期。主要是方格平面图。第二,从元代到明末,是阿拉伯地理学传入的时期。代表性的图是元代
朱思本所作,明代
罗洪先增补的《
广舆图》。第三,从明末到现代,是西洋地理学传入的时期。最初的有
利玛窦的西洋地图。对各个时期的地图情况、地理观念,作了探讨、论说。
他的中国地图研究,有不少独具慧眼之处,如认为中国早就有地图存在,这被以后的考古成果不断证明,便是一例。他的历史地理研究,不仅在具体成果上,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有不少特点。在注意文献考证的同时,还注意各种考古资料。如注意到西安碑林所存的《禹迹图》,当是
唐朝贾耽地图的缩略。把中国地理文献的记载和现实的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所写的《长白山附近的地势及松花江水源年》就是这样的成果。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注意从音韵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证古代的地名变迁。如认为,有的地名,汉字的读音有“从上古的复缀向单缀语变化的过程”,还有“尾音的变化,n可以置换成r,从这样的角度考虑,许多地名上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如,《
墨子》中的“不著何”,《
管子》中的“屠何”,在《
汉书地理志》中成“徒河”,便是一例。
关于中国古代史书中所载汉代的“黎轩”,他根据西方的古代地理书资料,从古代发音的变化、所载的地理交通等情况加以综合性的考证,认为,“似乎是靠近
小亚细亚半岛西南端的利希亚的译音”,对
白鸟库吉认为的是
古罗马在
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港的看法,进行了讨论。这些考证被认为是有独创性的成果。他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曾多次被中国学者翻译,见《禹贡半月刊》。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和
日本学术界在那个时期的交流情况。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专书考证研究。
其中,对《
山海经》的研究,颇为突出。他收罗参校了各种版本,主要有毛氏手钞本、
杨绍和藏宋刊本、清内府藏元刊本,明王崇庆《释义》本、明道藏本、
胡文焕校刊本、明郑煾校本(明万历间闽格古斋本)、沈龙士校本、清
吴任臣《广注》本、汪绥《山海经存》本、
毕沅《新校》本、
郝懿行《笺疏》本,还有日本所藏的南葵文库藏明覆宋本(深
草本)、吴琯校本(
王世懋重刻本)、富冈谦藏收藏的黄晟校本、
日本元禄刊本等,互相参校。
对该书的版本源流、篇目、各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考证。指出,流传本中有不少错简。如《海内东经》中,有“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等条,明显是错简。在考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本子。同时,对《
山海经》的内容,从
历史地理学和神话等角度进行了探讨。还对《
神农本草经》进行了
语文学研究,论文有“支那本草学的起源和神农本草经”史林等。
神话研究。
论文有“《穆天子传考》《支那上古天地开辟的故事和洪水传说》《关于昆仑传说》《关于东西文化民族的地震神话及其传说》。尤其是对昆仑神话,对
王母娘娘、
嫦娥、
女娲等的研究,都是从最原始的文献资料(如《山海经》《
穆天子传》等)出发,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探讨,将其和西方神话进行比较。如,对“西王母这一个仙女”,他认为“:当是道家的思想在西域交通以后发展起来的。
后世的西王母,和加尔地亚的关于‘色米拉米斯’(传说中的
巴比伦的建设者)的传说相似,
昆仑山脉也和希伯来所传的巴比伦城颇相仿佛,这不能说只是偶然的一致。”想要从这样的角度,探索古代东西
中亚大陆的交流状况。
这虽说并非是他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但从神话研究的角度来看,非常具有开创性。后来
日本的学者如
神田喜一郎、出石诚彦,以及年代后的许多研究者,可以说,都是在他开辟的这一条道路上推进。难怪甚至到了年以后,他的儿子和后学者们还对他在这一领域的业绩,大加赞扬。(参见《东方学》54辑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