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日照县志》,又题《续修日照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陈主修,
张庭诗、李主,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
内容简介
光绪《日照县志》,又题《续修日照县志》。该志比较全面地记述了
日照市历史沿革、山川古迹、物产风俗、建置祀典、赋役制度、职官选举、人物艺文等各种情况,是记录日照传统社会最为详实的一部志书。
2008—2011年,日照市档案局与
苏州大学历史系专家合作,对日照档案馆藏清光绪《日照县志》进行了校注工作,并于2011年9月正式刊印。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关于《日照县志》的考证
据考证,日照历史上可查的县志可追溯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官修的《日照县志》从
编修成书到刊刻,有
康熙志、光绪志二种。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时任
日照市知县陈懋所撰之序:“日照志,创始于明万历间杜君一岸,国朝康熙初杨君士雄重监修,皆官督其事,而采择于邑之绅耆。”“厥后成君永健莅照,取旧志,增艺文,又入己作。”距成永健之后又近170年,
陈懋赴任日照,在光绪九年启动修纂,经过二年,到十一年修竣,十二年刊行。
这期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明代后期万历十八年(1590年),在政府倡导下,知县杜一岸初创,形成草稿本。杜志“斟酌群采,订以郡志;削其不经,录其可备;起于某卷,终于某卷,共若干篇。人物、风俗、土地、山川,淑慝劝惩,案往警来,展卷在目;是非久而不判者,度其备于斯”。由于初创,“立大纲凡八”,史实缺乏,收采艰巨,体例难周,有重复,有疏漏,有凌杂,有失当,卷不繁,略显粗糙,“其文多不雅驯”。尽管如此,正如
康熙志主纂丁所论:“创起者难为功,踵事者易为力。照邑千百年人文事迹,犹得留什一于沧桑,而不至与劫灰俱烬,同杞宋之无征者,幸余区区简耳。《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此之谓也。”这评价十分中肯,凡事属草创,当即以创作为首重,任何有关粗糙的苛求,都应在其下而论。
其次,
清代前期的康熙志,前后有二个版本。一是由知县杨士雄在康熙十一年重修、十二年(1673年)刊刻。它在不没杜志基础之上,采取“其朴者宜存焉。其存也,因也,非袭也。其朴而近于俚者,宜删焉。其删也,救也,非废也”。 “饰旧采新,订讹增式。”结果严格执行,“采用杜志,必系以旧,存古也”。“相公启运有志草,未成,采用一二,不没其长也。”极大地继承,并且修改、增进了杜志以及相志草。二是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知县成永健修订文苑一卷、增刻艺文数篇的增刻本。“其从前文字,概未动手,盖难之也,慎之也。嗟乎!不难不慎,不可为乘。”而他“尽删前序,竟似己书”,增刻行世,虽使志书编纂传承沿革的情况不详,却直接刻用了从杜志到
杨志的内容,并增添一些文献,为弘扬日照文化做了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以致于今日所存可见的康熙志,杨志寥寥甚少,成志反而为多。这两种
康熙帝志都使日照志纲目体系越趋正规严整,虽然还有分类太细,人事单薄,议论颇多,加上时间稍短(从杨志到成志相距间隔短;
清代初建,为时尚短),地域稍小(安东卫还未并入日照)等不足,却是杜志、相志草等官私草创日照邑志以来最大的守承与拓展,公开镌刻行世,传播至今的。
最后,清后期由知县陈懋主持续修并于光绪十二年刊刻的光绪志。
光绪《日照县志》的特点
光绪《日照县志》,校读之后,我们觉得它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编纂体例讲究。
光绪志“修志凡例”共十五条,这是经过几次日照修志,反复斟酌,根据当地域情,最后形成“大纲十一,分十二卷,其中小目附于大纲,易于披览”,具备操作性与实际特色的全志总纲,改变了“旧志条目似近繁碎”的缺陷。“体别旧志,而详略具举。”这里未见说明引证其他方志为参照,应该是当地学者自我探索修志的产物。
“旧志分系以论,寓激劝之义,深得古史遗法。今联缀成篇,案而不断,非敢妄戾前人,特欲揭其要领,使归画一,之绍述之心,仍无异也。”此点大约就是
沂州知府赵国华在序中揭示的“其书详而不断,视旧志之分系以论,体有互异”,也是光绪志对日照前志所做的再一次创新之处。当然,即使
康熙旧志那样的书写体例,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价值,部分议论依然被后志继承下来。光绪志中摘录的部分康熙志的“分系以论”,属于作者的评判,不仅出见识,且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对于地方利弊的权衡。
第二,编纂内容详赡。
光绪志于全面继承康熙志的基础上,在时间、地域上都拓展了范围,在资料方面不仅“广为搜辑”,“其大者存前志之旧,而时会之变迁,人事之后出,推研考证,厘而系之”,补充诸多文献史实,像沿革、赋税、秩官、人物等,而且增入了实地访查的档册、
碑刻、遗址等新的文献类别,使内容顿为丰富,甚至像张莘卿碑文,还补充了《山左金石志》之阙文。这样,光绪陈志的正文卷数数量未比
康熙志增加(都是十二卷),而篇幅迅速增厚,内容广泛详实,系统全面记述了
日照市地方自上古截至晚清的各种情况,成为传统时代官修日照方志的集大成者,了解民国以前日照区域发展最为周详的百科全书,规划与指导现实日照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
政治上,详细记载日照建县前后的行政编制,安东卫建置的变化,官职设置与官员瓜代、政绩情况,可知历代日照的地方行政利弊。经济上,有土地、赋役、盐政、卫屯变化,是日照的家底所在,而市集,能见商业流通与交换的实况。社会文化上,学校、坊表、古迹、选举、人物传记、艺文,都直接反映了人文兴衰;坛祠、礼乐、时序风俗、节孝贞烈、弥年、姓氏家族人物、灾异、疾疫等,可以了解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秩序、风尚、心态;县志、卫志编纂过程,折射地方文化的系统形成。地理上,有山水、
海口市、
潮汐、风信、县城与卫城城池、衙署、桥梁墩铺设置,记载山海之利的物产,天灾人祸的灾荒、兵,海防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日照的绮丽自然风光、交通防海关隘,而且其本身事关国计民生,就是日照人民充分利用与改造自然资源,经验积累,赋予其人文色彩的文化记录,有的符合科学原理,至今仍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呈现着应用价值。
总之,光绪
日照市志涵盖政治、军事、人口、经济、社会、民族、外交、风俗、物产、人文、科技等方方面面,堪称日照地方的百科全书,传赠给后人的文化宝典。
第三、保存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
光绪日照志汇集了明清时期经久积累的各种资料,特别是艺文志中体裁多样的地方文献,或出于本籍,或出于外籍人士的手笔,经过精心甄别,按时序排列入选,翔实反映了历代日照社会发展的踪迹,所遇的坎坷波折,所遗的成败优劣,而且再现了日照自然与人文的瑰丽风貌,很多是值得开发的宝贵资源,乡土教育的优秀题材。
随手翻检光绪日照志,常常读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人与事,印象深刻。古迹中姜太公的遗址,
梁鸿的踪影,《
文心雕龙》作者
刘勰故里刘三公庄。人物,刘有传,有轶事;
焦竑有传,一家有名。焦久迁
江宁区二百多年,依然牵挂故里,交往不断。刘勰、焦竑入
乡贤祠,
苏轼入
名宦祠。兴学重教,屡修
孔子庙县学,遂使人才渐渐而起,到清同治时,“照邑,山左边徼,文风甲沂郡”。状元金有
张行简,明有焦竑。科举中,
清代不少
日照市举人应顺天乡试而中。还有甚为少见的伪齐科举事项。艺文中,焦竑、
王世贞、
王铎、
施闰章、
宋琬、
赵执信等,大家手笔,煌煌有存。一些碑文、奏疏,像金《张莘卿墓碑》,明后期杜一岸《易农器申稿》,明末
丁允元《缓征条鞭疏》,清
杨雄《请赈申文》,
丁泰《缓征疏》,《开海禁疏》等,均事关重大,是珍稀档案,足以补充正史。“淞
江小白酒业稻”在日照可以种植。知县杜一岸引进
渭河平原农具,改进日照与
山东省农具,传播与指导农业生产,是我国农史上区域之间生产工具直接交流、促动生产力发展的珍贵文献。像
焦竑《
澹园集》辑录轶文,光绪《日照县志》有其《日照县志序》、《新修火神庙记》、《修尊经阁记》、《花岩寺》,为他处所无。一些人物传记记载的事件,纵然是在人名之下加的小注,片言只语,也称珍奇。如清雍正五年知县刘翰书,“爱民重士,镇静不扰。当田
总督丈量之际,及各县查拿教匪时,照民隐受其赐”。这是士绅作者鲜明地表达对于知县惠民的爱戴,对于宠臣
田文镜等行政举措的怨尤。人传中,晚清时,
许瀚小学成就卓著,
丁守存执着追求科技创新,都是一流的文化人物。金、元时,日照世代科举仕宦的
张姓、相氏家族,十分显赫,甚至在
元朝,相家相思忠子也先不花、麻剌,都已主动改了
汉姓汉名,汉名蒙化了,这是民族交往、互相影响的实证。李宝石臼岛抗金海战大捷,在宋金关系与
中原地区海战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初
胡惟庸通倭,安东卫设防,明中期杜一岸修城抗倭、苏田兄弟随
戚继光福建省抗倭死难等事迹,清徐德懋兄弟泛海漂至
日本,反映了明清海防与对外关系。
西汉末
吕母首义,抗击
王莽,明中期刘六、刘七起义,日照矿工盐民反抗,
清代榆园军、台湾
朱一贵、湖北白莲教起义、
捻军、
太平军等人民反抗,以及与
严嵩、阉党斗争的义士,反映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重大事件,都能在日照志的人物传记、艺文志文献中找到线索,彰显着日照其地其人其事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史实考据严谨,修成“信史”。
一是善于考辩。光绪志在
康熙志基础上,既大力补充史事,“以历代史志与《左传注》、《
水经注》、《
通典》、《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路史》、《
齐乘》,参考府志、县旧志,是者从之,阙者补之,悉心订正,不复置辨,以诸书核之自见”。这就是考辨的取向与方法,让资料事实说话,无需赘言,只要“严以核其实”。《日照县志》考辩史实之处甚多,从人物名字、事迹,到制度、事件、遗址等,不可考者存疑存阙,不加妄断,一方面见出作者的学识功力,同时也是
清代及日照学者朴学端谨,重客观,讲证据,在方志编纂实践中的学术体现。
二是纂修者
编修“信史”的谨严态度,决定了日照志的高质量。明清时期官修的日照志一共经过了四次修纂,留下三部县志。明代万历年间,知县杜一岸草创日照志,经营之苦,谋始之难,想而易知,撰“数百年未举之书,仅仅成帙,岂曰不刊之典?或亦少有补于治道也耶?后有作者,更色之、详之,裨为信书,若典经,可矣”。终于修成原志二册,
焦竑称誉它颇具特色,是“核而不浮,质而不俚,如农谈耕,如妇谈织”,属于内容上务实精当,宁缺勿滥,文字上质朴可读,熟能生巧的高手之作。
杨雄,在清政府修志檄诏之下,与地方绅士商修志事宜,得到丁氏故家珍藏杜志;多方构求,获得刘潮《录草》一册、
相启运《录草》三册等地方文献;更采核《
尚书·禹贡》、《
水经》、《
山海经》、《
通志》、郡志诸书,纂成刊行的
日照市史上第一部县志。随后的成永健,其难其慎,不修新志,不改旧志,转而采取发挥自身诗文特长,以驾轻就熟的办法,只修订艺文志,添刻少数有份量的文献,就形成新版的
康熙志增刻本。
陈懋在地方耆老
丁守存、庭叔侄的直接参与之下,克服重重困难,先是在庭陔父子费心形成的辑稿十二卷志书的基础上,“删繁撮要”;再查阅县衙官方档案卷宗,“又搜各著姓谱牒、前辈笔记、父老传闻;更亲历延访亲友,并安东卫抄本旧志,参互考证”,面对康熙杨志续修之后“历二百余年,事迹湮没,纪载散佚,多矣”,尤其是要克服
咸丰同治战争之后文献遗失,故老不存,产生社会文化断裂,对修志形成的巨大障碍。后来又经
日照市教谕
张庭诗“发凡起例,重为厘订,征文考献,稿凡数易”,最终修刻成光绪志,希望成一“信史”,结果像“
乾隆庚辰以后,遍查各署案卷,霉烂无考者三十余年,不得不阙以待补,是则区区慎而又慎之意也”。
此外,光绪志在叙述方式上也有特色。譬如,把
康熙“旧志山、水散叙平列,体裁似表”,改成“仿古人意,寻其脉络,联贯成文,庶不至散而无纪”。在语言辞藻上,用词精炼,深沉典雅,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光绪志上也得到良好的体现。
日照志的修成与丁氏文化世家的襄助密切相关。日照丁家从东海迁入之后,渐渐发家,明清累世书香门第,科举人才辈出,仕宦显赫,成为地方名门望族,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在修志中当仁不让,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有丁恺曾总纂
乾隆《沂州府志》,而且有直接保存的万历杜志,由丁主撰
康熙帝日照志,康熙志有
丁泰、丁旹、丁昱的序。光绪志由丁庭陔形成主体部分,而丁庭陔之父出谋划策,反复叮咛,也起了重要作用。致仕家居的
丁守存更是以责任自负,以
大义自重,向知县
陈懋建议续修县志,并且身体力行,将余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日照志,虽志而殁,却奠定了大部分光绪志成书的扎实基础。
同日照志一样,作为日照的一部分,安东卫志的修成,离不开从
泰州市入居安东而发达的苏氏文化世家,包括其文化积淀与人才的鼎力支持。
正是由丁氏、苏氏,以及其他日照、安东士人绅士的热心参与,以高素质的姿态与文化修养为保证,才修成了存世的
康熙志、光绪志。“质直核实,有谨严规戒之意。”作为日照志的优良
编修传统,诚非虚言。在林林总总的我国方志中,光绪《日照县志》能够光耀闪烁,基本成为一方的信史,是一部较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在方志学与
语文学上应拥有一定的地位,值得方志学与文化学术界的重视与利用。 (节选自《日照县志(校注)》前言)
《日照县志(校注)》编竣出版
日前,
日照市档案局(馆)与
苏州大学历史系历时三年,合作开展的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日照县志》校注工作全部完成,正式编印出版。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文献,方志承载着一个地方文明的记忆,历来受到政界、学界以及社会的关注。光绪版《日照县志》(影印本)是日照市档案馆馆藏中一部反映日照历史的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志书。为忠实还原该《日照县志》的内容,客观反映百余年前日照地域的建置沿革、地理风貌、乡土人文,以利于今天的人们方便阅读,更好地了解日照历史,挖掘乡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2008年底,
日照市档案局启动了该志的整理校注、重新出版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日照市档案局与
苏州大学历史系合作充分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该书校注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日照县志(校注)》共40万字,它的出版,对于普及社会阅读,帮助今人了解日照历史,汲取传统营养,传承和延续日照历史文化根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日照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大力开展
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档案数量不断增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校注整理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版《日照县志》,也是
日照市档案局(馆)积极挖掘馆藏、主动服务发展的一个具体尝试。
日照历史上可查的县志可追溯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五十四年(1715年)两次重修,清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共十三卷,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其时限、地域、内容上都有了很大拓展,比较全面的记述了日照历史沿革、山川古迹、物产风俗、建置祀典、赋役制度、职官选举、人物艺文等各种情况,集日照历史记载之大成,是记录日照传统社会最为详实的一部志书。虽然受时代所限,瑕瑜互现,但仍不失为研究日照历史和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