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尖蚧
前端尖后端宽边缘灰白色的昆虫
成虫雌介壳箭头形,常微弯曲,长2—4mm,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前端尖、后端宽,1、2龄蜕皮壳黄褐色于介壳前端,介壳背面中央具l条明显的纵脊,其两侧有许多向前斜伸的横纹。
柑橘属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柑橘无花果等。
成虫雌介壳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前端尖、后端宽,中央有―纵脊,1、2龄蜕皮壳黄褐色于介壳前端,橙黄色,介壳质地较硬、略弯曲,形似态射。雌成虫体橙黄色。雄介壳狭长,粉白色棉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淡黄色。雄成虫栗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卵椭圆形,橙黄色。龄若虫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雄2龄若虫长卵形,浅褐色。蛹长形,橙黄色,触角分节明显
特征描述
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成虫狭长,长1.2—1.6mm,粉白色棉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
卵椭圆形,长0.2mm,橙黄色。
若虫1龄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腹末具l对长毛;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
蛹长,长1.4mm,橙黄色,性刺突出。
发生特点
生活习性
雄成虫有群集叶背为害趋光性很强、扑灯的习性。雌虫分散为害,配种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产卵。只能行两性生殖。卵产在壳下母体后端每雌虫各代平均产卵量:一代1478粒,二代38.7粒,三代165.1粒。卵的孵化率很高,可达87%~100%。初孵若虫行动活泼,到处爬行,活动1~3小时后,即固定吸食汁液。足逐渐变小,次日体上开始分泌蜡质,2、3天后虫体中部分泌灰色薄蜡质,后也盖住虫体后部。经过蜕皮3次后为蛹。
发生代数
矢尖蚧在沙县区年发生4代,江西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年发生3代,主要以未产卵雌成虫在叶背及枝条上越冬,部分产卵雌成虫和二龄美国白灯蛾亦可越冬。越冬代成虫的高峰持续期长达5个月以上(当年12月至翌年4月)。
发生期
矢尖蚧在江西省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各代幼虫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
消长规律
1.气候:矢尖蚧成虫在平均温度19℃以上开始产卵繁殖,10月下旬在日平均温度17℃以下停止产卵繁殖。温暖湿润有利于矢尖蚧生存,高温千燥可使矢尖蚧幼虫大量死亡。
2.栽培:密植柑橘园树冠交叉郁闭易使矢尖蚧盛发,大树矢尖蚧发生较幼树重。
3.天敌:矢尖蚧天敌种类较多,对控制该虫有一定的作用。
发生规律
甘肃省陕西省年生2代,湖南省、湖北、四川省3代,福建省3—4代,以受精卵雌虫越冬为主,少数以若虫越冬。1龄若虫盛发期大体为:2代区5月下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3代区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区4月中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虫产卵期长,可达40余天,卵期短,仅1—3小时,若虫期夏季30一35天,秋季50余天。单雌卵量70一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仅1—2个小时即固着刺吸汁液,体渐缩短,次日开始分泌棉絮状蜡粉,2龄触角和足消失,于蜕皮壳下继续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1龄后即分泌棉絮状蜡质介壳,常喜群集于叶背寄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小蜂
地理分布
危害及防治
危害
矢尖蚧以雌成虫、若虫固着于叶片、果实和嫩梢上吸食汁液,被害处形成黄斑,导致叶片畸形、卷曲、枝叶干枯,果实受害处成黄绿色,外观差、果味酸。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还可诱发烟煤病。在柑橘属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柑橘无花果等。
防治
(1)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2)剪除介壳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
(3)保护引放天敌。
(4)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杀虫脒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一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氢氧化钠2:脂松香3:水10。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特征描述
发生特点
消长规律
发生规律
地理分布
危害及防治
危害
防治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