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圉山
中国亘古之名山
朱,为我国亘古之名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尚书·禹贡》与西倾、鸟鼠、太华连比而书,“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曾历“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汉书地理志》冀注:“《禹贡》朱圉山在县南。”《水经注》:“朱圉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太平寰宇记》:“朱圉山一名白贡山。”《大明一统志》:“朱圉山在伏羌县南三十里。”《禹贡锥指》:“在今伏羌县南三十里,山色带赤。”由此可见,朱圉山历代有记。
地理环境
朱圉山为秦岭支脉,层峦叠嶂,连峰耸峙,连绵于县西南者,皆可称为朱圉山。朱圉山极峰为石鼓,其脉北过艾家川,又拔地亘为十八盘,至古坡头分东、西、中三梁,蜿蜒北衍,绵亘渭南市西梁北尽处为天马山,中岭北尽处为旗鼓山,东岭北尽处为天门山。三岭呈叶状伸延,四通八达,磅礴于百里之间,岗峦纵横,群峰峻秀,随地异名。
主要景观
有石鼓山、碧云山、飞来山、龙台山、乌龙山、灵凤山、见龙山、无畏山、崎峪山、华盖寺山、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旗鼓山、大像山、天马山、显龙山、雪岩山、石门山、凤台山、石臼山、挂剑山、六棱山自然保护区、兴国山、山等。
文化活动
艺文作品
甘谷县城西朱圉山岩上原有“禹奠朱圉”摩崖,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定天公路时毁去。
2006年11月重镌“禹奠朱圉”,祭朱圉山神,邑人牛勃恭撰祭文,
文曰:
横亘绵邈,磅礴县南。维我朱圉,名垂禹典。
梧中一聚,三脉相衍。东为天门,西成马鞍。
旗鼓雄中,气势巍然。石鼓灵凤,摩云参天。
华盖雪岩,崎峪挂剑。恢弘壮美,峰尽奇观。
大禹刊奠,秦祖纵鞭。丝绸如云,唐蕃车。
王侯将相,勒石梦远。天翻地覆,再谱新篇。
物华天宝,锦绣连绵。佑我生民,福寿绵延。
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弘扬国粹,祭我灵山。
千秋庇佑,万代感念。灵其来格,享此肥甘。
尚。
轶事典故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中曾经详述秦的先世,说商朝晚期有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中谲的儿子是飞(或作蜚)廉,飞廉的儿子是恶来,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秦本纪》曾记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但是秦人如何进入西陲,并且最早定居于何处,司马迁并未说明。近年来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中曾发现了一部名为《系年》的古佚书,上面记载“飞廉东逃于商盍(奄)氏。楚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虎(下去几加壬)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则基本上澄清了历史谜团,由《系年》简文知道,商朝覆灭之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商奄。奄国等嬴姓东方国族反周,乱事失败以后,周朝周公长子伯禽封到原来奄国的地方,建立鲁国,统治"商奄之民"。同时明确指出姬诵把商奄之民西迁到"邾虎(下去几加壬)"这个地点,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邾虎(下去几加壬)"即是《尚书·禹贡武威郡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在冀县南梧中聚,可确定在今甘谷县西南。而这里恰好是毛家坪遗址所在地,也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秦文化遗址。
“圉”为马场之意。朱圉山有景墩梁,亦称九墩梁,今尚有九墩牧场,养马历史十分悠久,《甘谷县志》载:“县南景墩梁,曾为秦非子牧马之地。”非子为秦先祖,为周孝王牧马,“马蕃息,乃封非子于秦,为周附庸。”整个朱圉山,特别是古坡景墩梁一带,牧草丰美,极宜畜牧。“秦人在疲惫困顿中越过关山,在渭河流域终于找到这块天赐沃壤时,也就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的第一座城堡。肥沃的土壤,丰茂的林草在大度地接纳了秦人的艰辛时,也膨胀了秦人青剑东指的雄心。当秦人将他们英雄的先祖秦襄公、穆公安在离甘谷县,离古坡最近的地方,并将‘县’这种先进的管理制度作为占地治民的尝试在甘谷落地开花时,也就将最大的信任给了甘谷。”(牛勃《此景》)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主要景观
文化活动
艺文作品
轶事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