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在
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
华中大学于本世纪30年代就在当时的文学院开设社会学课程。1946年至1947年,华中大学文学院设立
历史社会学系。文革开始后,社会学学科被取消。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国大陆开始恢复和重建社会学。华中师大于1981年恢复社会学教学,并在哲学社会科学及
人文科学概论的一些本科专业中开设社会学课程。 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社会学研究室,1992年更名为社会学研究中心,
刘祖云教授任中心主任,并开始招收社会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简介
1993年
华中师范大学成立社会学与行政学系,刘祖云教授任管理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与行政学系主任,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社会学本科专业,并于1994年开始在全国招收
社会学本科生。 1997年初,独立建制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为刘祖云教授、副主任为
夏玉珍教授。2001年底,成立中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直属支部委员会,并任命夏玉珍为直属支部书记,
江立华为社会学系主任,
万仁德为社会学系副主任。
2008年1月11日,
华中师范大学正式成立社会学院,下设社会学系、
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湖北城市社区研究中心、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培训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社会风险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社会思想
文化研究中心等,
湖北省社会学会、中南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挂靠我院。现任院领导:院党委书记
夏玉珍教授,院长
向德平教授,常务副院长、
社会学系系主任
江立华教授,副院长
万仁德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刘宝卿老师。
社会学院在学校的关心及大力支持下, 1998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设
社会工作专业并招生,同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设立人口研究所,2005年获得人口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著名社会学家、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原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郑杭生教授作为特聘终身教授受聘到我院工作。
自1993年建系以来,经过15年建设和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整体学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整齐精干、年富力强、团结奋进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0余人,其中9人来自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现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占现任教师的73%,其余27%的教师全部为在读博士;在职教师年富力强,其中35岁到45岁之间13人,占65%。
社会学院院实行开放的办学模式,面向国内外聘请了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并与
日本、美国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等有关高校的社会学与
社会工作系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关系,同时在
湖北省各地市建立了十余个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基地。
社会学院秉承“重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重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六、七、八、九届“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院学生共获得
特等奖1项、
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5项,显示出很强的学科实力。在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08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该学科排名第13位。
根据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本院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和
湖北省社科基金以及
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项目的研究,凝聚学科方向,打造一支精干且学术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力争把学院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并有一定影响的院系。
党政领导
院党委副书记 刘宝卿
学科建设
在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社会学系建立十多年来,学科建设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2003年通过博士点的申报,整合了校内相关力量,形成了一支年轻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敬业精神强的学科师资队伍。十一五期间我系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特做如下规划:
一、单位发展目标
社会学系计划在2006年成立社会学院。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教师17人。在十一五期间,我系将进一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使教职工总规模到十一五末达到35人,其中专兼职教师达到29人,行政人员4人,辅导员和教辅人员2人。
具体机构设置为2系1所5中心
(1)
社会学系: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招收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3)人口研究所:招收人口学硕士研究生,计划申报人口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5个中心:湖北城市社区研究中心、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等。
研究机构的运作机制:
研究所以研究生和科研为主,兼本科生课程,与两个系在人员编制和日常管理上合而为一;
研究中心打破原有的封闭的、固定的编制式设置,以研究方向为基本平台、以研究课题为龙头,灵活设置。
二、学科发展目标
我系有两个本科专业(
社会学与
社会工作),两个硕士点(社会学与人口学),一个博士点(社会学)。
总体发展目标: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加速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我系成为在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中排名靠前,有自己特色,并在若干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学科,使之成为我校应用型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
具体目标:在2年内成功申报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人口学博士点;5年内,力争把我校社会学学科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到2010年,使我系成为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单位。
我系在学科建设方面不仅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
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而且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都市社会学研究方向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犯罪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是未来几年准备加大力度发展,将之成为学科新的增长点。加上我校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
乡村社会学研究、心理学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文学院的民间文学研究,将会形成整体实力较强的学科发展基础,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研究特色方向的发展规划:
(1)城市社会学:以
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城市社区研究中心为依托,重点开展社区建设、社区福利、社区矫治和
农民工问题等的研究,该研究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省
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
湖北省民政厅、劳动保障厅相互支持,合作研究。
(2)人口社会学:以人口研究所为依托,开展人口流动管理、贫困救助、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和弱势群体的救助等方面的研究,该研究将与湖北省人口计生委、湖北省人口学会开展合作研究。
(3)文化社会学:企业文化、武汉市传统文化开发、武汉市文化市场管理及校园文化建等研究,与
湖北省社科院、武汉市社科院、湖北省文联、武汉市文联、洪山区委区政府、武钢和
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相互支持,合作研究。
(4)犯罪社会学:以中南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洪山监狱、武汉青少年犯罪管教所、武汉市青少年维权中心等单位为调查研究和合作研究基地,重点开展社会规范与社会失范、青少年犯罪预测与控制、青少年维权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将与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中南地区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该中心目前挂靠在我系),与湖北省武汉市共青团、武汉市青少年维权中心,与
湖北省司法厅、公安厅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横向合作研究,
优势在于:师资队伍年轻;学历层次高;几个研究方向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发展前景;
都市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等学科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足在于:学术骨干的社会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扩大;学术队伍阿研究方向需进一步凝练,要形成更为明确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资料条件有待加强。
加强学科建设,借助外力实现超常规发展:
(1)从我单位核定的编制数中挤出一个名额,外聘专家教授轮流来我系讲学(或者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学术前沿讲座,或指导研究生申报课题、进行课题研究)。
(2)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系讲学,并派遣教师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3)进一步加大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合作(包括研究生教学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全面合作机制。
(4)作为
湖北省城市社区研究中心的成员之一,进一步开拓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方向。
(5)做好职业社会工作者资格认定的培训工作。
三、人才培养工作
1.我系现有
社会学与
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工作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新建专业。“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专业品牌意识,特别是要强化新专业的办学力量,提升新专业的办学水平。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达到70人左右。
2.由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均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系已挂牌建设六个实习基地,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提升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并根据需要再建2—3个实习基地,以切实满足专业实习和开展相关研究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建立
社会工作实验室和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实验室,以满足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之急需。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针对学校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序列和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需要,积极探索、推广研究性教学,推动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规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课程建设力度,推动各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规范课程的基础上,拟建设校级专业主干课程8—10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并积极推进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多媒体技术在
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进一步提升CAI课件的制作水平。加强教材建设力度,每年推出1—2本优秀教材。在教材选用、订购过程中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选用教材的质量。
4.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按照“规范先行、激励为主”的工作思路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教研室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日常教学工作评估和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
四、科研工作
我系科研工作不断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1.每年自筹资金3万元投入科学研究,很好地使用学校投入博士点学科建设的经费5万元和争取金桂计划的支持;同时,每年争取纵向课题1项,横向经费15-20万;
2.教师每年发表CSSCI论文达到人均1.5篇,十一五末论文总数达到40篇;每年出版著作2部,教材1本。
3.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每年支持教师参加一次全国
性学术讨论会;每2年举办1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每年邀请校外专家讲学4-5次,本系教授人均举办讲座1-2次。
四、教师队伍建设
1.继续做好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提高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在十一五末使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人数达到70%以上。做好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工作,使其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且有开拓精神的专家。做好学术梯队的建设和培养,使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
学缘结构更加合理,造就一支整体科研实力强、吃苦耐劳、作战力强、任劳任怨的学术队伍。
2.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十一五期间,每年至少引进1名博士,使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3.加强教学水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制定并落实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的措施和奖惩办法,鼓励教师围绕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积极申报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课题,争取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出版有份量的学术专著。
五、研究生教育
1.201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00人,其中硕士85人、博士15-20人。
2.做好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完善学生科研奖励制度,抓好学生“读书研究会”的工作,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系的特色,要努力保持这个特色,办好内部学术刊物——《社会学刊》。
3.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管理,规范业已形成的符合
社会学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学生思想教育、党建工作
(一)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经过学生工作小组的集体讨论,我系确立了“分层教育、分类指导”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出台了社会学系学生成长成才不同阶段的工作计划:
1.新生教育计划
l 校情校史教育――“薪火相传”百年校庆庆典晚会(见观后感)
l 校纪校规教育――组织学习学校出台新的“学生管理规定”
l 专业思想教育――本专业与师范专业、与其他非师范专业之比较
l 职业规划教育――四年以后你要干什么(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目标)
l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尽快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l 如何设计自己的大学之路――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该怎么走
2。毕业生教育计划
l 如何处理毕业、就业、择业、创业间的关系
l 如何包装、设计、推销自己
l 如何面应对就业挫折
l 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3.二年级学生教育计划
l 正确处理选修与辅修的关系
l 如何看待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l 如何看待学生工作与能力培养
l 如何定位学业与科研的关系
4.三年级学生教育计划
l 如何处理友情与爱情的关系
l 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l 如何对待个人进步与组织发展的关系
l 准确定位考研与就业
(二)党建工作
1. 加强组织建设,力争将直属党支部升格为系党总支;
2. 加大组织发展的力度,力争实现低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
3. 加强预备党员的党性、党纪教育和管理;
4. 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
5. 加强系领导班子建设
七、需要的支持
1.学科建设问题:希望学校将
社会学学科纳入学校的重点学科予以建设,并给予经费及政策上的支持。
2.办学条件:办公条件有限,急需改善,建议学校将我系办公地点纳入新建的10号教学楼。
3.实验室建设:希望学校早日解决统计分析实验室、
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场地问题,以保证我系正常的教学及科研秩序。
4.引进方面给予特别支持。
科学研究
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
国际社会学协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该委员会以提高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的研究质量、促进该领域科学信息的国际交流为宗旨,它因所关注问题的重要性在国际社会学界以及国际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具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该委员会拥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会员约1100人。每次RC28的会议,都吸引了大批社会学家,包括很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参加会议,他们在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每次会议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9年RC28的春季会议主题是“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Social Inequality and Social Change)。这也是该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次会议。根据现在得到的有关反馈信息,届时将有大批该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者、包括为中国社会学界所熟悉的许多著名国际学者参加本次会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鉴于中国社会及其转型过程的特别意义,RC28将在本次会议上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专门举行一天的
中国论坛,讨论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问题。因此,本次会议为中外
社会学界的交流提供一个极好的平台。作为该次会议的
承办方,我们热切地希望中国学者能够高度关注本次会议,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本次会议。我们相信通过本次会议,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直接交流与对话,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学对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
2009年科研成果汇总
序号 姓名 成果名称 杂志或出版社 时间 级别 CSSCI
1
向德平 困境与出路——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 著作
2 需求与回应——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合作、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 著作
3 挑战与应对——艾滋病防治专题研究报告(合作、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 著作
4
社会工作与扶贫:介入空间与加入途径 学习与研究 2009.3 一般期刊
5 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2 一般期刊
6 社会建设的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近年来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综述(合作、第一作者)学习与实践 2009.2 一般期刊
7
江立华 从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关系 人口研究 2008.4 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9.1 权威转载
8 奖励与公平:教育加分政策的外部性探讨(合作、第一作者)人口与经济 2009.5 核心期刊 五级
9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 社会科学研究 2009.5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合作、第一作者)人口与发展 2009.3 核心期刊 五级
11 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1 权威出版社
12 贫困村灾后重建的几点经验 中国扶贫 2009.12 一般期刊
13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民工的转型 学习与实践 2009.3 一般期刊
14 社区工作(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8 教材
15 夏玉珍 论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风险与代价——基于风险社会视角的分析 广东社会科学 2009.1 核心期刊 五级
16 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中介机构腐败问题研究(合作、第一作者)湖北社会科学 2009.11 核心期刊 扩展板
17 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团体腐败问题研究(合作、第一作者)学习与实践 2009.2 一般期刊
18 历史特质与社会学的运用(合作、第一作者)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5 核心期刊 扩展板
19 慈勤英 硕士毕业生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分析——基于武汉市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实证研究(合作、第二作者)青年探索 2009.4 一般期刊
20
徐晓军 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
艾滋病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 社会学研究 2009.1 权威期刊 二级
21 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干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长篇转载) 2009.2 权威转载
22 从想象到现实:艾滋病人社会关系张力与断裂的逻辑(合作、第一作者)浙江社会科学 2009.1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大篇幅转载) 2009.2 转载
23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乡村灰恶化风险(合作、第一作者)人文杂志 2009.3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24 论返乡青年农民的灰恶化与集体行动风险(合作、第一作者)广东社会科学 2009.3 核心期刊 五级
25 震后贫困村住房重建中的财富分配与流动——以
四川省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
26 农村公共服务私人化的困境与出路:湖北A村为例(合作、第二作者)理论与改革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
27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合作、第一作者)当代青年研究 2009.5 核心期刊 扩展板
28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合作、第一作者)理论与改革 2009.2 核心期刊 五级
29 城市社区福利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及其改革——武汉市居民问卷调查分析 全球化下新公共管理趋势与挑战国际研讨会 2009.5 国际会议论文
30 农民失地过程风险与结果风险的组织化矛盾 理论月刊 2009.4 一般期刊
31
祝平燕 湖北省艾滋病防治领域NGO的优劣势分析(合作,第一作者)华人性学研究 2009.2 一般期刊
32 李亚雄 从劳动争议看私营企业的劳动体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6 核心期刊 五级
33
杨生勇“关系孤岛”:农村艾滋孤儿社会化困境及解途径——来自鄂豫农村艾滋疫情高发区的社会调查报告(合作、第二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
34 李雪萍 协商、参与:城市社区民主发展主题 社会主义研究 20009.1 核心期刊 五级
35 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论析 社会科学研究 2009.3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36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的准市场机制供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9.3 核心期刊 五级
37 灾后村庄重建:公共产品供给——以
德阳市中江县光明村为例 社会主义研究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
38 短板效应:西藏公共产品供给(合作,第一作者)贵州社会科学 2009.6 核心期刊 五级
39
娄章胜 梁漱溟的宗教社会思想 宗教学研究 2009.1 重点核心期刊 三级
40 陆汉文 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合作、第二作者)中国农村经济 2009.9 重点核心期刊 三级
41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研究进展(合作、第二作者)农业经济问题 2009.7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42 社会风险预警与公共危机防控:基于突变理论第分析(合作、第三作者)人文杂志 2009.6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43 资源型企业:扶贫开发的生力军 中国扶贫 2009.21 一般期刊
44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环境与机制(合作,第一作者)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 著作
45 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合作,第一作者)国务院
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09.11 咨询报告
46 赋权与减贫制度创新(合作,第一作者)国务院扶贫办 2009.12 咨询报告
47
符平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社会学研究 2009.5 权威期刊 二级
48 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合作,第一作者)浙江社会科学 2009.12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49 转型期的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风险(合作,第一作者)学习与实践 2009.5 一般期刊
50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四个世界”关系的研究(合作,第一作者)青年研究 2009.4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51 转型期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市场化、个人资本与社会交往因素探讨(合作、第二作者)浙江社会科学 2008.11 重点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学 2009.1 全文转载
52 梅志罡 啃老族:未来中国家庭的“第一杀手”家教指南 2009.2 一般期刊
53 协商式民意调查:本质、过程及其中国实践——以
温岭市泽国镇第一次协商式民意调查为例 长江论坛 2009.1 一般期刊
54 The Transition of Urban Survival Culture In Three Decades of Opening-up Asian Studies Review 2009.5 published by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Korea
55
李海金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 中州学刊 2009.7
56 “阶级成分”:农民政治身份的颠覆与重构 中国农村研究 2009.3 核心期刊 集刊
57. 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的行为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合作、第二作者)中国农村研究 2009.3 核心期刊 集刊
58
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李村调查笔记(参与撰写)中国农村调查:百村十年观察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3 析出论文
59 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合作、第二作者)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2009.1 咨询报告
60 程玲 互助与增权——
艾滋病互助小组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1 专著
61 怎样进行深度访谈?(参编一章)怎样搞好社会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2 著作
62 社会建设的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近年来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综述(合作、第二作者)学习与实践 2009.2 一般期刊
63 高玉玲 社区工作(第二副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8 教材
64 罗力群 关于付费出版问题的几点看法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4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65 高珊 浅议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 活力 2009.12 一般期刊
专业简介
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研究与评估,
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学研究能力和社会调查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国外社会学学说、社会统计学、
发展社会学、组织学原理、社区概论、
社会工作主要教学实践环节:专业调查、毕业实习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政府民政、司法、卫生、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门及相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社区的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培养要求: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工作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
主要课程: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个案工作、小组(群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福利思想、社会保障学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